菩薩修持第三十 (之二)

「八正道」呢,根據《彌陀疏鈔》,一、是「正見」。正見要「以慧安立,諦理分明」,要用智慧,見理體要分明,不要有謬誤。所以這個「八正道」裡頭第一件事就是「正見」,這個是非常有深意。所以密宗叫決定見宗,「見修行果」,以這個「見」為第一關。

這個禪宗,溈仰宗,仰山跟溈山問答,仰山他談了一談,溈山就表揚他。仰山就說:這個只是我所見,還不是我所證,不是我的行履。溈山就說:「只貴子見地,不貴子行履。」我所貴的,是貴你的見地,不是貴你去做到的那個情況。當然這個話,理解得不好就成了毒藥了,那這個「做不做都不……」,不是那個意思。你真正要是「見」,要真正「見」是對了之後,就不會起這個誤解。你起這個誤解,就是那個「見」還沒對。「我見行就行了,我行不行也無所謂了」,這就是你那個「見」還不行。而這個見,第一是「正見」,要諦於理。

第二、是「正思惟」。你見到了這個理了,要以無漏的心相應,來思惟,不是以有漏法這種執著、這種取捨,而是以無漏的心跟它相應來思惟。所以剛才說了「聞思修」也就是這個意思。那個「聞」,就是你既然有了正見,你又知道「聞性」,那底下「思惟」就是無漏心的相應,在這個聞性上。所以,沒有很好的用功,沒有很好的看經大開圓解等等的,在這些地方上,還確實是還有困難的。「思惟」使得自己這個「見」增長,能夠入涅槃。

第三、是「正語」。不但心不生邪念,而且以無漏的智慧來攝住口業的這四種,「口業」的四種惡業就是妄語、綺語、兩舌、惡口。不但不做這四惡口,而且我們用這個口來行善,來傳播正法。這就是「正語」。

第四、是「正業」。拿無漏的智,都是無漏,所以到了「正」字就不是有漏。有漏是什麽?漏是什麽?漏就是見惑、思惑。你在見惑、思惑之中就是有漏,離開了見惑、思惑就是無漏。思惑就是「貪、瞋、痴、慢」,見惑是十種「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貪、瞋、痴、慢、疑」,這都是稱為惑,也就是稱為「漏」。你無漏的智慧就離開這些。

第五、是「正命」。以無漏智慧除掉三業中(三業都有了) 五種邪命。你維持你的身命,有五種是邪命。這五種邪命:

第一種、就是給人家現出種種的奇特之相來求利養。現在有人,他說:「我要去得神通。得了神通,我現神通來弘法。」這都是不對的。你要在人間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這就是邪命。

〔第二〕、自說功德求利養。我自己說我有什麼功德、什麼功能。

第三、就是學占卜。像他們國外的林雲、盧勝彥,就是會算卦、看風水,無所不能,他們都發財了。其實這都是違反佛法的。也就是他們那個地方水平還是低,如果群眾水平高一點,上當的人也就少一點,大家不明白。現在香港已經將這些事情,對盧勝彥已經是連續幾期〔雜誌〕都在批判。說人吉凶,「你這個好,這個不好」,給人算命看相,醫卜星相,這個比丘是戒的。

第四,高聲現自己的威勢,作一種很……,就是故現威勢吧,來要求人家進供,來求利養。(這是咱們引證的註解,這個《大經解》裡沒有,這是我補充一下。書裡沒有寫這五種邪命,書裡只有一個總的五種邪命。五種邪命是什麼,現在是補充一下。)

第五種、就說所得的利。在台灣就說,我在美國多少人供養我什麼什麼;到了美國說,我在台灣多少人供養我什麼什麼,就號召大家來供養。這都是屬於邪命,行八聖道就沒有這些。

第六、是「正精進」,以無漏智來勤行精進,趨於涅槃。

第七、是「正念」。以無漏智念正道法及助道法,心不動失。

第八、是「正定」。以無漏智相應,正住於理。「理」是本體,正住在本體,決定不移。

都來說「正」是什麼?就是不偏不邪就叫做「正」。能至涅槃叫做「道」,「八正道」就這個意思。因為不偏不邪所以叫做「正」,能夠達到涅槃所以稱為「道」。《華嚴》說八正道都是菩薩道,不過小乘也修這個法呀,他說,像正見就離開一切邪見;正思惟就捨一切分別心,隨順一切智;乃至到正定,就是善入菩薩不思議解脫門。那麼說,就是很深玄,不限於小乘。所以這個是小乘的法,可是跟大乘是相通的。所以《疏鈔》後來就說「道品是一」,但是你觀的智慧有大有小,因此這個也就不定了。

【修行五眼.照眞達俗。肉眼簡擇。天眼通達。法眼清淨。慧眼見眞。佛眼具足.覺了法性。】

底下「修行五眼」,「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五眼」就是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照真」,能夠見到真空,所以是「照真」。因為能夠「照真」,所以自覺就能夠圓滿,能達到究竟。他不但「照真」,而且「達俗」。這《無量壽經》的好處就是「照真達俗」這四個字。「達俗」就能夠知道有為的世間裡頭種種的情況、種種的根機、種種的病、種種的藥,來隨機設教,來度生無量。

所以「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肉眼能夠達俗,天眼也是達俗。淨土法門正是如此,就是因為你是「照真」,所以是「如實」,這都是真實的,真實之際,真實之慧;你「達俗」,所以才能普度,普惠真實之利。所以「修行五眼」就「照真達俗」,而「照真達俗」就是淨土宗最主要的內容。

一、「肉眼」。我們很明白,就是咱們人長的眼叫「肉眼」。「簡擇」,看見東西都清楚了,什麼是什麼、什麼是什麼。這是「肉眼簡擇」。

二、「天眼」是天道所得的眼。天眼能看到「自地」(就是他的天界)與「下地」(人屬於他的下地),他都能見得到種種的人和東西,是近是遠、是粗是細,種種色相,不一定是顏色,就是形相,這個色就是形相,都能夠明了、都能夠照,眼睛都能看得見,我們俗話說。這個是《大智度論》說的「天眼」的定義。

《淨影疏》裡頭說:「一切禪定,名為天住。」這個禪定是……,所以它叫做一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禪天嘛。所以你進入到某禪,你就達到某天的境界。「一切禪定,名為天住」,天,那就有天眼,依這個禪定你得到的眼,就叫做天眼,能夠看見眾生從哪兒生,哪兒死,從這個世界到那個世界,從人變成狗,又變成老鼠,這些都知道。

所以「天眼」有兩個含義,這兩個含義都包括在內的。當然一個只說了一種,但兩個才是具足。但是這兩種都是指的是修得的,你〔修行〕是達到了什麼。真正生到色界天的,不一定等到修,你一生到天,大家說有七公主,天上的公主什麼,她生下來就是天女、就是公主,她何嘗修啊?她一生下來就有天眼,這屬於「報得」。所以很多事情,有的是「修得」,有的是「報得」。

也有很多人一生不修,一生下來之後就帶一些神通的也都有。有的人不但能看見,眼睛可以放光;他看書,過去沒有電燈,他眼睛就放光看書,夜裡可以看書。有的小時候有,大了就沒有,種種的,這都屬於「報得」。有的有神通能知道很多事情,所以這也沒有什麼奇怪的。有的是「修得」,你坐禪就得了這些;有的是你自然就「報得」,前世帶來的。

所以天眼就通達。為什麼說「天眼通達」呢?肉眼就是看見近,看不到遠;看見前,看不見後;看見外,外頭看得見,你裡頭心什麼樣、肺什麼樣,這不知道;白天能看,夜裡沒有光就不能見;天上能看,地底下什麼樣,看不見。所以要求天眼。天眼就是遠近、前後、上下、內外都能看,沒有障礙,這是天眼的好處,所以叫做「通達」。

但是,在咱們這個穢土得的天眼通,他眼睛所看超不過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阿羅漢也是如此,超不過三千大千世界。現在我們這兒有人說能看,從這兒能看見湖南什麼,就了不起了,這都太小了,〔天眼〕能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極樂世界的天眼,那就恆沙世界他都知道。恆沙世界眾生生此死彼、死此生彼都知道,他這兒死,到哪兒生,都清清楚楚,都能看得見。這是第二種類。

三、是「法眼」。「法眼」,現在我們說「法眼清淨」。《三藏法數》裡說,「法眼者,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遍觀一切諸法」,八萬四千種法,應該一切法我都要知道,而且我還都要能行,知道怎麼做,又要知道去修哪一種法,能夠證哪種道;「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他怎麼才能夠學會這個法、能夠修這個法,用什麼方便讓他能夠修、讓他能夠證,這樣的眼叫做「法眼」。這必須得清淨,你沒有這些個染污、沒有這些個垢染、愛著,你才能遍知這一切一切。所以菩薩對於一切法能知能行,能知道種種所行的法與他所證之道,還知道有種種方便的辦法來普度眾生,這個叫做「清淨法眼」。第三種眼睛就是「法眼清淨」。

四,「慧眼見真」。淨影說,「能見真空」,所以叫做「見真」。《大智度論》說:「慧眼了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註一〕「破相空理」,把相破了,顯出空來了,這個空理他能見。所以這個「見」就不一定是用眼睛看見的那個「見」,這個「見」就是以心眼見也是見;「及見真空」,不是一個有形相的事情,實際是了了見哪。「了了見,無所見;無所見,了了見」,所以見空是這樣子。你是真正清清楚楚的看見了,可是沒見到什麼;你沒見到什麼,你真的清清楚楚的看見了,所以這個「見」字要這麼體會。

所以底下〔《大智度論》〕就說,為了實相,所以你就要求慧眼。你得了慧眼,這慧眼是平等法了,你不看見眾生有生有滅、有一有異,你就離開了一切執著,你就不受一切法。這一切都無所謂分別,你也就無所謂揀擇,你也就不受一切法。

底下一句很重要,「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所以佛法之殊勝,有的時候它隨時都能流露出來。什麼叫慧眼?前頭都好懂,能見真空,不見一切眾生,不受一切法,而且這個智慧本身自內就滅呀。

再把《思益經》關於「慧眼」的整句把它念了,問:「慧眼為見何法?」「慧眼」要見什麼呀?「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見到一個什麼東西,不叫做慧眼;「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所以者何」,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是這樣?「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為什麼不見有為法?因為有為法都是虛妄分別嘛,我不見這個虛妄,我離這個虛妄嘛;「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所以不見有為法 (它這虛妄分別),無虛妄分別才名慧眼;「無為法空無所有」,「無為」就無所有、就空,這過於眼道的事情,不是眼睛所能及的了,所以慧眼也不見無為法。

這兩段關於「慧眼」的解釋很殊勝。「智慧自內滅」,這個跟當年……,所以黃檗《傳心法要》是一部好書,那是一部成佛的書,大家都應當注意。黃檗《傳心法要》到了最後,他就是說「無分別智」,就是「無分別智」如金剛王寶劍。人家就問他,「爭奈有寶劍在?」你說你什麽什麼……,你就還是有「無分別智如金剛王寶劍」,你不是還有個「金剛王寶劍」呢?這一問,問得很厲害,問黃檗,「爭奈有金剛王寶劍在?」你還有個劍哪!

黃檗答:「劍自斷劍,智自害智。」這個劍自己斷自己,這個智慧自己消滅自己,就跟這兒的這個「智慧自內滅」(是同等的語言,跟龍樹菩薩的話是一樣的。所以說法)很難哪。所以說來說去,往往就跟這些個道理違背,那麼這就不叫佛法了。你這就跟佛法唱對台戲呀。你要知道這個是「佛經語深」哪,這些道理。所以,這些要很深的體會。所以它這個不是……。

所以「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你抓住一句話,這句話對頭了,我就依此來執、去做,和你對了頭了,那這一句話就是萬劫拴個驢的橛子。所以是「不見一法當情」,也是一法不立啊。

那麼當你「念佛」,你這不是就有一法了嗎?念佛它妙就妙在這兒,它就是「念即無念」。你真誠懇了之後,這個「念」本身就「無念」。所以一上來,還是有心在那兒念,你慢慢慢慢的,你就會自然而然的,有的時候就會出現暗合道妙的情況。若常常暗合道妙,決定往生。再有,你再高明一點,你常暗合道妙,你也就有可能明合道妙了。你明合道妙,你就是帶角虎了,你就是「現在為人師,當來作佛祖」。

所以像這個地方,說「智慧自內滅」,這個寶劍「劍自斷劍、智自害智」,這個一般人怎麼下手啊?連理解都不容易理解。但是叫你念佛,他會。所以阿彌陀佛大恩大德就在這。而實際是什麼呢?實際就都是一個道理,而阿彌陀佛這個法就是一個特殊的方便,這個極深的、極玄奧的道理,使這愚夫愚婦他能夠奉行,也能夠暗合!你教他走路他還不容易,教他一個法門你修著去,有什麼不容易,但是一個妙道,還叫他能夠暗合。

這「無住生心」要到地上的菩薩才能做得到,地前的三賢只能無住的時候就不能生心,生心的時候他不能無住。你凡夫怎麼「無住生心」哪?那「無住生心」是極妙。過去六祖就是聽了兩次就超過神秀。第一次超過神秀,第二次就是天人師得衣缽。那好是好,你怎麼辦呢?

可是念佛的人呢,你萬緣放下就是「無所住」,一念單提就是「生其心」。你真的要做到萬緣放下,一念單提,你不就是「無住生心」,你就暗合道妙了嘛!所以這個巧入、潛通佛智 (潛字、潛水艇的潛);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生。

一般的修持是明合道妙,正入無生,難哪!這個就是方便,能夠普度一切。這個「智慧自內滅」跟這個「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這是慧眼;而若有所見就不叫慧眼了。所以現在有很多人還抬槓、還吵,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這恐怕都不是慧眼,還是吵架眼。

所以這麼來看,這個就很精啊,「智慧自內滅」。而「智慧自內滅」也正是《心經》的「無智亦無得」。它自內就滅了嘛,還有什麼叫做智?所以講「轉八識成四智」是法相;到了深的般若,「無智」了,也沒有「得」了,這就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註一:「慧眼了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此句應為出自《大乘義章》。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