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 顯密不二 九乘次第 (之二)

咱們所說的這些經典,這個顯教呢,就是一般所謂顯教,佛也說了很多經典了,更切確一點來說,顯教大家這兒也沒有定義。有種種的看法,有的人說在中國的都是顯教,那麼在禪宗,那就不是教,是宗,有很多人是這個看法。這個真正在西藏的含義,就是「中論」以下的這些教叫顯教,比中論高的,不稱為顯教,這個是西藏那邊的定義,不過這個沒有一個固定的定義。我們一般說,比方說西藏的著作裏頭,談到顯教比較低,它那個顯教是指的什麼呢?指的是中論以下的,小乘什麼什麼的,如法相、唯識,比中論再低一點的。中論它就既不是空,又不是有了,空有就不二了。這個顯教是什麼呢?這個顯教是對密宗說的。

【其後又說《毘盧遮那大日如來金剛頂》等經,所謂密部。此皆各應眾生根機,從大悲流露種種方便,乃不得已之意,初未嘗分別何顯何密。《金剛經》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後來又說《毘盧遮那經》什麼等等這些經,就密部的了,所以在過去的經典裏頭,密部的經典有很多,我家從前全部都有,這個楞伽藏的,全部的密部的,那經典很不少。東密還有些書,這以前我也有不少,就所謂是密部。

這些所謂分顯分密,都是應眾生的根基,眾生的種種的根基,於是就從佛的悲心要救度,就流露出種種的方便。這一切所謂顯教密宗,是來救度眾生的一種方便。「方便」最粗淺的解釋,「方」就是方法,「便」是便利,這是一個便利的方法。佛要救度眾生,眾生要給他一個方法,他得到這個方法,必須他是能夠做得到的,他是很便利的就可以做得到的,這才能有效,所以這就稱為方便,這就是法門。我們常常看見「方便」,方便兩個字就是這樣。有的時候說你這很嚴格,別人說你方便方便,這含意又稍為有一點不同,就是說你圓融一點啊,方便方便,實際的意思就是最初的那個意思。

就是說你為了針對他的根基,因此你就有些是權說,而不是實說。這個地方,一個權和實跟說妄語是不一樣的。這前頭說權不是實,那不是妄語嗎?權不是說妄語,就是為了救度他,在他那個水平,我只好先說到這裏。就好像現在學生,你要念歐姆定律,那就是一個常數,電壓被電阻一除,就等於電流。真正說起來,這個事實上沒有的,那這應該是一個微分公式,是dU被dR除,這微分的量,然後是dI,都是變化的。但是一個初中學生,你弄這個公式給他,他能懂嗎?所以只好用那個簡化的,簡化又簡化,典型又典型的常數來表示。所以這個就不叫做妄語啊,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權說呢,就是說有阿羅漢有什麼什麼,這都是權說,權巧之說。比如方便,有方便之說,這一種種的方便,這些種種方便是不得已。所以我們為什說:佛說《無量壽經》的時候,是佛大暢本懷啊。看那個序文裏頭,佛就大暢本懷,這本懷就是非常暢快了。為什麼?因為他不是權說了,他不是不得已來給你這麼說,就是把我本來所有的,我這所要所想對你說的,我就和盤托出了。這心裏非常暢快,所以說大暢本懷啊!

所以佛說《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也就放特殊的光。阿難從來沒有看見過,所以才請問,唉呀!為什麼今天佛放這樣的光啊?因為說別的是不得已說的,因為你只有這個水平,你不能懂,而且對於佛來說是很委曲啊。這個時候把佛自己這個水平裏頭的這些東西,來傳授給大家,救度大家,佛高興啊。

雖說是不得已之說,當初佛說法的時候,也沒來分辨什麼是顯、是密這些界限。所以《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話很對。

這個顯教看不起密宗,因為有一些密宗確確實實有很多人不懂得什麼教理,不是很嚴格,而且所行的,也看的又好像只是一些事相。求這個求那個、又燒火供、又是求財、求什麼什麼,又有一些顯現這個除魔。就這一類聚集了這一些,那就覺得很低,看不起密宗,而且密宗又是那個金剛像,又是雙身像。王恩洋他就肯定密宗那就是魔,這個話就生了分別,這個話都很不好啊!

密教很多人就看不起淨土,說這是小乘,也都是錯誤,都是很不全面;本身是錯的,都是錯的。說到究竟的話,就是《金剛經》的話:「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佛的法都是佛所說,都好。就是最初小乘等等,最後都把你引導到無上菩提,所以這個法是平等的,沒有高下。

四諦法是小乘法,小乘就修這個苦集滅道,知苦我就要斷集,羨慕寂滅我就修道。事實上大乘他也同時可以用這四諦法,但是他這個瞭解就超過小乘,還是四諦。那「煩惱無邊誓願斷」不就是斷集嗎?「佛道無上誓願證」那不就是證道嗎,是不是?還是一樣。那麼說四諦法到了大乘,就變成四弘誓願了,是不是?所以全在當人,這法是平等的,完全是看你本人哪。所以這就是說,大海對於誰都是平等的,但是你拿一個小杯杯去舀,你就舀一小杯杯,你拿一個大的船多少萬噸的,你要去吸水,你就能裝多少萬噸的水。你都能滿,但是你這個容器太小,你也還是只能裝一點點,這就都是在當人哪,你當人的情況。

這為什麼平等,沒有高下呢?因為這個大悲心是絕對的平等。佛是平等悲,是同體大悲心,所以就是無緣慈,同體悲。咱們是有緣,對於我自個兒的孩子我就特別喜歡,我喜歡別人的孩子不如喜歡自個兒的孩子,是不是?這個很自然,這就叫有緣慈。

但是你這個緣為什麼對他特別慈呢?因為你這是母子、父子之情。另外一個小孩可能比你的孩子又聰明又好玩,可是因為你沒有這個因緣,你就喜歡他不如喜歡自己的孩子,這是有緣的慈,你不是沒有慈心,你是靠緣。有的人也是對自個兒的愛人忠心什麼的,對於普通一般人泛泛的,鄰居有個老太婆或是一個老頭,那就不能像對於愛人那樣關心了。這都是有緣慈,因為小;佛是同體之悲,一切眾生跟我是同體,是一樣的,所以這發心就廣大了。

所以我們說我們學佛,不是只是說,佛給我們一個法,我們依照這個法去修,這個就是一個方便,你不照著這個,你就沒有這個梯子。但是我們學佛不要忘記,佛的悲心,佛的行持種種的,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應該確確實實要趨向,雖不能至,心嚮往焉。雖然我做不到他的地位,可是我心中常常羨慕,常常想要做到這樣,我這對於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要同體之悲,要同體對待。

【蓋大悲心絕對平等,故不論何經,皆稱嘆其本經為最高無上。若以凡夫情見測量,豈非世尊妄語。要知佛以大悲心出發,為念眾生機緣有差別,總以令其一門深入,勿懷第二念,是以總言法法皆是無上,俾其信受奉行,直至成就而後已。】 

是絕對平等的,這裏頭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大家讀經就看見了,什麼經我也都說讚嘆,我這個經功德超過其他,另一本經又讚嘆這個經超過其他。最顯見的一個例子,是讚嘆觀音的時候,那普賢菩薩入了觀音菩薩一個毛孔,十多年都找不著邊,讚嘆觀音。那麼讚嘆觀音,要念多少多少億法王子這個功德,那念觀音一句就都是,《法華》是這麼讚嘆觀音的。可是《地藏經》呢,你念觀音就不如念地藏。所以大夥兒就在那兒挑,我到底念那個最好呢?那個第一呢?哈哈哈……,所以底下這個上來解釋很多。

就是說這都是平等,你有緣遇到這個經,你跟這個經很當機,就鞏固你。既然如此,那這個經就功德不可思議,就超出一切,而實際也正是如此。你換另一部經,你沒有這麼當機,你生不起這種恭敬心,你去修,當然不如修這個。那麼既然別的不如這個,那不就這個成最唯一的,最突出的嗎?

所以一切問題不是拋開了實際的,脫離了對象,脫離了眾生。脫離了眾生就根本沒有語言了,用不著說了,什麼都不要說了,是吧。所以這就針對這些眾生情況,你遇見什麼,你跟什麼什麼有緣,就鞏固你,就叫你一門深入。所以你什麼都來,什麼都來啊,所以「廣學原為深入,一門即是普門」,所以《淨修捷要》裏頭有許多話都非常精彩。為什麼要廣學?我們現在也提倡相當的廣學,廣學就正是為了要深入。所以我們研究淨土的人,我們就別的東西也學一學,什麼什麼也是一樣,要廣學。廣學為了什麼,你就知道了,你全明白了,原來就都是如此,因此我們就很放心,我這個法門,我就堅決學下去。

夏老師說:「釋迦牟尼佛現前告訴我,我還有更好的法叫你去修,比念佛強,我也不換了。」這個事情,這個例子當然是夏老師說的,但是一個實際的例子考驗,這是我經手的。貢噶上師對我說,他說現在只有夏老師根器最好,「只要他肯來皈依,我就可以把全部的法傳給他,他就完全可以繼承我,來弘法。」這是南梅求,求不可得的,可是我跟夏老師說,夏老師說:「我已經信了淨土了,如果我現在有什麼法改變了,這很多跟我學的人,他們就無所適從了。」沒有來接受這個。沒接受,我回去跟貢噶上師作報告,貢噶上師微笑,沒有不願意。所以證明嘛,你現在就是你可以當活佛,當這個……,他說「我不換了。」這很堅定,所以我們就是在廣學的基礎上,認定之後,就是要深入,一門深入,所以我們廣學是好的。

還有我們要廣學,「一門深入則大可」,這是夏老師說的,你一門深入就太可以了;「是一非餘則不可」,就承認我這個對,其餘都不對,這個不行,這些都是很……。我們往往就跑到一邊去,以為我不能一門深入,什麼都好,今天想想這個,這個道場我也轉轉,那個道場我也轉轉,這個也是一無所成。

「一門深入則大可」,它就是很好很好;「是一非餘」就我這門是是,別的都非,「非餘」,其餘都非。「是一非餘」這個講,就這個一,就我這個是,其餘都非。這個不可,絕對不可。因為你這樣做,非餘的時候,你就謗法了。你謗法之罪,你的功德往往抵不過來啊。所以我們不是去……,所以一切法都是很讚嘆哪,還有很多啊,我們對於各個方面,所以就很不容易,說老實話。大家比方說佛教,剛才我們談的,你怎麼能夠滿大家之願,在各個方面,各個團體之間,做得恰到好處,這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自己要很發心,自己也要時常求佛加被。

有一句話很好,夏老師說的,我現在也常常這麼求:「求諸佛示我行處」,諸佛來開示,我應當如何走啊?常常這麼祈禱,有的時候你自己就會,並不是要佛來告訴你,你自己就走上了正路。你常常祈禱,就會這樣。所以這就沒有矛盾,不是說假話,你要是說假話,那到底是觀音好,還是地藏好﹖要講說就只能有一個對,那有一個不對,那佛就說妄語了。不是這樣,都是一種方便,為了眾生得利益,都是鞏固。

所以總體來說,「法法皆是無上」,這個開示很高。都是無上,就是叫你信受奉行,所以經後頭都有「信受奉行」。「信受奉行」其實這四個字,大家都輕輕就念過去了,實際這四個字很深入啊!頭一個要「信」,你對於佛之所說,你都能信,這個很不容易的事情。「受」,就都接受了,比信又深一層,成為是自己的了,我接受了,接受不就成為我自己的了。你給我,我接受,就變成我的了。「奉行」,照著做,如說修行,所以「信受奉行」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佛也就是要大家……,到了法法無上,所以都好,只要去做,你對於這個法門,你能夠信受奉行,一直到成就,所以這個也就是說避免見異思遷。眾生尤其是學到老了,好多是這樣子,他說:「我還沒什麼,另外一個人,不久他就這樣那樣了。」他就放棄自個兒的,去搞那個。換一個又沒有成功,又換一個。換來換去,這一生就完了,所以不能見異思遷,要堅決。

【於是對大根人說大法,對小根人說小法,無非望其終於成佛,並不在顯密上分高分低,要以當機即是最高。】

而且這個說法的時候,佛是對大根人說大法,對小根人說小法,因此佛的經教,就有各種的不同。我們不是說有好多矛盾嗎,小始終頓圓。「小」只是告訴你證阿羅漢,沒有說你成佛;「始」教就告訴你可以成佛,闡提不能成佛;「終」教進了一步了,闡提也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須要三大阿僧祗劫;到了「圓頓」教,剎那可以成佛。你說這個是……﹖都對啊!就是對大根人說大法,對小根人說小法。像斯里蘭卡、泰國那些人,他就信他這個教,他很好的,國家也很治理,佛教也很興旺。他這根器就是如此,所以他就按他這些法修下去,他很合適。但是你這個大根的人,覺得這個小法,有時候他就,往往去了之後,他就:「我不來了」,他就不來了。所以對大根人就說的是大法,對小根人說的是小法,這種都是希望他最終是成佛。

《法華》就做個譬喻很好。佛為什麼說三乘法呢?有個火宅喻,《法華》看起來不難懂,實際是很難懂,它儘講的是故事。因為大家懂得,看了這故事,那跟聽故事一樣,就明白它文字的意思了,對於涵義不大容易懂。這個《楞嚴》呢,那就是連文字都不好懂,《楞嚴》難讀就在這兒。《法華》之不好懂,就是看來誰都還可以明白它這個故事,但故事中深的涵義,就往往就不大明白。

這個火宅喻,佛就是說以一個大富長者,來譬喻是佛,他的兒子,就譬喻眾生。在一個大的房子裏頭玩,裏頭有好多玩意兒,但這房子裏頭有好多毒蛇猛獸,有好多好多都是不好的東西,還有毒氣。著火了,佛要把這些孩子們叫他出來,他們不肯出來。他們在玩,不理父親這個話。他父親就想出個辦法,他父親告訴說著了火了,裏頭又有蛇啊,又有老虎啊什麼,又有狼。可是孩子們不聽、不理他,所以他就跟大家說:「你們快出來,外頭有羊車(牛羊的羊),羊拉的車、鹿拉的車、牛的車,好玩得很,你們出來玩吧。」大夥兒一聽見外面有車,就跑出來了。這「三車喻」是什麼呢?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所以三乘法就有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所以就跑出來,出來之後,佛就很高興,他們從火宅裡出來了,沒有燒死。

沒有燒死之後,佛並沒有給他們失信,每個人給一個大白牛車,遠遠超過他說的那個羊車、鹿車。每個人給一個大白牛車,平正廣大,其疾如風。這都是要大家成佛,所以跟你講三乘法,講這一切就是讓你從火宅出來,你出來之後,最後都是成佛,大白牛車,都是一乘法。你能說佛說這羊車牛車沒兌現嗎?非得給羊車不可,才是兌現嗎?不是嘛,這不是對的嗎,你出來之後,你得的是牛車,超過佛最初給你的許諾。所以佛的這個智慧什麼的,就都是如此。

所以佛都是希望一切一切人得到成就,本來就不是在顯密上分高分低,「以當機即是最高」,就是我剛才說的話。什麼適合於你,這個對於你就是最佳方案。我不是老打買鞋的譬喻嗎,你絕不可以因為它是價廉或者是物美,你就選,要完全跟你適合才可以。送你你也得對號,你不對號,大兩號或小兩號,樣子再好、再便宜、再結實、再講究,於你無用。你先要對號,你都對了號,你能穿,你其中再選擇,這個我喜歡哪個樣子,和喜歡什麼顏色,喜歡什麼質料,價錢如何,是不是?滿你的願嘛。所以現在你要去挑選,對你的號是首要的條件,這個對號就是當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大家也慢慢就摸出來了我這個「機」是什麼。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