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之三)

四是「妄語戒」,這個戒很大。上頭三樣戒是身三,「殺盜婬」,身三。口四,這裡說一個妄語,實際上它說了四樣,口四都在裡頭,就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兩舌」就是搬弄是非的話。兩樣的,搬弄是非,煽動,常常就是挑撥離間,屬於「兩舌」,搬弄是非。

「惡口」,「惡口」就是惡言相加,令他受惱。讓人聽見了,人家很生氣,這叫「惡口」。

「綺語」就是人家那個愛染心所愛聽的,不是道心所愛聽的。他有所愛、有所染,他染心所愛聽的話。所以廣義說起來,連作一些詩詞什麼什麼的都還屬於「綺語」呀。狹義一點,就是黃色的東西,黃色的言論、黃色的文章。現在掃黃啊,那典型的綺語啊。

「妄言」就是不真實,不符合實際。這個,還就是最難除的一個戒,這「妄語戒」。「妄語」的本身就是不淨的心,心裡不是清淨的心,預備騙騙別人,用來掩蓋真實,說的是不符合於實際的話,造了口業,這就叫做「妄語」。這種定義也適合於底下幾種,底下幾種,每個有每個的特色。先看經文: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已有道。】

「世間人民不念修善」,他就怎麼樣?他就「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他憎恨、嫉妒善人,敗壞賢良。他嫉妒善人,他又敗壞賢良,怎麼敗壞呢?就說瞎話了。所以底下古德把這每一個都安在這四樣中哪一樣,其實這個很不好安,這裡我引了兩種也不一樣,不大好安。因為每一種它牽涉的不是一種,它牽涉到其他的事情,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安了,反正這四種它都有吧。

你看「敗壞賢明」,頭一個就說了不真實的話,就是「妄言」;這裡有挑撥離間,那就是「兩舌」;說了傷人的話,讓人家煩惱,這不就是「惡口」嘛,都是這樣。所以我們就不要去湊合哪個是屬於這四種中的某一種。

「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所以這種人,對於好他是要敗壞的,對於父母是不孝的,對於師長是輕慢的,朋友之間是無信的。

「難得誠實」,不誠實。不誠實就說瞎話,騙朋友,跟朋友合夥,把朋友的東西來獨吞。這不但是「妄言」,還又兼「惡盜」,所以它好些罪也都不是孤立的。

「尊貴自大.謂己有道」。這個就是「妄言」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自大,說自己已經有「道」。而這一方面,如果你說的,自己沒有悟說悟,自己沒有得到什麼說得到什麼,這是個大妄語戒,還不是普通的妄語戒,是個大妄語戒。

這四種,「南山」,這是道宣法師,律宗的祖師,他說:「此戒人多喜犯」,就是說話不真實。為什麼多犯呢?因為說妄語這個業,很重的積累的,多生積累下來的;「識種尤多」,在你的八識裡頭種的種子特別多,因此隨著塵緣的境界一來就虛構;「虛構」,咱們說俗話就是瞎編了。昨天還有人給我帶話,都是瞎編的,這可怕,這個是他多生的妄習,多生的妄習。所以我們這個地方是……。

「妄語」有十種罪,《智度論》裡說:

「一、口氣臭。」常說妄語口氣臭。

「二、善神遠之 (善神都躲開很遠),非人得便。」

「三、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就像說狼來了一樣,老說狼來了,狼真的來了也不信。

「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有智慧的人商量事情,不約這種人來參加。

「五、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

「六、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

〔「七、常多憂愁。」〕

「八、種誹謗業因緣。」做的業是誹謗業。

「九、身壞命終當墮地獄。」

「十、若出為人 (變了人之後),常被誹謗。」

這是說「妄語」就有十種過失。

【橫行威勢.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難可降化.常懷驕慢。】

「謂己有道」,就「橫行威勢侵易於人」,自己就作威作福,自己也就虛張聲勢。「侵」是侵犯,「易」是輕視,對於別人瞧不起,侵犯別人的名譽種種的。

「欲人畏敬」,希望別人都怕自己、恭敬自己。「不自慚懼」,自己也不慚愧,也不害怕。「難可降化」,這種人你不容易降伏他,不容易教化他。他常常所懷的是驕慢,驕縱、我慢。

【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爲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于火鑊。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賴其前世福德營護。」前生還種了福德,這些福德,「營」是保護的意思,這個福德保護著他。

「今世為惡福德盡滅。」福德就沒有了,就消滅了。在他的福德還沒有滅的時候,他還可以繼續在那作威作福。等到全完了之後,〔「壽命終盡諸惡繞歸」〕,這個壽命就終了了。這個「諸惡」怎麼著這轉來轉去,都繞著都回來了,都到達他身上了,就剩了這些罪惡了。

〔「又其名籍.記在神明。」〕而且他的名籍,登記簿上的名字早就有了他,早就記在神明那去了,這就要受報。

「殃咎牽引無從捨離。」這個罪業、罪報牽引著他,他是沒有法子捨離的,只能夠跟著業報走。「但得前行入於火鑊。」入於所謂的銅牆鐵柱、炮烙油鍋,這些罪業的牽引,只能走到這。

「身心摧碎」,身和心都摧毀了,都破碎呀。「神形苦極」,形是指身形,神是心神,身和心都是苦到極點。「當斯之時悔復何及」,在這個時候,你再後悔還來得及嗎?

這是第四樣。

第五、第五這一點要說一下,裡頭提到「耽酒嗜美」。所以一種解說,這就說的是「五戒」,第五樣說的是酒。另外有些大德說,這個地方實際這個不光說的是五戒,說的是十惡,修十善。因為「身三」說過了,「口四」也說過了,這個第五段,說的是不貪、不瞋、不痴,說的「貪瞋痴」。這麼著呢,這第五段實際說的是「十善」,指的是「十惡」。

這兩種說法都對,所以我們兼取。我們既要大家重視「五戒」、重視這個「酒」,也要知道這個不限於「酒」,這是廣論,裡頭很多很多話是廣泛的談了意業,貪瞋痴。同時,再進一步說,這兩者沒有矛盾,所以酒這個戒很重。

以前「南梅」的兒子,他就不服氣,他喝酒,他說這個「酒戒」定的不公平、定得太重。現在才知道,這個酒它是很厲害。因為酒這個事,酒能亂性,所以酒後就容易發脾氣,有的人發酒瘋,這就是「瞋恨」(酒能亂性發脾氣);喝酒之後人就糊里糊塗了,酒後說錯話,或者酒後昏睡,這是愚痴,就生「愚痴」;酒後就放縱,平常能夠維持的事情,到酒後就持不住了,亂性,男女關係有時候也因為酒,所以這個「貪」。因此這個酒能生出貪、能生出瞋、能生出痴。所以把「酒」跟「貪瞋痴」擱在一塊,這不是很合適嘛。所以為什麼把「酒戒」定得這麼重,也正是防患於未然哪。

現在我們看經文: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徙倚」是徘徊,「懈怠」是懶惰。「不肯為善」,對於作善的事情,他就是拿不定主意,也不願意做。也不願意「治身修業」,自己要克制自己,要修,做一些正當的事業,他都不打算。

對於父母的教誨是「違戾反逆」,「違」是違背;「戾」是狠暴。〔「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這個道義。「無有報償」,他對於父母之恩,他沒有回報,沒有償還。「放恣遊散」,就是放縱、遊樂、散漫。

「耽酒嗜美」,好酒貪杯,喜歡吃好東西。「魯扈」,這個正是說到酒了。所以這一段,你說就是「五戒」完全是對的,這個「酒」字應該要從這個地方指出。這是佛禁止這五樣事情。但同時這段又說了「十善」,這裡同時也廣泛的,意業上的「貪瞋痴」也在這段裡頭。

「魯扈」,「魯」是愚魯,「扈」是跋扈。這種人,好酒貪杯的人,他根本沒有什麼智慧,他都是很跋扈。「抵突」,衝突。以前這個講過,不多講了。

【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意念身口.曾無一善。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欲害眞人.鬬亂僧衆。愚痴蒙昧.自爲智慧。】

「不識人情」,不懂得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你把好酒貪杯的錢,去報答父母、去孝敬孝敬父母好不好?救濟救濟窮人好不好?所以「無義無禮」,沒有義氣,沒有禮貌,沒有禮節。「不可諫曉」,這種人你勸不好他,你不能讓他明白。「曉」就是讓他明白。

「六親眷屬」,「六親」有兩種解釋:一種就是指著「父、母、兄、弟、妻、子」,叫做六親;再一種,「六親者,為身上三代,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身下三代,謂男女、孫男女、曾孫男女」。這兩種的說法不一樣。我們不管它,反正都是至親吧。「六親眷屬」,六親以外就是眷屬。

〔「資用有無.不能憂念」〕,對於這些有親的人、這些眷屬,他們的資用(養生的資用)有是沒有、糧食夠不夠、冬天夠燒的不夠燒的、衣服夠暖不夠暖、錢夠不夠花,不能夠替他們擔憂,替他們去想到這些事。

「不惟父母之恩」,不去惟持父母之恩,父母之恩你沒有答報,心裡頭沒有啊。「不存師友之義」,老師和朋友這種義,彼此的這種義氣,心中就沒有,沒有這個東西,「不存」哪。

「意念身口」,在自己的意思裡頭、念頭裡頭,自己的身跟口。「曾無一善」,一件善事都沒有。

「不信諸佛經法」,諸佛經法他是不信哪。也「不信生死善惡」,善惡就是果報,生死的這個輪迴,生死事大,生死之苦,你不但不想別人出生死,自己也都不管哪,很多人都是不管哪。「今朝有酒今朝醉」,你看這一句話,這一句話就夠了;「今朝有酒今朝醉」這一句話就夠了,就說明問題了,他還有什麼?

「欲害真人」,「真人」是羅漢。所以這種發展下去,這種好酒的人,他就沒有這些個正當的東西,他就胡作非為,什麼事不能做呀?「鬬亂僧眾」,對於僧眾,破和合僧,給他們挑撥離間,讓他們鬥爭。現在有很多人喜歡做這些事,給他們挑撥,讓大夥不和。

「愚痴矇昧」,這種愚痴啊,矇昧啊。「蒙」是愚蒙,「昧」是暗昧、愚昧呀。這樣愚痴他自己還以為是智慧,自己覺得自己很聰明。所以就是,越是自己覺得自己是智慧的人,往往就是最愚蠢的人。

【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希望長生。慈心教誨.而不肯信。苦口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不知生所從來」,生從哪兒來,不知道。〔「死所趣向」〕,死後到哪去?這個事,可是個切身的問題啊。將來要到哪兒去呀?總得有個去處,這不能不想啊!不想,也得有個去處啊。人不總想挑個好點的事,挑個好點的地方,挑個好點的結果嗎?都要挑挑揀揀嘛。唯獨這個事,怎麼不挑一挑呢?這到哪兒去呀?

「不仁不順」,沒有仁愛之心,不是和順。「希望長生(不老)」,所以這幫人一聽說練氣功祛病延年,這已經就跟瘋了一樣,多少人就跟那兒練哪,一群一群、一對一對的。他就是想多活,留戀這個肉體,希望在世間上再多喝幾杯。

「慈心教誨而不肯信」,你很慈心去教訓他、去勸他,他不肯信。〔「苦口與語」〕,苦口婆心的跟他說話;「無益其人」,對於這個人一點好處也沒有,他聽不進。

「心中閉塞」,他心中是一個滿器,他那個瓶子有個瓶塞,你往裡頭擱甘露,你擱不進,閉塞。「意不開解」,就是這個意識裡頭,他堅持己見,不能開解。

「大命將終」,等到壽命完的時候。這個時候悔恨和害怕都來了,「交至」。

〔「不豫修善臨時乃悔」〕,不預先修善,到臨時你再後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在後頭再悔,你來得及嗎?

這個就說這第五樣了。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