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之三)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若曹」,就勸導大家,要「作善」哪。他進一步開示,你們說要行善,什麼是第一呀?我也常說,我們應當把咱們這個鋼用在刀尖上啊。那哪兒是刀尖啊?這就是佛反問大家,你們想想,什麼是第一呀?就是「當自端心」,你要端正你的身心,這個就是「作善」裡頭居第一位的,這個是第一。

「作善」,淺說就是行善事。如果要說到究竟,這個善、這個第一善哪,那就是「是心作佛」呀!既然「是心作佛」,所以我們就是要在這一切之處端心、端身。

「耳目口鼻.皆當自端。」「皆當自端」,淺一點來講,那就是「非禮勿視」,不合禮的事情我不看。你那跳脫衣舞我不看,「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一些端身、端口、端什麽。

進一步說這個「端」,怎麼叫「端耳」?《楞嚴經》裡頭這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是利用耳根。他這個耳根,大家很多人在這兒錯了,一個外國來的居士,他很有點名望,到處講。我說:「你講《楞嚴》這一段」,我說,「你說,你先說」,我聽著聽著就聽出他毛病來了。我說:「你先用『聞中』,這個是『入流亡所』,入什麼流啊?」他說:「入那個聲的流」,我說:「你錯了!」美國有個沈居士把問題講淺了;講淺了還可以原諒,他就整個講錯了。

它就是不管這個聲,有好些人在這個地方錯。它是「聞」的本性,那叫「反聞聞自性」。你還在那兒聽這個聲音,你還不是在那追那個聲塵?你還不是在務外?還不是向外奔馳?那有什麼叫「反聞」呢?所以他錯,他錯錯在哪?他說這麼講,凡夫才有法子下手啊;要是說這個「聞」字解釋為「聞性」,那凡夫無從下手。對!凡夫是無從下手,所以淨土法門才殊勝啊!你都想到凡夫能從這下手,遷就這個下手的地方,你非講錯不可!

所以它這個「反聞」者,「入流亡所」,「所」是「所聞」。這麼一講,大家也就很明白,肯定他是錯的,沒法子。他這個人很聰明,他馬上承認,他馬上要給我磕頭,我把他拉住了。

這個「入流亡所」,你這個耳根的「所」就是聲,你是忘記了聲,不是在那個聲中那兒待下來了。所以大家不思惟呀,所以很多人不思惟,他很淺哪,他稍微能把它講過來就以為是這樣,不肯深思啊。你深思,自己也能發現矛盾,沒有什麼難懂啊。

這「所」,你這個耳朵的「所」是什麼?不是聲音是什麼?入了流,當然跟那個「所」是對面的了。把「所」忘了,把聲音忘了,你還說在聲音中待下來,天下糊塗人有這麼糊塗的嗎?這個人是極端聰明,說老實話。而聰明人才糊塗,我告訴你們,這是真理。這些糊塗人都是聰明人;他不聰明他不糊塗,所以就是呀。

這就順便講到這兒,我們要「端耳」,那就是如觀音啊。

〔錄音換帶,依其他記錄文稿補入:〕不去追那個聲塵,反聞自性,這才是「端耳」。

同樣的,不去追色塵,反聞自性是「端眼」,不是種種都一樣嘛!所以「耳目口鼻,皆當自端。」「端心」,那就要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這樣的「反觀自性」這叫做「端」。如是六根都不去追六塵,而都反回來反照、朗照自己的心源,本心之源,這才是「端正」,就是在這所說的一個「端」字。當何第一啊?就是應當這麼「端」,那這樣才是第一。至於初步,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初下手的人也是要做的,不可忽視。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爲。】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你看這個「善」字,剛才我們對於「善」的解釋,這就對了。不然一般的行善,跟你身上乾淨不乾淨有什麼關係?「身心潔淨」才跟這個「善」字相應,這個第一之善,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呀。你身心潔淨,你不去追逐六塵,不追逐塵不就乾淨了嘛!朗照心源,這「潔」呀,這個跟善相應。

不要隨著「嗜欲」,嗜好跟欲望。現在很多人還是離不開嗜欲;自己所嗜的留戀,不肯捨,更不肯說斷哪,就是粘粘纏纏像老太婆這樣子,沒有一點丈夫氣,「勿隨嗜欲」。

「不犯諸惡」,剛才所說這些惡都不能犯。「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對待一切,我們都是和顏悅色。「身行」,我們每天身之所作,這一切一切都應當專一。底下還得接著往下講,「當專」就是說應當「專精行道」。從本經來說,就是指著勸大家「一向專念」,所以「身行當專」。

「動作瞻視」,「動作」就指的行動,「瞻視」是看。這一切一切都應當「安定徐為」,很安定,就是很和緩,不是那種很粗暴不能自制。所以現在你看這些個跳舞,這些個動作,跟「安定徐為」都是相反的。

所以「吳季子觀樂」,他聽見音樂,他可以知道,這個哪一國是什麼音樂,這個國家過去是如何,今後前途是如何,都可以知道。現在這些歌舞就告訴我們,世界中有很多禍亂。這個禍亂是一天比一天要加深,等到達到了登峰造極,轉過來它就開始減少了。現在還沒有,還正在爬坡呢。

都「安定徐為」呀。所以咱們中國的諸葛武侯,他教他的兒子就是「淡泊寧靜」。他就是這個意思,不要隨著嗜欲,要淡泊。而且這個欲中,最大的欲就是男女之欲。你不要去追求這個東西,你要淡泊。「淡泊以明志」,你有沒有志氣,看你肯不肯淡泊;「寧靜以致遠」,寧就是安,靜是清淨,寧靜就是安定,你安定才能致遠、才能經久,才能有遠大的作為和遠大的宏圖。所以不是這種跳躍、瘋狂、掙扎的這種變態。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爲之不諦.亡其功夫。】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做事沒有預計,都是臨時倉倉卒卒,忙忙亂亂,慌慌張張。「倉卒」就是慌張,失敗和悔恨跟著就來了。

〔「為之不諦」,〕你之所為如果是〔不諦〕,「諦」就是審慎,你不審慎、不慎重;「亡其功夫」,你的這些功夫就滅亡了。 這不是忘了,你如果要不謹慎嘛,就把你的功夫都忘了。 這裡是「亡其功夫」,功夫亡了。那這個話怎麼講?有證明嗎,我這個解釋?有啊,所謂「一點瞋心火,能燒功德林」。你的功夫不就是功德林嘛,這一點瞋心之火,就能把整個功德林燒了。統統燒了,這不就亡了?你過去的功夫就全沒了。所以「修道千日,敗道一時」,大家要知道,所以就是「善護己念」,「重重誨勉」。

剛才講到「云何第一。當自端身。當自端心」,結合到觀世音菩薩的「反聞」。如果要結合到本宗,這個「第一之善」(觀音是第二十五,大勢至是二十四),那就是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門,「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念佛,你的六根都攝住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攝住了,而且是「淨念相繼」,這個是「第一之善」哪。

所以一聲佛號六根都攝住了,這就是六根自己都端了,「耳目口鼻,皆當自端」;心是佛,六根也都是佛了,所以這個「耳目口鼻」這就是真正的「自端」了,自然端正了,所以就自然「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善」呢,這剛才我已經提過,就「是心是佛」。這個就把這一段的意思更結合到咱們淨土本宗。

上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