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大方等如來藏經舉要 (之三)

我們這一段說明什麼呢,說明通過《金剛經》這一種「明自本心」,就知道這個模子中有佛。打開模子見了佛,在咱們這個世界上,六祖就很好的給我們做了一個示範。至於我們呢,這「無住生心」不是一般人的境界,上次就說了。在別教來說,天臺宗把這個分為四種,所謂藏、通、別、圓。藏教就是小乘;通是可以不定的;別教是專屬於大乘;圓就是無上圓滿之教。在別教裏頭有三賢,十地是聖,這三賢都不能做到「無住生心」。三賢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後來十地,這四十個位次了;再加上等覺、妙覺,這是別教的四十二個位次。別教的地前三賢,無住的時候就不能生心;生心的時候不能無住。必須到了初地菩薩以上,才能實際做到「無住生心」這句話。六祖是特殊根器,一般就是這給我們,我們念了之後,給我們熏習,得到無量的啟發。但是我們通過這個,第一步我們當前眾生怎麼辦呢?

笫一個就是要知有,所以這《金剛經破空論》…。很多就把《金剛經》看成只是離相、無相、無為,這很容易使人體會到一個空無上去,偏於空。偏於空就是二乘,是阿羅漢所證的偏真,實際應該是中道,不落二邊。因此現在我們讀了《金剛經》,尤其通過了六祖這個例子,又通過了《如來藏經》,我們要知有,知道我們本心之中有「如來藏」。禪宗最強調這個知有,必須知有始得。知道我們有「如來藏」,我們都有佛性。這個知有,我這兒再打兩個比方,一個是古德給的比方,一個是我根據科學,現在東西多了一點了,我們用這些做的譬喻,還從日常大家所接近的科學來打比方。

《心王銘》: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

傅大士,在梁武帝的時候,有個大菩薩叫傅大士,現居士身。梁武帝請他講《金剛經》,他上了座把戒尺一揮,就下座了。他這一揮戒尺,一部《金剛經》就講完了。他有一個《心王銘》,其中有幾句話:「水中鹽味。色裏膠青。」水裏頭的鹹味;要上顏色就得擱點膠,這顏色畫了才能粘,要膠。「決定是有。」這鹹味有沒有?沒有鹹味你怎麼嚐得出來呢。「色裏膠青」,咱們不畫畫,咱們不說,咱們就說這鹹味,日常生活大家都熟悉的。「決定是有。」不然你就嚐不出來了。白水怎麼不鹹呢?不見其形啊!鹹味是個什麼?

所以剛才那些個例子,我們很容易打些比方,讓你知道是實有。另外我們再把這個補充上—決定是有,但是你不可以形相求。所以《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個法身如來,打的一個比方都不能夠在各方面都是恰當,只能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剛才那句告訴你,確實是實有,這就達到一萬分了。再把《金剛經》的道理結合進去,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們把這融會起來,我們就懂得。這個見,不是色見聲求,就跟這鹹味一樣,決定是有這個鹹味,不見其形。拿這個鹹味比方佛性。「決定是有」,咱們眾生決定有佛性,但是你要找,你現在要把他找出來,是個什麼,這又是執著了!你用執著的心是找不到的,色見聲求是不行的。

這個佛性,我們現在打一個常見的例子。誰都知道指南針,這不是個磁石嗎,它跟地球兩極相吸,就老指南了。咱們老祖宗發現了這個,這是個大科學的成就。現在也都知道吸鐵石能吸針,誰都知道這個事,它能把針吸起來。這吸鐵石具有磁性,針也是鐵的,它也有磁性。

這性質很厲害,現在我們科學的文明,就是利用這個磁性。 你拿一個導電的東西,讓它在磁場裏頭旋轉,就是發電機,咱們這就亮了,都是靠發電機。發電機就是一點銅線在磁場裏頭轉,就這麼大的作用,電就都來了。開多少工廠,飛機什麼什麼,都是靠電這一切東西操縱著,它不過就這麼點事,靠的是磁場。你要帶電的線進到磁場裏頭,它就會動,這個電動機。所以這個電、〔能〕轉,咱們理髮吹風,一按電呼呼地就把頭髮吹乾了。它怎麼會動起來呢?就那有個磁場,線一充電,它就有動,叫電動機,可以帶動了一些機器,這都是利用磁。你說磁場有磁性,有這麼大的作用,到底磁是個什麼呀?磁性是個什麼呀?不可得。

所以禪宗說見性,我們千萬不要有一天覺得看到一個特別的景象,或看見什麼光了,這個見是不可以色見聲求的,決定是有,但不是色見聲求的。這一點在此補充一下。

那麼跟咱們淨土宗呢?剛才我們念的《如來藏經》跟咱們淨土宗呢?那關係就更密切了。淨土宗最關鍵的兩句話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老實說,這兩句話大家熟得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但是能不能真的相信就我這個心就是佛呀?倒過來說,有人能信。我是心作佛,這念佛呢,我心在作佛,而這個念佛的心就是佛呀。這就把這句話通過這樣,你把它接受下來,直接了當就說「是心是佛」,就不大敢承當。

今天這部《如來藏經》,釋迦牟尼佛就是這麼說的。就在眾生在貪欲、瞋恚、愚癡之中,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眼、如來的身,在跏趺坐,儼然不動。把釋迦牟尼佛的這句話,剛才這個開示,咱們結合起來,對於「是心是佛」你信得就要親切多了。

當然這句話我們要真正能夠很深的信入,那就很了不起。但是釋迦牟尼佛打了這麼些譬喻,每一個譬喻都說得那麼清楚,我還沒說完哪。當初古佛說這個事情的時候,打譬喻打了五十劫,說這個法五十劫,說了多少的譬喻,就是難信。所以這個「是心是佛」我們也有一些信,今天再加這一句話,就是《如來藏經》釋迦牟尼佛的這段開示,把它結合起來,我們總是比以前會多信一點了,要信得深一點了,信一點就是大進步。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我能入定了,什麼什麼了,認為這個是我的進步;或者我能夠講多少多少經了,這都是務外。你真正對如來的真實法,真正的從內心把它接受下來,你堅信不疑,這才是道源功德母,「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老在信上要加深。

入佛寶藏,咱們都是進了寶藏,有沒有空返呢?你別空入寶藏呀,咱們今天任何人,我也在內,都別空入寶藏。是進入寶藏,這還不是寶藏嘛。要不空入寶藏,就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要有智慧。智慧如眼睛,能看見哪個是寶,你沒去揀破爛。把寶認出來,你就能拿寶。但只是有眼睛還不行,拿要用什麼拿,你得有手。什麼是手?信為手,信心才是手,你才不會空入寶山。那才是錯過了,如果根本還沒有到寶山,空手回來了不足可惜,可你是進到了寶山,卻空手回來了。所以「是心是佛」。

《淨修捷要》說:「無量光壽是我本覺。」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就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無量光就遍滿虛空,沒有一個地方沒有。無量光它普照,你的身、你的智慧、你的一切都遍滿虛空,你的本覺。無量壽就沒有窮盡,沒有終了。

大家都想求長壽,長壽總不過活二百歲,古德有活一千歲的,但究竟是一剎那。無量壽才是無窮盡的。這個「無量壽」也是我們的本心,「無量光壽是我本覺。」遍滿虛空,無有窮盡。從空間說,哪兒也找不著邊,東也沒有邊,西也沒有邊,上也沒有邊,下也沒有邊;從時間說,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邊,都不可窮盡。

這樣一個大覺的性,就是我們的本心,所以無量光壽是我本覺。我們人人都有法身如來,「如來藏」我們已經下了一個定義,是什麼意思呢?就眾生煩惱之中有如來法身的功德,不是如來報身的功德、如來化身的功德,而是如來法身的功德,所以「是心是佛」。本心就是佛,剛才那個譬喻又來了。

本心是佛,有人就說「行了,我已經行了。」可是你要知道,你是那個帶殼的稻子,你是掉在茅坑裏沒洗的那個金子,你是那個做佛像,沒有打開外頭的模子,在髒的模子裏頭的那個佛像,因此就還須要修嘛。

所以天臺宗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這個修也就簡單了、直捷了。不是從外面去修,就把你心中這個殼,你心中有佛嘛,心中這個佛外頭有個殼,咱們說是模子也行,也可以說就是無明那個殼,只要這一分開,所以我們就要修。

而這個修有八萬四千法門,但一切修行之中,我們開開這個模子見佛,就莫有過於咱們持名這個法門是最妙、最容易、最穩當。因為無量光壽就是你的本覺,你現在念的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你就是直接地開了這個殼,所以最為直捷了當。

因此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相應一念佛,最直捷、最了當。念佛有四種念佛,這四種念佛跟別的法門比,都是徑路,而四種之中,以持名念佛是徑路中的徑路,因為它最方便、最簡單、最直捷、最了當、最現成。人人能念,什麼時候都能念。所念的是什麼?就是念你的本覺,念的是阿彌陀佛。

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講到信願持名。信願持名的這個信是六信。往往我們有很多淨土宗的修行人,能信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信我念這句佛號能得往生,這是信了他,信了一些事,信了一些因果,但是「信自」、「信理」就往往很不夠。這部《如來藏經》跟《金剛經》就幫助我們「信自」,而這個自是平等的,一切眾生都具,你也沒有什麼突出。同時你這個自,就是截流大師說的,相信我跟佛是平等的;但現在佛是已經成就了的,我還在迷,我們相差天淵。

那底下怎麼辦呢?念佛嘛,念佛的時候,因為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眾生,我念佛就是佛念我,感應道交,不相間隔。這個話有時候大家也不大能懂,「啊,我是佛心中的眾生?」這個咱們就當然了,我是在佛心裏頭,佛光普照,照到我嘛。而佛是我心中之佛?這個就現在打個比方:

你只要把頭一點,你承認下來,你雖然在煩惱之中,你本來的「如來藏」中的如來,跟釋迦牟尼佛所成就的如來,是完全沒有分別的。釋迦牟尼佛是那邊的那盞燈;咱們都是這邊的這盞燈;他的燈當然就照到我這兒這個燈,佛光普照嘛。所以我們這些眾生就是佛心裏頭的眾生,也就是佛光中的這個燈。而我們的燈也照嘛,也照那邊那個燈,所以佛就是我們眾生心中的佛,也在我們的心之內。

再合起來說,這就「重重無盡」了。照著我們的這個佛,也就在被照的我的心之內,我的也照到他,相互是這種關係。而且佛這個燈的光和我們這個燈的光怎麼分?在這個地方兩個燈都照到我的手上,兩個燈都有,你怎麼分?這光是這邊的,那光是那邊的,能這麼分嗎?不可分嘛!成為一體了!所以「心作心是」就是這個道理。你這麼念佛的時候,這兩個燈就互照。這樣去修,就決定往生。所以上者即生證入無生法忍,晉朝就有這樣的人,現代也有人能證入,我看福建那個老修行,能夠多少天不飲不食,端坐念佛,見光見佛,正念分明,那要沒有達到事一心是很難能做到的,就是因為這個法門如此的殊勝。

最後,我還是把這個淨土法門,用兩句蕅益大師的話,上次我說過一次,我們再說一次。都是蕅益大師《要解》裏的話,我們這個念佛是什麼?「從事持達理持。」你也不要管它著相不著相、離相不離相,你就這麼老實念去,就是事持。蕅益大師說,拿上念佛珠一天念三萬,他這個數說的是起碼三萬,他沒說過再低的數。我現在也不敢這麼說,我老勸人說:「你要念佛,你要修行,一天要念不到一萬,恐怕功效不大明顯。」當然念一句也是好的,但要看顯著的起作用的話,那你得一天至少念一萬,我這比蕅益大師的就剩三分之一了。蕅益大師提的最少數是三萬,大家要不找他的開示去,他的數是三萬、五萬、八萬、十萬。蕅益大師就拿著佛珠念。有人說不要佛珠,拿佛珠念是有好處的,可以提醒我們。從事持就這麼念,什麼時候我都有這一句,在事持中就達理持。

所以這「無住生心」咱們就辦不到,就剛才說的地前三賢,成了聖賢的賢了、菩薩了,還做不到。可是這個淨土法門之妙,你就這麼念,在暗中不知不覺就做到了。念來念去,你就這麼老老實實地,念著念著,什麼功名富貴、什麼人我是非,什麼都沒有了。念來念去也就不知道是誰在念了,能念所念的分別也沒有了,你這就無所住了,而我這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相續不斷,這不就「無住生心」了嗎,這地上菩薩才能達到的,…………………。

                                       上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