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請點擊下方 Play-button 鍵,即可開始播放錄音)

底下就是這個意思,要用這個法門來度脫,這一切眾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嘛。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極樂世界.宮殿.樓閣.泉池.林樹.具足微妙.清淨莊嚴不。汝見欲界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諸香華.徧佛刹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見。汝聞阿彌陀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衆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所以,佛就跟阿難跟慈氏菩薩(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說,你看見沒看見極樂世界的那些宮殿哪,樓閣啊,那些泉池,那些林樹、七寶樹啊,「具足微妙.清淨莊嚴不」,你看見沒看見哪?一切一切清淨,具足莊嚴等等的,你們看見沒有啊?

你們看見「欲界諸天.上至色究竟天」,這是色界天,拿了香花灑到佛剎裡頭,看見沒有啊?阿難就回答說:「看見了。」

佛又問,你聽見沒聽見「阿彌陀佛大音宣佈一切世界」,他的法音流布,告訴一切世界,來教化眾生,你聽見沒有啊?「是啊,聽見了。」

【佛言汝見彼國淨行之衆.遊處虛空。宮殿隨身.無所障礙。徧至十方供養諸佛不。及見彼等念佛相續不.復有衆鳥住虛空界.出種種音.皆是化作.汝悉見不。慈氏白言.如佛所說.一一皆見。】

佛又說,你看見那個佛國,那些在淨行之中的大眾,在虛空裡頭在那遊啊,有的在那住啊。他們可以把宮殿蓋在虛空裡頭,不是在地上,在虛空中可以蓋房子(也不用蓋,自然出現的);而且這宮殿可以隨身,走到哪,宮殿隨到哪;「遊處虛空。宮殿隨身無所障礙。徧至十方供養諸佛不」,看見沒看見?他在虛空之中,宮殿就隨著他,可以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

「及見彼等」,這句話要緊,「念佛相續不」。看見沒看見,極樂世界那些人,他們都在念佛,相續在念佛呀?不是說我這念佛一往生,我就不念了,那這個恐怕也往生不了。這是盡未來際呀,這很自然哪,他就是自然念佛相續。所以這個念佛,到了極樂世界就正好念佛,沒有這些干擾。在我們這個世界,難得念幾句好的。

還有眾鳥在虛空中,出種種的法音,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你們看見沒有啊?

「慈氏(彌勒菩薩)白言如佛所說」。他這個總回答,如佛所說這一切,「一一皆見」,每一樣、每一樣我都看見了。

這就是現在佛、未來佛在這一次法會上,對於極樂世界在做個證明。為什麼佛一上來就專指這兩個人呢?因為阿難是結集經藏的,彌勒是當來下生。佛滅度之後,佛法要存在於世間靠這個經,阿難是結集經藏的。所以阿難大家不要小看,他很重要啊,結集經藏的是他,傳佛心印的是他(迦葉之後,二祖就是阿難),傳授密法的還是他(蓮花生大士是從阿難得到釋迦牟尼佛預先囑咐要傳的法)。所以佛把這個微妙法門囑咐給這兩個人,這是大事因緣。所以種種,這個就不再重複了。

佛說「上至色究竟天」,色究竟天是淨居天〔之一〕〔註一〕,這是天界上一個特殊的地方,是三禪(禪天);證三果的人(這外道也可以到這個地方,只要是證到三禪),阿羅漢〔阿那含〕〔註二〕,證第三果(不還果)的人在淨居天,所以他不到地球上來了。所以淨居天都是修行人,都是聖人所住之處。這個聖人是包括小乘的聖人。

【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彌勒白言.世尊.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處於宮殿。又見衆生。於蓮華內結跏趺坐.自然化生。何因緣故.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有化生者。】 

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的是胎生的,有的是化生的,這裡特別指出胎生的,「那裡頭有胎生的,你看見沒有?」

「彌勒白言.世尊.我見極樂世界人住胎者.如夜摩天」。彌勒說:「是,我看見了,我看見他們極樂世界的人,所謂住於胎者,他們的享受跟夜摩天一樣」;夜摩天這個天的天人,時時就在那高興地說:「快哉!快哉!」這夜摩天是非常愉快的一個地方。這胎生者,他們跟夜摩天人一樣,在宮殿之中;「同時我又看見,有眾生在蓮華中結跏趺坐,是自然化生的。什麼因緣,他們極樂世界的人民有的是胎生?有的是化生呢?」

所以,魏承貫他會集的書為什麼不好呢?他就說「彼國無有胎生」,那麼就跟這個經就抬槓了。你會集你不能夠自己出主意啊,這明明說有胎生,他在會集本裡說沒有,所以夏老師只有再會集一遍。不能改人家東西。他已經死了,你不能改,你不能強加於他。

這個胎生,他也是化生,但是借這個「胎」來說明,「胎」是還沒有成人嘛,所以人的功能他還沒有。還有,他這個「暗」,沒有出胎之前,他什麼都不見天日。就說明這一類的眾生,他如同胎中的小兒一樣,說明什麼呢?愚痴啊!所以這管叫「胎生」。他這個能力、智慧,就是說他的疑惑沒有盡,所以障礙還存在,他不能夠見佛;他要見佛聞法,他也聽不懂啊。所以爲什麽?他聽不懂啊。所以,就用「胎兒」做譬喻,不是真正有父母胎之所生,都是自然化生。所以所謂「胎生」就是這個意思。

底下彌勒就問,他說:「何故彼國有這兩種呢?」

底下佛就回答了,這是第四十品,〈邊地疑城第四十〉。

註一:根據黃念老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色究竟天』者,為淨居天之一」,「淨居有五天﹕一、無煩天。二、無熱天。三、善現天。四、善見天。五、色究竟天。」
註二:此處疑為「阿那含」之口誤,同上,根據《大經解》,「不還果梵名阿那含」。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