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地疑城第四十 (之四)

底下這一段,若對於這個智產生疑惑、不信,還相信罪福,他還修習善本,肯念佛,發願生極樂世界,這個就是往生邊地的人的情況。這個已經解釋了,我們就不再說了。

所以,這一類的人是什麼呢?是「信福不信智」,對於福的事情他相信,對於智慧他信不及;「信事而迷理」,「事」他信了,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因果;「理」他是迷的,他不懂得,所以墮在疑城。

【復有衆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故於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爲本.續得往生。】

「復有眾生」,又是一類,對於佛的智他能信,他「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這是「信他」,這三種智慧他都能信(這三種是代表以前的四種),可是對於「自」不能生信。

「故於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絶。結其善願為本.續得往生。」這是一類,他對於佛的智慧是信了,他對於自己不夠相信,這個是另一類,信他不信自。《彌陀要解》裡頭就說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這個人雖然知道求佛智等等,但是他不相信自己,所以還是信不深。「六信」之中不能「信自」,這個「信理」也就不大行了。

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前面說了四個智,這兒說了三個智,這是文字的問題。前頭四種是《魏譯》,這裡的文字是《唐譯》。《魏譯》中提出四種,《唐譯》就合併成三種,這只是譯本的開合不同,實質是一回事。這麼說,「威德廣大不思議智」就是以前的「不可稱智」、「不思議智」這兩種,「普遍智」就相當於「大乘廣智」,「無等智」就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的簡稱。這三種智就是前頭的四種智。

總之,不同時代的譯本,不同的人,所採的文句,這個字會有不同,開合也會不同,這個不主要了。就是說,這一種人能夠知道希求佛智,能信他佛,但是對於自佛不能生信。「是心是佛」的道理他有疑情,告訴你「是心是佛」,這個心是你自心哪!所以只信他佛而不信自佛,你就是對於「是心是佛」這句話,不能生正信。

又是彭二林,彭二林這個大居士是很不錯的,他這一段議論很詳細。他說是,須要了達「佛智」乃至「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才叫做真信。因為一切智都不離自心,信了佛這些智,這些智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就是從自心所生嘛。

「無我,無我所」,這些智慧根本是「無我」,也沒有「我所」。有「我」和「我所」就是「識」,就不是「智」了;智慧之中沒有「我」和「我所」。

「凡聖一如」,凡也如此,聖人也是如此。〔「共同此智」,〕都同一這個智慧。「全信自心具一切智」,你要信你的自心,就是一切智。

「本來成佛」,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很難哪,連圭峰大師對於「本來成佛」還信不及啊。他註解《圓覺經》的時候,他說,這一句「本來是佛」好一點,對於「本來成佛」……,他是禪宗開悟的人,華嚴宗的祖師。所以真正能夠承當、能夠信是不容易啊!

「不於心外,別有信佛之心」,你這個心本來成佛,在自己的心之外,沒有另外一個信佛的心。這句話,換句說法,也就是〔自心之外〕沒有一個所信的佛,因為心它就是佛,它本來成佛。所以自心之外沒有另外有心,也就是自心之外沒有另外有佛;心就是佛,「是心是佛」,不另外有心就是不另外有佛。

「如是回向,是名唯心淨土」,這才是「唯心淨土」,才真正是唯心哪。

〔「疾得見佛」,〕很快能見佛。所以這個快慢就都是從這個地方生,你往生的品位也從這兒分。你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透,甚至於不能往生。所以我老說不要論功夫就在這,要重見地。密宗就是「見修行果」,必須有正見,才有正修,才有正行,才有正果。你沒有正見,你的修行是盲修瞎練。

「若於自心諸智,猶滯疑情」。對於自心的智慧,你還存在著疑情,你看看,你這就是難免於「心外見佛」了。所以禪宗說「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你去修佛,修個有形有相的佛,你求那個有形有相佛,和你不相似啊。「與汝不相似」,這個「汝」是老幾啊?這個「汝」確實提不起來啊。這「汝」的自心是了不起啊,「汝」的自心那就是佛,一切佛從你自心流出。

你對於自心滯了疑情,你不免就會心外去見佛了;你不信自心,心外覓佛。所以禪宗老罵說:「你們淨土宗是心外求佛。」不是我們心外求佛,是有些修淨土的人心外見佛。不但修淨土的人心外見佛,那修密的人也都是心外見佛。我這次從美國回來,我說:學密的人通病是太執著啊,通病啊,是執著啊。

「雖修諸善,乘願往生,不得見佛」。你修諸善,憑這個願力你可以往生,但是你不得見佛。為什麼?「以不契佛智故」,因為你不符合佛的智慧,你沒有契佛的智慧。因為你種了很多功德,你可以勉勉強強的往生。

「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這是彭二林引經典了,說「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所以,這些個經和論我們要重視。

「唯依自心」,都是「依」,唯一是依靠你自心。

「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修行的菩薩們,如果能夠了知諸佛和諸佛的一切法,皆是唯心所顯現,皆是唯心之量,就可以得「隨順忍」。所以,見了菩提樹可以得三種忍:隨順忍、音響忍、無生法忍。

「或入初地」,或是初地菩薩。「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所以就是說,要相信。這就是說,你信「佛智」,不信「自心」的毛病有這麼大呀。要能信,那你就可以或者入初地,或者生極樂世界。

「故知有決定智,方能決定信」,你有這個決定的智慧,你才能產生這種決定的信心。有了決定的信心,才能夠決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千萬要慎重啊,不要因為疑惑而失掉大利。都到了極樂世界還不能聞法,那「失大利」了。

所以「信他不信自」,還是智慧很短淺。沒有決定的智,就沒有決定的信心,所以「意志猶豫.無所專據」就這麼來的。這個總是猶猶豫豫的,他總是沒有專據,一會兒高興,一會兒又發愁,拿不定,自己也沒有準稿子,也沒有把握,這就是對於自己信不及,信願不堅,依據不專。這種人信願就不堅定,他所依據就不專一,可是他仍能夠念佛相續 (念佛就有不可思議功德),以念佛力及發願力仍得往生,但是在邊地待著。這就是「信他不信自」。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