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地疑城第四十 (之五)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這些人以這個因緣 (就剛才說的這個因緣,這個念佛力、發願力這種種的),生到極樂世界,不能到無量壽佛前頭,他就只在佛國界邊。所以曇鸞說,或者就真是指的在邊邊上,那麼這也是他的依據。

「七寶城中。佛不使爾」,佛並不叫他這樣。他是自身所作,他自己的「身行所作」,他就是到這。「心自趣向」。是他的心去趣向。

「亦有寶池蓮花」,跟極樂世界一樣的情況,七寶池、蓮花。也是「自然受身」,不要經過父母,不要住胞胎。

「飲食快樂.如忉利天。」這快樂極了,像忉利天(欲界天),這很快活的天哪。

【於其城中.不能得出。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

「於其城中.不能得出。」他在這個城中,就是他的範圍,他出不來。因為你有疑惑,你就有限度了,就把你框起來了,你就有框框。這框框不是別人,是你自己框出來的,作繭自縛。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在虛空中。也「不能隨意高大」,想它大就大,他也不能。

「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這就是它這個邊地,在這疑城中的缺點。五百年常不見佛,不是絶對的不見佛,時常不見佛就是很難得見佛,也不知道這些東西,都是這樣,都很稀有。

【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其人智慧不明」,這個人他智慧不明白。「知經復少」,知道的經又少。「心不開解」,心裡頭沒有開解,所以意也就不歡樂,他不能夠享受大乘的法樂。生活、飲食上的快樂超過天,那是快樂極了。但在心中,他沒有享受大乘法樂,他沒有見佛聞法,還有這個缺陷。

「是故於彼.謂之胎生。」這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對於這種人管他叫「胎生」。所以不可以疑惑,總是兩種生出來的,一種是化生出來,一種是胎生出來的,不可以這麼去理解。都是化生,但是這一類他這個局限性,這是愚昧,就像個小胎兒似的,他眼睛、鼻子沒有起大作用,所以管他叫胎生。他要是懺悔,他要是增加他的信願,他才能夠見佛聞法。見佛聞法還要慢慢的,他還有個過程嘛,大家要知道,也是「久久」。

「是諸人等」,就是指著上面所說的這種人。「道止佛國界邊」,五百歲呀。這是「心自趣向」,就是《華嚴經》的話,「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都是心造。

這五百歲,憬興(就是唐朝時候的朝鮮人)他根據《漢譯》本,說這個「五百歲」是指著咱們這個世界的年歲。他的話有根據的,因為在《漢譯》本說「於是間五百歲」。所以這都是不能隨便出主意,它都有根據。

《漢譯》為「於是間五百歲」,這個「是間」就是於這裡的五百歲。釋迦牟尼佛說,「於是間五百歲」,於這裡的五百歲,這裡是釋迦牟尼佛說經的地方,是咱們這個地球,地球的五百歲。這個說法就是《漢譯》有這句話,《魏譯》本就沒有,《漢譯》有這個話。沒有說「彼國的五百歲」,「彼國的五百歲」絶對是指極樂世界的五百歲,那就遠去了。

這個說是有據,是指著「是間」。但是也不可以把它執定,你要把它執定,那這個《觀經》十二大劫花才開。所以這個五百歲是常情、一般,很多就是指著一般情況,這個五百歲,是咱們這個世界五百歲。但是長的,要到《觀經》五逆十惡,那個第十六觀,就要入地獄了,念了十句佛往生,這種人要十二大劫花才開,那就遠去了,那就是最長的。

明朝的袁中郎作了《西方合論》,以這個功德往生,一去的時候是邊地。不久,因為他的智慧,他聽經可以聽得懂。所以問題在這,你聽不懂,到那去,你去幹什麼?你聽也白聽嘛。袁中郎很快就從邊地出來,就見佛聞法,又把他弟弟召去了,介紹這個情況,叫他回來勸大家好好持戒,要吃素。

沒有天天「日啟鸞刀」還能往生的,「口貪滋味」〔註一〕,你殺了別的生命來貪自己的滋味,連這都還解決不了,你還說什麼慈悲什麼什麼,那不都是騙人嗎?所以自己家裡頭不能再殺,這一點要注意。南方人有的時候喜歡吃活的。家裡頭不要殺生,而且不吉祥。許多鬼神喜歡吃這個剛死的動物流出來的血,他就跑到這來享受這個東西,這不吉祥,所以這個要……。

他是不到五百歲,他弟弟還活著。袁中郎說,我沒有想到極樂世界是如此的快樂。他還剛出邊地,他還不能到虛空,但是他可以到各處去參加種種的法會,那快樂極了,快樂極了。那麼他不到五百歲嘛,所以我們這個五百歲,是指咱們這兒的五百歲。

但是也有不到五百歲就出來的,也有還得十二劫才出來的。總之,就是說,你得「識其罪本」你才能出來,這個長短是活的。估計為一般的情形之下,這麼念佛這樣去,五百年你也應該「識其罪本」了,就是這樣子。

所以就是懺悔之後,斷了疑,是出離這個邊地的關鍵,時間不是絶對的,可長可短。但是這個說有五百歲,也可以說是統計數字,一般都是五百。

最後就是「其人智慧不明」,這個「其人」就指生邊地的人。「智慧不明」,他就是愚痴、少智,他不信自己,對於「是心是佛」這個他沒有真能信。

「知經復少」,大乘經典他知道得很少,所以就是「宗說俱不通」,對不對?「宗說俱不通,黑漆皮燈籠」,「黑漆皮燈籠」就是念佛念到往生之後,也不能夠見佛聞法。

「心不開解」,垢染很深,所以不能心開意解;疑慮重重,所以這樣的人叫做「胎生」。

【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信已善根。作諸功德。至心迴向。】

這個另一方面,好的呢,就是這樣,「若有眾生,明信佛智」,相信佛的智慧,乃至於「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都能相信。「斷除疑惑」,這些疑惑都斷了。

「信己善根」,所以「外慕諸聖,內重己靈」,對於外,要仰慕諸聖,一切大佛菩薩;對於內要重己靈。這兩句話,少一句都不行。

「作諸功德」,作種種功德。「至心迴向」,以至誠的心來迴向,往生極樂世界。

【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都在七寶蓮華中,自然而然的就化生出來了。「跏趺而坐」,都跏趺坐。

「須臾之頃」,「須臾之頃」就是幾十分鐘,三刻鐘,就是我們的時間。

「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你看看,這個跟那個差多遠哪!那個就是不能見佛,這個就馬上身轉三十二相等等的,放著光明。智慧功德,「具足成就」。一切成就都具足,一生就具足了。這個上品生,當下就隨一切諸佛往生諸佛剎土,得種種陀羅尼,分身塵剎去度眾生,那個起碼是地上菩薩呀。所以這個往生,大事因緣哪。

【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又告訴彌勒,「彌勒當知」,彌勒你應當知道。「彼化生者.智慧勝故。」為什麼他化生?他智慧高。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對比了,這樣的身相、光明具如諸佛,彌勒你要知道,這些人他就是智慧勝。那一些胎生的,就五百歲中不能見佛,「不知菩薩法式」。因為沒有聞法,他也沒有正式的按著所聞的法來進行修習,他也不能來「奉事諸佛」,也沒有機會來種這個善根。這種人,就是因為他過去生中沒有智慧,疑惑所造成的。

所以不光是淨土宗,禪宗也是一樣,所以《金剛經》一上來那個偈子就是四句:「斷疑生信,絶相超宗,頓忘人我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先斷了疑,斷了疑才能生信,斷了疑生信才能「絶相超宗」,這些相才能夠絶,你才超出去,超出這一切宗;「頓忘人我解真空」,頓然間,人我全忘了;「頓忘人我」,你才能理解真空。有人有我,你沒法理解真空,所以開悟是「無心三昧」之後的事情。這個經文很清楚了,不必再說了。

註一:《淨土聖賢錄》卷七載云:「寄語同學,未有日啟鸞刀,口貪滋味,而能生此土者也。雖說法如雲如雨,何益於事?」

上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