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第三十六講,一九九〇年夏〕

(請點擊下方 Play-button 鍵,即可開始播放錄音。)

到四十三品以後,是這部經的第三部分,流通分。「流通」,這個意思很清楚,就要流行,普遍的流行,叫流通。因此我們今天開始,人也多一點,也就表示流通,要更多的人能夠聽到,能夠得到,能夠修習,而且輾轉地接引。

「流通分」從四十三到四十八品,其中第四十三品就是〈非是小乘〉,這個淨土法門不是小乘。佛有大乘法、小乘法,「乘」作譬喻,像一個小車子,你只能夠坐一個小的人,這兒童車,只能坐兒童,坐不了幾個人。這個列車,那什麼人都可以坐上去,人坐得很多,就是「大乘」,就是打譬喻。「乘」者,就是我這「出車三百乘」,古時候出三百輛兵車,「乘」就是車,這是譬喻。

這個不是小乘,這是件大事因緣哪。很多人不知道,往往說錯話,說這個淨土宗是小乘,就看不起,是愚夫愚婦都能夠修的,這個覺得很低呀,自個兒不屑於來修這樣的法。其實不是他高,而是他很愚痴、顛倒,很可憐憫哪。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

這一品就是佛對彌勒,慈氏就是彌勒,佛對彌勒菩薩說:「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你看到沒有,上面所說的那些「菩薩摩訶薩」(摩訶是大),這些大菩薩呀,他們都求生淨土;生到淨土,善獲法益,就得到利益,善於去得到這些法的利益,這些大菩薩都是如此。

以前講了,這些大菩薩如此,這個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諸大菩薩,他們都聞名往生得大利益。那麼這個利益有多大呢?《大智度論》說,菩薩啊,他在不到八地,七地以下的菩薩,他到了極樂世界見著阿彌陀佛,他馬上他就跟這上地的一切菩薩的「身等、法等」,身也相等,法也相等;「頓時」也就是說,頓時就超越了,跟這個上地的菩薩同等的身、同等的法,所以說是善得利益。你看到沒有,諸大菩薩都善得利益,所以就勸大家,我們十方的眾生也應當深信,也應當如此,求生淨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爲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所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論是哪一方,哪一個世界,這個行善的男子,行善的女人,他能夠聽到「阿彌陀佛名號」,這個名號,諸佛名號是……,阿羅漢都不知他方佛的名號,除了本方佛的名號之外,他方的佛是很難得聞,阿羅漢都不能得聞哪,他不知道啊,除非遇見因緣,佛告訴他,他不知道。

所以極樂世界距我們十萬億國土之外,而以這個願力,彌陀的願力,所有的人才能夠聞到法。所以我們現在誰都知道念阿彌陀佛,不管信不信的人都知道這個名號。甚至於咱們本土的佛,釋迦牟尼佛,你去問那個念阿彌陀佛的人去,那個會念會知道阿彌陀佛的人,你問問他,咱們這兒的佛叫什麼?他知道「如來佛」。如來佛,那不是名號。所以就是說,這個是彌陀的願力所感哪,第十七願,十方佛都稱歎,十方的眾生都能聞到名,所以十方的善男子、善女人能夠聞到阿彌陀佛名號。

你能夠聽到名號之後,「能生一念喜愛之心」,你能夠生起這個喜愛之心,那怕只是一念;歸依供養,「如說修行」,這樣的話,歸依、禮敬(瞻禮就是禮敬、供養等等),如說修行,同樣這個人得大利益呀。

「一念」,在咱們經中說是「一念喜愛之心」。參考其他的譯本,《漢譯》說:「聞無量清淨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踴躍,心意清淨。」它沒有用「一念」的字樣,可是把當時的心情描寫出來了,聞到無量壽佛的名號就生起了慈心,就非常地歡喜,踴躍歡喜,身心都踴躍,手舞足蹈,心意清淨。

手舞足蹈不難哪,難的是心意清淨。自己內心是非常清淨,所以這樣的手舞足蹈才是可貴的。現在大家都是手舞足蹈,但是心中狂亂,跟這裡就沒有共同之處,這種就叫狂歡,那不是歡喜,是狂歡。加一個「狂」字就不得了了,就是「狂」啊。狂心不歇,就是眾生;狂心一歇,歇即菩提。所以這個就表示,這個「念」是個什麼念?一念喜愛之心,他是心裡很踴躍,很清淨。

《吳譯》也基本是如此。《宋譯》:「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一念信心」,這是一念,是一念的信心,我們這兒「一念喜愛之心」。

《魏譯》說:「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這個《魏譯》的解釋就可以有兩種,「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只有這一念,只有一念喜歡的這個心,這個也說得通;乃至於達到一念的境界,這個歡喜清淨沒有二念。你可以參考《漢譯》就出來了,他是清淨嘛,他心裡很清淨,他沒有別的念頭,生清淨心哪。所以無量壽佛叫「無量清淨佛」,「無量清淨平等覺」,那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這次的意思呢,可以解釋為,就是三輩往生中所說的「一念」,「發一念心.念於彼佛」跟這兒的「一念淨信」,這個是相同的。所以這個裡頭,可以這麼講,也有一個範圍吧,有個上限下限吧,用咱們世俗的話來說吧,這好懂一點 ── 那低的呢,就是乃至於只產生「一念」;那高的,就是達到「一念的淨信」,這「一念心」。

所以慈舟法師判「一心三輩」就超出三輩往生之外,這個「一心」的三輩。現在日本人有一個宗派,就是崇奉這個,他們並不念佛,他們就是說,我只要能達到「一念淨信」就往生了。這又稍過了一些,失掉了淨土宗的原意。但是它這個也還是從淨土宗主要的裡頭所流出來的一種支派。

嘉祥大師是三論宗的祖師,他說:「一念即是具足無上功德者。」說明任何世界的善男子、善女人,聽到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如上諸大菩薩的功德,他也可以得到啊。

那麼這一念能有這麼大的功德,就「明利(益)深遠」哪,明這個利益之深、之遠。所以它就是到了這個情況,這個人他就難於生信。所以《金剛經》說,有人聽到就狐疑不信,「你這個有這麼大的功德啊?」《金剛經》說,你早上起來拿無量的身命布施,中午又這麼做,晚上又這麼做,這麼做做了多少多少年。你看,人能把性命布施了,施捨給人,捨自己活人的命救別人,多麼偉大呀!這樣子做多少多少,天天做,一天不知做多少萬遍,做多少多少年,這個功德不如把這《金剛經》四句給人家說呀!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怎麼能夠騙人呢?真實就是如此啊,大家要知道。因為你犧牲了性命去救別人,這是救了他的生命,跟他的慧命無關;你這說法,你是救人的慧命啊。這生命何足貴呀?這夢幻泡影啊。要緊的是人的慧命,他要解脫啊,他要超出六道。所以這個就不能相比,不能相提並論。但是凡夫愚痴,他就覺得,「唉呀!那個難,捨身命這個難,這個講四句,你算什麼呢!」所以就「狐疑不信」哪,就按自己的情見。

所以對於這個生「一念淨信」,就這樣的話,就獲無上的利益。對於這一些,就是蕅益大師六信裡所說的信因、信果。這「一念」是因,得這麼大利益是果,這個你信不來啦!你就懷疑,「有這麼大的果實嗎?」你一懷疑就完了,你一懷疑就完全不是一念了,你都是狐疑。你這個狐疑,不但你沒有利益,你還有罪,上次不是說了嗎,那罪過大極了。

所以不在無信無智的人說這個經,就是這。他聽了之後,他要狐疑,他要懷疑啊;懷疑,他有罪。所以大家要知道,我沒做錯事,我沒有罪;你不知道,你那個罪已經犯了很多很多了。所以要從這個地方考慮,你這是慧命啊,眾生最大的利益是這個。所以這個就是能生,能得到這樣大的好處。

底下就解釋,因為你「一念至信」,你是一念的信,是至誠的信,沒有別的任何摻雜,也沒有任何的顛倒,沒有任何的錯誤,是清清淨淨這「一念」,這樣的「至信」,你來發起行動修行,來發願,你「必生淨土」,必定生淨土。這個「必」字大家要注意呀,這不是兩可,我準能行,準不行啊。「終得佛果」呀,終得佛果,所以說是「無上」。爲什麽說是「無上」?具足無上功德啊?因為他這樣的話,他必定要成佛呀,所以就是說是「無上」啊,這是嘉祥大師的話。所以就是說,這個菩薩都是如此,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夠這樣,也是如此。

「如上功德」,就是「橫出三界,圓登四土」,最後是究竟成佛。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這個人「心無下劣.亦不貢高」。所謂「心無下劣」,就是說,於自善根,能生信故。上次說了,這個生邊地的人,於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總之,我就是眾生,我怎麼能說是本來是佛呢?這叫下劣,其心下劣。「心無下劣」呢?就是於自個兒善根能生正信,相信自己本來是佛啊 ── 是心是佛啊。這「是心本來是佛」,那「是心在作佛」,我焉得不成功啊?這就「心無下劣」呀。

「亦不貢高」,有的人就說:「我這麼想,豈不是貢高我慢嗎?」那不對,也沒有貢高,沒有貢高我慢之心。你信佛,你就是明信佛智;明信自智,也明信佛智,佛的智 ──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是平等啊!你信的是佛的平等智,你說我就是佛,那你這個哪裡有貢高啊?就覺得是「我要是佛」,我就是貢高我慢了;沒有說你這個妄心是佛,說你本來的那個心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貢高在哪裡?比誰高?這平等嘛,所以「心無下劣.亦不貢高」。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你信自己的智慧,是心是佛;又明信佛的智慧,而且是心在作佛,所以這樣的人,成就善根,要作佛呀!

《阿彌陀經》,在六朝的石刻的本子(經文的本子,刻在石頭上的),在六朝時刻的,那離鳩摩羅什翻譯的時候非常近了,就有這個話,現在我們經文丟掉了,所以幽溪大師認為須要補上:「以稱名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你稱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所以「成就善根」,這就是根據六朝經上的話。

「悉皆增上」。這善根都在增上、增長,都在向上。因為你既然念,就淨念相繼,精進再精進,所以這個善根它都能增上,念念在增上啊。

《彌陀要解》蕅益大師他說:「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凡聖同居的這個土,這個淨土,是增上的善業所感應的。你念佛是善,但是你老在念就增上,增上的善業所感應的。

講這個「增上緣」,它就是有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這四種。因為你念念都是佛,是成佛的「親因緣」;你念念都是佛號,都是佛呀!你念念念的是佛,你念念就是佛了。所以就是說,念念即佛(就是佛了)為成佛的親因緣,這是成佛最親的因緣哪,就是這,你念念是佛嘛!你念念是佛,那這就是唯一最親的因緣了嘛,所以這是「親因緣」。

淨念相繼是「等無間緣」,它這個是平等,是沒有間斷的緣。所以,一切就是怕間斷哪。我常常比方說,那燒開水,燒了兩分鐘拿下來,那就涼了;你要再燒兩分鐘拿下來,這個水永遠不會開呀,就是你間斷哪。心裡一跑,心裡這佛全沒有了。你一上班就是上班的事,那就是煩惱什麼跟著都來了,清淨也沒了,佛也沒有了,什麼也沒有了,什麼全都忘了,間斷。你不要間斷哪!我常常打比方,那個老母雞抱蛋,它出去打食去的時候,心裡還別忘了那一堆蛋哪。所以他這個是「等無間緣」,又是個殊勝的緣。

以佛號為所緣的境。他的心所住的境是什麼呢?所住的境就住在這句佛號上,這個是所緣的緣。所緣又殊勝,因為佛就是他所緣的境,佛號。這個佛號就是萬德所成,這個佛號中,就名中就具有萬德,名字就能叫來萬德,以這個為所緣,這是所緣的緣〔所緣緣〕。

說「增上」者,就是把前三個緣都總在一塊,擱在一起,這個念佛是「有大力用」,有大的力量,大的作用,就是說都增上啊。這把這「增上」作了一個解釋,這四個緣哪,所以他就成就善根,當得如上的功德呀。

釋迦牟尼又告訴彌勒,「當知此人非是小乘」。你要知道,這個人不是小乘啊,他不是只是為了自私自利,他不是為了只是自己想生淨土,不是小乘啊。小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以佛在《法華》上說,阿羅漢這些都是化城,你暫時在中間休息休息,你將來還得發心去成佛的,你要迴小向大的。這極樂世界「二乘種不生」,所以都是大乘菩薩。

所以到了《法華》的時候,三個車作譬喻,把小孩從火宅中把他們叫出來,「外頭有羊車、鹿車、牛車,快出來玩吧。」這孩子們就跑出來找這三個車來了。佛說,沒有這三個車,這三個車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都讓大家成佛,就是大白牛車,都給大白牛車,「方廣平正,其疾如風」啊。所以極樂世界就是如此,最後大家都成佛,「二乘種不生」,皆是大乘菩薩,純一無雜。

所以法華上,五千人退席,佛說:「退亦佳矣。」這就不雜了。因此有人鄙視〔念佛〕,這個就是沒有明白佛的意思,這個念佛不是自了啊!這種人,佛就親口都作了證明,這樣的人不是小乘。極樂世界純是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所以說「非是小乘」。

底下,再進一步來讚揚,這樣念佛的人在「我法中」,「我」字,這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在我這一代時教裡頭,在我這個法裡頭,應該叫做「第一弟子」。這樣的人,應該叫做整個佛法門中的第一弟子,第一流的,居首位的,非餘人所能及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因為「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而且直捷究竟。不管你是什麼水平,你不能明合道妙,你只要老老實實念。只怕不老實,只要肯老老實實地念,自然暗合道妙。自然暗合道妙就巧入無生,潛通佛智,這是無上的方便哪。

所以阿彌陀佛用五劫的工夫,來思惟,出來這個四十八願這樣的法門,是巧妙,是再巧妙沒有了,是無上的方便哪。所以密宗就是說「方便為究竟」。你成佛,你覺悟是不是究竟,就看在你度生的方便上。你有方便,達到了究竟、徹底的方便,你的成佛也就徹底了。所以念佛法門是人人能修,三根普被,所以「法門最為第一」啊。

二、「最為難信故」。為什麼說是第一?這難信的你能信哪。所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個世間,連天人什麼都在內,都是不容易信受這個法。

三、還可以補充一句,這是「深契佛心故」。這個法門是深深的契合於佛的心。佛他為什麼要成就極樂世界?是利益眾生嘛。佛要這麼一個世界幹什麼,是不是?佛的自受用就是常寂光,還要這個實報莊嚴、方便有餘、凡聖同居作什麼呢?利他呀!而這樣一個法門,使得眾生都容易達到,都能在這獲利,都統統在這裡究竟成佛,這才是佛的本心哪,這個是「深契佛心故」。

這樣子,所以在這個三方面,因此對於這個難信之法能信,如教奉行,所以應該稱為第一弟子啊!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