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之二)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

佛底下又說:「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所以我要來告訴你們,諸天來聽的很多,人有兩萬人在聽講(一萬二千和尚,七千男居士,五百比丘尼,五百女居士),這是天人,人世間;還有阿修羅、天龍八部,還有個「等」,還有金翅鳥、龍等等都在內,這來聽經的很多,無量無邊哪。我們不要看是一個小法會,實際上它都可以是一個很大的法會,肉眼不能見哪。

你們這一切都「應當愛樂修習」,都應當喜愛這個法門,應該感覺到要來如教修行,要來修啊。

應該「生希有心」,覺得這個法門是稀有難逢的,不是輕易可以遇到的。所以信佛的人很多,真正能深信淨土的人就不是很多呀。信了淨土是有名無實,他是迷信,這迷信就不行啊,你「信願」不具;「信願持名」,頭一個你「信」就是不夠了,所以要生稀有之心。

【於此經中.生導師想。欲令無量衆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刹.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

要「於此經中.生導師想。」對於這個經,你應該說是這是你的導師啊,(我對於導師,後面還有〔補充〕,要求善知識),應當最要緊的是「依教奉行」啊,依這個經的指教,我去做。所以一切在法會上的大眾,你們都應當愛樂修行淨土法門,應該都對於這個法門生稀有心,就是難遭難遇;對於這部經要護持,要認識這就是導師啊!

佛在世的時候,可以問佛;佛已經涅槃了,那你以誰為師?佛這不就告訴我們了嗎,那這部《大乘無量壽經》它就是導師啊。所以依止這一部經啊,這就是善導大師的話:「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十方的佛要出現於世,他只是要來說彌陀本願之海呀。咱們這部經就正是說彌陀本願之海。「淨土五經」裡頭,別的經典沒有這麼說,五經裡頭只有這部經說了彌陀怎麼發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怎麼成功的,四十八願是什麼內容,所以在這裡頭就應該「生導師想」啊。

「欲令無量眾生」,這都是對大眾說的話,你們中間有人想要令無量的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很快的就能夠安住,不是動盪不寧、徘徊猶豫,能安住,得不退轉,要得到不退轉哪。

這個世界就是進一退九,要疾速讓別的一切眾生,都能夠「住而很安」哪;現在是憂愁苦惱,悲痛萬端,而能很安的就得到不退轉。和這種心:一個是要度眾生;一個是要「欲見彼廣大莊嚴」。我願意看到彼,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看見極樂世界那種廣大無涯無邊,多少眾生都往生。他就沒有說「唉呀!這兒擠了」,這廣大啊,這莊嚴哪,這眾寶莊嚴哪。一切萬物都是種種妙香之所合成,眾寶之所合成,而一一的東西都在放無量的光,無量的香,遍滿十方一切國土,如是莊嚴哪;你想看到這個,而且你自己也就生了一種殊勝的心,自己要攝受佛剎,來圓滿自己功德者。

這是兩個:一個要度眾生,一個自己要願佛圓滿自己的功德。

「當起精進.聽此法門」。你要起精進的心,來聽這個法門。所以今天有人來聽,這都是符合釋迦牟尼佛的心願,你要來聽這個法門哪。

這個「攝受佛土」,上次我不是說了,你發一個願,你這個願就投在阿彌陀佛的大願海中;同時,彼阿彌陀佛這個無量大願之海也攝在你一念心願之中,所以要這樣圓融體會。也不是說另外我要找個地方,我又成就一個什麼什麼世界,跟極樂世界可以相等,這些都是很執著很執著的一些眾生的想法。也就是說,這個地方,這言語就不大好表達啦,就是自個兒所攝的佛剎跟阿彌陀佛所攝的極樂世界的佛剎是不一不異,沒有兩樣,不是兩個。

對於「於此經中生導師想」,底下再補充幾句。

《淨影疏》對於這些經文,隋朝的淨影,他說「是故已下」就勸大家來學這個《大乘無量壽經》。因為這個經中說了無量壽,所以你聽到了這個經,你得很大的利益。假設有大火滿三千大千世界,這麼大的火,也須從這兒要經過。我寧可從這麼火裡頭經過,也來聽這個經,這是淨影大師的話。那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豈但是地球,連太陽系,什麼什麼銀河系都燒了,這麼大的火,我也要通過這個火去聽這個經啊。

「況餘小難」,何況其餘的一點小難。現在有人學了點佛之後,想什麼?我怎麼念佛之後還碰些倒霉的事,又這兒不順,那兒不順。這說明什麼呢?是佛不管你了,還是什麼呀?就是說明你最初發心念佛,你那個心就不對頭啊!你只是求平安,求福,一點點考驗,一點點苦惱,一點點困難……,這兒有這麼大的火我都應該過去,哪裡能說我信了佛,念了佛,修了法,還遇些困難的事就有點抱怨了。那就說明他最初的發心,最初的信念,都要打很大的問號。所以真實發心的人很難哪,這是說老實話。

為什麼淨影這麼說呢?因為這是淨土第一經啊。《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第一部經,把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怎麼發願,怎麼修行,極樂世界如何的依報正報的莊嚴;往生有三輩,三輩往生以什麼為正因,必須有正當的因,有因才有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個正因都在這部經裡頭。

兩土的穢淨,咱們是「同居穢」,極樂是「同居淨」。這個因因果果,彼土的極樂,咱們這個世界的極苦。不過咱們這個苦還是「堪忍」,還能忍得住,所以現在我們還能坐在這來聽經,堪忍哪!你還能忍得住,還能夠咬住了牙,不管那一些,來看經,來修行,這就堪忍。

但是這個世界是險極了,險哪!我們不要……,有時候,人哪,到了最後一考驗就要失敗,十分可怕呀!不在乎形式,不在乎形式啊!

而且「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個經裡頭,這是極高的境界。說到「一切空」,這是「理」;那極樂世界又怎麼怎麼殊勝莊嚴,那不是事相嗎?這個「事」跟「理」沒有妨礙,這個莊嚴不妨礙寂靜,寂靜不妨礙莊嚴。而且「事事無礙」,打破了時間、空間這一切。

由於我們世間的空間、時間的這些概念,一天二十四小時,一小時六十分鐘,一分鐘六十秒;在極樂世界一秒鐘五萬年,哈哈哈哈……,小的可以有多的,包括多的,這個就是「事事無礙」。這個房子裡頭包含桌子和人;我們說桌子包括房子,包括整個地球,小的裡頭可以容大的,這個都是空間的概念嘛;這〔另〕一個是時間。

現在科學家都明白了,愛因斯坦都明白了,空間和時間是人類的錯覺。這是「事事無礙」,所以極樂世界這一切一切,於一念之間可以到很多佛的世界,一個手掌之中可以出無量的莊嚴之具,小的裡頭包括多的,包括大的,種種「事事無礙」境界。「事事無礙」的境界唯有《華嚴》才講得多,都攝無不盡哪。

所以應當「於此經中.生導師想。」這不是一部很淺的經,是一部極圓極頓的經啊!是圓頓教。所以圓人修法一天等於普通人修行一劫,他圓。什麼叫「圓人」呢?就是他的「見」是圓的。你就執著,那你就等三大阿僧祇劫嘛,也可以成功,你慢慢等吧,嗯!

底下,就看下一段,釋迦牟尼佛又對彌勒菩薩說。

【爲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僞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

「為求法故」,這眾生要來求這個殊勝的大法,要「不生退屈諂偽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你看看,又是這樣,剛才我們已經說到一些了。你要求這個法,你不要生退心哪。「退」就是退轉,往後退;「屈」就是彎曲,這頂不住了,我就拐彎了;「諂偽」就是虛妄,假的,所以說是「佞佛」呀,你這是在那巴結,佛是巴結能夠感應的嗎?恐怕只應該挨打吧,要去巴結,哈哈哈……,所以不要生出這一種心哪,求法就是直心。

而且要求法,四宏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何況這是淨土宗第一之法,而且這個也是淨土宗第一之經,而且也是整個佛教中的是第一之經啊。日本人就是這麼說的,中國人說了就會有好多人要反對,那日本的大德就是這麼說,那《華嚴》也比不了這個經啊。在中國過去就是不敢這麼說,蕅益膽子大一些,蓮池大師也就是讓《華嚴》,《華嚴》是全圓,這個經是部分圓哪。第一之經啊!

咱們這個經中,彌陀發願,「假令供養恆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你去供養恆沙之聖,你不如很堅定地、勇敢地、勇猛地來求正覺,所以就是說,應當堅信,不要生「退屈諂偽之心」。就是入了大火(是假設),假設你身入大火,你求了這個法,身在大火裡頭,招來這樣的禍,你也不要懷疑,不要後悔啊。

【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那阿彌陀佛因地呀,「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你在這個大火之中也不應疑悔呀。佛就怕眾生不懂,所以就問:「何以故?」為什麼呀?為什麼,底下就說明這個意思。一個就是說,從兩方面說,一反一正。

從正面說,「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無量無邊的億,億就是萬萬,無量的萬萬的菩薩,都要求這個微妙法門。

「尊重聽聞」,要聽,而且尊重的在聽。「不生違背」,對這經裡的話不要違反,不要相背。相背就是差一百八十度,就「背」了,叫你往東你往西;「違」也就是違反,都是一個意思。所以一個就是正面說,多少菩薩都求這個法門,尊重聽聞,不會違背的,這是正面的。因此大家不要生「退屈諂僞之心」,這是從正面勸。從反面說,「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多有」,多有就是有很多。很多菩薩,想聽這個經而得不到。大家看,這個就是,今天我們在這兒人手一冊,這是多少億菩薩想求,求不到的。所以這種因緣,不是說大家已經超過這些菩薩,我們應當相信、寶貴這個因緣哪,這個因緣確實難遇啊。

你這個機會不會再來的;英文 Time and tide never come again(時機跟潮水不會再來的)。這個不會再來的,就是說,稍縱即逝,要把握住這些機會。所以古來那些大徹大悟的,就是當機他就立斷哪,他掌握住這個機會了,稍縱即逝,就跑掉了。

「欲聞此經而不能得」,佛不騙人哪,現在他有這個因緣來說這個法;所以很多事大家都要注意啊,大家有時候,聽了點密咒,聽了點密法,都要知道,這是非常難遇的。賢劫千佛裡頭沒有幾個佛說密法呀,釋迦牟尼佛是一個。釋迦牟尼佛之後,要很久很久才有佛來傳密法。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自卑呀,自己現在是不行,確實不行,而自己本來是佛,自己又再有這種機緣,遇到了這樣的大法,也不應該錯過自個兒的機會,放棄,把自個兒應當挑的擔子就把它甩在一邊了。

所以佛就勸大家,「是故汝等.應求此法」,就是這個意思。從正反兩面來勸哪。這個是「非是小乘」,而且是「第一弟子」,這是第四十三品。

上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