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六年六月十四日 丙寅五月初八
今天咱們就從《無量壽經》中的一個最主要的問題來作討論。今天我們就是要共同來讚歎,來學習阿彌陀佛的大願。
上次說,一切法門中,淨土法門是最容易了,別的修行都是難行道,只有淨土法門是易行道,修行起來只有這個容易成功。淨土法門中以《無量壽經》是第一部經,就是因為這一部經裏頭講了阿彌陀佛是怎麼發願、怎麼成佛,願文是什麼。咱們唱讚子唱「阿彌陀大願王」,他發的願不是普通的願,是大願,而且是大願中的王啊!是最尊、最高、最殊勝。所以今天就是〔討論〕大願王是怎麼發的願,是什麼內容。淨土宗為什麼這麼殊勝,為什麼成為易行道,就是因為大願王他有殊勝的大願。
首先我們就介紹一下出家、發願這樣一個緣起。上次說了,阿難看到釋尊放殊勝的光明,多少年來他跟佛作侍者,參加過多少法會,見過多少殊勝的景象,而在這個時候佛現了這個光明,這個殊勝是他從來所沒有看見的。這個淨土法門之殊勝就在此。多少年了他沒有見過這個情況,阿難是傳佛心印的人,是集結經藏的人,智慧不同。他就想到,今天怎麼放這樣的光,是不是佛在念佛呀?就向佛提問:「今天怎麼這麼殊勝,這麼大的光明,你念什麼佛呀?」
他提了這個問題,佛就回答,下面就是回答。這個問就很殊勝,這個回答底下就說了,因為阿難這一問,「當來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當來」就是從阿難這一問以後,所有的含靈,所有的眾生,都是因為你這一問,而能夠得到度脫。
所以這一問就是重要,因為有這一問題,佛才說這個因緣。有了這個因緣,眾生才能夠度脫。所以法門沒有一樣不是好的,但是我們對於淨土法門,要有足夠的重視。我在佛學院講:「諸位出家人,你們這兒五十人,我不敢希望你這五十位都將來學淨土,但是我就希望任何一位不要輕視淨土、毀謗淨土。也就是說我給開這個淨土宗的課,最低的要求。」
有很多人輕視,不知道,只有因為阿難這一問,佛這一說,當來的含靈都因為這個問,才能得到度脫。這個重要就在此。 底下就是回答了,我們今天是要著重談大願,時間很少,所以我們就講的精簡一點。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不可數、不可說的劫,有一尊佛在世,這個佛的名號叫「世間自在王如來」。這個佛的名號很有深義,所以我們這個淨土法門是世間自在,也最契合於我們現在這個機。
佛法出世間,不離世間覺。如果所有的佛教徒都說我去入深山、住山洞、不生產、不勞動、不學習,這樣一個教,那不能存在。但是我們這個法門是世間自在,而且是世間王自在,是最自在了。你幹什麼都行,做什麼工作都可以,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甚至於當軍事家,沒有一件事情妨礙你修淨土法門的,因為你十念就可以成功,只要你信願。「世間自在王如來」,所以這佛的名號,就有很深的意思。
那時候〔世間自在王如來〕正在住世,正在說法,有大國王名號叫世饒王,國富民豐,很饒足。他聽見佛說法,就歡喜、就開解。開解就是開悟。就「發無上真正道意」,發了無上的菩提心。就「棄國捐王」,國位也不要了,王位也不要了,出家作沙門。作了沙門就得了一個法名,法名叫做「法藏」。我們老看見「法藏比丘」,「法藏比丘」是誰呢?就是阿彌陀佛,在世間自在王如來那兒發了心,出了家。他「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超乎世間,一切都第一。他這時候就發了大願,就願自個兒完全學習佛,願意得到佛的智慧、佛的戒定、佛的清淨,也能跟佛一樣去救度一切眾生。
願我自己能夠有一個廣大的處所,這也就像咱們古詩人的「願得廣廈千萬間」,當然法藏這個願就比這廣廈千萬間要大多了,他願得一個極樂國土,殊勝的國土,讓輪迴諸趣的眾生,不僅僅是寒士得歡顏,六趣的一切苦惱眾生,都到我這裏來,都生我剎,受無上的安樂。在這個時候,在世間自在王如來〔前〕,已經發起了要如佛一樣的清淨成就,如佛一樣的度眾生,而且有一個殊勝的處所,要讓一切受苦難的眾生,都來到這兒受安樂,清淨修行成佛。
這個願跟後頭四十八願,完全是一致的。這個願我們可以用現代語言說,原則性的。到底你這個國土是怎麼樣的?眾生應該怎麼修啊?他這個願跟後頭的四十八願,沒有兩樣。
底下他就說,我就願意這樣,而且願意我這個佛國,他的殊勝,超過一切佛國,我可以不可以呀?所以他稱為「大願之王」,他願意超過一切佛國。
當時世間自在王如來就把這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種種的佛國,有的純粹是淨土,有的像咱們娑婆世界差不多的,也算是穢土,因為裏頭有三惡道。把種種的國土都現給法藏比丘看,那麼這個時間就很長了,經過千億歲。法藏都看見了之後,這二百一十億都看了之後,他就去選擇、去總結,就是將來法藏比丘所成就的佛國是個什麼樣的佛國,這個經過了五個小劫。那麼他又到佛前說:現在我的願,用現代的話說,已經具體化了。這底下就是發大誓願。
首先這兒得談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四十八願,這本經我剛剛從南方回來的時候,日本投降了,來接收。這時候就聽見有些老居士們說:「夏某人怎麼把這佛的四十八願改成了二十四願了?」這個梅老居士的序文裏頭也有這個話〔註一〕,怎麼把四十八改成二十四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誤解。這裏頭有兩個錯誤。
一個錯誤,夏老並沒有放棄了四十八,改成二十四。而且古人就有放棄四十八,改成二十四的。為什麼呢?因為這部經有五種譯本,知道四十八的只是兩種譯本,知道二十四的另外還有兩種譯本,還有一部《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也是二十四。所以淨土宗《無量壽經》的經典五種譯本,再加上《後出阿彌陀佛偈經》,這六部經裏頭,說是二十四願的,只說二十四的是三種。這大家都不知道,所以一聽說是二十四,有些時候就認為荒謬,而不知道二十四是多數,只是魏譯跟唐譯是四十八,而宋譯是三十六。
所以我們不研究、不考證,就往往說些話就沒有根據。就好像現在說的,沒有調查研究,沒有發言權。你沒有發言權就發言,那就要犯錯誤,所以他就犯了錯誤,他說不應該是二十四。而且這個《後出阿彌陀佛偈經》,「誓二十四章」〔註二〕,都是偈子。所以六種原來的這個經,有三種是二十四,兩種是四十八願,一種是三十六。
決定怎麼做的時候,是先師夏老居士、我先舅父梅老居士,這兩位稱為「南梅北夏」,加上他們兩位的師父,慧明老法師。慧明老法師,現在廣濟茅棚的人都推崇得很,說這老法師是開悟的人,已經圓寂了。他們三個人在一起研究到底怎麼辦。到底應該二十四呢,還是四十八?三十六可以不取了。
所以研究,研究來之後,最後取得的這個結論是非常合適的,就是:這不是「誓二十四章」嗎?所以現在咱們這個經裡頭的誓就是二十四章,然而具體的願還是保留了四十八願。就是二十四段,就是二十四章,這不就合了二十四了嗎?每一段裏頭可能有兩個願,可能有三個願,可能只是一個願,加起來正好最後是四十八願。所以既有二十四,又有四十八,跟各種古譯都合了。
從這裏頭也看出了這《無量壽經》的會集是必要的。單在這個願上就有很大的差別,所差別的不是別的,就一個是二十四,這四十八可能是一個倍數,可這三十六又是怎麼出來的?差別很大哪!
而且魏譯的四十八,實際不夠四十八,為什麼呢?他有的地方重覆了。而說二十四的也不僅僅是二十四,它一個裏頭可以包含一兩個。說四十八願的魏譯本呢,他這裏頭有重覆。比方魏譯本的第二十九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諸菩薩在我國中,都得智慧辯才。底下跟著的三十願:「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都是有「智慧辯才」,一個是說有智慧辯才,一個是智慧辯才無有限量。只是後者比前者稍微擴充一點而已,這就分成兩願了,所以四十八並不足四十八。
除了它,這些個古譯裏頭,只有吳譯有「國無女人」,「蓮花化生」的願。都知道到了極樂世界沒有婦女,都變成三十二大丈夫相,因為不需要婦女,所以都是蓮花化生,都是蓮花之身,「清虛之身,無極之體」。這個願出在哪?在五種譯本之中,只是吳譯裏頭有。所以會集的重要性,就從這些地方,舉一個例子我們就看出來了。要把各種精華都瞭解,就得把每種譯本都看過。那麼現在是既有二十四,又有四十八,又避免了重覆,把各譯本沒有的重要的願補進來,像國無婦女,蓮花化生。因此說,這會集稱為九種本中的善本,現在海外已經公認這是九種本中的善本,這就是因為這些原因,這些個具體的事實。這也就說明了二十四、四十八以及會集的必要。
至於說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種變化呢?各種譯本的出入之大,只有《無量壽經》最多,各種譯本都會有些出入,這個原因就是翻譯的人的譯筆不同,而且古本的印度文,都是貝葉文,都是一片一片零的,沒有裝訂。有可能這個本丟了一片,所根據的東西丟了一片;也可能這樹葉子殘掉了,破了一塊,這些原因都是存在的;而且輾轉的抄,這是其他的譯本出現不同的原因。
但是不至於會差的這麼大,這個差得大的原因是《無量壽經》特殊的,就是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不只一次。這次說,弟子作了記載,阿難集結,將它回憶起來。他第二次又說,阿難又把它回憶出來。每次說因為對象不同,這個出入就很大。
怎麼證明不是一次說的呢?就是唐譯《無量壽如來會》,就是在《大寶積經》的一段。這就證明在說《大寶積經》的時候,又說了《無量壽經》。在說《大寶積經》的時候,就把《無量壽經》裏頭咱們世界的「五惡、五痛、五燒」都沒有了。它是一個大的法會,這只是中間的一部分,所以就沒有這麼詳細。
《無量壽經》是淨土第一部經,佛是重視,多次說,我們多次翻譯,但是出現了中間很大的差別,經過會集。這個原因,我藉這個機會把它作一個說明。
底下一個問題,我們就正式來談四十八願了。那麼實際還是四十八願,因為它真正有四十八,但是四十八願分成了二十四段,所以又有了二十四,而且比任何一本都完整。今天這個時間就不大夠把四十八願一條一條一起研究。那麼我們就兩個想法,一個想法是我們要說明一個問題,因為在海外起了一種特別的說法,他反對帶業往生。他做了好些個事,他寫了好多文章,所以國外引起了很大的辯論。他說是:「經中沒有帶業往生這個字樣,帶業往生是錯誤的。」他覺得有人修了淨土了,就不跟他學了,他不是淨土宗,他就說:「為什麼大家修淨土呢?」有人說:「我們不要緊,我們可以帶業往生。」他就要破這個帶業往生,其目的就是這樣。
他寫了很多文章,著了許多書,現在還在海外流傳。所以今天也把這個問題說一說。沒有帶業往生,那就沒有淨土法門了,而且根據這個願文,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意思。所以今天我們在研究願文的時候,這是一個要談的問題。
第二,我們既然要談願,就把這四十八願中,挑出最殊勝的願來跟大家一起研究。根據善導大師,把四十八願中挑出五願:定成正覺願、光明無量願、壽命無量願、諸佛稱歎願、十念必生願。善導大師認為這五願是願中的精華,因此我們在談完了帶業往生以後,就談這五願。至於詳細的,經文中有,我的拙著《大經解》都做了解釋,就不在這個地方多佔時間了。
註一: 梅光羲居士《重印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會集序》 「或者又曰,古本全為四十八願,今竟改為二十四者何耶?余啞然笑曰:聞子此言,知子不但於今本未嘗展閱,即於五種原譯亦未曾寓目也。漢吳兩譯願文皆為二十四。魏唐兩譯四十八,宋譯三十六。」
註二: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云:「發願喻諸佛 誓二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