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 十五、壽命無量願.
第三是壽命無量。「我作佛時。壽命無量.」這個佛跟釋迦牟尼佛不一樣,這個佛不涅槃,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國中有無數的聲聞,已經斷了見思惑,到極樂世界稱為聲聞,不是真的聲聞。真的聲聞只是發了小乘心,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往生論註》正要印,將來大家看了就知道了,他說「小乘種不生」,小乘的種性生不了,所以(極樂世界)都是大乘。聲聞就是斷了見思惑的水平,天人也不是天,所謂天人者也就指的是凡人,就生到極樂世界,我們這樣的人就叫天人。「無數」,那數不清了,電子計算機也數不過來。這些人怎麼樣呢?「壽命亦皆無量。」每個人生了之後,他的壽命跟佛一樣,也是無量。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佛的壽命無量,我們所依止的就老有了。現在我們只願意如有佛在世多好啊,而現在我們已經到了末法,像法都不是了,將來法還得滅呢,而極樂世界永遠是正法,佛老在世,所以第一個是佛(壽)無量,更要緊的呢,是人民壽命無量。
我這裏頭引證了很多日本大德的話,日本現在有五千萬人信淨土宗。為什麼能有現在這個局面?他過去有很多大德都研究《無量壽經》,所以要作《無量壽經》的註解,就要從日本人那兒多找一些證明,也是人民外交嘛,是不是啊?我們引證一些日本人的書籍來做證明,共同來弘揚淨土。他總共有一億多人,就有五千萬人信淨土宗,不簡單。
他(日本澄憲)說是:人民壽命無量,是淨土第一德。第一種德,這個德是第一了。你去了之後,壽命無量,就沒有什麼叫做還在那兒死,只有證大涅槃,就沒有死了,就是壽命第一德。他說是:修行佛道者,就是死魔討厭,生死間隔,是退緣的根本。今生很好,但來生,那個三車和尚的例子多清楚。
三車和尚跟玄奘約好了出家的,等他當了富貴人家去之後,他不幹了,他讓皇帝下命令逼著他出家。出家了之後,他還跟玄奘提條件說:「皇上有聖旨我不能不出家,可是你能允許我嗎?我要離開了我這些女人,離開我的廚房,我是天天燕窩、魚翅,我就不能活。你讓我能吃這些東西,還帶著我這些女的嗎?」你看看他,他不都退了嗎?他一轉世,他以前就是要跟玄奘學,(玄奘)說:「你到皇宮城裏等我。」他全忘了。玄奘就答應了他:「好,你就這麼來。」所以稱為「三車和尚」,一車是廚房、一車是婦女,再一車是經書。後來他碰見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教化他:「你這不大像樣哪。」他那兩車才不要了,中間還經過了這個挫折。
他已經得到很大的定了,很有定力了,他能自在的轉世,來生還如此,所以一般這個退緣,有的人說:「我今生是修來生。」但來生你很不保險哪。大家都想想文化大革命,有時候問你好些問題,你全忘了。這個事什麼什麼的,現在叫你證明,你全忘了。這一輩子的事你還記不清楚,連自個兒的事我也都忘了,你還想在下輩子能記得這輩子的想法?很困難。這退緣根本。
你現在到了極樂世界,如果又見佛、又聞法、又有聖眾、又有善友、又快樂、又沒有眾苦,得的很多,如果你壽命很短促,那就好像一個玉的杯子沒有底兒。往生極樂世界,也見佛、也聞法、也種種的殊勝,就是你得死,就好像一個杯子沒有底兒。沒有底的杯子有什麼用啊,因此有了底了,壽命無量了,是淨土的第一德。所以壽命無量,我們就一定成就了。一個是沒有退緣,沒有什麼為了生活,為了什麼問題使你退,而是處處都叫你精進。而且是佛的壽命無量,你自個兒的壽命也無量,結果是什麼呢,只有自個兒成佛嘛。沒有退緣,只是叫你進步,佛的壽命也無量,老有,你自個兒也老活著,這總有一天成佛嘛,不成佛不可能。他這個願都是相配的。這是第三條了,壽命無量。底下一條就是第十七願。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 十七、諸佛稱嘆願.
十方佛讚。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的佛,「若不共稱嘆我名」,不都在那稱嘆阿彌陀佛的名號,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稱讚阿彌陀佛的功德,不稱讚阿彌陀佛的國土,如果十方佛國的佛不這麼辦的話,我就不成佛了。也就是說我要成佛的話,十方一切佛都一定會在那稱讚阿彌陀佛,稱讚極樂世界,稱讚功德莊嚴,所以要十方讚嘆。
日本的望西說:「六八願中」,「六八願」就是四十八願,「此願至要」,這個願最重要。為什麼說這個願最重要?要是沒有這個願,我們今兒個就不知道。正是因為有了這個願,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阿彌陀經》、講《無量壽經》了嘛,不然十萬億國土的事情,我們怎麼能知道?阿羅漢也不可能知道,只有佛說。佛之為什麼會說,就是因為法藏當年發了這個願。所以《阿彌陀經》也說,六方佛都讚,都於他的國土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讚歎這個極樂世界,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也讚歎釋迦牟尼佛。
說的是六方佛讚,其實是十方佛讚,這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時候簡化了一點。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裏頭是十方。六方跟十方都一樣,也都包括了,大家都知道這個意思了,不過就是佛號更多一些,都在稱讚,這就是由於第十七願。我們之所以能得聞這個淨土法門,今天我們能夠知道這個《無量壽經》,就是這個願的效果。所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上一次說,再次說,多次說這個《無量壽經》。是千經萬論共指,有一些經我們還很生,也都提到阿彌陀佛。
《無量壽經會疏》:稱我名者,此有三義:(一)諸佛稱揚彼佛德號。(二)諸佛咨嗟稱名之人。如彼小經,誠證護念稱名之人。(三)諸佛亦咨嗟,亦自稱彼佛名。
再有就是這「稱嘆我名」,日本的《會疏》,一本《無量壽經》的根本著作,他說稱我名者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十方的諸佛各個都在稱讚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萬德莊嚴。這是一個意思,十方的佛稱讚阿彌陀佛。
第二個意思是十方的佛也稱讚念佛的人,就連咱們也是被稱讚的。就是不容易,大家要知道。咱們現在十億人口,信佛的人有多少?信佛的而肯信淨土法門的人又有多少?信了淨土法門,而真正落實的(你說是信淨土,他是有名無實,不怎麼持名嘛),真正在那持名的人有多少?你真正地持名,十方佛就讚歎你,十方共讚,十方都護持你,都共同護念,十方諸佛都護念你,不但阿彌陀佛護念,釋迦牟尼佛也護念。
第三,這個意思很有意思。就是十方諸佛稱讚我佛名,十方諸佛也在那念阿彌陀佛,也在那持名,所以十方是稱讚。這三個意思很好,所以是稱歎佛名。
為什麼要十方都稱歎呢?就是要十方的眾生都能得度。而且這裏頭我們也看出佛之大公,各個佛都是在讚歎阿彌陀佛,勸他那兒的眾生你們到阿彌陀佛那兒去。這就跟其他的教不一樣,別的教就「你別的地方不要去,你到我這兒來,那都不好,就我這兒好。」那就是眾生嘛,佛就不是這樣的說法。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國土,釋迦牟尼佛說:「你們都好好的跟我待著,當我的教徒,老老實實地給我磕頭、禮拜、燒香。」不是這樣吧,他是說:「你們到極樂世界那兒去。」
從這兒也看到了,而且十方諸佛都是共同的。這一點也就是說我們對於淨土宗,不管信不信,應當有一個正確的對待。我們不能和這個經論的東西不一致,經典很多,我們信這本經沒有信那本經,這都是可以,但是不能去違反。十方佛都在讚歎淨土法門,我不信淨土,我信禪宗,可以;信密宗,可以。真正要信了我們紅教,那你就得要信淨土,這是紅教的特殊。但是你不能夠輕視,甚至於跟這個經的意思不合,違反佛的意旨,這就不如法。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十八、十念必生願.
那麼到了最後這條願,就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十方的眾生聽到了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至心信樂」,以至誠的心在那相信,在那樂,歡喜,「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他所做的一切善根,都是一心的,很純的心,相續地在那回向,願意生到極樂世界,「乃至十念」,乃至你只是念了十句南無阿彌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不能生極樂世界,那法藏就不成佛了。而法藏成了佛了,那就是說能生。
但是有個例外,「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十惡,「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那就是罪業之果大了。五逆還加上誹謗正法,這就不行。這是這一條文粗的解釋。
如果說得再稍微細緻一點呢,「至心」,「至」就是最真誠、最真實;「心」,就是咱們的本心,我們心的種種、識。「信」就是真正地相信;「樂」是歡喜。所以「至心信樂」擱在一塊,就是拿一個真實的、誠懇的、圓滿的心,是一個願意的、喜歡的、慶幸的心,拿這樣的心,來信這個極樂世界,而歡喜願意去,所以「至心信樂」。
「所有善根」,「善根」就是身、口、意三業所做的善,這個善是很堅固不可拔。你做了這個善,它就有它的力量,並且又能產生很好的果實。這有兩點,你做這一切善的事,這個善就不能動搖了,而且它能出生善果,就像是一個根,有根就不容易動了,有根就能長果子,所以稱為「善根」,生出別的善來了。
所有的善根,就「心心回向」,「心心」就是純一的心,兩個心擱在一起就是非常純一,沒有別的心,也是淨念相繼,心心相繼,一心接一心的這個心。「回向」,「回」是回轉;「向」是趨向。像《往生論註》,現在正預備印,這是一個佚書,曇鸞大師作的,中國有一段時間沒有了,現在又有了。《往生論註》裏頭說:「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回向是把自個兒的功德,普施給眾生,回向給眾生,願意大家跟我一塊兒同生極樂世界,往生極樂國土。這就叫回向,這就是這兒的意思。拿自個兒的功德,回到眾生那兒去,回到極樂世界,和自己一齊往生極樂世界。
「乃至十念」,「十念」就是念十句阿彌陀佛。《箋注》說,十遍稱名叫做十念。日本的望西說,十念就是專稱佛名,所謂念的是什麼呢,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念完了叫做一念。所以《箋注》和望西的解釋都是如此。大家可能懷疑這樣的解釋有根據嗎,這個我們可以引佛經來證明,這個十念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在宋譯本說得很清楚:「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所以他念的就是名字,就念我的名號。《般舟三昧經》說:「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要老念我的名字,「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所以這也是稱名。《觀經》說:下品在那個時候地獄相現,叫他觀想就觀不成了,這個時候就叫他「至心,令聲不絕」,至心的念佛聲音不絕,「具足十念」,十念要念足,「稱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觀經》裏頭說得更清楚了,你就是要念十句阿彌陀佛,每一念「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所以從這三個經:《無量壽經》宋譯本、《般舟經》、《觀經》,都說稱佛名字,《觀經》更說稱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十念。所以這個十念解釋為完全念佛名號,完全是有根據的。
前頭《觀經》也是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咱們《無量壽經》也是說「至心信樂」,那我們怎麼念才算至心念呢?這裏頭有個最好的譬喻,這是鳩摩羅什大師打的譬喻,這一點咱們要好好的,細心的參究一下。十念是很容易了,可是上頭說要至心,我們怎麼念才算是至心念十句呢?
鳩摩羅什大師的譬喻說:譬如一個人在曠野裏頭碰見強盜了,他拿著槍刀要來殺,這個人趕緊跑,看到前頭有一條河。如果不過這一條河,腦袋就保不住了。這個時候跑的人心裏想什麼呢?就想怎麼過這個河。我到了江邊上我是穿著衣服過呢,還是脫著衣裳過呢?我要穿著衣服,浮水不方便,我要是脫了衣裳,他追上了怎麼辦?所以這時候這個跑的人心裏沒有功夫想別的了,就想著要怎麼過河:「我是穿著衣服過?脫著衣裳過?怎麼過呀?」這時再也不會去想那部彩色電視人家叫我買,我是買不買?
這個例子很簡單、很親切,要能體會這個就夠了。我們這個念佛就是這麼念,你這個時候沒有那些事。這個人後頭強盜追來了,我這時候所想的就是如何過河,就這一個問題,我這念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有別的念頭,這樣念十念,就是十念。這個譬喻很好、很恰當、很生動,實際我們也真是這樣,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到了這時候,萬緣都放下了,你就要過河,還想到功名富貴?還想到什麼這個那個?還想到誰是在諷刺我、誰是要陷害我?什麼這些人我是非,什麼這些個都沒有了,這就萬緣放下了。
萬緣放下就包括一切緣,就好像這個要過河的人,沒有別的了,就是要過河。一念單提,這是個比方,咱們現在不是說要過河,不是「我就要生極樂世界,我就要生極樂世界」,不是這個意思,我這一念單提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說怎麼才能夠萬緣放下呢?那就須要真正如《金剛經》,看成是夢幻泡影,把這一切放下。不能夠只是等到臨終的時候,才一切放下,要養之於平時,才能用之於臨時。平時就應當多多的看破,多多的想這個譬喻。很簡單,所謂至心的念十句,怎麼叫至心?這就是至心,很親切、很具體。
底下還有兩個說是不行的。一個是五逆: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這樣的人再加上誹謗正法。單是五逆不誹謗正法,可以往生,這《觀經》裏有;單是誹謗正法而不五逆,不能往生,這在《往生論註》裏頭有這話。
但是底下我再說一點,就是善導大師的話,這個不同一點,他說五逆十惡加上謗法,如果他在臨終之前,真的懺悔了,真的好好念,佛還是攝受。其實這兩個也不矛盾。曇鸞大師的話,就是這個人又五逆十惡,還又謗法,在臨終的時候,你儘在那謗法,一點兒也不信,還在那反對,你還會懺悔嗎?他這是根據事實的情況說,這種人就很難懺悔了。但是善導大師說如果有人真能懺悔的話呢,還行!所以這兩個不矛盾,都對。這才知道佛的大慈大悲,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個罪太大了,告誡說你這樣就不行了。真的你做了之後,真能改悔,佛還是慈悲救度。這是善導大師的話。
《甄解》: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謂由此願故,使眾生生無三惡趣之土,不更惡趣。具相好,現神通,而得滅度,入光壽海故。是以此願,特為最勝矣!
善導大師,日本人尊崇極了,認為阿彌陀佛是淨土第一代祖師,善導大師就是第二代,第三代就他們日本人了,他們接過去了,呵呵。善導大師專弘《無量壽經》,而且特別贊成這第十八願。他說:「一一願言,引第十八願。」一切的願,都是以第十八願為根本。
日本人的《甄解》也說:「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由有此願故,」就是因為有這個願故,眾生才能生到沒有三惡趣的國土,才能不再墮入惡趣。你帶著罪了,但也不用再到惡趣去了。「具相好,」你就相好,具三十二相,就有種種神通了,就可以一直成佛,而入無量光無量壽的智慧海中。這都是由於什麼?就是因為有第十八願。
丁福保的《箋注》也說:「故知四十八願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願,而為本願中之王也。」為什麼念佛能有這麼大的功效,這麼大的力量?也就是密宗的一句話:名號就是萬德所成的。因為萬德的成就,才成就了這個名號,所以名號裏頭就有萬德。同時根據密教的道理,也就是大圓滿的道理,「聲字皆實相」,聲音跟字種都是實相。密教裏就說,一個咒和種子字你得老記著,至少你記住一樣,不能有任何一個時候把它忘掉。這就合了淨土法門,我們這一句佛號,只要能念的時候,咱們就應該念,不要把它主動的忘掉。每一句你所念的是佛號,念的也即是萬德。你同時具了萬德,同時也念的就是實相。
再把蕅益大師的兩句話來結束今天了。他《要解》的兩句話正好是一副對子,就「從事持達理持」,隨時隨地老念就是事上持名,從事上持名這兒開始,就可以達到理持,理持就叫一心不亂。不但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一切大智慧都出生了,就叫理持,從事持就達到理持。
「即凡心成佛心」,就你現在這個凡夫的心,這個凡心,由於你念佛故,你就成佛的心了。所以是最頓、最直捷,沒有什麼彎曲,也不須經歷什麼次第,完全是超情離見、殊勝而不可思議的法門。
發了這樣的大願,四十八願,大家還可以繼續看書,今天就以這五願,把我一點體會向大家請教。我正在忙第三種拙著,秋天以後要交稿,所以跟大家來匯報,今天這上半年就圓滿了,等秋涼了我們有機會再來向大家請教。今天謝謝大家,就到這兒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