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論》︰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至於很多人對於密宗感覺興趣,其實密宗最重要的,還就是因為他強調了菩提心。所以密宗之所以成佛快、得果大,就是由於菩提心的關係。我們現在引兩段密宗的經典來看看。密宗的《菩提心論》說:此菩提心,能包括一切菩薩〔諸佛〕功德故。一切菩薩〔諸佛〕的所有功德,你這發菩提心就全包括了。現在科學界最新的發現,一個細胞包括了一切細胞的信息,它不是那麼隔裂的,一跟一切都是貫通的。所以你發菩提心,這裏頭你就包藏了一切菩薩〔諸佛〕功德故。
「若修證出現」,但現在沒有出現,你沒有發,如果在修證之中出現了,「則為一切導師」,就為一切有情的導師。「若歸本」,談到這菩提心的本,「則是密嚴國土」。密宗大日如來的國土稱為「密嚴國土」,在《華嚴經》毗盧遮那稱為華藏世界,也即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是密嚴國土。「不起于座」,發了這個心,你不用下座,不用離開你的座,你就能成一切佛事。一切佛所做的度生的事業,都圓滿成就。所以這個是極讚發心的功德。
《菩提心義》:菩提之心。成佛之本。發起之相。具在眾經。大事因緣莫過於此。欲正修覺不可不知。
另一部密宗經論叫《菩提心義》:菩提之心是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是。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問到大事因緣,《法華》說佛為什麼出世?因為有大事因緣。大事因緣中沒有比這個發菩提心更大的了,所以咱們在座中誰發起菩提心哪,這是了不起的事情。經上常常說:有多少多少人發菩提心,證明就是難得,要記載一筆,在這個法會中有若干人發了菩提心了。
底下就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我們根據這個《彌陀要解》以及我的《資糧》,知道信、願、持名是一致的。今天我們再說一說,為什麼只提倡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呢?這有很多原因。
《彌陀要解》: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第一,這是蕅益大師的話:在一切方便之中,求其最直捷、最圓頓的,莫若念佛。最直接的,張口就來,而且是最圓頓,這一句佛號功德無量,莫過於念佛求生淨土了。「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所以這個就是比較來比較去,最簡單、最圓頓、最直捷、最穩當。
這個最穩當大家要重視,我們的修持,不要搞得很冒風險。現在有很多學密的人得了神經病,發狂昏亂,不是一個兩個,還不止三個四個,它這個裏頭不穩當,「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彌陀要解》: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
又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它是由於萬德成就,才出了阿彌陀嘛。為什麼成佛呢?因為他種種功德都成就了,種種誓願都成就了,那麼這個「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出來了。這個名號是萬德所產生出來的,我們念這個名號,那麼這個名號就把德都給帶來了。
比方說我這一串念珠,是種種的寶所成的,那麼這念珠中當然就包含了種種的寶。裏頭有珍珠、有瑪瑙什麼什麼所成的,當然這念珠就包含了珍珠、瑪瑙。這句佛號是萬德所成的,所以它裏頭就包括了萬德。既然這名字「召德」,就能把這個德叫來。
我常常打比方像咱們修房,房上有個師傅,底下有個徒弟。師傅說:「瓦刀!」徒弟就把瓦刀送上去;「漿!」就把漿送上去了;「沙土!」沙土上去了。名字嘛,你叫什麼來什麼,你若要瓦刀,他把畚箕送上去了,這徒弟就要解雇了,哈哈哈。這要什麼給什麼,就是什麼。「以名召德」,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來的就是阿彌陀佛的萬德嘛。 所以持名不必再需要觀想、參究,參究就是參禪,等等。至簡易、至直捷。
《圓中鈔》:今經所示,初心凡夫,但是有口能稱,有心能念,皆可修之。故知此經所示,乃至簡至易之法門也。
《圓中鈔》說,「初心凡夫」,初發心的凡夫,你只要有嘴能夠念,有心能夠念,都可以修。人人都有嘴、有心,所以執持名號,不論你是閒、是忙,也不管你是動、是靜,是行、住、坐、臥,都可以修。
它方便啊,尤其是現在,大家都是很忙,讓大家一天上三座,每座三個小時,你的生活就沒法照顧了。而你現在就可以在生活之中、在勞動之中、在排隊之中、等車之中,都可以念。我常常說,咱們就是要化廢時為有用的時,而且不管你是男是女,是智慧是愚癡,是有地位是貧賤,都可以修。
元曉大師《遊心安樂道》的話:咱們這個惡業,是從妄想生的。你做惡業,是妄想生的,它沒有真實的根,「妄想」就是虛妄。無明是沒有無明啊,咱們之為什麼成為眾生,是因為無明,但《心經》不告訴我們「無無明」嗎?《涅槃經》,佛就在涅槃之前,入了種種的禪定,入了種種的世界,給大家找「無明」,最後告訴大家,找無明不可得呀。
沒有無明,所以這一切惡業,都是從妄心生,妄是虛妄的。念佛的功德是從真心起,從妙明真心起來的。真心就像太陽,妄心就像黑暗,不管多少千年的黑暗,只要光明一現,黑暗就消了。所以念佛破妄,這是很直接的,是不是。
還有《觀佛三昧經》裏頭講,佛去度父親,教父親念佛。父親就說:「諸佛的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諦,為什麼不讓弟子修呢?」佛的父親跟佛前也稱弟子。佛說:「那個不是不好,非是凡夫所行境界。」凡夫做不到,勸他行念佛三昧。
如有一個很大的臭樹林子裏頭,大家聞著都生病,裏頭只要長出一棵旃檀,整個一百多里的林子都變成香的了。這個念佛法門就是如此。你種種的煩惱妄想就像在一個大臭林子,但你只要念佛,它就轉變了。剛才我們說了那個太陽破黑暗,這裏釋迦牟尼佛跟父親說,又舉了一個例子,所以咱們就是以譬喻得解。
《彌陀要解》: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再深入一步的話,就是念佛的功德。因為能念、所念都是實相,《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說:一切能所都是實相所印。下面這個《彌陀要解》說:無量光橫遍十方,阿彌陀佛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光十方遍滿哪,就遍滿了空間。無量壽,壽命無量就是時間無量,三際:過去、未來、現在,無量壽那永遠有,豎窮三際。
這個宇宙不就是一個空間、一個時間嗎,所以橫跟豎,一個阿彌陀既是無量光,又是無量壽,橫跟豎都交徹。橫豎交徹這是什麼哪,這無量光壽?就是法界的本體。遍滿虛空,而且三際一如,這是法界的本體啊。
那麼把這個本體作為阿彌陀的身、阿彌陀的國土,也就是拿這個本體作成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法界的本體,所以這一句阿彌陀的名號就是眾生咱們本來的理性,也就是咱們本來的妙明真心。所以夏老師說:「一聲佛號一聲心」,你念一聲佛號的時候,就是你的妙明真心的顯現。
持名就是始覺合本,你念佛是始覺,眾生在不覺之中,無明妄動你不覺了,你開始念佛,你就開始覺悟了。念的是什麼呢?念的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是咱們的本體、咱們的本覺。始覺一念就念了本覺,始覺跟本覺就合了。始覺很重要,始覺要合本,它最直捷了。但是咱們念佛就是始覺合本,始本就不二了。
始本不二之後,始覺跟本覺是不二之後,你當下雖是眾生,你也就是佛了,眾生跟佛也就不二了。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你念阿彌陀佛,一念相應,離開了能所,清清淨淨的「南無阿彌陀佛」,你當下,你這個時候,你就是佛呀。「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就這麼念下去,一念一念都相應,你就念念之間都是佛啊,這就是殊勝了。
再引證密教。密宗是很殊勝的,也就我們有許多人,看見有用葷的供佛等等,對於密宗就懷疑,不大好懂啊,但是密宗也是很殊勝的,我們也不能隨便就加以批評。日本人把教判為十個心,把密宗判為「第十住心」,在「華嚴」之上。當時華嚴宗不服氣,到天皇那兒告狀,天皇只好把大家都請來。日本的大德說:「你說立這個十住心,我們華嚴宗不同意,沒有根據。」他就說:「我反正從中國學了這個法來,我這個修持就……」,他就放大光明,把整個的皇宮都照亮了。這個時候反對的人都頂禮了,不反對了,皇后起來獻袈裟。所以他這個十住心就成立了。
日本是唐密,是龍樹那一支。龍樹跟蓮花生大士是一致的,互為師徒。龍樹親見金剛薩埵得了法,蓮花生大士是從阿難那兒得到釋迦牟尼佛預備下來的法,又從空行母得了法。這兩個人都是了不起的祖師,而且彼此之間交流。中國唐密是從龍樹那一支〔傳下來的〕,所以對蓮花生大士知道的比較少,到西藏則主要是蓮花生大士的法。
興教大師: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諸佛法身同所加持。……毗盧遮那,以此阿字名為秘藏。……三身唯說阿字一法,諸經廣讚此法功德。聞名觸耳,諸罪冰消;唱聲見字,萬德雲集。淺觀但信,直遊淨土;深修圓智,現證佛道。
這是日本的法,日本的興教大師說:「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日本密宗最高的法就是「阿」字觀。越高的法越簡單,大家總喜歡繁瑣,以為繁瑣的法是高深的法。他不知道,諾那祖師就有這個話:「愈高深的法、愈殊勝的法,愈簡單。」所以東密中最高的法就是觀一個「阿」字。
「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一切陀羅尼從「阿」字出生,「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所以這一切佛就從「阿」字出來的。又說:「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諸佛法身同所加持。」又說「毗盧遮那,以此阿字名為秘藏。」又說「三身唯說阿字一法」,這三身的佛: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只說了阿字這一個法。「諸經廣讚此法功德。聞名觸耳,諸罪冰消;」聞到了這個阿字,就眾罪冰消。
「唱聲見字」,見了這個字,「萬德雲集」,一切德都匯聚了。淺淺地觀想一下,你只要能這麼信,都可以生淨土。你要深修有圓的智慧,現身證佛道。極讚這阿字的功德。興教大師說:念佛號的功德之好,就由於裏頭包括了這個阿字。所以說我們這個淨土法門是密教顯說。有許多位,一種是對於密宗有懷疑的,咱們就別誹謗;一種是對密法有興趣的,也要相信淨土宗就是密教的顯說。這「阿彌陀佛」的「阿」字是如此殊勝,就在我們這一句佛號裏頭,你去念就好了。
《彌陀疏鈔》: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
最後我們就用蓮池大師的話。所以這一句是妙用,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一上來就談體。「大哉真體」是什麼呀?「靈明洞徹,湛寂常恒。」極明,不但是明,而且是「靈明」,明至極,光明至極。「徹」,透徹,不但是透徹,而且是洞徹,徹到極點。是「湛寂常恒」,這個寂淨,是湛然的寂淨,是常恒的,無生無滅。這是什麼,是我們離開了一切向背、一切染淨,就是我們當人的自性。
怎麼能恢復我們的自性?「大哉妙用」是什麼呢?就是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就能夠把濁的變成清,把背覺變成向覺。它是齊諸聖於片言,越三祗於一念。十方諸聖,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是諸聖,我這一句話〔佛號〕,就和他們看齊,所以稱為「齊諸聖於片言。」
「片言」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你當下就和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看齊,所以要有這樣的信心。相信你也能是這樣,相信你念的是這樣,你的功德就是這樣。你不能相信,說「我哪有這麼大的功德?我這念就是念念,而我這就是種種善根。」那麼你也就是種種善根!因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心是這樣,你的心跟佛的心是一個本體,佛也不能勉強你。「越三祗於一念」,三大阿僧祗劫,在一念就超越了。所以是頓法,大家要知道,這是極圓極頓之法。
那麼這就是最後一次作為供養。咱們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宗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是如此殊勝的功德,念阿彌陀佛又是如此殊勝的功德。而且這麼方便。願意大家以遵循這個宗,我們去修持。如果覺得這個深了一點,不是那麼好體會,大家就按小經〔《阿彌陀經》〕的信、願、持名,完全是一樣的。小經有《彌陀要解》、有《資糧》可以作為參考,那完全是一致的。謝謝大家,耽誤大家很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