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之五)

〔第二講,一九八八年十月十二日〕

上次,我們把這個《大經解》的「前言」,在開始部分作了一些敘述,提到淨土法門的殊勝,而淨土法門的第一部經就是《無量壽經》。而《無量壽經》中有九本,那麼我們現在所研究的這一本,是九本中最殊勝的一本。那就把這部《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的地位介紹了,是殊勝法門中的第一部經,這第一部中的九種之中最完善的一本。底下又引了許多古德對於這部經的稱讚,上次談得很詳細了,今天就不重複了。

但是底下就引申一問,這部經為什麼如此殊勝呢?原因何在呢?底下就說了,就是因為這部經,本經所提倡的是個「持名念佛」的法門。這個持名念佛的法門,底下就加一點敘述了──是圓滿的,是具足一切的,無所欠缺的;是直捷的,是直捷了當的,不是走彎路的;是方便的,是人人可行的;是究竟的,是徹底的,一超直入啊!從這個妙莊嚴路一超就進去了,就登堂入室,最極圓頓哪!在教裡,圓頓教是最高深的教,而且圓頓中是最極的圓頓。

持名法門的讚歎是說過了。那為什麼這個持名念佛這麼殊勝呢?這道理呢?它就是把這個佛的果覺,佛的大願之海,佛的萬德的洪名,這是阿彌陀佛多劫修行所成就的果實、果覺、果實的覺悟,把這一個果實,這樣一個覺悟,作為我們現在,我們開始修行,在因地之中,(有因有果,佛是果地,我們是因地。)作為我們因地修行人的心。把佛的果覺作為眾生的因心,是以果為因,所以現在我們稱為果教派,是極殊勝的。這是個果教派呀,是從果上起修。

別的修行,那就是很多你要從頭開始啊,要修止觀,要先修六妙法門,一步一步修,最後修摩訶止觀等等,都是如此。你要一步一步的,像這個小乘法,你要修種種法,斷種種煩惱,斷見思惑,這一步一步的,有次第的,一點點修,一點點進步,那麼是個過程。

而這個淨土法門呢,是拿果作為因。就是說,彌陀發的大願,以種種功德的莊嚴,這個成就了;彌陀的這個名號萬德莊嚴,到成了佛之後這個名號才成立嘛,是不是?這是一個果。我們這個果教派就是從果上面起修。別的法門呢,是要從開荒除草,要選種,你要播種,你要不斷地耕耘,要消除病蟲害,拔除雜草,灌溉,種種種種才得到,東西成熟了,你才得到果。

這個念佛法門,是把這個饅頭蒸好了送到你的面上,就請你吃。這個就叫做「從果起修」,就是這個意思。不是叫你現在要去開荒,也不是要叫你還去施肥,還要去種地,還要在那去蒸;這饅頭好了,這種大願已經成就了,這萬德洪名已經成就了,你只要念這個,把這個果覺作為你因地的心哪,是從果上起修的。所以因跟果就同時了,在你修因的時候,果就在裡頭了。從果上起修,你這個修就是果,所以不可思議啊!

所以《彌陀要解》說,一聲阿彌陀佛是什麼?我們往往忽略了,認為小孩子也會念,老太婆也會念,無知識的人也會念,就認為這個是太普通了,好像不值得我去修了,不知道這是一個不正確的想法。

為什麼誰都知道阿彌陀佛?有無量無數的佛,大家都不知道名字,就知道個阿彌陀佛,這是彌陀的大願之一啊!他「名稱普聞」哪,阿彌陀佛就有這個願哪,願我的名稱大家都聽到。所以誰不信佛的人,他要是有一天,地震了,房子要塌,他出來了,沒把他砸死;他一出來,頭一句話「阿彌陀佛」!他就會念一句啊,「名稱普聞」哪,這是佛的大願之所感。這都是果實,我們是從果上起修,即修即果。

所以這一聲「阿彌陀佛」,這個蕅益大師的話,就是釋迦牟尼本師在五濁惡世,在我們這個世界有五種都是惡濁,在這種世界裡頭所得的佛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咱們釋迦牟尼佛是成就了,他所得的這個法,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就是這意思,所以很深刻。

這句話,當然是中國話,誰都懂。但是這個意思要懂,確實不大容易,就是不敢相信哪,只有蕅益大師才說得出來呀。所以咱們近代三大高僧之一的印光法師說,蕅益大師的這個著作,是沒有再有任何可以跟他比的,就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親筆來再寫一個《要解》也不能超過呀!這是蕅益大師的話,所以印光法師就讚歎。所以我們對蕅益大師的這個《要解》,我們都是應當很好的去讀啊。現在我們這個課程中,今年我們用了這個《無量壽經》了,但我們這裡引他的話很多啊。

那麼,這一句「彌陀」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印度話,翻譯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大的覺悟,徹底的覺悟。「佛」嘛,就是覺悟者,就是覺悟啊。

「今以此果覺」,把這個果實,這個覺悟的果實,全體(不是一部分的,一半的,一點點的,或者是幾分之幾,而是全部)給給咱們什麼人?給給咱們濁惡的眾生。咱們在五濁惡世,咱們心中有種種的污濁,有種種的惡念,是這樣的眾生,把如來的無上的果就給我們了。這個事情可是不可思議啊,要知道,不可思議啊!這個是什麼事?這是只有佛所行的事,除了佛沒有誰能辦這樣的事。這頭一點就很明白嘛,他不是佛,他也沒有這個果覺呀,哈哈哈……;而且也沒辦法把這樣殊勝的果覺,授給這樣凡愚的眾生啊!而佛能做呀,只有十方的佛才能夠做得到;「唯佛與佛能究竟」,唯佛與佛才能對於這個事,能夠瞭解得徹底,能夠相信得徹底,能夠實行得徹底。

底下一句話,這個上次我們已經說了一遍了,因為快到結束的時候,大家這個……。但這個很重要,所以今天再重複一次這一段哪,這一段它就是說明這部經的重要之所在。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是說了這樣一個法門,這樣一個法門「非是九界自力」,九界;六趣,六趣就是六道,天(外道,這耶穌教講升天,天,我們說天是六道之一);阿修羅,種種的神仙哪,什麼妖魔鬼怪呀,都屬於阿修羅這一類,他有很大的神通,可以跟天打仗,阿修羅啊;底下是人哪,都是善道;再有畜牲、鬼、地獄,惡道;這六道,再加上阿羅漢、緣覺、菩薩,這不九界嘛。

這不是九界的所有這一切的有情,一切有生命的眾生,他用他的自力所能夠相信,所能夠理解的。就是菩薩、阿羅漢也得要佛力加被,有外力的加被才能夠信解。要以菩薩以阿羅漢用他的自力,對於這樣一件事,把佛的這個果覺授給這樣的濁惡眾生,他不能相信,不能理解啊。連菩薩都不能相信,不能理解。他之所以能相信,能理解,是靠了外力,靠了他力,靠了佛力。

所以今天我們在座的人,對於這樣一個事實能夠稍微有一點點信受,能夠相信,能夠接受,我們簡稱為「信受」,都應該自己慶幸,不是小事,不是小緣哪。對於這個問題能夠聽到,能夠相信一點,不能完全理解,總之是這樣的大德所說不會有錯,這叫「仰信」,這樣來開始啊。

所以《阿彌陀經》說,這個淨土法門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是佛說的,這一切世間都難信之法。大家不要看到一個人信淨土就輕視他,他信了一個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你好像還沒有他這麼信,你應該就知道,你這一點你還不如他,哈哈哈……。我們不要以為我們多讀了一些經論,我們就不信淨土,我經論知道的很多,我比他高,那很不一定!

[解]:又曰:「舉此體(指法界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

底下又說了,「舉此體」,就是法界的本體,我們一個法界包含一切,沒有邊際,廣大無量。〔舉〕這個法界的全體、本體,作為什麼呢?作為阿彌陀佛的身,阿彌陀佛的土。阿彌陀佛的報身,咱們常念阿彌陀佛的讚子,「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這不是常常念的讚子嘛。那個白毫光宛轉像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那個眼睛如四大海那麼廣,這個身之大,那就是咱們所不能想像,這是彌陀的身,這報身哪。有時候這個臨終接引看的那個相,有的時候是報身,有的時後是化身。化身就像畫的,咱們就可以看得著了,那程度特別好的能見到報身,那上品生。

作彌陀之身哪,作極樂世界之土啊;七寶的宮殿,黃金為地,樹林都是各寶莊嚴,種種的這個他的土,這是凡聖同居士,上頭還有;四土啊,不詳細說了。都是以這個「法界本體」作為阿彌陀佛的身,作為阿彌陀佛的國土。

也就是用這個法界的體,作為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那麼這個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就是全法界的本體;也就是全部的阿彌陀佛的佛身,全部的阿彌陀佛的國土,都在這一句名號裡頭了。這個道理是不大好懂,文字是很容易,就是這麼個意思。那只有這《華嚴》的道理,要讀《華嚴》我們就知道了,這個一就是一切。一句佛號,就是所有關於佛的一切一切都包括在裡頭了,這就是《華嚴》的道理。

那麼,法界體性就是眾生的本體,所以這句名號也就是我們的本體。這個指出來了,指出來這個名號,說到它的殊勝,種種功德;同時也說,也就是我們的本覺理體,就是我們的本心哪。所以佛法就是最平等,說人人都有佛性啊。佛是覺悟了的人,人是還沒有覺悟的佛;雖然還沒有覺悟,我們的佛性跟佛相比,我們一分也沒有減少,

所以《心經》說「不增不減」哪。成佛,佛性也不增;在眾生,眾生佛性也不減。所以念的這句名號,就是我們本心,就是阿彌陀佛的身、阿彌陀佛的土,就是整個法界,就是阿彌陀佛的一切功德,就是我們的本心,所以說直捷了當啊!這個是蕅益大師的話。

底下就是我們今天新開始往下講了。因為蕅益大師這兩段很深刻,不很好懂,所以我們再把它敘述一回,加深我們的印象。這都要反覆反覆地體會,這個佛經啊,是無盡藏。圓瑛法師他說,他講《楞嚴》講了一百五十多遍,每講一遍有一次進步,它是無止境的。所以這些話,不要是一聽就過了,你反覆地去思維,你看一遍,思維一遍,就會取得一次的進步。

[解]:可見此經實是大悲慈父如來世尊稱性極談,諸佛秘藏和盤托出

可見這個《無量壽經》是什麼呢?這兒文字的斷句應該是「可見此經實是大悲慈父如來世尊」,「大悲慈父」和「如來世尊」應該是連起來的。這部經是我們的大悲的慈父如來世尊,他的稱性的極談。「稱性」我們上次講過了,如其本性;「稱」,稱心如意,稱其本性。這登峰造極之談,沒有再有其它的開示勝過於這個了。

「諸佛秘藏」,一切佛的秘密難宣……,什麼叫「秘藏」?佛沒有保秘,沒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告訴人的,要保秘的,要秘密傳授的。怎麼成了秘藏呢?但是這個法「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這個是《法華經》的話呀,這個佛的知見,不是文字語言分別這些個咱們的思想所能夠理解的,所以稱為秘藏。

它自然稱為秘藏,因為大家不能懂,因為大家沒有離開妄想;在你這個妄想沒有離開之前,要理解這個沒有妄想的境界,你是理解不到的。這個秘藏,這部經就是把如來的秘藏「和盤托出」了,所以就不可思議呀,就是說。本來是不可說的,但是他托出了,所以這個淨土法門是「密教顯說」,把這密教公開地說出來了。

[解]:且此念佛法門,亦即眾生本具之化儀。此一句佛號,正如《要解》所示,即是眾生本覺理性。故知此介爾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

「且此念佛法門,亦即眾生本具之化儀。」上次不說了嘛,他們很多都是說啊,好幾位大德都說了,是「眾生本具之化儀」啊。這個彭紹升就說過了,是不是?這個法門呢,我們用的這個法門,這個藥方,化儀就是藥方,這個藥方是我們眾生本來自己有的藥方。

我們要知道,我們跟佛完全是平等的,所以佛法是個大平等法門,不同於其他的宗教。別的宗教,最後耶穌要審判,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所以他就有最高的權和智慧,他就要審判,好的人入天堂,壞的人入地獄。那沒有任何人再能跟神相比的了,跟神的兒子都不能相比,跟耶穌都不能相比了;他們是上帝創造萬物。那佛教不是這樣,一切是平等的,我們和佛。

所以這樣一個殊勝的法門,這樣一個殊勝的化儀,這麼一個殊勝的藥方,也是眾生本有的,因為我們和佛是平等的。但是現在,咱們可是糊塗了,自己把自己搞糊塗了。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呢?就是要不糊塗,說句老實話,就是要不糊塗,再明白過來,所以它就容易啊。這一句佛號就是眾生的本覺理性,所以我們這個能念的心──這底下就跟禪宗結合了,待會兒要開禪宗的課了,大家可以結合著這個書 ──「故知此介爾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我們能念的心就是如來果覺啊。

[解]:是故《觀經》云:「是心是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更以淨土諸經之中,唯此經備攝圓妙。

所以《觀經》說:「是心是佛」,就是我們眾生這個心就是佛。你如果本來不是佛,你還能成佛嗎?是不是?你根本你是銅,它能夠有磁性嗎?你本來是鐵帶磁性,它才能夠磁化,它才能成磁鐵石,它有這個性,它有磁性。銅、石頭它不能吸鐵,它不能做指南針。你「是心是佛」,就我們這個心就是佛,我們用這個心來念阿彌陀佛,就是用「是心作佛」。所以《觀經》裡頭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是極殊勝啊。

而這兩句話也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啊,就在前二十年,蘇州一個比丘尼死後,天靈蓋燒不壞,她天靈蓋就現出這四個字:「心作心是」。這不可思議!我沒看見天靈蓋,但是〔有人〕把它拓下來。這個拓下的人是誰呢,就是曾經在廣濟寺待過的圓徹法師,現在到南方去了,他作了很長的詩記載這個事情。他把這個天靈蓋的骨頭,他給拓下來了,這都是事實。總之是不可思議,大家要知道。所以通過這個比丘尼,她修持得很好,在她的靈骨上頭,就出現了最殊勝的這四個字。這是《觀經》的話,這是最根本的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心作心是。

我們本來雖然是佛,但是你現在糊塗了,你不作,你的佛性不能顯現,所以要「是心作佛」。作了佛之後,你這個作佛的心就是佛,然後你這顯出你的本來,那就是徹底了,就是這麼一件事。

本來是佛,現在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所以直捷了當就在這兒。你本來是佛,現在又在作佛,那麼不就當下你就是佛了嗎?「直捷了當」,這個事情是直捷的。你念佛的心就是佛,念的就是自己,不是在外又找一個什麼。

「方便究竟」,這個非常方便,誰都可以念啊,幾歲小孩子都會念哪。而它是最徹底,這是把佛的果覺作為咱們因地的心哪。這還不徹底嗎?

「奇特殊勝」,大奇特之法。九界的人都不能信解啊,連菩薩靠自力都信解不了。要讓我們知道了,我們多少也能相信一點,靠佛力,這也是佛力加被,佛經給我們宣說。有人聽了還是很反感,這個還就是說,信解不是這麼容易。我們只要有一點點信解,都應該要知道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這「不可思議」。

「淨土諸經之中,唯此經備攝圓妙。」每一部經都有每一部經的殊勝,但在一部經裡頭把種種的圓妙都攝在裡頭,那就是這一部經了。〔錄音換帶〕

但是《觀經》裡頭,《阿彌陀經》也一樣,這阿彌陀佛是怎麼成佛的?不知道。四十八願是什麼內容啊?不知道。怎麼發起的?也不知道。而要修行之中,當然《觀經》講了一個觀想,《阿彌陀經》講了一個「七日七夜」,都是只舉了一個法子,但是種種修持的道路,也都沒有像這部經說得這麼完全。所以這部經它「備攝眾妙」,這一切圓妙的地方,它很完備,都攝在裡頭了。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