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起因緣 (之七)

[解]: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

那麼至於這個徑路之中,淨土宗還有好幾部經,可是《無量壽經》裡頭沒有提倡要「一心不亂」。你自己去找,這個裡頭只提了「一念淨心」「一念淨信」,那特殊的,那可以只要一念,念一句佛就可以往生,但是沒有說必須念到一心不亂。那它提「一向專念」,它不說「一心不亂」。

那麼這個《無量壽經》以什麼為「宗」呢?就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作宗。「宗」,底下就要講;「宗」是宗旨,修行的重要之處叫做宗。《無量壽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所以能夠發心,能夠專念的都可以往生,就更為明確了。我們修行之中以念佛是徑路,而這四種徑路之中,〔持名〕念佛又是最為徑中之徑。

淨土宗還有幾部經,而咱們這個本經,《無量壽經》,是提倡「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不是要求你念到一個一定的水平,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這個在淨土宗,還有很多人在這個地方誤解,以為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當然念到一心不亂是一定往生了,那個往生就高了,那個往生他就不是凡聖同居土,他就是方便有餘土;甚至於破了無明,就是實報莊嚴土,就是菩薩了;甚至於能到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法身境界!一心不亂是那麼殊勝的情況,也不能期之於每一個念佛的人哪。所以只要「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就決定往生!

[解]:故更為明確簡要。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所以這個經稱為淨宗第一經啊。淨土宗重要,日本五千多萬人都是淨土宗啊;一億多人口,五千多萬人是淨土宗。咱們國家也大多數是淨土宗,不過水平很低,大家就是念念就是了;真正懂得淨土宗這種殊勝的道理的……,所以還須要諸位大德去提倡啊。

《無量壽經》稱為淨土宗第一經就在這兒,它只是要求「一向專念,發菩提心」。所以為什麼稱它為第一經呢?因為它是「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絶待圓融」,它沒有對待,真正的圓融,不可思議啊。

我們底下引一段日本的大德稱讚這《無量壽經》,他們日本人對於《無量壽經》的重視超過我們。咱們中國的淨土宗就集中於鳩摩羅什所翻譯的這一本《阿彌陀經》,沒有能廣泛一些,參考一些唐譯,《無量壽經》也沒有好好念,所以這就是說,我們比較窄。黑谷《大經釋》,這是日本的一部著作,底下這一段括弧中的話就是他的原話。

[解]:日本淨宗大德推重此經,過於我國。日黑谷《大經釋》云:「於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經名根本,餘經名枝末。又此經名正往生教,餘名傍往生教。……又此經名往生具足教,他經名往生不具足教。」

「於往生教」,提倡往生淨土的這個教化,有的是根本的,也有的是屬於枝葉的,經典也很多嘛;「此經名根本」,咱們這個《無量壽經》是叫做根本的往生經,別的經叫做枝末的往生經。又此經,《無量壽經》,名為正往生經,這個經是正的,「餘」,其餘的,名為傍往生經,旁邊的、邊邊上的。又此經……,沒有具體引,它有很多了,只是引了這三個比較了。

又此經名往生具足經,在往生裡頭它具足了。你看,他就是說,我們這裡頭講咱們怎麼能夠往生,就不像《阿彌陀經》那只是一種了,三輩往生都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但是三輩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還有「往生正因」,還有種種其他的原因都可以往生,所以它這個是具足的。而他經呢?名為往生不具足經 ── 念這個經,依它的法門就可以往生,但是它這個教、教化不是具足的。

[解]:據上之義,淨土宗譬如妙高峰頭,而本經正如峰頭之頂尖。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是知利濟眾生,此經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根據上面這個意思,淨土宗就像一個妙高峰的峰頭。常常我們說「佛法之高如妙高峰」,淨土宗就像是群山中妙高峰,比一切山都高;可是淨土宗像妙高峰,那《無量壽經》呢,就像峰頭上那個尖兒,真正那個頂尖。這不就是剛才那個日本人的說法,就是這樣嘛,是吧?

咱們這個經,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句話,「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有很多人都忽略了,因為不讀《無量壽經》就不知道;讀了有的時候也忽略了。「當來」,這是從釋迦牟尼佛說經的時候起,這以後;「一切含靈」,這「一切」兩個字大家要注意,沒有例外,一切有靈性的,那就各類眾生都在內了;「皆依此法而得度脫」,皆依了《無量壽經》的法;這是佛稱讚阿難問,問佛何故放光?佛就說你這個功德很大。為什麼呢?因為你這麼一問,我說出這個法門來,這功德很大,將來一切眾生都是因為這個法而得度脫,沒有例外。所以咱們呢?既然如此,咱們在座的人,哪一個你能說釋迦牟尼佛,沒有包括你呀?哈哈哈……。

「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都是依了這個法而得度脫。那麼換句話說,你不依這個法呢,你就走的難行道了。這個說,還比較是說得不是很尖鋭。那麼釋迦牟尼佛說「皆依此法而得度脫」,如果「不依此法就不得度脫」,恐怕這才是釋迦牟尼佛的原意!但是我這一說呢,很多人心裡頭,就怕不見得就是同意了,哈哈哈……,所以我前頭說了一句和緩一點的話。

啊!就是說是,如何「願解如來真實義」啊!天天念經,解如來真實義不容易啊!所以「利濟眾生,此經為最。」為什麼呢?因為「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所以《無量壽經》能夠不興起嗎?它如此之巧妙,如此之能夠普被,如此能救度。

[解]:戊   大聖垂慈,特留此經
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第五、「大聖垂慈,特留此經」。這是咱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特別因為慈悲,特別把這個經留下來,所以這個經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這兒體會。

在咱們這個《無量壽經》裡講到,「當來之世.經道滅盡。」(咱們原來那個本裡頭,有的本有改正,有的本可能沒有改正;沒有改正的,大家替我把這個添上去。) 我念念這個經文,「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就是說是,將來這個經要滅,有個《法滅盡經》說,經都要滅盡的。所以我們從來也不是說佛法是永存的,就有因緣的嘛,有緣它就存在。將來人類也有「成住壞空」,一切它都是有「盈虛消長」。將來經道要滅盡哪!經道要滅盡,可是「我為了哀愍眾生,我把這一部經特別留下來,讓它留一百年。」最後一百年什麼經都沒有了,只有《無量壽經》住世。

「其有眾生.值斯經者」,在這個時代裡頭有眾生,「值」者,是遇也,能遇見這個經的,「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隨你的本意之所願,你願意往生,願意什麼什麼,都可以得到度脫呀。太難啦!到最後,佛慈愍啊!

[解]:又《法滅盡經》中,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情景。

《法滅盡經》裡頭,底下就說,(這改一個字,「又《法滅盡經》中,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說」,這個新本老本都是「說」,改一改,這個「說」字改成「情景」。)

《法滅盡經》是怎麼講的呢?這個講得是非常……;講法都滅的時候了,(不然的時候,《無量壽經》這個經很深入啊),到那時候法都滅了,眾生也就根器很差了,這個時候他還能夠接受《無量壽經》嗎?本來我們想,這個有問題啊。但是佛說了,《法滅盡經》說,我法滅到最後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像那個燈剛剛要滅的時候一樣;咱們停電點蠟燭也有這個現象,譬如蠟燭最後快要點完了,反而比以前更亮,亮了之後,滅了。

咱們看太陽落山,太陽剛要下山的時候,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太陽下山的時候,看見這個霞光燦爛哪,非常美啊,可是就要黃昏了,就要黑天啦,也是這個道理。人也是如此,人在病的時候就「迴光返照」,病人都不能說話,都昏迷了,忽然間他又醒了,又能吃東西和家人談笑,面色也紅潤,這麼一會兒工夫他就死了,這叫「迴光返照」。

在它滅之前,反而有一個比它以前更好的一個情況出現。油燈是如此,太陽下落也是如此,人的迴光返照也是如此,這個經、聖道也是如此。這個時候什麼經都滅了,這個時候反而《無量壽經》能夠為大家所崇奉,就像將滅的燈,這個光比以前反而盛。但是,這一百年過一過以後就完了。所以,這就是本經興起的因緣。最後還要靠這個經呢,那怎麼能不說這個經呢,是吧?

所以這個經的因緣,我這兒舉出了五條。

[解]:此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既如營養豐富之美食,可增健者之體力,復如殊效神驗之靈藥,能愈不治之沉疴。廣療眾病,普施饒益。故云:「大哉妙用,不可思議」也。

所以,這個經既然像是營養豐富的好東西,我們現在吃了之後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增長我們的一切,又像極殊勝的藥,能治我們一切病,所以不可思議呀。

[解]:至於末世,濁惡彌深,眾根愈劣,人壽十歲,垢重障深。於茲惡浪滔天,毒焰遍地之際,世尊垂慈,仍特留此法,以作慈航,以降甘露。佛恩深重,粉身難報。

在這個末法呀,這個眾生啊,你看看到了這最後,還能夠度。所以在現在來說,眾生能夠遇著,能夠依此修持,那當然我們比那個末法的人根器要強嘛,那是肯定的。那個時候人和人相見……,咱們下面這個劫是刀兵劫。現在看已經有點這個苗頭,中國外國都一樣,一言不和拔出刀,拔出槍就殺。到了最後的時候就是這麼把人殺光的。誰和誰都不能相見,相見之後就先下手為強,你不殺他他殺你呀。現在你看,一言不和,你看他一眼,那小流氓刀子就出來了,無冤無仇,這種事情,也就是這個苗頭。將來人滅盡的時候也就是如此。人的根器就是那麼差了,那麼愚昧了,那麼兇狠了,而這個經還能去度脫呀。所以我們對於這個法門哪……,而且他說「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這都值得我們深思!

第一個大問題講完了,講第二個大問題。

上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