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本經體性 (之三)

咱們今天延長十分鐘,咱們把這一段講完,這一段很完整,「體性」嘛。

[解]:實相之旨,如上粗明。至於本經體性,何得稱為實相耶?下申其說。

這個「實相」的道理,上面粗粗地說明了一點。那麼,本經怎麼能夠稱為是「實相」呢?我們這《無量壽經》好像沒有講像《金剛經》《圓覺經》談這些道理啊,怎麼也能稱為這是實相為體呢?下面引這《往生論》的話;咱們三經一論,淨土是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這是三經,一論就是《往生論》,世親菩薩的。

世親菩薩本來是小乘教,後來大了之後,到了晚年,不得了,懺悔了,說,「不得了,我譭謗了大乘」,跟他哥哥說:「我要把舌頭割掉。」哥哥說:「你有幾個舌頭?你懺悔割舌頭,你一個舌頭夠用嗎?你批評了這麼多大乘,一個舌頭夠懺悔嗎?」「那我怎麼辦?」「你讚歎大乘啊。」所以世親菩薩幾乎造了一千部論,《往生論》是其中之一,這是個大菩薩。

[解]:天親菩薩《往生論》云:「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

《往生論》的話,「莊嚴佛土」,我們這個佛土是要莊嚴的,功德成就了,這是一方面;「莊嚴佛」,這個佛土是依報啊,正報是佛呀,莊嚴佛的功德成就了,顯現了佛的報身,佛的化身;「莊嚴菩薩功德成就」,菩薩也莊嚴,他的功德也成就了。這三者成就這種莊嚴,應當知道,要簡單來說,就是「入一法句故。」這三種莊嚴入到一個法句裡頭了。

這裡頭很有禪宗的味,一切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呢?「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呢?「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哪。那也就是說,極樂世界國土的種種功德,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無量壽、無量光),觀音、勢至與諸上善人種種的功德,種種的不可思議,皆是「一法句」,皆是「清淨句」,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那不是「實相」是什麼呀?所以這顯出事理無礙啊,雖然都是法身而顯現如是這樣的莊嚴哪。

[解]: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

「即事而真,當相即道。」這兩句話又是密宗和淨土宗的特點。「即事而真」,這些事相都是真如,所以這個密宗的話,「聲字皆實相」。咱們念咒有聲音;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也有聲音,這是聲音;觀個字種、寫個咒字,這是字,聲和字都是實相,就這個道理。這一切佛功德、菩薩功德、佛土功德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正顯的事理無礙,一真法界了。事就是真,不是撥開了事、撥開了相去見真;「當相即道」,相就是道。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都是法身哪,都是實相啊!那麼,本經還不是以實相為體嗎?

底下是《圓中鈔》了,明朝蘧庵大師他就說了(這是他的疏,幽溪大師作的鈔)。

[解]:明蘧庵大師曰:「瓊林玉沼,直顯於心源;壽量光明,全彰於自性。」

「瓊林玉沼」,那些寶樹是「瓊林」,那個八功德水是「玉沼」;「直顯於心源」,哪兒顯出來的?是本心顯出來的;「壽量光明」,無量壽、無量光;「全彰於自性。」正是自性彰明的成就。這一切依正莊嚴都是自性啊,幽溪大師接著他再引申一步。所以這個稱為「日月星」三光,說的是《彌陀疏鈔》《要解》如日月,再加上這個星子《圓中鈔》,這是《阿彌陀經》最好的三部註解了。

[解]:幽溪大師《圓中鈔》曰:「夫瓊林玉沼,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也。然則直顯於心源,全彰於自性,顧何相之可得哉!此正無相不相,相而無相之正體。(即指實相)」

「夫瓊林玉沼」,這些寶樹、寶池,「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也。」這就是法相,法的相。「然則直顯於心源」,這些相就是心所顯的;「全彰於自性」,就是彰明了自性;「顧何相之可得哉!」還有什麼相啊!這一切全是咱們的心,全是咱們的自性,還有什麼相啊?

「此正無相不相」,相就無相啊,「相而無相之正體」呀!這一切相、一切事皆是咱們的心哪,皆是法身;雖然皆是法身,皆是我們的心,然而它又顯現這些相,事理無礙啊!

[解]:蓋吾人心性,量同法界,靈明洞澈,湛寂常恒。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極樂國土,非在心外。百界千如,皆我本具。

所以我們的心性是「量同法界,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這兩句話剛才說過了。「豎窮三際」,三際是時間(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窮盡了這三際。「橫遍十方」,東西南北上下,一切,這是十方。我們的心就是這樣:時間,過去是不可窮盡的,未來是不可窮盡的;空間,沒有一處不是我們心之所在。「極樂國土,非在心外。」極樂國土在哪裡?不在我們本心之外。「百界千如」,剛才說了,「百界千如,皆我本具。」是我自己所本具的。

[解]:心淨則佛土淨,土淨即我心淨。何有一法,在我心外。本經所詮,直顯本心,全彰自性。當相即道,無非實相。

「心淨則佛土淨」,你心裡淨,就佛土淨,「土淨即我心淨。」何嘗有一法是在我自心之外呢?所以本經所表示的,「所詮」就是表示,「直顯本心」。經中的種種莊嚴,一切一切,是說什麼?就是說的咱們的本心,全是彰明了我們的自性。這些相就是道,沒有一個不是實相。

[解]:如《彌陀要解》云:「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所以再引一句《彌陀要解》的話,這句話是非常好的,「實相無二,亦無不二」,離一切,沒有對待,沒有邊;光說無二又成了邊,也沒有不二。「舉體」依報正報,作法身作報身,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說法的,所說的法;「能度所度」,我們度眾生,所度的眾生;我們信這個法門,所信的這個法門;「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這一切就包括了一切,沒有一個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哪,蕅益大師的話。這一切一切,沒有一樣事情不是實相那個正印所印出來的,因此完全是實相。焉得本經的體性不是實相呢?所以有的說你們淨土宗執著,又是黃金為地,又是寶樹,又是什麼什麼;不知道這個黃金為地、種種寶樹都是我們自心之顯現,本來就相而無相,事就是真哪。

[解]:由上可見全經囫圇在一實相中,故云以實相為體性也。

「全經囫圇在一實相中」,全經全部都在一個實相之中,所以我們才說是以實相為體,就說明這個是有據的,不是任意說的。

[解]:又本經〈德遵普賢品〉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大教緣起品〉云:「欲拯羣萌。惠以真實之利。」〈積功累德品〉云:「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而且本經有三次說到「真實」,第一是說到「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以後都還要詳細講,要開化顯示真實的本際。咱們這個經就是要開化顯示真實的本際。怎麼救度眾生啊?為了我們,佛就是要救度眾生,要「惠以真實之利」,這個法門是真實之利,讓眾生得真實之利呀。阿彌陀佛成就淨土,「住真實慧」莊嚴淨土。所以這三個真實:一個真實之際,一個真實之利,一個真實之慧。

[解]:「真實之際」者,真如實相之本際也。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也。極樂妙土乃「真實智慧」之所莊嚴成就者也。彌陀世尊攝此妙土,宣此妙法者,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此三真實,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極樂依正,淨土法門,舉體是真實之際,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性也。

「真實之際」是真如實相的本體。極樂妙土就是真實智慧之所莊嚴成就。阿彌陀佛攝這樣一個妙的國土,來宣傳這樣一個淨土法門的妙法,就是要給眾生以真實之利。別的利不能稱為真實之利,只有這個利才是真實之利。我們要度眾生,我們要給眾生得到真實之利,就要……,捨了這個法門……,就是說,別的也能給他利,皆不如此。

「此三真實,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這極樂淨土法門全體就是真實之際,也就是蕅益大師那個話,全都是「實相正印之所印」,所以咱們這個經就是以「實相為體性」。

這個「體性」,也就是我們最不好理解的東西,這個咱們今天講完了。

所以咱們這一學年哪,就想法子把前頭這個……,至少看看盡量能不能把這個卷一講完。

下面,本經的「宗」,又是極重要。我們研究一部經,要研究它是什麼「體性」。底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它是什麼「宗」?它所尊崇的是什麼?修行最緊要的是什麼?我們不是光光是得個學問哪,我們要拿這個來自覺,我們要拿這個方法去救人,讓別人也用這個方法得度。那就要有一個修行的方法,這都是「宗」。所以下一節,我們來談《無量壽經》的宗和趣,今天我們就談到這兒。

上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