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所被根器

〔第七講,一九八九年三月七日〕

(請點擊下方 Play-button 鍵,即可開始播放錄音)

我們上個學期雖然講得少一點,但是這一部裡頭,最主要的東西討論過了,而且是個總綱。為什麼要說這個經啊?說的經很多呀,要說經有個因緣,但要說《無量壽經》又有它的因緣哪,為什麼?這就是「教起的因緣」,這是我們的第一部分,講過了。

第二、一個經我們碰到,我們先要問它這個經是以什麼為體呀?這些文字,這些敘述,這些內容,它的本體是什麼?像世間法還是如此呢,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那出世間法更須要瞭解它的本體呀。所以第二個問題,我們研究了「本經的體性」。

第三、一部經的宗旨是什麼?修行的方法是什麼?這個修行的結果,這方向是指著什麼?到哪裡?解決什麼問題?這就是「宗」和「趣」。「宗」是宗旨,所尊崇的修行的要徑;「趣」是歸向、歸趣、方向。「宗」,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趣」,就是三不退,圓生四土。

第四、就是「方便力用」。它有什麼特殊的方便之處?有什麼能力?有什麼作用?我們將來,不是〔只讀〕這一部書啊,我們等於解剖一隻麻雀呀,所以讀一切經,都應該自己對自己提出這個問題,我們要把它有所總結。它的「方便力用」是什麼呢?上學期最後一節課我們彙報了。總之,可以把它那一大段文章,把它歸納為四句話:〔至心信樂,乃至十念,普攝頓超,現生成辦。〕

「方便力用」是什麼呢?就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中間那兩句,「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因為聽到了阿彌陀佛的名字,聽到了淨土法門,聽到了極樂世界種種,就發了至高無上的心,至誠的心,相信和歡悅,所以踴躍歡喜,「至心信樂」,就願生其國;「乃至十念」,少以至於少到僅僅只有十念都必生啊,所以這就是方便哪 ── 這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

「廣攝頓超」,或者是「普攝頓超」。普遍的攝受上下中根,下根乃至於動物,乃至於地獄中的眾生;上至文殊、普賢,都攝受。而且是頓超,這個方法很頓;不是很慢的,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像爬樓梯呀,你上一步走一步 ── 這就是漸法。頓法呢,你一進來就上電梯,一下子就上去了,這是頓法,這是頓超之法。一個五逆十惡的凡夫,臨終十念,生到極樂世界就是阿鞞跋致啊,所以你在平地一下就上了屋頂花園了,這是頓法。

「普攝頓超,現生成辦」,也可以說一生成辦。不是說今生來了,下生還要來、還要來,無窮無止的修下去,結這個善緣,某個時候成熟了解決問題。就現在父母所生之身,就在這一生之中,就在現世,問題成功了、辦妥了。這就是它的力用,很殊勝。

底下,我們依次談幾個問題,這都是總綱。現在我給他們國外寫信,我說你們要研究,你們先不要看總綱,你們先從「如是我聞」看起,因為前頭難哪,等後頭都看完了之後再從頭來。這是一個初機,這是一個方便,前頭是比較難的。剛才我說四個問題,都是很深的問題。

五、所被根器

[解]:《疏鈔》云:「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信謂: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眾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願謂: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如子憶母,必欲往生。行謂:從願起行,一向專念,無有間斷。以上三事,號為資糧,資糧欠缺,便難前進。信願行三,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便傾,缺足之鼎,是名非器。

「所被根器」。這個到底是什麼,他所來普度眾生,來接引眾生,被度的這些是什麼根器才合適啊?「器」,佛教術語就說「是器」和「非器」。「是器」用咱們俗話說,這個是材料,「非器」就是不夠材料。你做一個東西,你要問這個材料,你不能盲目地就把房子搭起來,儘是一些朽的木頭,你搭了之後你要垮的。這些個朽木不是器,不夠材料,這個不能勉強的。

「器」與「非器」。什麼是「器」呢?所被根器,什麼是「非器」?就是「信願行」這三個裡頭,缺少一個就是非器,你不能夠一生成辦。所謂「非器」者,我們剛說的一生成辦,對於非器就成辦不了。因為什麼呢?因為他不夠材料。為什麼不夠?因為信願行三個資糧是缺一不可。

因此,你有願有行而無信;相類似的,有信有願而沒有修行,這三個缺一個都是非器。所以這個道理,「信」是信什麼?「願」是願什麼?「行」是行什麼?這裡寫得很清楚了,我就不再詳細說,大家自己看一看就行了。這裡頭的關鍵就是,什麼是非器?就是這三個,信願行,具備了兩個,缺一個,不行!

所以,咱們復院〔註一〕以後,咱們的頭一班哪,他們就反映了一個情況,現在的情況,國清寺一個和尚,他念佛念得就全是佛號了,聽見什麼聲音,風聲、雨聲、山上的迴聲,一切一切,聽見都是在念佛,他這個行很不錯了。但是這位出家人,有一天突然想不開了,他拿一個繩子上吊,死了!所以就是說,你這光是一個「行」,不行啊!你一個行之後,那別的有一個不夠,非器呀!所以他就不能夠一生成辦,就是說缺一不可。

[解]:《疏鈔》復云:「又復世人,雖行眾善,於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非器。雖有諸過,於彼佛土,有信行願,亦名為器。」

反過來說,這是《彌陀疏鈔》蓮池大師的話,一個世間人,雖然行眾善,種種善都修行,但是對於西方往生這個法門他缺信、缺願、缺行,也叫非器。因為淨土宗這個材料是很頓的一個法門,不是那一些修橋補路種種的功德所能達到的。所以《金剛經》就校量了,你布施了多少身,布施了多少命,你不如把四句偈給人說啊。所以雖然是世間的善人,但是對於淨土法門缺信、缺願、缺行,還是非器。

反過來說,你雖然還有許多過錯,但是對於淨土法門有信、有願、有行,三者具足,也是器。這是蓮池大師的話。蓮池大師,大家推崇是彌陀化身,這個是禪宗開悟的人哪,他聽見城樓上的聲音開悟了,所以這樣大德的話呀,很深刻。所以,「器」呢,那裡頭到底什麼是「願」?什麼是「行」?什麼是「信」?裡頭寫了,大家自己看一看了。

[解]:論「機」,則有「當機」與「不當機」之別。三根之中,誰是當機,古說不一,今當明究。蓋以世尊五時說法,均是隨機設教,應病與藥。一般而論,則大乘經典,菩薩眾當機,小乘典籍,二乘當機。

「所被根器」,還有個「機」呀,也就是說你這根機。「機」就有「當機」和「不當機」之說。最明顯哪,這個小乘的經典,像阿含部的經典,現在大家念《俱舍論》,這是小乘部的經典,什麼人當機呢?這個小乘當機啊,阿羅漢這些人當機,聲聞乘的人當機。大乘經典,《法華》《首楞嚴》《華嚴》,種種大乘經典,阿羅漢就如聾如盲,如聾如盲啊!他不但說不當機了,他根本就沒有看見也沒有聽見哪。但他也不是……,「如聾如盲」不是真瞎真盲,「如同」一樣啊,這對於他,他無動於衷啊,不當機呀,那菩薩當機。所以當機和不當機有分別。

[解]:唯此淨土,奇特殊妙,獨標一格。古有諸說,下標三例:
  甲、上輩往生,唯是菩薩;乙、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丙、專接上根,傍及中下。

那麼,這個淨土法門,《無量壽經》,誰當機?誰不當機呢?這裡有很多爭論,這個爭論寫在裡頭了,我們不在這個課程裡頭講了。總之,兩個爭論。一個說是,這個是為上根說的法;就是有的說是,這是為菩薩說的法。

另一種呢,就說這個是專是為了凡夫,就是為了救度凡夫,所以才說這個法。這兩種,我們這個書裡頭寫得很多了,我就不詳細介紹了。兩種爭論,底下我們就綜合起來。

[解]:又《要解》云:「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由上可見,念佛法門實是無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當也。……言專接上根者,正顯如來之大智大慧。

這兩種爭論呢,這個兩種說明,我們就說,認為是「專接上根」的,就是顯示如來的大智大慧。因為如來所說的這個法門,要是徹底能夠承當得起來的,能夠承受的,那非上根利智不可呀!就是說,這「無上甚深微妙法」呀,這個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呀;你這個能承當,這個智慧能夠承當……,所以這個念佛的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夠徹底瞭解。所以這個道理,他這種理論、說法也是有根據的,說「專接上根」,這個就顯示如來的智慧,顯示這個法門之深。

[解]:至於謂此為專接凡夫者,蓋顯如來之大慈大悲。……故知上之兩說各有所重,乙則讚淨法之普被,首在著眼於凡夫。丙則顯持名之深妙,徹底乘擔唯上根。故應會通,莫死句下。

那麼「專接凡夫」呢?顯什麼呢?就顯如來的大慈大悲。這個法門之深,如來說的法門這麼深,是讚歎佛的智慧;而這個法能這樣的普被,專門就是為了凡夫,為了救度凡夫而說這個法,那就顯得大慈大悲,是不是啊?所以乃至五逆十惡,聞了名號,乃至十念都生啊,就慈悲到這種程度啊!所以,這兩說都對。

所以,就是因為我們讚歎這個淨法的能夠普被;要普被,首先你要救凡夫才行啊。要顯持名法門的深妙,要徹底承擔為上根哪,只有上根才能承擔得起呀!所以應該會通,莫死於句下。所以對於古人的爭論,我就在這個地方把它通會起來,作為我們的體會,應該這樣圓融一下。

那麼底下我又加了一句,就是不管是誰,對於這個法門你能夠生實信,真實的信心,因為這個信,你就發願。因為你是實信,所以你發的願也是實願,不是虛願。「從願起行」,所以「念須真念,參須真參」哪。因為你是實信、實願,所以你念也是真念哪。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有這樣的人,都正是對這個法門是當機的。這就是把這個「所被的根器」,我們把這個重要的地方勾出來,不一句一句解釋註解裡面的文字了。這個地方,大家可以自己自習的時候看一看,寫得很詳細的,關鍵就是討論的這幾點了。

註一:黃念老的「無量壽經講座」當時是在北京中國佛學院宣講。中國佛學院於1966至1979年間,因受文革影響,教學工作全面停頓,所有的師生都被下放勞動或遣回原籍;一直到1980年9月始正式恢復。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