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藏教所攝 (之七)

[解]:(八) 託事顯法生解門。由上之重重無盡,故塵塵法法皆是事事無礙法界。故可任就一塵一事,顯此法界全體。如《大疏》云:「立像豎臂,觸目皆道。」

第八、這就是要給這個密宗和禪宗的理論根據了 ── 託事顯法生解門。「託」,依託一個事情來顯現法,通過事來顯法,也就是來顯出本來的理體,也宣說一切妙法;「生解」,讓眾生得到真實的解。「託事」,由於上面的七種「重重無盡」,所以任何一個微塵,一個毛端,都是事事無礙法界,都是重重無盡不可思議。因此,就可以把任何一個微塵,任何一個事相來顯現法界的全體。

《大疏》就說了,《華嚴經大疏》:「立像豎臂,觸目皆道。」「立像」,這個淨土法門也有觀像,一尊佛像,就看這個像。這密宗裡頭可以觀法器,觀什麼什麼一個實物,觀一個像,觀字種,觀曼陀羅;幾個法器擺在一起就是個曼陀羅,幾個種子字擱在一起是曼陀羅。你到那個大佛殿上,看見天花板上寫好多梵文的字,那都是字種,那個字種湊在一起就是一個曼陀羅,就是一個佛的壇城,都是立像;「立像豎臂」,豎個胳臂,「觸目皆道。」碰著你眼睛了,都是無上之道啊!你看什麼呀?沒有一點地方不是「道」的。

從前有一個人在佛殿上吐痰,別人就批評他:「你怎麼能在佛殿上吐痰哪?」「好,請你找個沒佛的地方我來吐。」那人就沒法說了。哪兒沒有佛呀?所以這個「立像豎臂」,這個「豎臂」的這個……;這個禪宗密宗,實際上到了密宗最高的心地法門,跟達摩祖師的禪完全是一味的。別人以為這個密宗之殊勝,就是因為它有很多法,有很多什麼……。不是的,那還都是方便。主要最後最高的,還就是達摩祖師的禪,六祖的禪哪,南禪啊,不是北禪。

這個「豎臂」,禪宗的第一則公案,就是釋迦牟尼佛拈起一枝花來嘛,讓大家看哪,讓大家看這個花呀,這不就是「託事顯法生解」嗎?可是大眾都莫名其妙,只有金色迦葉破顏微笑,呵呵一樂,這個就傳了。這傳心哪,這第一則公案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囑付摩訶迦葉。」

所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也沒有階梯;會,就是!不會,那就是銅牆鐵壁。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任何……,那後頭還有像這一類的,也略為說一說。

俱胝,這是禪宗一個大德,他這個住庵。一天,來一個比丘尼,進來之後連這個斗笠都不摘,他說:「你可以把這個……,摘一摘笠子。」比丘尼說:「你道得,就除掉笠子。」「道得」,你能說出一句來,就是道得。那道得當然是富於禪機的嘛;你能道得一句,我就摘下笠子。他無言可對。無言可對,他就說,「唉呀,天也很晚」,因為來的是個女的嘛,她也不方便嘛,他說,「外頭也是這個很野的地方,你就好好的在這兒留宿一晚吧。」怕她這個外頭有危險啊什麼的。她也是說:「你道得即住。」你能說,說出一句來,我就留下。他說不出。說不出,那個人拔腿就走了。

俱胝就很慚愧,他說:「我這個男子漢,連一句都說不出。」你會講一百部經也沒用啊,這一句道不出就是道不出啊。他就想:「我這個廟我也不要了,我去行腳參訪。」夜裏做夢,夢裡〔山神〕告訴他:「你不要走,明天有個肉身菩薩來。」第二天,天龍來了。來了,他就請問。他〔天龍〕就豎一個手指頭。所以就是說明這個「豎臂」,這個「豎指」跟「豎臂」不是一樣的嗎?俱胝就開悟了。

所以以後,凡人見他跟他問話,他都是這麼回答,所以「一指禪」哪。他說:「吾得天龍一指禪,一生受用不盡。」所以他接人都是,問什麼都是這個,這就是「豎臂」。

這以後,像這個雪峰,「哪兒來的?」他把毬給你滾出來啊。那大慧用個大竹篦子,來,他就拿竹篦子給你看,都屬於這一類。

那麼,除了看見花悟道的……,這個靈雲,靈雲一看見桃花,大悟了。靈雲是雲門的師父(雲門是一宗啊),「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永不疑。」這個纖疑永斷了,一點疑惑都沒有,都斷了,這很不容易啊!這靈雲哪,他看見桃花呀!

這個香嚴就是擊竹啊,他那兒掃地,這地下一個石子,撿起這個石子一扔,扔到旁邊有竹子,打到一棵竹子上,啪!一響。一響,開悟了,「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這一下一碰到竹子,這一響,把這個所知的都忘了,不用再修持了。所以這都是屬於這一個門 ── 託事顯法生解門。

《無量壽經》呢?剛才說的不都是禪宗嘛,也略微提了點密宗,今天時間不夠了,不能多提了。那麼咱們這個《無量壽經》呢?它正是有這個內容啊。

[解]:經中〈菩提道場品〉曰:「又其道場.有菩提樹。……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佛告阿難.如是佛刹.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一見彼樹,可證無生,是正為「託事顯法生解」之玄旨。華果樹木,皆作佛事,亦復如是。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復由見彼樹故」,怎麼樣呢?見彼樹故就「獲三種忍」,看見樹就獲忍哪;「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你看見沒?看見樹就得忍哪。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花果樹木都是相,它給眾生作佛事啊,而且是作殊勝的佛事 ── 得三種忍啊,還得無生法忍哪!這些事情是什麼呢?就是第八玄門。由於這「因陀羅網重重無盡」,所以一切無盡無邊的東西都入在任何一毛一塵之中,所以「青青竹葉,無非法身,鬱鬱黃花,盡是般若。」竹子都是法身哪,菊花都是般若。那豈但竹子?豈但黃花?那何處不是啊?

[解]:(九) 十世隔法異成門。此門表延促無礙。以上八門橫示圓融之相。此是豎示。十世者,過現未三世,每世又各有過現未三世,於是成為九世。九世互入,為一總世。總世與前九相合,而為十世。此十世隔歷之法,同時具足顯現,是曰隔法異成。

第九、是時間了,(第八是特殊了,託事),第九就是「十世隔法異成門」,表延促無礙,延促同時,一萬年和一秒鐘是同時。空間是橫著說,這個是豎著說,單指時間,「過現未」是三世 ── 過去、未來、現在。這每一個裡頭又有三世,過去裡有過現未,現在有過現未,未來有過現未。

這個好像怎麼一個裡頭有三個呢?我們舉一個例,我不要三個都舉,我就舉一個「現在」的例子來說:「現在」我在講這個書。這是「現在」吧,現在講這個書呢,現在講的是相續的,我現在在講書,這個是「現在式」。在我的現在式之中,剛說過的那一句「過去」,現在這一句正說是「現在」,底下有一句要說,這是「未來」;過去一句,現在一句,未來一句擱在一塊正是「現在講書」。

你要用英文,寫英文,你用時態是現在式,I am speaking,「我正在講書。」他這「正在講」已經就包括了過去了;所以這過去、未來也都是如此,所以三世就變成九世。九世總起來就變成另外,就是第十;另外又有一世,這總擱在一起就叫「十世」了。三世每一個有三世,就是九;這個九之總和又為一,這第十,擱起來就是十世。「十世相隔之法」,時間嘛,過去、現在本來是相隔之法,但是「相異而成」,所以叫「隔法異成」。

《華嚴》有三種,晉譯《華嚴》最早,是六十卷;唐譯《華嚴》是八十卷,後來加上最後的《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成為八十一卷;最後譯的是《四十華嚴》。

[解]:晉譯《華嚴.初發心功德品》曰:「知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

這個是晉譯《華嚴》,這晉譯《華嚴》裡頭的一品說:「知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它正說明這個玄門,這一念的時間就是無量的劫了。

「劫」這個時間就不得了啦,多少百里多少千里這麼大的石頭,天人穿的極輕的薄紗的衣服,五百年下來一下,用袖子摸這石頭一下,什麼時候把這石頭磨完這叫一劫。這個時間就不好算了,多長啊!石頭都磨完了,五百年才摸一回,那麼大塊石頭。這個無量劫就是一念哪!就是還是愛因斯坦也說對了,這是錯覺嘛,這時間。「無量劫是一念,一念是無量劫」,這是晉譯。

[解]:又《普賢行願品》曰:「盡一切劫為一念」,「我於一念見三世」。皆顯延促同時、三際一如之義。

《普賢行願品》是《八十華嚴》,也就是《四十華嚴》裡頭的,「盡一切劫為一念」「我於一念見三世」。頭一句跟前頭晉譯《華嚴》是一個意思,不講了。第二句,我於一念之中見三世,這一念,就這現前當前一念,可是他已經見到過去、未來、現在了,這表示 ──「延」是延長,「促」是很短,長、短的時間是圓融的。

「三際一如」。我們常常說三際一如,「三際」就是指著過去、現在、未來,都「如」;過去如是,未來如是,現在如是,都是如。三際一如,三際都是如,你說它是「三」,它又「如一」;你說它「如一」,你也可以把它分為三世。

那這就是咱們這個佛法的微妙之處。他們外國的哲學家不懂,他們認為我們是「中」,他說:「我們『排中律』,不許你『中』。你要是『一』就是『一』,要是『多』就是『多』,要是『這』就是『這』,要是『那』就是『那』,不可以兩邊站。」他的「排中律」不能適應到咱們佛教裡,他們不懂,我們不是他那個「中」,我們是圓融而不是這個逃避、妥協論。

[解]:故《大疏》曰:「若一夕之夢,翱翔百年。」本經之中,亦多顯此。

這《大疏》舉個例:「若一夕之夢,翱翔百年。」「一夕之夢」,這好像從前《聊齋》,作個夢,黃粱夢啊;煮小米飯,這個飯還沒煮熟,他已經從考中狀元,做二十年宰相,最後又罷了官,被仇人殺了。這時那個飯還沒熟。這是夢,一夢嘛,你這已經是一百年,其實是一會兒的夢。

[解]:如〈大教緣起品〉云:「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德遵普賢品〉云:「於一念頃徧遊一切佛土。」〈歌嘆佛德品〉云:「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淨刹。」同顯此第九玄門

在咱們本經之中呢,同樣的,「能於念頃.住無量億劫。」在一念的這樣一個時間裏頭,能夠安住無量億的劫。

〈德遵普賢品〉:「於一念頃.徧遊一切佛土。」這起一念的時間裡頭,遊了一切佛土了。這一切佛土是多少佛土啊?無量無邊的佛土啊!一念之間就徧遊了。

「於一食頃.復往十方無邊淨剎。」在一頓飯的時候,到了十方無邊的淨土佛剎,都是顯這第九 ── 這個時間,短和長「如」,相如。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