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藏教所攝 (之九)

[解]:本經〈積功累德品〉謂法藏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故知極樂依正清淨莊嚴,皆真實慧之所流現。

我們再聯繫到本經,本經在〈積功累德品〉說法藏比丘他的願,他就發了大願,他就「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他就勇猛精進,莊嚴妙土。所以這個妙土是怎麼莊嚴的呢?是他住於真實慧所莊嚴的。也就是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是在真實慧中成就了極樂世界。

[解]:如《往生論》所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知妙土莊嚴即是清淨法身,無二無別。

所以《往生論》就說了,「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這三種莊嚴,三種莊嚴入在一個法句裡頭。「一法句」是什麼呢?就是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麼呢?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天親菩薩這幾句話很有禪宗的味兒 ── 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我們知道,這個極樂的妙土,它的莊嚴就是清淨法身;清淨法身也跟我們自心,這也就是一回事啊。

[解]:經中〈壽樂無極品〉云:「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經云一旦開明。其所開明者,當人之自心也。七寶與萬物,佛之國土也。由自一心,而現妙土,由心迴轉,以成世界,是故事事無礙,圓明具德。

〈壽樂無極品〉,這極樂世界的人壽樂無極,他「一旦開達明徹」,這是經文,「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這段經文,他一旦開明,「一旦開達明徹」,就是一旦開明,開明的是什麼?開明的就是當人每一位每一位你自己的本心哪,自心哪。

這個自心就「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哪。這個自心,它就「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鬱單成七寶」,這是《吳譯》的話,鬱單是北鬱單,這四大部洲〔之一〕,鬱單是北鬱單洲,「鬱單之自然,自然成七寶」,它自然就成了七寶,所以心之迴轉,自然成七寶;橫攬一切就成萬物,萬物都顯現了,這都由於一切都是心之所顯現哪。

所以這一段話,「開達明徹……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正是由心迴轉而善成嘛。由自己的一心而出現妙土,由自心的迴轉而成世界,正因為如此,皆是心之妙現,所以事事無礙。這一切事皆是自心,自心跟自心有什麼礙呀?水跟水還礙著什麼呀?誰礙誰呀?所以它圓明具德,事事無礙。

[解]:故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之際者,真如實相之本際。故知所顯現者,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一一無非真如、實相,亦即一一無非自心。是故超情離見,圓具十玄也。

經就說了,《無量壽經》說了,說這個經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說這一切都是開顯真實之際,「際」是本際;「真實的本際」就是「實際」,就是「真如實相」。

所以不管是橫說豎說,橫顯豎顯,無非都是佛之知見,都是真實之際、真如實際。所謂真實之際者,真如實相之本際。由於這個實際所顯現的,所以一切相「當相即道,即事而真。」不是要剝除了相才是道,當相就是道;「即事而真」,不是離開事相另外去求真,事就是真。

「一一無非真如、實相,亦即一一無非自心」哪。我們所見所聞一切一切,沒有一樣不是真如、實相,也沒有一樣不是自心哪,所以「超情離見,圓具十玄也。」

[解]:《華嚴》之獨勝,端在十玄。今本經亦具,足證本經不異《華嚴》。《華嚴》末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今本經全顯淨宗,導引凡聖同歸極樂。故稱本經為中本《華嚴》誠有據也。 

《華嚴》之獨勝,它最超越一切的,就是它有十玄。別的經都沒有這樣有這十玄門。所以大家也公認,除了天台宗覺得它是在《華嚴》之上以外,別的宗還都覺得《華嚴》還是最高啊,這就是十玄。

現在《無量壽經》也有十玄嘛,就可以證明我們這個經跟《華嚴》不兩樣。而且《華嚴》最後用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最後都勸大家,面見彼佛無量光,願生安樂剎呀!本經完全就說的是這個,把凡和聖都同歸極樂呀,而讓大家都得到真實之利啊。

所以我們這個經有三個真實:「住真實之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予眾生真實之利」,這三個真實。正是因為是住真實之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所以能給眾生真實之利。你如果信受,你就得到真實之利。這個果實是殊勝的;是真實之慧開化真實之際所顯現的。

所以夏老師說,我們《無量壽經》是中本的《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的《華嚴》哪。

[解]:又據《要解》判小本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且極樂不離華藏世界,彌陀即是毘盧遮那,故判本經為圓教,誰曰不宜。 

蕅益大師他讚歎小本,讚歎《阿彌陀經》,「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都不出於《阿彌陀經》啊。那《法華》《華嚴》的一切秘奧都在《阿彌陀經》裡頭。《阿彌陀經》又是我們這個經的小本,所以說,極樂就不離華藏,彌陀就是毘盧遮那。

所以這個在密宗裡頭很什麼,你這個修法,你這五方佛可以互換位置的嘛;毘盧遮那可以在中央,阿彌陀佛也可以轉到中央,毘盧遮那到阿彌陀佛的位置。這還是修法的這種觀想,實際是彌陀即是毘盧遮那,所以判本經是圓教,誰曰不宜呀!這個說,是有充分的〔依據〕。

所以有很多人還說淨土很淺。那麼,現在我們這麼研究之後,那淨土宗是圓教,而且他們日本很多大德認為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專中之專,一切經典都不能跟這個比。那就跟那個認為淨土宗是淺的人,就不是一個看法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知道,這「見」哪!所以「見」這個事情很重要。他認為淨土宗淺了,那麼他所得到的利益呢,也就如其所見哪。

[解]:但此判教亦只是平等中之差別相。若是圓人則法法俱圓,「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則是差別中之平等相。

那麼,底下我們再說一句,淨土是這麼殊勝,圓教是這麼高,而且咱們這蕅益大師的話 ── 這圓教的精華全在這裡頭了。這外國人,他就讚歎「圓中之圓,頓中之頓,極頓極圓」哪。那麼我們再說一句,就是,這是在平等中有差別嘛!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平等中也有差別,我們所說的這些判教,有高有低,是平等中的差別相。

所以到了圓人則法法皆圓,沒有一個法不是圓法了,所以它又平等了。所以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那就是差別中的平等相。所以我們總是要這樣,在差別中也不離平等,在平等中也不離差別。

這就把這個判教這一個內容,說明《無量壽經》是圓教,說明它跟《華嚴》一樣有十玄,這部分就完了。

上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