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總釋名題 (之四)

[解]:「無量壽」,梵語為阿彌陀。即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教主之聖號。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無邊密義。今若譯梵文為華語,顯密旨於顯說,則可譯成無邊德號。今經翻為無量壽,是取其中首要之義。經中無量光、無邊光等十二聖號,同為阿彌陀之德號。

再底下,「佛說大乘無量壽」,「無量壽」在古印度語是「阿彌陀」,是「阿彌達」,這個音我們稍微走了一點,叫「阿彌達」。這個阿彌達是咱們極樂世界的教主。我們釋迦牟尼是此土的教主,阿彌達是彼土的教主,他的聖號。

這三個字就是密語,就是咒,所以先師說:「淨土宗是密宗的顯說。」這密教說是最殊勝,日本人判教把這個密宗判為第十,禪宗判第八,華嚴判第九,密宗判第十,他們的判法。但是淨土呢,是密教的顯說,這個「阿彌達」裡頭就含了無邊的密義。

現在有許多人想要去翻咒,覺得很時髦,這個咒語是什麼意思啊,把它的意思翻出來。其實這個是畫蛇添足啊。這個密語,它這個是密義,它有無量的含義,要說「掛一漏萬」,那你其實不是「掛一漏萬」,你是「掛一漏了無量」。它只有這一個意思,別的意思就沒有了,那不行呀!所以這個翻譯是很不妥當。

所以有人把《心經》也翻了,那人寫信問我,我說:「難道玄奘那麼好的梵文,就這幾個咒他不會翻哪?」他不翻是有極深的含義嘛。這從有言說到離言說,從顯到密,先給你講很多很多道理,後頭就是「揭諦,揭諦」,按照正音念是「阿帝,阿帝,巴喇阿帝,巴喇桑阿帝,菩提娑瓦哈」,有什麼意思啊?以前那些意思到這兒全用不著了,所以妙就妙在這兒。

「密義」。密義可翻成無邊德號,翻成無量壽,翻成無量光,或者十二光佛 ── 無邊光、無等光、無礙光……,這都是阿彌陀的號。

[解]:《漢譯》本則翻為無量清淨佛、無量覺、無量清淨平等覺。(其中覺字與佛字正同)以上多種聖號,咸曰無量。實則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

這《漢譯》稱為「無量清淨佛」「無量覺」「無量清淨平等覺」,這都是「阿彌陀」可以翻譯的名號。這個裡頭都翻的是「無量」── 無量壽、無量光、無量清淨,無量什麼的,都是無量。總之就是說,佛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都是無量。所以,佛這個名號中的妙德是無量,這個名號中所含的德號也是無量;功德無量,所以他的號也是無量。我後頭引了一點密宗的,把「阿彌陀」可以翻譯的意思,這三個字,那我只是挑了一點兒,後頭還很多,其實是無量。

[解]:蓋以世尊妙德無量,故德號亦無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無量。是以持名所召之德無有量。

有這麼多名字,而且每一個名字所含的德也是無量。佛這個德號之中可以有無量的德號,每一個德號中所含的功德也是無量。這個就是上頭我們所講的《華嚴》的十玄的道理,一中就是多啊!

所以往往有的人,就是不能安心於他的法門。今天聽說那個法門好,他就羨慕那個,自己修了修,沒有影子就想換,換到那兒去了;過兩天又添又變又換,你這一生兩換三換之後,就快要到八寶山(火葬場)了。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切法門哪,皆含無量的功德,貴在堅持。

[解]:今經題中首標無量壽者,以此三字,統攝一經所說。蓋無量壽是法身常住之體。壽是如如智之體,光是如如智之相,故經題標壽德,光德即攝於中。

那麼,佛既然是無量的名號,怎麼我們這兒就單標「無量壽」呢?因為無量壽就代表了法身常住嘛,三際一如啊,所以法身常住,過去、未來、現在,都如一呀。

所以無量壽是「如如智」的本體,如來最殊勝的智慧就是如如之智,如如不動 ── 如如之智。這個無量壽是如如智的本體,無量光是如如智的妙相。本體就不生不滅,就無量壽;而有著無邊無礙的光,這一切一切是這個智的妙相,「用」啊!所以,經題就把「壽」這個德標出來,稱為無量壽;那麼無量光這個德,也就包括在裡頭了。因為什麼呢?這個「相」當然不離開「體」,體中就有相;既然出了體,相就在裡面了。

[解]:又《甄解》云:極樂淨土「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一切歸壽命。」

再說日本人的解釋,日本的古德(不是說現在的日本人了),他們宗善導大師的教,對於《無量壽經》確實有很突出的見解。他說,極樂淨土三種莊嚴,這三種莊嚴是指的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佛有無量的功德,裡頭有無量的莊嚴;菩薩有菩薩的功德,菩薩的莊嚴;這個國土種種的微妙,也是種種的莊嚴。詳細說,在《往生論》中有二十九種莊嚴,概括就這三種莊嚴。這三種莊嚴的一切一切歸於壽命。

這一切都是由本體所顯現的嘛。而這一切莊嚴,它必須依靠這個「常住不壞」作為本體,它才有意義嘛。如果極樂世界將來也是跟其他星雲一樣的要大爆炸,它也要大爆炸,那就是……。現在確確是啊,星雲爆炸、毀滅了,化為微塵,微塵又匯聚,又成了新的星星。這科學證明是這麼回事,跟佛說的一樣,那是一般的世界。極樂世界它就不是這樣,所以這個很要緊哪!不然你跑到極樂世界還要碰見大爆炸,那這個就……;所以說,一切歸於壽命,而且一切歸於體,歸於法身哪,這含義很多啊。我上面,頭一個說得很淺哪。再說,「壽」是代表本體,一切歸於體,體就是法身之德,歸於法身哪,歸於實相。所以一切功德莊嚴,都是由於實相之所流現哪。

[解]:「安樂國土依正三種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故經題中標「無量壽」德號,則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全部經旨,攝無不盡。

《甄解》又說,「安樂國土」,安樂就是極樂,「安樂國土依正三種莊嚴」,依報正報的三種莊嚴,「入一法句」。這是天親菩薩的話,這一切莊嚴入了一法句裡頭。這個地方就很像禪宗的話,不往底下說就是禪宗的話;這一切莊嚴就入了一句裡頭。它就是,底下點破了,這一句是什麼?入「無量壽故」,跟前頭的話是一致的。這是天親菩薩的話,「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是落在無為法身上了。這說破了,就是「教」了。

所以,經題中採用了「無量壽」這個德號,這個是體。於是法藏,阿彌陀佛最初修行稱為法藏比丘,法藏在因地中所有的行願,所有的修持,與他成了佛果,果地一切佛的功德,極樂世界依報(就是國土種種的莊嚴)、正報(一切佛菩薩的莊嚴),以及全部的經旨(經的含義)都攝在這「無量壽」裡頭了。

所以我們常說,要生極樂世界啊,它這個一個是不退。我們世界退緣多,誰都有退啊,進一退九啊。他只管說得再什麼什麼,他碰見退緣,他一退退九步。極樂世界沒有退緣,極樂世界又壽命無量。現在我這個時候要用用功,那就比我剛開始的時候,要方便得多了。那麼我不能再活個八十歲,壽命太有量了,再活八年都不容易,因為咱們這裡苦啊。所以它這壽命無量,又不退,那還有不成功的嗎?所以這個一切歸壽命,這一點哪。

這個往生不是為貪圖安樂,而是為了真實去實現自己徹底度生的本願。不如此,不能真實度眾生。

[解]:「莊嚴」者,《探玄記》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故小本曰:「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莊嚴」。根據這個《華嚴探玄記》,「莊嚴」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具德」。這個莊嚴是什麼呢?所謂萬德莊嚴,佛以這一切德來莊嚴,莊嚴就是「具德」的意思。再有,是一種「裝飾」的意思,美化,讓它美起來。這莊嚴含兩個意思。

這個小本,就是《阿彌陀經》,說是「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他的佛土,前頭說了之後,就總結一句,「成就這樣的功德莊嚴」,極讚極樂世界啊!這個《往生論》〔稱極樂三種莊嚴〕,我們已經說過了,這就不再說了。

[解]:今本經曰:「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又「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又「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如上所引,正顯經題中莊嚴之義。

本經中說,法藏比丘發了願之後,他就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淨土。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專志莊嚴淨土」是真實慧中的行動。真實慧中,那就不是有為法了。無為而莊嚴淨土,莊嚴淨土而無為,這才是真的無為。把它體會作什麼都不幹,一念都不動叫做「離念」,叫做「無為」,那是沉潭死水,死水不藏龍,也叫做陰山背後〔註一〕

「莊嚴眾行」。經裡的話,一切行都得到莊嚴。

後來又說,法藏匯報,「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我已經成就了莊嚴佛土這樣的清淨的行。所以現在人貪清淨就是一點事沒有,我這兒不吵;但是,他這是莊嚴佛土作為他的清淨之行。

「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功德莊嚴哪。

又說「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沒有欠少。這都是咱們這部經裡頭的話。這一些話,就顯出經題「莊嚴」兩個字了,這個含義。

由於法藏「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這是他的行願。從這個行動,就得了到他所應得的果,所以「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所感的這個國土、這個極樂世界,就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所以因和果都是功德莊嚴,那麼這個是含了這個……,中間包括很多「具德」的意思了,偏於具德了。

[解]:又經中「榮色光曜。不可勝視」,「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華果恆芳.光明照耀」,「隨風散馥.沿水流芬」,「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奇妙珍異.周徧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咸顯彼佛世界具足莊嚴,周遍其國,是莊嚴一辭中所含「交飾」之義。

但是,作為這個「交飾」,作為這個「飾」「美飾」,這經中也有啊。說「榮色光曜」,這些花果樹木,「榮色光曜.不可勝視」,你看,看不過來呀。

又說「無量光炎」,就是光焰;「照耀無極」,這一切都放光,種種的妙色之焰,「焰」表示它生動、蓬勃(不是像我們這光,死的一片),它蓬蓬勃勃,活活潑潑的,這個是「無極」啊,不可窮盡哪 ── 無量的色,無量的運動,無量的轉換,沒有邊際。

「白珠摩尼」,「摩尼」是如意寶;「以為交絡」,做成種種的瓔珞;「明妙無比」,光明和美妙沒有可能比的。

又說「華果恆芳」,花也香,果子也香。咱們這個世界的果子也有香的,像木瓜啊,佛手啊,香櫞哪,這都是果子、果實啊,它都是香的。極樂世界這些「花果恆芳」,老是香的;「光明照耀」,又有香,又有光,這「香光莊嚴」哪。

又說「隨風散馥」,隨著風吹,都是香味;「沿水流芬」。像這些文字都是十分的美啊!「隨風散馥.沿水流芬」。

又說「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光和色都具足。

又說「奇妙珍異」,這些東西非常之奇特,非常之微妙,非常之珍貴,非常之突出,「異」,不凡;「周徧校飾」,徧於全國,互相來莊嚴;「光色晃曜」,光色明曜啊,生動啊;「盡極嚴麗」,這個莊嚴和美麗是到了登峰造極了。

這一些文句,就說這國土,這種莊嚴遍滿其國,這都是說到它的「美飾」,這個國土啊,這方面的含義。

[解]:至於「具德」者,則如經第九品中「如實安住.具足莊嚴」。故知極樂世界如是莊嚴者,蓋由於如實而安住也。實者,真實之際也,是謂具德。

再說「具德」呢,這個地方有很重要的文句。經中第九品說,「如實安住.具足莊嚴」,這兩句話好啊。我從前就是對於說到極樂世界黃金為地什麼什麼,我覺得這個沒有什麼意思,現在我就很感興趣啊。它這一切,是由於它是「如實安住」啊!「實」是什麼?「實」是「真實之際」呀。

經中說的三個真實,咱們這經有三個真實,剛才說有「真實之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真實的本際,就是真如;「真實之利」,可以給眾生真實之利。這是本經的三個真實。三個真實是一致的,是相聯繫的。所以極樂世界有這麼樣的莊嚴,是由於它「如實安住」,如這個實際,如這個實相而安住,所以才能顯現如此如此不可思議、不可窮盡的莊嚴。這一些莊嚴都由於這個「德」,什麼德?如實安住於本體。

[解]:又第十五品中「一切莊嚴.隨應而現」。此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

所以,第十五品說「一切莊嚴.隨應而現」。這個很自然的,隨你所感,這應當所應的自然就顯現。就好像那個水,你願意深,它就深;你願意洗淋浴的,它就從頭上沖下來;你願意它是暖一點就暖一點;你願意它冷一點就冷一點,一個池子裡頭,大家各個滿自己的意。而且聞法,這都不奇;聞法,各人聽到自己所願意聽的法,都在一塊兒,「隨應而現」。

所以,這個是顯明什麼呢?就是顯明事事無礙,這個圓明具德,這個十玄門哪!這一切一切,都是這個事是沒有礙呀。這個水應了你,就不能應我了,就是有礙呀。這一切無礙,一切自在,一切這麼微妙,一切圓明具德,事事無礙啊。

所以上次講了十玄,大家恐怕還是覺得不大好相信哪。這本來也是啊。這前幾年,一位留蘇的一個留學生回來,在這個科學方面的研究所裡頭工作。一天他來看我,他說,「我現在研究新的數學」,他也舉了實例,「可是我不懂,我想不通」,他說,「這個新的數學,須要極新的級數,當你這個項目到了無窮多的時候」,他說,「那就不但是全體包括局部,而且是局部包括全體。」

這是新的數學,偏於理論,理論中得出這個結論 ── 局部包括全體。這不就是咱們所說的一中有多,多裡頭包括很多一?十個手指頭包括每一個手指頭,每一個手指頭包括十個手指頭,「一」裡頭包括「多」?這就想不通了,就是這個意思,局部包括全體。那麼,我的手包括十個手指頭,全部都包括,這個誰都懂;但是倒過來說,一個手指頭包括全體的手,這個就……。

事例呢,有兩個事例,我就說一個,就是「全息照相」。咱們這照相是平面的,那全息照相是立體的。所以這個照片一放就跟一個真人一樣,立體的人坐在那。當然坐著就是坐著,站著就是站著,他如果是個動作就是個動作,而這個圖顯的是立體的。但是它有個版,你要通過這個版才顯出來這個相。要把這個版給摔了,拿出一個小渣,再通過這個設備,怎麼樣?放出來,還是整個人。小渣的底片呢,一個局部,它為什麼還能顯出整個的人呢?它包括了全部的作用 ── 局部包括全體。只是顯的這個相,人,比原來小一些,不然就太奇了,是吧?因為世間的東西,它究竟還是有侷限哪。

所以過去有好多好多,我們那個很機械的一些「唯物論」的東西,那完全是錯誤,就是愛因斯坦說的「全部是錯覺」;咱們佛教說的,全部是由於你的妄想。「錯覺」和「妄想」正是相對的,「錯」跟「妄」很相似,「覺」和「想」不是很相似嗎?所以,一剎那可以包括三大阿僧祇劫。因此那些爭論,一定說「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一定說「一剎那可以成佛」,這是戲論!愚痴!哪有這些分別去。你錯覺!什麼叫一剎那?什麼叫三大阿僧祇劫?所以現在從這個科學的發達,對於這弘揚佛法就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個就是……,因為這說到「事事無礙」了,所以把前頭那個,我們再補充一個。

後來我跟他說,我說:「這有什麼難懂,這佛教釋迦牟尼佛早就這麼講了。」我又給他舉了些例子,那麼他也想通了,那水和波等等的,我上次舉過了。但是,今天我給大家補充這個例子呢,就很實際了。這個局部包括全體,一個破的東西,一個渣,就等於原來的東西作用一樣。因為它是全息照相,信息它全部〔都有〕了,有了這個條件,它所集的東西到了無限大了,全部,不能再比它多了,就是全部它都有了,因此在這個情形之下,局部包括全體。

那麼這個差不多,宋譯經題的字都解釋了。底下就是「清淨平等覺」了。

註一:「陰山背後」一般解釋為比喻偏僻受冷落的地方。此處則是比喻沉空滯寂;黃念老在《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第三講中曾提到:「你要〔如果〕死守著一個空,這就叫做『轉到陰山背後』,是很可怕的事,就沉空滯寂,沉到空裏面去了。」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