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拜 禮讚大經

一心觀禮.經云.當來經滅.佛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頂禮.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南無阿彌陀佛 】       〔一拜三稱〕

「一心觀禮.經云」經上說,這就禮拜我們這個經了,「當來經滅」,這是經文,以後佛經都是要滅的,這個經叫做《佛說法滅盡經》。所以有人說你們佛教也是要消亡的,我說我們佛教從來沒有說要賴在世界上不走,我們自己早就說過了,這個要滅盡的。第一部滅的是《楞嚴經》,所以我現在主要是著重這兩頭,一個是要滅的,一個是最後存在的,這是兩頭。

第一部要滅的是《楞嚴經》,現在已經看出來了,最有名的學者他們都在做文章說《楞嚴經》是假的,這種學說現在還沒有破盡。而且有兩派,你看現在雖然都這麽說,圓瑛法師還是在做註解,這是一派。像呂澂他就是《楞嚴百僞考》,他一百個方面說都是假的,這也是個很有名的學者。這個學者,行而不解〔解而不行〕,增長邪見。他們後來這一批人,就是湖北他們這一些人,還有王恩洋他們,又要說《華嚴》也是假的等等,因爲他跟他們這個抵觸了。這小始終頓圓,法相、唯識,小、始、終、頓、圓,這五個,「小」是小乘;「始」是開始說大乘;「終教」這是這個大乘法終了;「頓」,特別了,就是刹那成就了;「圓」就是圓滿,圓教。他拿這個始教的觀點來反對圓頓教,所以他們錯誤就錯誤在這兒。

這個根器不同,說法就是不一樣。小乘不談成佛,就是頂多你證阿羅漢。到了始教,你可以成佛,闡提不能成佛,大家聽過這話:闡提不能成佛。終教就不這麽說了,終教就是說,是都有佛性,闡提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闡提也能成佛,這不就矛盾了?但是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而頓教就不一樣了,頓教說是刹那間可以成佛,迷就是衆生,悟就是佛,一悟就是佛,什麽叫三大阿僧祗啊?圓那更是圓融,圓含一切。

他們現在……,因爲對象不同,說的法就不一樣。這數學老師,你現在就是講歐姆定律,你給初中講,就是代數式子,電壓電阻之比等於電流,代數式子這是常數。你要到了高深之後,實際上它就不是這樣,是微分的式子,微分的電壓除微分的電阻等於電流,都是變化的,瞬間時時在變。但是你把這個要給剛開始學的,他沒法懂。所以這種矛盾是必然的,這是教師的巧妙。所以你不可以根據我這個初中學的代數式,「你大學念的,你那個不對,你跟我不一樣。」所以現在這些人犯了這個毛病。

這有種種的病,那個盧的病就是財色的心沒斷,拿這個心出發,在這兒破壞佛教。像呂澂他們都是這些久學,成了些偏見,這樣的一些毛病。所以各各的毛病,就成爲障礙。這個經,將來《楞嚴》是要滅的,所以首先有人反對,將來慢慢的就越說越多了,他們的這個佔上風了,大家都說既然是假的,誰還念哪?所以必然會滅的,這個不能抬槓,也不要擔心,這個自然佛說在前頭了,而現在這個趨勢也在那兒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一部經最後最後還留下來的,就是我們的《無量壽經》啊。

我曾經懷疑過,我說《無量壽經》很深哪,這樣的經到了末法的時候,衆生只有十歲的平均壽命了,我們是減劫,壽命是在下減;現在我們的壽命在增長,這是個特殊的現象。我也沒什麼……,就是自己這麽猜,可能是一個中興的瑞相,人的平均壽命增長了。按減劫說,每過百年,人壽減一歲,而最近看來這人平均壽命在增長,也正好跟西藏的傳說,密宗的傳說,佛法要中興於世界,這兩個有不謀而合的地方。現在姑且我們先這麽看,這是一種中興的瑞相,所以大家能够長壽這是很重要的事情。

在我年輕的時候,要是說快八十歲的人還能這麽講,那就沒有了;六十歲都要人攙著,兩個人架著,老太爺了,他們現在都還是當小夥子〔註一〕,那在過去就都是當作老太爺了。這壽命長了,這是一個好現象,這個是中興,不是老長的。

到經滅的時候,人只有十歲,所以那個劫,我們將來來的劫是刀兵劫,就是人和人之間不能見面,都是互相要殺。就互相懷疑,我不殺掉你,你就會殺掉我,所以見面我先動手,先下手爲强,每個人都想先下手爲强。所以就殺光,人類自相殘殺,殺光,所以是刀兵劫。到了那個時候,最後就是這麽一個趨勢,人類消滅了,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過去,等待換到下面的一個劫了。

那麽這個時候還能念《無量壽經》啊?這《法滅盡經》裏頭說的很好,在這個時候,佛說,人類這個時候,法運在這個時候就像這個燈,油燈要滅的時候,蠟燭要滅的時候,忽然間特別亮。所以人死的時候,夕陽無限好,那也是迴光返照,特別好看;人就快要死的時候,忽然間神志清楚,會說很多很多話,然後他就咽氣了,也是迴光返照。這個是整個法運的迴光返照,所以最後這一百年,人類的聰明智慧能接受《無量壽經》。

就是它這個蠟燭快要滅了,反而比平常更亮,因此他能接受了。那麽能接受嘛,還有很多人在此得度。這個再過去,會念「阿彌陀佛」就是阿闍黎,金剛阿闍黎,因為別人不會念這四個字了。再過去,就沒人能念了,空中現幾個字,你還能念、還能得度。最後都沒有了,那就法滅了,所以法滅盡。

「當來經滅.佛以慈憫」,佛以慈悲心憐憫大家,「獨留此經.止住百歲。」什麽經都完了,獨留這個《大乘無量壽經》在人間存在一百年。時間也不很長,只有最後這一百年。「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遇見這個經的話,隨你的意思,你所願的事情都可以滿願。「是故我今至心頂禮」,這是說我們這個修的人,修三十二拜的人,因爲這個經,最後由於它的存在,所以我現在以至誠的心,來頂禮這個經。而到最後什麽經都沒有了,就只靠這部經了。以至誠的心來頂禮,頂禮這個經。這個經是「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是第一希有,難逢的法寶。正因爲如此,所以我要來頂禮這個經,最後還來度衆生。

「廣大」,這個經的內容是普度一切,內容是廣大,上至極深的《華嚴》的十玄,以及娑婆,以及人天乘,娑婆世界衆生如何種種的造惡,所以從人天乘一直到圓教的《華嚴》無所不包,廣大。所救度的衆生……(許多大菩薩不聽聞此法都退了),這十分廣大。

「圓滿」,這個經他就不再須要……,所以這一部經就够了。有的經給你很大的啓發,但是你在整個的修持上不見得用得上。《金剛經》和《阿彌陀經》都是家喻戶曉,但是很多人就是知道了《金剛經》,你能够理解,也可以隨文作觀,也可以隨著文字般若來練習著觀照般若。有的像這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衆生就是辦不到的了。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像「如夢幻泡影」,這個你把它看淡一點,這衆生可以做得到的。

這個「無住生心」,那到地前菩薩才做得到,登地的菩薩。登地以前這個三賢位,只能在「無住」的時候,就是無住,不能生心;在「生心」的時候,只能生心,就不能無住。而無住還生心,生心還無住,那登地的菩薩才做得到。所以你知道了這個經,知道這個殊勝,但是對於衆生來說,他這個裏頭得到法益,就不是能够跟這個生活打成一片,跟一切一切隨時隨地都能用得上,而只能用得上其中很淺的一部分。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你看得這個如夢如幻。當然這也對於很多人就够了,這一關他就沒有破,他對於一切有爲法津津有味。但是你就把這個破了,不怎麽樣呀,你就是看得如夢幻泡影,你頂多就是不做惡,做點善,但是還是不出這個六道啊。你怎麽才能出六道?一般都是要豎出,那要斷見思惑,那很難啊,所以這個方便不够。又要有方便,又要有理論,又要有實際,又要種種的圓滿,那就是《無量壽經》,是圓滿哪。

而這麽圓滿的一部大法,他又很簡單嘛,這個《無量壽經》並不很長,一本就完了。而且是你念只要念六個字,再簡單沒有了,小孩都能念,所以很多小孩就念,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嘛。而且「直捷」,直捷了當,你念的是什麽?就是你自心哪,你念佛你就「此身已在含元殿」哪,直捷了當。你就是本尊,禪宗、密宗都在裏頭了,所以也是廣大、直捷。這個始覺是合本覺的,所以直捷,珠子放光還就照珠子本身,那是多麽直捷呀。手電燈就照到外頭去了,向外面去尋找,那自個兒是什麽反而沒照著,外頭很亮,遠處很亮,這就不一樣了。

「方便」,度生來說,這個是都可以,最容易,簡單地說就是一個最便利的方法,稱爲「方便」,這就是通俗的說法、解釋。「究竟」,方便的東西往往就是,有的人說「方便出下流」,但這個它是究竟,又方便又究竟,徹底,不是出下流,不但不是出下流,而且是究竟,是最徹底的成就。

所以對於這部經的這些讚歎之詞,就是「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難逢法寶。」這些話都是如實說的,不是就是感情的關係;夏老師他:「我會集了這個經,我就用一些美麗的詞句來讚歎一番。」那是不行的!所以我們就是要用理智代替感情,一切都不是感情出發。

這個「第一希有難逢法寶」是誰呢,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在這個地方我們就是頂禮這個經。這個經題也就非常殊勝,是兩部現成的經題湊在一塊兒。《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是一部經,這是宋譯,最後翻譯的;《無量清淨平等覺》是漢朝翻譯的名稱,所以把《宋譯》的名稱擱在《漢譯》的名稱的前頭,自然而然成了這麽一個名稱。

成了這個名稱之後,就說這是大乘的法,人、法、喻都有了,這個法是都廣泛救度的,不是小乘。「無量壽」,這就是我們的本體,也就是彼土的佛,這是人;「莊嚴清淨」是法;「大乘」是喻;「平等覺」又是佛,所以這個意義,這個經題要講起來可以很深,而且很自然。所以這一部經,也是我們三十二拜頂禮的對象。

經是可以供的,可以禮拜的,在日本他們就是,那時候我就到處都看見「南無妙法蓮華經」,所以有好多日本人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念經題都是有功德。所以這個地方拜這個經,剛才拜了佛,拜了十方佛,這個地方拜這個經。

這一段完了我們今天就結束了,那明天開始就是拜五位大菩薩、一切聖衆。

註一:指當時在座的一些五、六十歲的居士。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