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總釋名題 (之六)

[解]:「經」者,梵語修多羅。直譯為線,義譯為契經。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實際理體也。二者契機,機者,機宜,眾生根機也,兼指時機……。今為省文,略去契字,但名曰經。

最後一個字是「經」。咱們說「經緯」呀,「經」就是線,梵語是「修多羅」,也可以譯成「契經」。「契」就是契理、契機,現在簡化了,就稱為「經」了,就是「線」。

[解]:經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則貫穿所說之理;攝則攝持所化之生(指眾生);常則古今不易;法則近遠同遵。

「經」它就包括四個字,是「貫攝常法」這四個字,既是「線」的含義,也是「經文」的含義,這很合適的。

「貫攝常法」。「貫」是貫穿所說的道理,貫說這個本體,貫穿。

「攝」是攝持一切眾生,所化的眾生,你這個經就是要化生,要度生啊。

「常」是古今不易,今佛所說,也是古佛所說。所以有好些人現在想創新,好像他就要比釋迦牟尼佛還高明一些,比古佛也高明一些。他一高明,那就不平等了,那就不是佛法了 ── 古今不易。

「法」則近遠同遵。「法」,法則,咱們公佈了一部憲法,你說是雲南就不聽了,不行啊,近遠同遵哪。

所以「貫攝常法」,這是「經」字的含義。這樣就把這個經題每個字所包含的意思,而且全經的大旨,在這個地方也都透露出來了。

[解]:諸經立名,不離人法喻。或單或複,可得七類:單一者三,具二者三,具足者一,共成七類。

再有,這個經有「人法喻」,可以分成七類。

[解]:單人,阿彌陀經,阿彌陀是人,無法喻。

一種是單一個人的,《阿彌陀經》就是單一個人,就沒有法,沒有喻。

[解]:單法,大般若經,般若是法,無人喻。

《大般若經》,這「般若」是法呀,沒有人,沒有喻。那這個《阿彌陀經》是有人,沒有法,沒有喻。《大般若經》,是法,沒有人,沒有喻。

[解]:單喻,梵網經,梵網是喻,無人法。

《梵網經》,「梵網」是個譬喻,沒有人,沒有法。這是單一的。

複呢,就兩個。

[解]:人法,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無喻。

《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這裡沒有喻。

[解]:法喻,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無人。

《妙法蓮華經》,「妙法」就是法,「蓮華」是譬喻,沒有人。

[解]:人喻,菩薩瓔珞經,菩薩是人,瓔珞是喻,無法。

《菩薩瓔珞經》,「菩薩」是人,「瓔珞」是譬喻,沒有法。

[解]:具足人法喻 ── 大方廣佛華嚴經  佛是人,大方廣是法,華嚴是喻。

《華嚴》,《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是人,「大方廣」是法,「華嚴」是喻,人法喻都有。

[解]:今本經題亦具足人法喻。題中佛字表此土果人,無量壽是彼方果人,故題中具兩土果人。莊嚴清淨平等覺七字是法。大乘二字是喻。乘者車也。此經可運載無量眾生咸達寶所。如《法華》之大白牛車,故以大乘為喻。

我們這個經呢?也是「人法喻」都有。

「佛」是人,「無量壽」〔是人〕;「佛」是咱們土的教師,「無量壽」是彼土的教師,兩土的果人都在內,這是人。

這「莊嚴清淨平等覺」是法,「莊嚴清淨平等覺」這完全是法,是不是?

這個「大乘」就是譬喻呀,剛才說這是工具,作為譬喻,運載,運載一切,能乘的也大,所乘的也大,就相當於《法華》說的大白牛車呀。這個是「人法喻」。

[解]:諸經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注家釋題,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專就本經,則「佛說大乘」是教。「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無量壽」是理。

再有,是「教行理」。佛經嘛,都是從本體上建立法門,所以從理體立的教。從這個行,從你的修行才能明顯顯示出這個本體,所以從行顯理。

現在我們要是說,這個經題中的教行理是什麼?經題中的教行理;「佛說大乘」是教,佛來講這個大乘,這是教啊;「莊嚴清淨平等覺」就是行啊,你應當去莊嚴自己,莊嚴眾行啊,你應當清淨啊,要平等覺啊;「無量壽」是本體啊。所以這個就是說,這個「教行理」。

[解]:「無量壽」表三際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故判屬於理,蓋其為實際理體也。

這「無量壽」它表示三際一如的法身常住,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是心是佛」這個是心的本心,所以它是理,是本體。

[解]:「佛說大乘」是教,即依此「無量壽」之理體,直指大乘為喻,為宣說眾生本具之大經,判之為教,義甚分明。

「佛說大乘」是教,它是根據無量壽的本體,指出以大乘為譬喻,來宣說眾生得度之法,成了這個經。所以,這個「佛說大乘」就是教了。

[解]:又從教起行,故下文中「莊嚴清淨平等覺」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一句阿彌陀,以之莊嚴自心,清淨自心,是即依教修行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圓顯本具之平等覺,是以行顯理也。又得往生者悟無生忍,從體起用,復以此平等妙法,平等普度一切眾生,往生淨土,同證大覺,復是從眾行顯理也。

「從教起行」,起行是「莊嚴清淨平等覺」,就是教化,佛所教化我們的妙行啊。我們拿一句阿彌陀佛來莊嚴我們的自心,清淨我們的自心,就是依教來修行嘛;等到像《大勢至圓通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啊。

所以《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這個念佛不但是禪,而且是深妙禪,而且是無上深妙禪。

這大勢至菩薩就用這個法門哪,而且是跟五十二法王子同時宣說這個成就的經過,就是一句「阿彌陀」啊;「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任何其他的方便,就這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自己就心開了;開呀,開明本心哪,這就是顯出本具的「平等覺」,這就是從行顯理。行,你念阿彌陀,你心開了,就顯出理了,從行顯理。

再有,你往生之後,你悟了無生法,你這從體起用,又來廣度眾生,拿這個平等法來教化眾生,這又是從行來顯理,以你的教化來顯這個理。

[解]:若以經題配三大,則無量壽是體大,莊嚴清淨是相大,平等覺是用大。

拿這個經題配三大呢 ── 體相用。

「無量壽」是體大,法身的本體。

「莊嚴清淨」是它的相,相大。

「平等覺」是用大,可以平等普覺一切,不分你的根基,普度。以前我說過,連動物都得度;連地獄中的眾生,地獄中的眾生如果不停地念佛,一旦他業滿出來之後,他馬上證,叫清涼華菩薩,「用」大。

所以我們這個淨土法門,著重它的殊勝在「用」上。其實,法法都平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這方面要偏讚一點呢?它就是在利他方面,這個普度,適合大家的根器,所以它這是和別的法門不一樣。

[解]:依《漢譯》「無量清淨平等覺」即阿彌陀佛義。更可以本經題配三覺。無量壽佛,是我本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即題中「清淨平等覺」也。

底下再把這個經題說一說。

「無量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所以我們也可以把這個經題來配合三覺。

「無量壽佛」是我「本覺」,所以我們這個念佛就是念我這個本覺的佛嘛,阿彌陀佛是我本覺,是我本心。我們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是什麼呢?來莊嚴自心哪!這是什麼呢?開始覺悟啊,「始覺」啊。

所以,《淨修捷要》:「阿彌陀佛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始覺」合「本覺」就直趨「究竟覺」了。「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啊,這是始覺合本覺。那究竟覺是什麼呢?究竟覺就是咱們這個「清淨平等覺」了。所以這個阿彌陀,這個無量壽就是我們的本覺;我們從這個本覺起,我們念佛來莊嚴自心,清淨自心,開始覺悟,而最後呢,趨到究竟覺就是清淨平等覺了。這是配三覺也可以。

[解]: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起心念佛,以自「莊嚴」,是為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光,證「無量壽」。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如是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題之中。

也可以倒過來,把「平等覺」作我的「本覺」;我們起心念佛來莊嚴自己,這個是「始覺」;而最後證到「果覺」,那就「無量壽」。所以,從兩頭說都可以。

總之這個經題,它這個妙義是輾轉無窮,都在一題之內。

[解]:是故《圓中鈔》疏曰:「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鈔曰:「如《金光明》,及諸大乘,多作此說。」 

《圓中鈔》說:「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你聽到經首題目的名字,你得到無量的功德。幽溪大師作《鈔》說,他並且引證,這個話在《金光明經》中,許多大乘的經典裡頭都是這麼說,所以這個經題是很重要。

這個就把前頭的九門,今天就結束了。下一次起,從「如是我聞」開始了,正式講經文了。

今天就到這兒。

上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