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經中的「一切皆成佛」與禪宗的「末後句 」

(問:《大經解》【必成正覺第七】中講到:「『一切皆成佛』,此之一句,奇哉,奇哉,粉碎虛空!」後面又說:「此一句子,剖出三藏十二部心髓,……此即一法句,此即清淨句,亦可稱為禪宗所謂之末後句。」請師父開示「禪宗所謂之末後句」。)

黃老答:這個末後句,「一切皆成佛」,這個裏頭,這個願:「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這一句話,一切者就無所不包了,那就是不但佛是成佛,我們也都成佛,一切皆成佛。蒼蠅螞蟻也成佛,地獄中的衆生也成佛,不但有情都成佛,無情也成佛,一切嘛,那就沒有剩下的了!

「一切皆成佛」這一句話,不是一句普通的話啊!所以就不能够滑口讀過。所以《華嚴》一真一切真。一真,無有一處不真;一成一切成。如染絲,你成就的時候,染缸染個東西,一成的時候,這一缸的東西全染成這個顔色了,都染成了。所以圓頓教,他一圓滿之後,無不圓滿。

《楞嚴經》叫《首楞嚴》,《大佛頂首楞嚴》,《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家把這個萬行有時把它分到上頭去了,《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個斷句斷錯了。「首楞嚴」是個專名詞,這三個字不能分割。「首楞嚴」是印度話,只是把它的音翻出來了,翻成我們漢字的音,意思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的事都是究竟堅固的。密宗大圓滿也是這樣,沒有一件事是不堅固的。所以它這裏就沒有一切取捨分別了。

我們不說《楞嚴》了,就說這兒的這句話,「一切皆成佛」,我看的一切都是佛,你們這兒都是佛。你的同事裏頭,跟你好的是佛,跟你作對的也是佛。一切都成佛,所以這句話是了不起的話,這在一切皆成佛之後,還有什麽……,還有什麽話可說?還有什麽法要修?皆已圓滿,皆已成就!

所以這個淨土宗《往生論》說是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國土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極樂世界就不外乎這三種,國土的種種莊嚴,黃金爲地、七寶樹林種種國土莊嚴。教主、菩薩(阿彌陀佛跟觀世音菩薩),佛也莊嚴,菩薩也莊嚴。極樂世界就這三種,無量的莊嚴都在裏頭了。

這三種莊嚴入一法句,是從一個法句所流現出來的。一個法句是什麽呢?就是清淨句。清淨句是什麽呢?就是真實智慧、無爲法身。就是法身,法身是無爲,是真實智慧,也就是說極樂世界種種、一切一切皆是法身。所以極樂世界一切皆是法身,就是一法句、清淨句,跟這個願文「一切皆成佛」是同等的事情。

現在就是說不僅僅極樂世界是如此,這一切世界也都如此,這個就更廣泛了。所以稱之為什麽呢?這就相當於宗門的「末後句」。

宗門末後句,禪宗是講三關。這個某老先生他的一本書,我翻了一翻,他這個三關講得不是十分透徹。本來這個言語很難表達,但是另外一個說法,比他談的那個,我們可以能够懂得親切一些,親一些。所以說話就有親一些,疏一些,也都平等,但是有親一點疏一點。我這個聽起來親近一些,有的聽了還很疏遠,所以親疏是有分別的。

這個要說起來,主要我們能够親一些。所以禪宗這個三關,破初關,他的語言說到法身邊,到了法身的邊邊上了。法身哪裡有邊啊,是不是?所以到法身邊,就是見一見法身。

這個「見」字也就是用我們語言來說,不好表達,沒有另外別的字了。所以要懂得這個「見」字,就說是「了了見,無可見。」清清楚楚地看見了,但是沒有你可看見的東西。無可見,沒有你可看見的東西,可是你是了了見,你是清清楚楚地看了。這很不好琢磨。

所以見法身之見,是這樣的見。你說見到什麽了?你無所見;而爲什麽說是見法身?了了見,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地見了,哈哈哈哈……。所以我們衆生總是在一邊,要不我就看見這個桌子凳子了,要不就是沒看見就是沒有,我也沒有見,或者你擋著我看不見。了了見而無所見,見法身這是初關哪。

安住於法身,這叫做重關。所以開悟之後,坐破多少蒲團,不走著了,達成一片了,安住在法身境界,這個就是禪宗的第二關。

在禪宗很高,還有第三關,還有法身向上的事情,有比法身還高的事情。唐朝的皇帝他問國師〔註一〕,問法。他就回答:「陛下,你應當在毘盧頂上行履。」你應該在毘盧遮那佛的頂頭上在那走路。因爲法身向上,毘盧遮那是法身佛。皇帝,你應該在毘盧遮那的頭頂上頭走路。這就指出是法身向上,不是就在法身量裏頭,停止在這兒。

所以禪宗說「無佛處不得住」,沒佛的地方你不能待;「有佛處急走過」,快快走過去。這是禪宗的境界,很高很高。你走過去,你又不能住無佛處,有佛處你又得急急走過去,所以這些個事情,你依常情這都是不可解。但是你如果能够跟它相契,這些話非常親,指示的非常親切。

所以到了法身向上,就不是埋在法身量中,從這個裏頭還要跳出去,所以稱爲法身向上。不是真正說,我造毘盧遮那他一個像,我站到他頂上去,把我的像做在他的頭上,這叫法身向上,那不是不是。它的含義就是說,心裏不在任何一個地方上,你被它束縛住了。所以「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合頭就是對頭,這句話跟我很對頭了,我就很什麼什麼,我就死記著不忘。這個就是萬劫拴驢的一個木頭橛子,就把這條驢拴在這兒了。

所以這一些話,我們也不能死於這個句下,我們現在,那聽了很多很合適的話,我們按照這個話去做,這還是應當的。但是總之,在我們修持過程之中,逐漸逐漸轉入轉深。我常常打個比方,我們用上梯子這個比方就最好,你要是爬梯子,我們修行就是登高一步,就接近你的目的一步了,而且你看得也更高更遠了,進步了。這一步怎麽上去的呢?你是一格一格,你第二格上第三格,你得離開第二格才能上第三格。上第三格再往上爬,你得兩隻脚離開第三格才上第四格。

所以今日你所站之處,就是來日你所要離的地方。那麼未來是什麽?未來是比這個更高。所以我們就是這個轉換,我們修行的過程就是這麽轉換,不斷不斷地取得變化。

所以中國人說「日新又新」,你今天新,明天還要新。怎麽會新呢?有改變了,丟掉了舊的。所以你被一個東西捆住,我就在梯子上,我要上梯子,我就死抱住在第三格這兒,抱住它不放,上不去了。所以說沒有梯子就不能上房,扛著梯子也不能上房,你抱住梯子,哪一層到的時候,你再不肯前進了,也不能上房。而真正上了房,這它梯子可以不要。但是在你沒上房之前,那你就千萬不能離開梯子,離開梯子上不了房。所以我們這個就是,但是在這個過程之中……。

這個還是牽涉一點漸教的譬喻,真正頓教它講究說是一個箭步就上房,所以「迷是衆生,悟就是佛」,所以禪宗不可思議。這個末後句,爲什麽把它列爲是禪宗的,相當於禪宗的末後句呢?禪宗也就是指明一切都是法身,一切都是佛。這個末後句就是給你指出,你已經破初關,破重關,最後一句,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才破三關。你修修修,修到最後一句,你大功告成了,問題都解决了,你上了房了。所以不一定是必須死有一句什麽話,叫做末後一句,總之說你把你這一切執著、什麼種種分別都給你去掉了。

但是這個「一切皆成佛」裏頭,這就是一個大平等,也是大圓滿哪,這個沒有別的再需要什麽言句去補充了,所以我們說它是相當於禪宗的末後句。

註一:《指月錄》記載,唐肅宗問南陽忠國師「如何是無諍三昧。師曰。檀越蹋毘盧頂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師曰。莫認自己清淨法身。」

回【《大經解》問答】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