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遵普賢第二 (之二)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捨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天人歸仰.請轉法輪。

「願於無量世界成等正覺」。這一句表明會中菩薩為度眾生,所以願到十方無量無數的世界去示現成佛。《普門品》「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也正是這個意思。其中「願」是誓願,依據《法窟》,對於出世之道,有所希求,叫做願。「世界」,「世」表時間,過去、未來、現在,叫做三世;「界」表空間,就是十方。

「等正覺」,舊譯是等覺。等覺有兩個含義。㈠ 是菩薩的最高位置,就將要得到妙覺的佛果了,稱為等覺。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覺相等相似了。已經是十四的月亮了,比十五還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㈡ 等覺就是佛。《往生論註》說:諸法平等,所以諸如來平等,因此諸佛如來叫做等覺。《大智度論》也說:「諸佛等,故名為等覺。」所以等覺有兩種含義,可以是等覺菩薩,也可以是佛。通常等覺是指低於妙覺的菩薩。在本經中等覺是佛。會中菩薩到十方示現成佛。

「捨兜率.降王宮……」叫做八相成道。這是釋迦牟尼與一切諸佛示現成道的通常途徑。依照嘉祥大師,「捨兜率」就是第一相。「降王宮」是第二托胎、第三出生兩相。「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出家。「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成最正覺」是第六相,成道。「請轉法輪。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轉法輪。到了最後「於此中下.而現滅度」,就是第八相,滅度。來會的菩薩都要到無量世界,去示現這八相成道的佛。

「捨兜率」,是從兜率天下降。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但特殊的是有兜率內院。彌勒大士是在兜率內院說法。「降王宮」,《因果經》說:摩耶夫人看見菩薩乘著六牙白象從空中來,從右脇進入自己身體,可是從腹外仍可看見菩薩在腹中的情況。《涅槃經》說:從母摩耶而生,生下來自己就行走七步,並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淨影疏》說,這是於十方周行七步,表示什麼呢?表示大丈夫奮迅之力。「唯我獨尊」,這個「我」字不是有我相的這個我,是離相的真我。

「棄位出家.苦行學道」是第四相。《魏譯》說得很詳細,釋迦牟尼佛看見老人、病人、死人,看見這些,於是乎決定出家。捨棄眷屬,騎著白馬越城出去。出家學道後,在樹下苦行了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麥(一顆莊稼)。我們看到畫著一個人端坐,像是包了一層皮的骷髏,那就是太子苦行學道的像。

「作斯示現.順世間故」。所以這一切都是示現。上述降胎王宮,出家修道等等,都是為了隨順世間而作的示現。《法華 • 壽量品》中佛說,我實在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因見眾生樂於小法,智德很薄,垢障很重,對於大法他不能接受。所以為了這種人,我就示現少年出家,後來成佛了。可是我實在是成佛以來久遠久遠無量無邊那由他劫。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為了教化,只好示現剛成佛啊。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魔」是魔羅的略稱,翻譯為障礙,能給修道的人作障礙;又翻為殺者,他是破壞人行善,使人放逸,斷人的慧命,所以翻為殺者;又翻為惡者,因他有很多的愛欲。魔有四種,《淨影疏》講:一個是煩惱魔,貪瞋等煩惱這都是魔。第二是陰魔,色受想行識這都是魔。第三是死魔,破壞人的命根。第四是天魔,專門破壞別人行善。經中所說的魔就是天魔。《婆沙論》說:菩薩在樹下的時候,魔現了很多美女來誘惑,但這些魔女一走到菩薩跟前,自然變得非常醜陋,她幻化的那種冶容豔色,媚態淫姿都不見了。後來發動魔軍武力相迫,放箭投石,種種武器,來相逼害。誰知菩薩覺察後立即入定。這些兵仗在佛身前,自然停在空中,尖端變成蓮花。《大智度論》:「菩薩智慧力故,大破魔軍。」魔無所施其伎呀,就敗退了。所以佛降伏了這些魔軍之後,當時魔王問佛,你有什麼功德,有這麼大本領?佛說:地神乃知。問地神哪,地神說:我們這個地球上,沒有一塊土地不是菩薩為眾生流血捨生命的地方。地神作了證明。由上可見,菩薩不是以神通戰勝魔軍,而是以定慧之力,降伏魔怨。這是第五相,降魔。怨就是怨家。

「得微妙法.成最正覺」是第六相,成道。《維摩詰經》說:「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解釋微妙就是菩提。菩提就是實際的理體,當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見,這不是語言和分別心所能知。《淨影疏》:「理是妙法」。指出「妙法」就是理體。由於顯現了這個本體,所以成正覺。所以「得微妙法」就是證得了理體,入了佛的知見妙理,究竟了菩提,所以成正覺。這就是成道了。「成最正覺」,遵崇佛的覺悟是無上圓滿究竟的,所以稱之為「最」。《釋迦譜》說:「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成最正覺」,也就是究竟成佛。

「天人歸仰.請轉法輪」是第七相,轉法輪。佛之出興於世是大事因緣哪。這個因緣最主要的是度眾生啊,要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哪,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轉法輪是一個核心。這些諸大菩薩到十方世界去示現八相成道,主要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轉妙法輪。因此在文中這一段最長,從「天人歸仰.請轉法輪」一直到最後第八相「而現滅度」以前止,這中間很長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內容。

「天人」呢,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天中所生的人。「歸」是歸依,「仰」是仰慕。天人都恭敬歸依世尊,請佛轉法輪。據《大智度論》,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卅五天沒有在印度說法(世尊成佛之後,頭三個七天裡在天宮大說《華嚴經》。但是這些個聲聞緣覺乘的弟子,如聾如盲,沒有領會)。一直到五個七,佛自己就說:「我法甚深,難解難知。」阿羅漢弟子都不能知,一般眾生更是無法知了。一切眾生為世法所縛所著(縛是捆住,著就是粘著),沒有能夠理解的。那麼還不如涅槃吧!這個時候,諸菩薩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請求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轉法輪。佛就默然受請,先說小乘法。《法華經》也有同樣的記載。

「轉法輪」。《法華文句》解釋說:「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眾生的法。把佛這個法傳到眾生的心裡邊去,這就叫轉法輪。把佛心中的法傳入到眾生的心中,也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就是「轉」字的含義。嘉祥大師說:「自我至彼,故稱為轉。」從我到對方,所以叫做轉。「天人歸仰.請轉法輪」,是大教的緣起。世尊受請,轉妙法輪,這是第七相。底下就是轉法輪的內容了。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汙.顯明清白。調眾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因為世尊的說法,所謂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說時說,默時也說,不但有情說,無情也說,所以這個法音就不可以只體會是佛菩薩現出身像,演說經教是法音。應知「百草頭上祖師意」,無情的百草頭上也在說法,這個就是法音的廣義。

「世間」呢,世間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世尊接受了菩薩、天人的請求,廣演一代時教,有大乘小乘、權法實法、偏圓種種的法,都是轉法輪。因為眾生根機不一樣,根機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先說小乘,然後慢慢地就迴小向大,呵斥小乘是焦芽敗種,讚歎大乘,說大乘法。先說權法,如何證阿羅漢,證緣覺,如何去行菩薩道;後說實法,說《法華經》,開權顯實,最終目的全是要成佛的。《法華》是圓教了,淨土宗也是圓教。世尊說一切法來覺醒三界一切眾生,法法都是應病之藥,都是為使眾生覺悟。「諸世間」就是三界。恆演妙法,普令覺悟,就是「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煩惱就是這十樣東西:貪、瞋、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這十種稱為十煩惱。天台宗就講得更深一點,就以見思、塵沙、無明這三種惑稱為三煩惱。我們這些煩惱都要破除。《智度論》說得很好,煩惱是什麼呢?「能令心煩,能作惱故。」你高興,興奮欲狂也都是煩惱啊。「城」呢,指的是城堡、堡壘。佛演說妙音,就是要摧破眾生身心裡煩惱的堡壘。「壞諸欲塹」。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嚴重的是色欲。《甄解》說「愛欲是諸苦之本。」《淨影疏》說「愛欲之心,深而難越」。佛說「愛」是最可怕,最不好辦。如果世間還有另外一件事和愛欲同等地難辦,那一切眾生就不能成道。一切眾生都因愛欲成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樣嚴重難破,那眾生就沒有出頭之日了。「塹」就是護城河。愛欲像洪流,眾生漂溺其中,頭出頭沒,不容易度脫,就把它說成是欲塹。除捨愛欲之心就是破壞欲塹。

「洗濯垢汙.顯明清白」。嘉祥大師說:消除迷惑與垢汙就叫做「洗濯」。前節所述的十煩惱與三煩惱,都是應該消除的迷垢。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可是一念迷妄,墮於無明。一面明鏡,鏡面全是污垢,不顯本有的照用,所以首應去汙,這就是「洗濯垢汙」。去汙的妙劑是「無相之解」。這完全不是佛學家的知解。古云「知解門開,則悟門塞」。《首楞嚴經》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離見,斯即涅槃真淨。」存在知見相的知見(有能知的我,與所知的內容,有能有所,就不是離相),這就是無明的根本。這是又在鏡面上汙墨,不是去汙。要有離見的解,才真解了如來真實義,才能恢復鏡子(眾生心地)的本明。這個明,嘉祥大師叫做「無漏之明」。漏就是煩惱。離開了煩惱垢染的本明,叫做「清白」。所以消除煩惱迷惑,以離相的慧解,恢復本來離垢的光明,叫做「洗濯垢汙.顯明清白。」

《甄解》說:「洗濯垢汙,顯明清白,是澍雨德。」像下雨一樣,雨後樹木房子等等都乾淨了,顯露了清白的本體。眾生怎麼洗濯?那只有「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真正認識本體,才是顯明清白。如果融會禪宗,「洗濯垢汙」就是百丈禪師所說的「迥脫根塵」,迥然超脫了六根六塵。「顯明清白」就是「靈光獨耀」,這個光不是世間凡俗的光,是靈明不可思議的光。「獨耀」,獨,就不二,不與萬法作對,沒有對立面。一有相對的,就陷入矛盾之中。「獨耀」就是「不與萬法為侶」。會合淨土宗,「都攝六根」就是「洗濯垢汙」;「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就是「顯明清白」。

轉法輪這段經文,首先指出「破煩惱,除欲塹,洗垢汙,顯清白」。這四句,實在是關鍵。一切大菩薩都是從這些地方走過來的,所以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現在有的人,自己還帶著種種煩惱垢汙,也並沒有真實明心見性,只是想成名成家,當佛學大師,座下多少弟子,種種受人恭敬。這些都是垢汙。要離開這些,發起真實利他的心。自己不覺悟,就不能覺醒別人,這一點是應該深思的。

「調眾生.宣妙理」。「調」,是調和。「宣」,是宣示。「妙理」,就是實相的理體,也就是《法華經》所說的佛知見。「開佛知見,示佛知見」,這是宣妙理。要讓一切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就是調眾生。

「貯功德.示福田」。備具多德就是「貯功德」。這些大菩薩都有種種的功德,就可以給眾生當福田。「福田」者,就是種福的田(種稻的田叫稻田,種福的田稱為福田)。所貯功德示現於外,接受眾生供養,讓眾生造福,叫作示福田。《俱舍論》有四個福田:第一是趣田。趣是畜生,現在很多外國人愛護動物。你愛護眾生啊,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第二是苦田。一切貧窮困苦的人,我們去救濟,這些人都可以給我們當福田。第三是恩田。父母師長等對我們有恩,我們在父母身邊行孝,就是種恩田。第四是德田。小乘大乘一切賢聖都是福田。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眾生有種種病啊。所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病,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種法,也就是八萬四千種藥。應病與藥,藥是喻如來的妙法,病是喻眾生的苦。所以《涅槃經》說:「度眾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藥。」

「三苦」有兩說:㈠ 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① 這個事它本身就是苦的,是苦苦。② 這個事本身你是可喜的,但一旦破壞了,你難過了。你有個很好的電視機,天天要看,一天被人砸掉了,你就很難過,這是壞苦。③ 行苦,因一切都在遷變、轉化,無有停息,而生苦惱。㈡ 嘉祥大師說:三苦是三有之苦(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三苦是指三界眾生的生死之苦。這兩種說法都對,但是嘉祥大師的解釋很合淨土宗的宗旨。淨土宗的特點是使眾生即身出離生死苦海。別的法門要出三界須斷見思惑,達到阿羅漢的水平。現在世界上找個能證初果的人都很難得,何況是阿羅漢?只有淨土法門是橫出三界(斷盡見思惑出三界是豎出)。這是帶惑往生,帶業往生,不是叫你斷惑,所以這個是最突出之處。所以用淨土法門「信願持名」的無上醍醐妙藥,來普救眾生沉淪三界生死苦海的厄難,叫做「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上一頁            回《大經白話解》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