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讚佛。發廣大願。頌曰。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法藏比丘到世間自在王如來那裡,給佛頂禮。「頂禮」就是用手接佛足,佛最低的是足,自己最高的是頭,把佛最低的足放在自己最高的頭上面,表示對於佛的崇敬。「長跪」是雙膝都跪下。兩手合掌,向佛恭敬讚歎,用頌念伽他讚佛功德,並發廣大誓願。「伽他」,即是「偈」,翻成「頌」。偈中每句長短一樣,並且可以唱。「頌」很像詩歌,文字雖少,可是含義豐富,便於念誦和記憶。
如來微妙色端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暱曜
世尊能演一音聲 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 普使眾生隨類見
「如來」,指世間自在王佛。「色」是色相,指佛的實報莊嚴土與報身的色相,都是「微妙」「端嚴」。「微妙」前已提過,是智慧。本經〈積功累德品〉,法藏比丘在佛前發了四十八願之後,就「住真實慧…… 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可以證明極樂世界的端麗莊嚴,超過十方佛國的原因,就在於法藏比丘大智慧的流現。再有,《往生論》說:極樂世界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攝入一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說佛身佛土的莊嚴,都是來自真實智慧,所以奇麗莊嚴不可思議。再者,「微」是精微,就是精妙與微細的意思。眾生心粗不能入微,佛的相妙有無量莊嚴,可是眾生不能覺察。「妙」是絕好,具有不能比、不可思、讚不可及的意思。妙字更加一個微字,更是精妙之極。「端嚴」,是端正莊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此處「一切世間」是指十方一切世界之間。法藏比丘讚歎世自在王如來的報身報土色相的微妙端嚴,不是他所能見到的一切世界中的種種身土所能同等的。這就同常念的讚佛偈「十方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也正是一個意思。
「光明無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暱曜」。佛放無量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佛光所照之處,日、月、火和珠都「暱曜」。「暱」是隱藏,「曜」是光亮。在佛光中,日月火珠的光芒都不顯現了。例如:月明星稀,今天大好的月亮,所見到的星星就少了。「珠」是指的摩尼珠,印度話是「震跢摩尼」。摩尼珠,也稱為如意珠,因為它能給眾生許多如意的勝妙之物,並且有大光明。《會疏》說:「萬品光耀,無過於摩尼。」世界中萬品萬類,它們的光明照耀,沒有能超過摩尼寶珠的,可是在佛光之中,摩尼的光也是不顯。
「世尊能演一音聲 有情各各隨類解」。如來演說,能在一音聲之中,普令法界一切有情都可以隨他的本類的語言,得到理解。在一音聲,包含了無邊的妙用,一中有多,正是《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普賢行願品》說:「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這個偈語正同本經一致。世間語言,聽者因為方言不同,水平不齊,常常聽見同沒聽見一樣。但是如來的語言,沒有上述的障礙,所有聽到的對象,不管是此方人、彼方人,是智人、是愚人,是人、是獸,都是愉快的理解。其關鍵就在於如來之語是清淨語、清淨句,是從離垢無染的自性中流出的微妙音聲。所以一一音中都是全部的性德,都含無邊妙用,能包括佛的辯才海,當然就包括一切眾生願樂欲聞的語言。每一眾生都可得到與他相應的部份,歡喜開解。凡位的眾生陷於妄想執著之中,自心從來沒有一刻清淨,自心不明,妙用不顯,自然處處都是障礙。
「又能現一妙色身 普使眾生隨類見」。佛有五種身:㈠ 法身,是中道的理體,離一切相及諸戲論,具無邊真淨功德,是佛境界。㈡ 報身,地上菩薩才能看見。㈢ 應身,指八相成道的佛。㈣ 化身,指一時化現的佛。㈤ 等流身,示現與天、人、鬼、畜等等種類同一形象的身,可使異類眾生也能見佛。例如面燃大士,就是觀音現鬼王身,可使鬼趣眾生得見聞法。現在讚佛現一種微妙色,可使各種各類眾生,各各隨其本類所能看見的形體,而能見到佛。上面說音聲,這兩句指身相,同顯華嚴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功德。
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 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 惑盡過亡三昧力
以上是讚佛功德。本段以下是發大誓願。發願很重要,蓮宗祖師省庵大師說:「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具發就是全發,要全部發起自覺覺他的菩薩大願。因為要覺他,首先要自己覺悟。我們要使別人覺醒,要把別人從睡夢中叫醒,你自己必須是清醒的。所以要度眾生,首先要自覺。現在很多人雖有度生之心,但自己還是迷迷糊糊的,渾身的毛病,就想去宏法利生,這確實是脫離實際。例如:一個人想當大夫,給人治病,可是他既不研究醫學,又沒有臨床經驗。你這樣去當大夫,必然犯兩種錯誤:一是無照行醫,一是庸醫殺人。診斷錯誤,把病人治死了。雖是出自好心,可惜全成壞事。人命關天,焉能輕視?可是人的慧命更重於生命,所以覺他,首先要求自覺。法藏說:「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這一段全顯覺他與自覺不可分割的關係。前面讚佛能用「一音聲」使一切眾生各各都了解,因此法藏發願,能有同樣功德,也能用清淨音聲,宣揚妙法遍及「無邊界」。界有兩個意思:㈠ 空間,此處表國土。㈡ 類別,例如三界,世俗常說的政界、商界、各界人士。界是用來表示人在工作與生活中的類別。這裡的界字包括這兩種涵義。
由於佛的音聲清淨,是從佛的智慧海中自然流出,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妄想執著,所以能夠法音宣流,傳播到一切世界,饒益無量無邊種種不同類別的眾生。為了無限的利他,所以願求無邊的功德。廣演妙法,首先是「宣揚戒定精進門」。戒定精進是六度中的三度。戒是三無漏學(戒定慧)、六度萬行的第一位,是寶塔的第一層。在無佛之世,眾生要「以戒為師」,可證戒律極端重要,所以法藏所願說法利生的內容中,第一個字是戒。可是教化眾生僅是前五度是不夠的,必須以般若為前導,所以緊接著就是「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等等。甚深微妙的法,那就暗指智慧。除了教化眾生能行前五度之外,還希望眾生能通達般若才是法藏的本意。為了眾生通達般若,那首先必須自身的「智慧廣大深如海」。這正表明覺他必須先覺自,為了覺他才覺自,所以不同於二乘。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說:「一切諸佛薩婆若海,皆從般若波羅蜜生。」「諸佛一切智慧,亦從般若波羅蜜生。」「世無佛時,所有善行正行皆從菩薩出生,菩薩方便力皆從般若波羅蜜生。」由上可見,一切佛菩薩智慧方便都是從般若出生,所以般若叫做諸佛之母。
至於什麼是般若呢?曇鸞大師《往生論註》說:「般若者,達如之慧名。」了達真如,達到真如的智慧叫做般若。這不是世間任何的智慧,不是你說法如雲如雨,不是寫論文,著作等身,汗牛充棟,而是通達真如的智慧。《大乘義章》解釋「慧」字說:「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這是說,明心見性才是智慧。有的人誤認世智辯聰是智慧,這恰恰相反了,世智辯聰是修道者的最大障礙。一個人很精明,很世故,很有策略,很有手段,八面玲瓏,能說會道,這是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其中包括瞎子、聾子、啞巴、神經病。世智辯聰就同神經病患者等人並坐在一條板凳上。這不是優點,是缺點。慧是什麼?第一句是「真心體明」,你真心的本體明白了。「自性無闇」,自性是自己的本性,「闇」是指無明。消除了無明,也就是遠離了痴暗,自性朗然顯現,這個叫做慧。
《嘉祥疏》說:「五度為行,不能出離生死。要須智慧達解本原,方皆過出」。疏意是說,僅修前五度,不能出離生死苦海,必須依靠智慧的力量,通達開解本心本性本來具足的根源,也就是徹底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才能出離。以上三註同一宗旨。嘉祥師復指出,五度須般若才能到彼岸。《小品般若經》說:「五波羅蜜住般若波羅蜜中而得增長,為般若波羅蜜所護故,得向薩婆若。是故阿難,般若波羅蜜為五波羅蜜作導。」所以筆者常說:末法中任何人修行都必須是「般若為導,淨土為歸。」這話都是依據聖言量的。
「內心清淨絕塵勞」。塵勞就是煩惱。塵就是染污,勞就是擾惱,蓋覆你的真性,擾亂你的身心,所以叫做塵勞。「智慧廣大」必然「內心清淨」,必然也就沒有塵勞。所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般若智慧朗現的時候,自然了達證知「色受想行識」都是虛妄(現在科學家都懂得了物質(色)是由於眾生的錯覺)。妄就不是真有,妄就是空。五蘊都空了,還有什麼苦厄?當然就沒有塵勞了。「絕」是斷滅,「絕塵勞」是徹底斷滅一切煩惱。由於智慧如海,內心清淨,根除塵勞,於是「超過無邊惡趣門」。惡趣門,就是到鬼趣的門,到畜生趣的門,到地獄的門。為什麼說無邊呢?這就告訴你:三惡道,你隨處都可以進。這個門是無邊無數無量,在你前後左右都是門,在你舉足下足之處都是門,隨時隨地都可以墮入三惡道。只有智慧廣大,心淨絕塵,才可以超過無量無數無邊、不可說不可說的惡趣門。所以我們時時要學菩薩,善護己念。
「速到菩提究竟岸」。「菩提」是覺,「菩提究竟」,即是究竟覺。「岸」是彼岸。「究竟」就是決定、完成、至極的意思。「究竟覺」就是徹底窮盡了染心的源,始覺全部同於本覺的如來果覺之位,達到涅槃彼岸。
「無明貪瞋皆永無 惑盡過亡三昧力」。「無明」,《大乘義章》說:「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無慧無明,全體癡闇的心,就是無明,加上貪瞋就是三毒。無明覆蓋,所以本具的法身不顯。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法身,破盡四十二品無明,就是成佛了。「惑盡過亡三昧力」。惑是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無明盡除,三惑全消,當然不再有什麼過失,這是由於三昧的力量。大慧如海,又加三昧定力,定慧等持,功德最為殊勝。三昧之中,念佛三昧稱為三昧中王,稱為寶王三昧。阿難問話時已提出,佛佛相念,故知法藏比丘的三昧,應為寶王三昧。
亦如過去無量佛 為彼羣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 生老病死眾苦惱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恆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
「亦如過去無量佛」。法藏菩薩繼續發願說:我也像過去無量的佛一樣,「為彼羣生大導師」,要充當一切眾生出生死苦、得究竟樂的大導師。我要能救度一切世間六道、二乘和菩薩,解除生老病死種種苦痛(六道有分段生死,二乘和菩薩有變易生死),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個波羅蜜,沒有得度的有情,要讓他得度,已得度的(例如菩薩),我要護持他成佛。
「假令供養恆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假使你供養恆河沙數的佛菩薩,不如你自己堅定勇猛來求正覺。《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這是說,在一切供養之中,用如說修行等等佛法作為供養,是最殊勝的。為什麼呢?《行願品》接著說:「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為什麼法供養功德最大?因為諸佛所重視的是法,更因為依照佛、經典與善知識的教導去老實修行,就可成就正覺,這是諸佛出生的地方,所以實行法供養就是圓滿成就了對如來的供養。蕅益大師說:「自未能度,云何度人,如被漂者,欲拯岸行。」這話非常深刻。你自己還未得度,就像你自己正在河裡頭掙命,若是你還要救岸上的人,那豈不是天大的笑話!這不是阿羅漢只求自己覺悟,這是為了要真正去救度旁人;要負責任,認真徹底去貫徹,那就只有先度自己。是為度他,所以先度己,不是只為自己。
願當安住三摩地 恆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 殊勝莊嚴無等倫
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無邊苦眾生
上面這一段共八句,是以上全部願文的總結,也是阿彌陀大願王四十八願的核心。四十八願只是比這八句話更具體,更詳盡,更完備,是這八句話的發揮和補充。「願當安住三摩地 恆放光明照一切」。我願正當安住於正定之中的時候,不斷地大放光明,普照一切。安住於正定之中,是寂、是體;放光普照一切,是照、是用。所以有體就有用,體用總是相聯繫的。這兩句也表明定慧等持,安住三摩地是定,恆放光明是慧。所以,修持要像鳥有雙翼,車有兩輪,都要並運。定慧要等持。恆住三摩地又遍放光明,寂和照也是同時。有的人入了定之後,不能照;有的一照,心就有所住,甚至散亂,就是不能同時。教中有名的偈語:「境為妙假觀為空,能所兩忘即是中,忘照何嘗有先後,一心融絕泯無蹤。」也就是忘照同時。真實修行的人,可從這個地方入手,從忘照同時契入寂照同時。寂是體,照是用,也就是體用不二,理體與事用不是兩個,正是《華嚴》的所謂事理無礙。理,寂然不動;事,感而遂通。通是通達,就是有所變化。這不動和通達,在眾生分上就是矛盾,就有礙,只有達到忘照同時的人,可以真實體會事理無礙的境界。
「感得廣大清淨居」。「感」是感應。「居」是國土。法藏菩薩祈求:願以自己寂照同時、理事無礙、定慧等持等等功德,感蒙加被,得到一個廣大清淨的國土。極樂世界沒有邊際,正是「廣大」。《往生論註》說:佛土莊嚴入清淨句中,又《稱讚淨土佛攝受經》說:「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是如法藏心願,極樂是個清淨國土。法藏菩薩所求國土,不但是廣大清淨,而且是「殊勝莊嚴無等倫」。「無等倫」,沒有能夠相等的,相比的。「殊勝」是微妙奇麗並有超絕的意思。《嘉祥疏》說:「修道疾速成佛,故云超絕。」所以殊勝不但表國土形色的美妙無比,而且顯示所含利益眾生的妙用。所以水鳥樹林齊演妙法,隨其所聞與法相應。「莊嚴」有具德同嚴淨華麗兩種涵義。所願國土殊勝莊嚴超過十方,沒有能夠相比的。成就這樣殊勝的國土,只是為了「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願一切眾生來受真實的利益,而且此心此願永不中止,眾生有盡,我願無窮,所以「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無邊苦眾生」。
我行決定堅固力 唯佛聖智能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我行決定堅固力」。法藏菩薩發願,開頭用「願」字,可是在結尾處,不說我願,而說我行,足見法藏之願,已經成為行動,所以說願以起行。而且我之所行是:決定不能改移,堅固不能變動。這種決定堅固的力量,唯有佛的聖智才能證明和了解。唯有三覺圓滿、五眼明朗、智慧無礙的世間自在王如來,唯有佛才能知我,可以給我作證。因為下地菩薩不知上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所以不能了解。
最後兩句是「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一般人一碰到打擊,壯志就消磨完了,學佛只是五分鐘熱氣。唐譯裡是「縱沉無間諸地獄」,這地方就包括地獄,本經是「諸苦中」,當然包括地獄。所以法藏菩薩的誓願,縱使墮入地獄,此行此願也不退轉,這正說明決定堅固。如果只有願沒有行,這是虛願;單有行沒有願,這是盲動。所以要願行相輔,願以啟行,行以證願,才可以圓滿成就大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