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舍樓觀第十六

又無量壽佛講堂精舍.樓觀欄楯.亦皆七寶自然化成。復有白珠摩尼以爲交絡.明妙無比。諸菩薩衆.所居宮殿.亦復如是。

無量壽佛國中說法的講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樓觀欄楯」(「觀」音貫,也是樓。「欄」是欄杆,直的叫欄,橫的叫楯),也都是七寶自然合成的。並且也都懸掛了白珠摩尼等等寶作的瓔珞,交叉懸掛如同網絡,互相輝映,互作裝飾,光明美妙,沒有能相比的。諸菩薩眾,所居住的宮殿也是一樣,顯示平等之義。

中有在地講經.誦經者。有在地受經.聽經者。有在地經行者。思道.及坐禪者。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經行。思道及坐禪者。

上一段是境,這一段是極樂的境中人。其中有種種形象,有人在地面上講經,當然就有很多人在聽經、誦經、受經,還有人在地面經行的。經行有兩種方式:㈠ 繞念。㈡ 是在直線上來回走著念,像織布機上的梭子。也就是要有一點活動,要避免昏沉,所以坐念與經行就交替為用。還有人在地面上思道(「思道」就是思維於道)與坐禪(就是打坐修習禪定)。極樂世界在虛空中,同樣有上述種種修持的人。

或得須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者.則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說道.行道.莫不歡喜。

在極樂凡聖同居土中,種種修持的人,「或得須陀洹」,須陀洹初果,以及下面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指的斷惑。若把見惑全斷了,就等於證了初果。但是他的發心不是只是初果,這是由於對於前生的修習,在這一方面的居多,所以這方面相應的比較快,所以先斷見惑,程度等於初果。實際極樂國土一律是發大心的菩薩,《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初果名為入流,是凡夫初入聖道的法流。二果斯陀含譯為一來,斷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還須到人或欲界天受生一次。三果阿那含譯為不還,斷盡欲界思惑之後三品,不再還欲界,以後受生只在色界與無色界。四果阿羅漢譯為殺賊、應供、不生,乃斷盡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入有餘涅槃,不再來三界。

「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彌陀要解》說:「㈠ 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㈡ 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㈢ 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是一切種智海,也就是如來果海。須要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一念一念都流入到佛的智慧之海,所以這是極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往生之後,首先是位不退,接著就都不退了。極樂國內唯演一乘,諸往生者都發大心,所受用者,大乘法樂,所以不墮二乘地,證行不退。極樂國內沒有退緣,一切都是增上,壽命又是無量,所以必證念不退。

所以《要解》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並極力讚歎說:既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既是阿鞞跋致可他仍是凡夫,「十方佛土,無此名相,無此階位,無此法門。」若非自心自性登峰造極的妙德所致,與持名功德之奇特功勳,再加上彌陀的一乘願海,要不是這三個方面,怎麼會有這樣殊勝無比的奇蹟!

回《大經白話解》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