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方佛讚第二十三

復次阿難.東方恆河沙數世界。一一界中如恆沙佛。各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南西北方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四維上下恆沙世界.諸佛稱讚亦復如是。

佛又對阿難說:東方虛空有如恆河的沙那麼多的世界,每一個世界裡頭有如恆河沙那麼多的佛,每一尊佛都示現廣長舌相(廣長舌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廣又長又軟又薄,舌頭從嘴裡伸出來,到上頭能蓋住自己的臉並能達到自己的頭髮)。「廣長舌」表示無量劫以來,沒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四種過失,所以感得廣長舌相。《圓中鈔》說:「惟世尊多劫實語,故舌相廣長,超異常人。」《阿彌陀經》說:「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慈恩窺基大師解說:「佛之舌相,證小(給小乘做證明的時候)則覆面門以至發髮際。今覆大千,證大事也。」要證明淨土法門這件大事,所以舌相遍覆大千世界。蓮池大師又說:「菩薩得覆面舌相,故其言無二,悉真實故。則覆面之舌,已無妄語,況覆大千乎!」(能覆面的舌,已經沒有妄語,何況現在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還有不真實的嗎?!)本經未現遍覆大千世界的相,可是「放無量光」。放光與舌相,同是啟發眾生的信心,證明佛所說沒有虛妄。

「說誠實言」。《彌陀疏鈔》說:「誠實,明必可信。」「以誠則真懇無偽,實則審(的確)諦(同審)不虛。」「千聖復起不能易(千聖再起也不能改變),萬世守之則為楷者也(萬世都應遵守,做為楷式與法則)。」十方恆河沙數佛所說的誠實之言,就是「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因為這就是萬世不能改的楷則,所以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東方是如此,十方都是如此。

《會疏》說:雖然諸佛所證都是平等一味,但以念佛往生的利益,是彌陀不共的妙法,所以諸佛推讓,讓十方一切眾生都歸向於阿彌陀佛。十方佛稱歎的多,眾生聞名的就多,才能求生的多,得度的多。所以十方諸佛與彌陀是一個心,都沒有別的想法,只是為了眾生真實得度,都是最真實的肺腑之言。

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衆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為什麼十方諸佛都稱讚阿彌陀佛呢?就是想要極樂世界以外(他方)所有的眾生,都能聞到阿彌陀佛名號,「發清淨心」。「清淨心」,就是沒有垢污雜染的淨信的心。《勝鬘寶窟》說:「清淨心,……淨者信也。起淨信之心,又不雜煩惱心,名為淨心。」這就是說,淨就是信,起了純一清淨的信心,不夾雜任何煩惱,叫做淨心。《疏鈔》說:「往生淨土,要須有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心常憶佛,口常稱(念)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其中千信千生,萬信萬生,信佛名字,諸佛救護,都是無上開示,是佛知見,是淨宗與佛教的心髓。

「憶念受持」,「憶」就是憶佛功德,「念」說是念佛名號,「受」就是信受,「持」就是堅持。「歸依供養」,以自己身心歸向彌陀,依止彌陀,永不捨離。再者,「供養」。「供」有兩種:㈠ 財供。香花、飲食、湯藥、財物,你用頭目腦髓、大地山河等等的這一切,都可以拿來獻供。㈡ 法供。例如:如說修行,發菩提心,用來獻供。「養」,指養活、養生、奉養、調養。對於身、對於法,有所利益,就稱為養。

「一念淨信」。本段全盤托出淨土法門不可思議的體與用。經中極言「一念」的重要。慈舟老法師為本經作科判,特別提出往生極樂的一心三輩。老法師頂門上有金剛正眼,才能開顯前人所沒有說明的內容。本經與科判的關鍵在於「一心」,所以在這裡應深入參學。

筆者認為這個「一」字不宜只看成是數目字(一二三……)中的一個數「一」,而應看成它是代表「不二」的勝義諦(真理)。《維摩詰經》主要闡揚了「不二法門」的妙要,因為「二」就有差別、對立、矛盾等等情見。出生差別,由於「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應注意這裡的「一」字,真如之中萬法皆如,一切都如,也就是一切如一。這個「一」正是「一念」的一字。所以《大智度論》說:「行般若波羅密者,一念中能散十方一切如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山微塵。」就是說,修習智慧到彼岸的人,能把十方一切像恆河沙那樣多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大地與諸山所有的一切微塵,在一念之中散盡。為什麼一念有這樣大的力量?正由於「一念」契合了真如。所以彭際清居士說:「行者誠能於一念信入,何須更論種種功勛。」

「一念淨信」,《教行信證》說:「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我們說一念就是指信心無二的心,無二所以叫做一念。一念也就是一心。一心就是往生清淨報佛國土的真實正因。《會疏》說:「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這就是說,往生的正因,只在你的信心達於一念(一心)的程度。能達到,決定往生,不依靠你念多少。這與《要解》往生全憑信願的說法一致。

《教行信證》指出「信心無二心」,又說這是往生清淨報土的真因。現《會疏》說:「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兩者都把「一念」、「一心」結合於信。《疏鈔》說:「信即心淨。」也等於說信心就是淨心。一念淨信就是契合於「真如法一」的淨信,所以經中下文是「願生彼國。隨願皆生」。這與《教行信證》的報土真因,《會疏》的往生正因,都是互為表裡,正好參證。

《彌陀疏鈔》引證了《成唯識論》:「信者,謂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什麼叫做信?就是對於真實的妙德,能深入的安忍,歡喜願求。信以心淨為它的性。什麼叫心淨?因為心很殊勝,如同水清珠。珠子放在很濁的水中,水當時就清了。信心就有這樣的妙用。種種染法,各各都有自己的相,唯有「不信」這個染法,它有一個特點,是「自相渾濁」。它不但自己渾濁,而且它還能渾濁其它的心所。如極髒的東西,它不但本身髒,誰碰到它誰髒。所謂「自穢穢他」。「信」正好相反,能清濁水,把問題翻過來。所以蓮池大師說:「今修淨土,主乎心淨,信為急務。」(修淨的人,以心淨為主,所以生信是緊急的要事。)

「所有善根.至心迴向.願生彼國。」一念淨信是信,從信起願,所以信願是往生的根本。所以用自己所有的善根,至心迴向求生極樂。「至心」,《觀經》說就是至誠的心。善導大師說:「至」就是真,「誠」就是實,就是要一切眾生的身口意業,所修的解和行,必須是真實心中的東西。不應當「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可是「內懷虛假」,裡面是「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這種人的內部是貪欲、瞋恨、邪惡、虛假,並且奸惡狡詐,詭計多端,好惡成性,無法教改,所作所為如同蛇蠍。「雖起三業」,由於「外現賢善」,當然表面上也做好事,修廟、造像,但這「名為雜毒之善,亦名虛假之行,不名真實業也。」所以要用自心所修真實的善根來迴向「願生彼國」,往生極樂世界。有了一念淨信,把這一念淨心迴向,決定「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本品名為〈十方佛讚〉。十方佛為什麼要讚歎彌陀呢?就是願意聽到的人都發清淨的信心,來憶念、受持、歸依、供養阿彌陀佛,乃至能夠出生一念淨信,也就是不二的信心。正如《信心銘》所云:「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非去來今」就是打破了時間,當然也一併打破空間和一切虛妄情見。在這種遠離一切垢染的清淨信心中,把所有善根迴向,願生極樂,於是隨你所發的願,必定如願往生,而且住不退轉,乃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十方諸佛沒有一佛不讚歎,沒有一時不讚歎,只是希望一切眾生能聞如是妙法,希望每一眾生聞佛名號同生淨信,至心持名,願生極樂,隨願皆生,同證菩提。

回《大經白話解》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