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功累德第八 (之六)

【莊嚴衆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底下就「莊嚴眾行.軌範具足。」一切的行都是莊嚴,以福智二嚴及其行,所以一切行中都包括了福、包括了智。「軌範」,「軌」是軌則,「範」是模範。剛才我不是說了嗎?我們要做為軌範,要具足軌範。

「觀法如化」,一切萬法都是幻化,所以「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幻」就是幻化。「觀」這個字,我們常說作觀、作觀,密宗說觀想,觀字是個很深入的字,「觀自在菩薩」就是這個觀字,觀就是智慧的一個另外的名字。「粗思名覺」,這是「見聞覺知」那個「覺」,不是「覺悟」那個「覺」,粗的思想叫做「覺」,我覺得了,我覺知了,在你思想範圍裡頭這是「粗」,「細思名觀」,細思叫做「觀」。「觀」和「想」也是這樣,有心的叫做「想」;離念、無心才叫做「觀」。一般「觀」不大容易達得到。所以天台的「三止三觀」,「空假中」三諦;「三觀」是「空觀、假觀、中觀」。這些「觀」都是一種很細很深的「觀照」。「觀」和「照」都是高的,「想」就是粗的。

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也知道「五藴皆空」,而不能度一切苦厄?因為你是「想」,你現在所理解的都在「想」這個範疇裡頭,你是「想」明白了它「五藴皆空」,你不是「觀」,不是「照」見五藴皆空。「觀」和「照」,觀照、觀照,「照見五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了,這分別就是如此。所以「觀法如化」,這個「觀」字就是相當於「照見五蘊皆空」,不是想。所以我們所謂作觀作觀,那個是還不够這個觀,不到這個觀的程度。

「三昧常寂」,「三昧」就是正定;「常寂」,離開生滅之相叫做「常」,離開煩惱之相叫做「寂」。他住在「三昧」之中,住在「正定」,他就離開了生滅,沒有煩惱,這稱為「常寂」,所以「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善護口業」,三業之中,我們就是「意業、口業」。現在首先說口業,因為這口業還是很容易犯的。因為住於常寂的正定,了達了真源,所以在意業方面說,他就是清淨無染,跟上頭可以接起來了,清淨無染,同時還是很善於護持自己的口業。

「善護口業」是如何?就是「不譏他過」,不去譏笑別人的過失。剛才說了,「一切皆成佛」、「一切事究竟堅固」,也就應該是,不但是「不譏」,也就不見他人的過失。但是也不等於糊塗,一個人好、一個人壞我一點也不知道。這些地方有兩句話很合適,「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所以善於分別而在「第一義諦」上沒有動,「第一義諦」上而不動可是我還是善能分別諸法相,總之都不是落在哪一邊上,這才是「中道」。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儀」就是戒律。我們的三聚戒,根本律儀戒,戒是根本。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衆生.住於無上眞正之道。】

於是這種情形之下,這種種功德,這樣的勤行學習,「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這一切一切「都無所著」。這一切都可以拿來布施。而且自己也把「布施、持戒、忍辱」這「六度」來教化眾生,所以這是「財法二施」。一切連城池、聚落、珍寶,這一切一切都可以給人,而且自己布施,也教眾生布施,而且不但是這一度,而且持戒,這六度:「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一切一切的來「教化安立眾生,住於無上真正之道。」這就說是法藏比丘有這麼殊勝的功德。「住於無上真正之道」,就是真實的,無上就是沒有再能過的,就是讓這一切眾生都能到涅槃彼岸,證到大涅槃,這才是「無上真正之道」。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或爲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爲刹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爲六欲天主.乃至梵王。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由於成就了這樣的善根。「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這是福慧雙修。福慧雙修所得的這個果實,也就是福慧雙圓,所以「無量寶藏自然發應」,這就是福報。彌勒是大福,他修慈,他來成佛的時候,人的壽命也長,身體也大,地球上的物產也豐富,福報啊。他就是或者做「長者」,或者是做「居士」,這個居士過去也是很高的,不大很容易的,不像現在一個個佛教徒都可以稱「居士」。

「豪姓」,大姓。「尊貴、剎利」,是貴族或者是國王。「轉輪聖帝」,他管四天下,或者欲界天的天王,乃至梵天的天王。不管是做什麼,「於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生生世世於諸佛所,都是尊重供養,沒有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從住真實慧開始,一直到這裡都是做種種功德。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優鉢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隨所生處.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身體也放香,嘴裡也放出妙香。「猶如栴檀優鉢羅華」這個樣子,而且這個香能熏到無量世界。隨他生在什麼地方,剛才說有做長者、刹利、種種天上,都是「色相端嚴,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而且有「八十種好」。「好」這個事情就比「相」深入一步,所謂「八十隨形好」。雖然《法界次第》說「相」、「好」都是色法,都是來莊嚴顯發佛身,但是「相」是總的,「好」就有分別。有「相」沒有「好」就不圓滿。輪王、帝釋、梵天,欲界天這一些,他們也有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那他就是佛了?那當然不是。但是他沒有「好」。因為他沒有「好」,那「相」就不微妙。

而且《大智度論》說,「相粗而好細」。「相」是很粗,大家容易見,「好」就很微細。眾生見著佛只能見著相,只能見到三十二相,我看真要是見到「白毫光相」都不容易。「好」則難見。因為眾生的眼觀察不到這麼微細。你看要說是蒼蠅帶細菌,沒有顯微鏡你就看不見,一看嚇一跳,唉呀,蒼蠅腿這麼髒。眼力有侷限性,所以見佛只能見「相」,不能見「好」,「好」非常微細。

「又相者餘人共得。」就是別的人也可以得。「好者或共或不共。」所以說「相」,另外又說「好」。由此可見,「相」是粗的,「好」就是細的,是不共的,是微妙難見的。法藏菩薩在因地之中,他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都具足。

而且「手中常出無盡之寶」,這手裡頭,所以到了後頭,這事情就好辦了。所以夏老師說,你們修行要修到把火車頭搬到軌道上。火車頭沒有上軌道,那麼沉怎麼辦?動一動、轉一轉,笨極了。火車頭上了軌道之後,這一個火車頭能拉上多少車子,怎麼走,前進、後退都如意。你要在底下,多少人拿撬棍,拿什麼東西都難動一動,就是要上軌道。你看,這個時候布施就容易了,無量什麼莊嚴之物、供養之具,都來利樂有情。

所以我們要是真正上品上生,你當時就可以分身到無量塵剎去度無量眾生,都是這麼度啊,不是像現在我們這兒這麼苦了。《維摩詰經》裡頭,寶手、妙臂菩薩,他們的手中都出無量的珍寶。鳩摩羅什解釋,他說因為布施的這個報,因為老行布施,所以就出無量的寶。跟河流一樣,像五個河的水在流一樣那麼多流出來,所以稱為「妙臂」。這都是十地菩薩的境界。

所以法藏當時發願的時候是地上菩薩,甚至於有的人說他是十地了。由於「智度成故」,關鍵在這,他智度(般若度)成就了,所以一切這種布施、持戒他都圓滿了,「隨意無礙」。所以這一切寶都是上供下施,上供諸佛,下化眾生。所以這裡頭也顯了一點華嚴的境界,在一個手裡頭能出這麼多寶,像五個河水流似的那麼多的寶,無窮無盡,也就是說一裡頭有多,小裡頭有大,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衆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由是因緣」,就因為以上種種的因緣,這種積功累德,「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得到的果是讓無量眾生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從這裡頭我們也看到發心的重要。種種佛的自覺、佛的覺他、佛的布施、佛的救度,如何如何,最後是讓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們現在能夠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一個大事因緣。所以「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本來想下一次把這兩個講完就圓滿第二卷,現在等到開春再說了。就說這個裡頭,是個大事因緣。這個彌陀的這種的行願,我們是從他的出家,這學期從他的出家到發願,五劫的時間來成就這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成就以後,又多劫的苦修,所以下面就要成佛了,一切都成就了,就圓滿了。等下次再講。那麼這一學期我們就到這兒,第二個學期再見。

上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