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心精進第五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欲令我作佛時.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來生我國.悉作菩薩。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法藏說完了上偈之後,就向世自在王稟白說:「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現在我是在行菩薩道,還是在菩薩的地位,可是我已經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心,發了成佛如佛的心。我要「取願作佛.悉令如佛」。我願自己成佛,而且讓一切眾生也都同佛一樣。「願佛為我廣宣經法」。因要廣度無量眾生,就要具備消除眾生種種身心疾苦的能力,所以請佛大開方便給我廣說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我一定會信受遵奉,如法修行。「如法」很重要,修得不如法,就稱為盲修瞎練,不但沒有好處,反有壞處,所以必需行解相資,先要有正見。

「拔諸勤苦生死根本」。「勤」是勞。「苦」是憂的意思。所以「勤苦」就是勞苦、憂苦、苦苦(苦中極苦)的意思。法藏菩薩說出請佛廣宣經法的目的,是為了拔掉眾生極苦的生死根本。眾生不明本來是佛,枉受輪迴,沉溺在生死苦海之中,沒有出離的日子。今願徹底救度,就是要拔掉他們的生死根本 ── 無明愛欲。破除了眾生的妄想執著,恢復了眾生的本明,所以「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為了無量眾生脫離生死,速成正覺,所以我願望,當我成佛的時候,自己的智慧光明(正報)、所居國土(依報)、我的教授(教化)、名字(佛號),都是聞名十方。法藏菩薩首先提出「智慧」,因為以下的光明、國土、教授、名字,都是智慧所生。其次是「光明」。《觀經》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禮讚》說:「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為了眾生無邊,所以要光明無邊;為了眾生得道無邊,所以要光中具德無邊。「國土」是眾生來生之處,首先要眾生都知了這樣一個勝妙國土,並且這是奇特突出超越十方,大家才願來。更重要的,這個國土給予眾生的真實之利最多,最大,最徹底,這就須自己的「教授名字」都勝其他佛國。

「教授」是教導與傳授經法義理的意思,也就是宏化、教化(這樣的善知識叫做教授善知識)。極樂國中,凡夫往生都在此生之中,位齊補處,同於兜率內院裡面的彌勒大士,正因此殊勝教化之力。凡夫能夠往生,往生就登補處,主要只憑一句名號的功德。萬類眾生但能信願持名,沒有不能往生的。為了眾生能持名,所以願求自己名聞十方。並願生到自己國土的「諸天人民及蜎蠕類」,天趣的人很高,蜎蠕(小飛蟲、小爬蟲)之類的眾生就很下等,這代表一切眾生;這樣的眾生之類,生到我國都作為菩薩。這就證明,極樂世界是一乘大法,所有人民都行菩薩道,都是菩薩,都決定成佛。正如《法華》所示:沒有羊車、鹿車、牛車,人人所乘純一是大白牛車。正如本經,往生之後,個個是菩薩,個個成佛,純真的一乘法。

法藏菩薩末後說:我立了這樣的願,要勝過無數諸佛國,能夠滿願嗎?這個地方切須仔細想,要勝過無數諸佛國,千萬不可看作:法藏菩薩想要蓋過餘佛,超越一切。若起這樣的心,他就絕對不能成佛了,那只能成為阿修羅王。阿修羅的特點就是逞能好勝,不允許任何人強過他;要是強過他,他就要破壞。法藏菩薩不是這種心要超過其餘一切,而是要使眾生得到別的佛國所得不到的殊勝方便、利益安樂,是想給眾生,不是自己想要 ── 要地位、要名聞、要什麼什麼。是想給一切的眾生,希望他們所得到的好處要大於別的佛國,所以這個才稱為大願之王。這件事太重要了,又沒有先例,所以向世間自在王請求開示。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得。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世間自在王佛就對法藏菩薩開示經義說:譬如大海非常深廣,一個人用斗來量大海,一斗一斗地把海水取走,經歷了多劫的時間,尚且可以讓海露底。若有人堅定志願,至心求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老是精進,沒有中止,這就決定可圓滿本願。經文說「會當尅果」,「會」是必然的意思,「尅」是得,「果」指願望的圓滿。底下佛繼續說:「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你自己深入地想想啊,修什麼方便的道法,才能成就佛剎的種種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經文就是說,怎麼樣契合本願,如法修行,你自己應當知道;願得的清淨佛國,你應當自己去攝取。

世間自在王佛首先肯定了,至心求道,何願不得!對於怎樣來滿願,一連串指出「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一口氣連下了三個「自」字,真是其妙絕倫。三個「自」字很可讓我們深思。這就跟《法華》裡,大眾三度請佛演說實法,世尊都回答「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三次「止止」同此處的三個「自」字有異曲同工之妙。為什麼「不須說」?就因為「妙難思」。這法本不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唯當默契、自知。所以《法華》的「止止」同樣是指出這個「自」字。

這三個「自」,我們可從禪宗公案來體會。六祖答話就說:「密在汝邊。」密,密在你那一邊。如來密藏是在你那一邊,就是說在問話者那一邊。就是你有全部如來密藏,還來問我作什麼?也是直指問話者的自己。還有古時禪人答問,說:「汝自會取好,我不如汝。」這都是最好的開示。更直顯的,如「即汝是佛」(你就是佛),「清潭對面」(人問:什麼是佛?答:清潭對面的是佛。清潭對面不正是自己嘛)。臨濟說:聽法的人是佛。世自在王如來一連擺出三個「自」字,正跟禪宗一致。

《會疏》對於三個「自」字有三個解釋。第三是「凡於淨土,有報有化。法報高妙,非菩薩之分。唯應自分,宜攝取之也。故云『汝當自知』。」這是說淨土中報土、化土。報身佛的實報莊嚴土是報土。化身佛居的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是化土。還有法身佛所居的常寂光土。如來有兩種報身,① 自受用身,② 他受用身。菩薩只能見他受用身。所以自受用身所居的報土也和法身土一樣非常高妙,不是菩薩所能見、能知、能思、能測的事。因此唯有以「自分」來攝取,也就是說,唯有自己的本分來攝取之。自己的本分,正是自性、佛性、真如、實相和法身。常寂光土是法身境界,非菩薩之分,必須要超過這個有修持有次第的分際,超過這一切,那只是自分。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徧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法藏菩薩答佛的開示,稟白說:佛所說的義理太廣大、太高深呀,不是我的境界。「境」,是指心所遊履攀緣的地方,它不是腳所行履經過的地方,是你心所能達到的地方。你心之所遊,心之所緣,所以叫作境。例如眼所見的色,若看見顏色,這個顏色就是眼識所遊履之處,就稱為色境。法是意識遊履的地方,稱為法境。「界」,前已解釋。所以境界是指心所能行到的、意所能攀緣的處所,以及自己修持所得到的結果。「非我境界」,表示這不是我的水平,不是我心所能達到的、我心所能想到的。我理解不到這個境界,這不是我的境界。

世自在王佛連拈三個「自」字,教導行人尊自己本有的靈性,教中叫作「內重己靈」。法藏菩薩說「非我境界」,仍請佛開示,這是「外慕諸聖」。這也是淨土宗特有的家風,叫作他力法門。外聖正是他佛,末法凡夫只要能信「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切願往生,一向持名,就可以往生。這全仗彌陀一乘大誓願與六字洪名無邊功德的加持力。這就是他力。他力法門也叫果教派,是從佛果上開始修持的,所念的這句佛號是佛歷劫精修、萬德圓滿的果實。現在我們念佛號,是從佛的果實開始。譬如饅頭,須經過農業、商業與廚師長時多種勞動,方才有熟的饅頭,我們現在的任務只是喫,喫就享受佛萬德成就的果實。所以淨宗是易行道,是方便裡面的究竟方便。以上內有己靈,外有諸聖,有自有他,有內有外,這正表自他宛然。但我們應在差別中了達無差別。先師夏蓮居《直念去》偈:「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到這時,己靈與外聖、能念同所念,都是彌陀,自然能所兩忘,自他不二。

「惟願如來.應正徧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我只是盼望如來呀,他就請求了,「應供」「正徧知」(用這兩個佛號,代表佛的十號)呀,請給我廣泛顯示諸佛無量妙剎,讓我知道諸佛無量無邊的剎土,是什麼殊勝情況。「若我得聞.如是等法」,了解一切佛剎的殊勝和差別,我必定努力修習,使我的佛剎超過一切,圓滿自己的本願。

回《大經白話解》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