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大誓願第六

本品是法藏菩薩遵從世自在王的訓示,在大會中宣說自己所發的大願。法藏菩薩成就阿彌陀佛,世人稱為大願王。一切佛沒有一個不是大願的,沒有大願怎麼能談是佛呢?但唯獨彌陀稱為大願之王,可見因地中所發的大願特別殊勝。《甄解》讚說:四十八願功德成就,歸結到阿彌陀佛成佛。四十八願就歸到無上正等正覺,正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誓願是本來修習的萬德之海,叫做弘誓本乘海,也叫做悲願一乘。「一乘」者,一切眾生都令成佛,沒有其他的乘,因為眾生本來成佛。這就是彌陀正覺的功德,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由於誓願不可思議。

《甄解》又引證《行卷》說:弘誓一乘海,成就了沒有障礙、沒有邊際、最勝深妙不可思議至德;是最殊勝的、最深妙的,是不可思議至高無上的妙德。誓願像虛空,所以廣大無邊的一切勝妙功德,從中出生(因為空,所以出生一切,如同白紙才能作畫)。猶如大車乃至大風普行世間,救度一切,沒有障礙;能夠出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繫縛)。外道以生天為究竟,我們以生天為墮落,六道輪迴是最大的繫縛。而且誓願海開顯了度生方便的寶藏,一切方便度生的妙法都在彌陀大誓願之內,沒有其它更方便之法了。當然大家知道,密教是以方便為究竟,但是大家要知道,淨土宗就是密教的顯說,就是說把密教這部分公開了。禪密教觀、六度萬行,種種方便度生之法,都在一聲佛號六字洪名之中,而且最穩最妥,萬修萬去,所以大誓願海是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頂戴。」這個法門這樣殊勝,我們應當崇敬遵從,信奉受持,不可須臾離也。不可思議的功德法門,就來源於不可思議的願海。一切功德,一切殊勝,一切方便,皆是由於這個不可思議的彌陀的大願之海。

底下還有一個問題:現在大家所熟知的只是彌陀四十八願度眾生,而不知本經古譯(漢譯、吳譯)都是二十四願,只有唐譯和魏譯是四十八,宋譯是三十六。《後出阿彌陀偈經》特別指出「誓二十四章」。所以古籍之中,提出二十四願的占半數,提出四十八願的只有三分之一。先師夏老會集本經正好章數是二十四(共分二十四段就符合二十四章),所包括的細目恰恰是四十八願。這樣就把古譯二十四和四十八兩種說法都巧妙地融會在一起了。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下面我們看經文。法藏菩薩向佛稟白:「唯願世尊。大慈聽察。」敬請世尊在大慈的心中垂聽和照察。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刹.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有一切衆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一、國無惡道願。  二、不墮惡趣願。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四句是極樂世界的總讚。「我」是法藏菩薩的自稱,在成佛時,所居住的佛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具足」是圓滿之意,指含攝一切,沒有欠缺。「無量」,指沒有方法用數字等等來表示它有多少。這個佛剎具有遍一切處、含攝一切、無有缺少、無有不足,不可用數量表示的殊勝功德和清淨莊嚴。這一切都是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不可思」,人的頭腦想不到。「不可議」,人的舌頭說不出。人的頭腦口舌都不中用了,所想所思的都不對,說出來的也全不對,凡有言說皆無實義。極樂世界的功德,不是思量分別之所能知,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極樂國土是這樣的功德莊嚴,是這樣的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是《華嚴經》的特色。教中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理法界是實際理體,那就是本來無一物。事法界,種種事相森羅萬象,男女老少,大地山河都是。事理無礙是大乘所共有,雖然本體是寂,然而常照;雖然常照,本體仍是空寂。理體不礙事相的發揮,事相不妨理體的一味。這個事理無礙的道理,大乘經典裡都有,唯獨事事無礙,是《華嚴》所獨具。《無量壽經》就是《華嚴》的中本。《無量壽經》和《華嚴》一樣都是十玄具足。

《華嚴》的十玄主要是: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延促同時、重重無盡、圓明具德。「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就是無量,無量就是一。因此一句佛號,具足無量無邊的一切法門。「小大相容」,大的屋子裡裝人,這是常識;我說人裝屋子,大家就想不通了。華嚴境界就是如此。須彌山容納芥子,芥子容納須彌山。芥子為什麼能容納須彌山?因為芥子的體性是法性,巨細萬物同具法性,法性遍滿一切,包容一切,也就是遍滿十方,包容萬有,所以須彌山就在芥子之內。小大互容就是這個原因。「廣狹自在」,廣大境界可出現在一個狹小區域,例如一尺的鏡子,可以照見十里的光影。本經在極樂世界寶樹中可見諸佛淨土。寶樹是狹,諸佛淨土是廣,但都可「寶樹間見」。

「延促同時」,「延」是長時間,「促」是短時間,一萬年和十分之一秒是一樣。這個道理愛因斯坦都懂了,愛因斯坦說:時間是人類的錯覺。他的一個朋友死了,他寫了一封悼念的信說:你走了,不久我也就來了,但是這個有先後的時間是人類的錯覺。「重重無盡」,兩面鏡子對照,就照出無窮無盡的鏡子。我與他兩個人面對面看,就是重重無盡。我看見他,我的瞳仁裡就出現他的形象,他的瞳仁裡也出現我的形象。我看見他的時候,我就看見他眼睛裡的瞳仁,我也就看見他瞳仁中的我;他瞳仁中的我也就包括了無窮無盡、一層一層的他。這個你只要把兩面鏡子對面一放就清楚了。因為極樂世界具有重重無盡的玄門,所以這個世界的功德莊嚴是重重無盡。極樂世界中隨處一朵蓮華放三十六百千億光,其中每一光就出現無量的佛,每一佛又有國土、又有蓮華,華又放光,光中又有無量的佛。一重又一重無有窮盡,這是華嚴境界。

因此我們應當深信,阿彌陀佛就是毗盧遮那,極樂國土和華藏世界有何分別?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的種種莊嚴,都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境界,一一都具足華嚴的一切玄門,所以說極樂國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因為具足了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所以具足事事無礙境界不可思不可議的無量功德。所以能夠讓眾生「聞名得福」,一聽名字就得福。別人一說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得了福了。「聞名發心」,聽到佛的名字就願意發心。「十念必生」,你至心信樂,念十句就生極樂世界,所以淨土法門三根普被。你再困難、再忙,每天只修十念總是可能的。法源寺新圓寂的老方丈,他是禪宗,他修十念法,也可以往生。凡夫往生極樂就不再退轉了,就是阿鞞跋致,還有什麼法比這更頓!連動物乃至地獄罪人都可以往生,所以是普度。

還有「見樹得忍」,極樂世界的菩提樹,若有人看見,就證無生法忍。菩提樹的功德是這樣不可思議。打個比方說,禪宗的舉拳豎臂,問話人看見拳頭就開悟了。極樂世界的樹,更加不可思議,任何人見到樹就得無生法忍。淨宗不可思議就在這個地方。同時也由於極樂國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莊嚴,所以國土中「萬物嚴淨」,一切東西都非常莊嚴,非常清淨,極微絕妙,無以復加;並且萬物都是「光瑩如鏡」,都像鏡子一樣,可以照到十方世界。而且光明遍滿虛空,若有眾生接觸到光明都得安樂,滅除垢污,出生善念。國中萬物都是妙寶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到香味,自然修習佛所傳授的妙法。所以極樂世界一塵一毛都是華嚴境界。「圓明具德」,圓具一切光明清淨,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

所以願文開頭這四句,是表示整個極樂世界一切一切都是如此。「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完全是華嚴境界,也是每一位讀者自心的妙明境界。每一願都是為眾生,每一願都是阿彌陀本妙明心的顯現,每一個事相都是清淨句。天親菩薩說:極樂世界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底下說,在此佛剎中,「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所以我們也就看出,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第一個願就是「國無惡道願」,國土裡沒有地獄、餓鬼、畜生,沒有三惡道。願文中「禽獸.蜎飛蠕動之類」,指的是畜生道。

地獄,古印度話是那落迦或是泥黎,有四個意思:一、不可樂,苦極了,沒有可樂之處。二、不可救濟。三、冥暗。四、地獄。地獄有三類:㈠ 根本地獄,包括八熱與八寒地獄。八熱地獄的最下第八獄,叫做無間地獄,所受罪報,相續不斷,沒有間歇,其苦無量。㈡ 近邊地獄,在八大地獄每一門之外附近處。㈢ 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種類無數,受苦無量。地獄苦果,最重之處,世間一日之中,地獄眾生八萬四千生死。《地藏經》,希望大家看看,曾經有人說是假的,其原因可能是世間流傳的共有兩種,其中一種在大藏裡頭沒有根據。但是大藏中有《地藏經》,是唐朝三藏沙門實叉難陀翻譯的,有根有據,不能說《地藏經》全是假的。希望大家看看《地藏經》。我讀這部經總是落淚悲泣。當我看到遍虛空,十方世界,一切地藏王菩薩都聚會到一起,釋迦牟尼佛拜託地藏王菩薩說:地藏啊地藏!一個眾生,只要他有一絲一毫的善因,你就不要叫他進地獄。世尊一度又一度地拜託地藏王菩薩。我每次讀到這裡,每次都是淚不能止。

其次是餓鬼,餓鬼經常饑餓,所以叫餓鬼。經常千百年聽不到水的名字,更不用說看到水、接觸到水了。他膽小害怕,所以叫做鬼。他有他的威力,所謂鬼神,能降禍於人。鬼可以把人抓走、殺死等等,又常被諸天驅使強迫勞動。所以鬼很苦。鬼沒有不餓的,所以佛教中老放焰口,就是給鬼施食,把鬼的喉嚨打開,把所施的食物變成甘露,鬼才能夠喫。

第三是畜生,新譯叫做傍生。「傍」是橫,形狀是橫的。貓狗不像人,人是直立站著的,貓狗是橫著的。畜生道遍在各處,披毛戴角,有鱗甲,有羽毛;在水裡也有,空中也有,陸地也有。互相吞啖,你吃我,我吃你,受苦無量。常見的豬,都要受一刀之苦,而且子子孫孫都被斬盡殺絕。尺蠖(槐樹上的綠色肉蟲)掙扎在蟻群之中,一口一口地被螞蟻活活咬死。報紙上誇耀名廚的技術,一盤活魚被客人喫光了,嘴唇和眼睛都還在動。這就顯示人在咀嚼品味之際,魚正慘受千刀萬剮粉身碎骨之苦。從以上常見的事,可略窺畜生無盡諸苦。

極樂國中沒有三惡道,所以是淨土。《阿彌陀經》說:「彼佛國土無三惡道」,國中眾鳥是彌陀教主「變化所作」。以上是第一願。

第二「不墮惡趣願 」。「焰摩羅界」就是焰摩王的世界。焰摩羅常譯作閻魔。焰摩王主守地獄,主管世間生死罪福種種業報。本願承接第一願,國中不但沒有三惡道,並且國中眾生永不更墮三惡道。願文是:焰摩羅界、三惡道中的眾生「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本願有三個重要涵義:㈠ 惡道眾生同可往生。㈡ 往生的眾生決定都成佛。㈢ 往生者縱有極重的罪業也不墮入三惡道。從本願中完全托出了彌陀大慈大悲大願大力的本心。極樂國中不但沒有三惡道,而且三惡道中的一切眾生一旦生到佛剎之後,受到佛法的教化,都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國中沒有惡趣,大家都來,來了之後大家都要成佛,這就是佛的本願。

更應注意和感恩的是 ㈢「不復更墮惡趣」。到了極樂世界,不會再墮到惡趣裡去。從這句願文,就可破現在有種反對帶業往生的說法。他們舉出淨土三經裡都沒有帶業往生的明文,就認為帶業往生這話是錯的。這種論證不但違反淨土宗教義,而且這個態度也是違反科學的。彌陀大願中明明白白有「不復更墮惡趣」的話,若是根本往生的人都已惡業全消了,阿彌陀佛還要加這句願文幹什麼!應知不更墮惡趣是由於佛的願力。他雖然帶著應入惡趣的罪業來了,但他可以在極樂國土勤修功德,更加上極樂種種增上因緣,成就殊勝功德,可以消除一切罪障,所以不復再墮惡趣。不復再墮惡趣,就是對帶著惡業去的人說的。如果來的人,每個人都沒有惡業,還說你不用更墮惡趣幹什麼!那這話就是多餘的了。法藏比丘怎麼能說廢話、發廢願呢?所以龍樹大士說:「若人生彼國,終不墮三趣。」龍樹菩薩這話也是如此。倘若往生的人的罪業都已經消清了,龍樹菩薩還說這話幹什麼!龍樹大士大家都普遍尊重,是八宗的祖師。龍樹菩薩的話,希望大家重視。

這個願非常殊勝:㈠ 是惡趣的眾生也可以往生,而且不再墮入三惡道,表示彌陀的悲心無盡。㈡ 是往生的人都要成佛,這是大誓願海的本心。可以看出,彌陀聖心,願願都是為眾生,願願都是願一切眾生成佛。在這願之末是「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現在法藏菩薩成佛以來已經十劫(實際上阿彌陀佛已經久遠成佛,成佛十劫還是示現),所以這一切願都已成就,都是現實的。我們只要如法奉行,就一一都可完全實現。

回《大經白話解》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