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成就第九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從本品起是大士無量勝因所感的聖果。一切誓願都已圓滿成就,這就成為本品的品名。本品開頭這幾句話,文字極少,可是描出法藏大士不可思議的功德成就,大意是:

這時候,佛告訴阿難說:法藏比丘,修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廣積種種功德,無量無邊,於是就「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對於一切所有種種的法,都通達自在,沒有阻礙)。這句話意思很深。佛曾經這樣說過,「我為法王,於法自在」。我為法王,沒有人超過我,控制我,所以在法中自在,一切法中圓融無礙了。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法藏比丘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讚歎。也就是說,法藏比丘此時就已同釋迦牟尼佛一樣,達到了諸法平等、自在無礙的無上覺悟。

底下又緊接一句,「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這原表明法藏大士的無上成就,當然其中包括「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是無比的奧密。言語道斷,所以不是語言所能通;心行處滅,心的作用達不到了(眾生的心只是分別,都是第六識的作用,只要念起,便有分別)。現指出,這不是分別心所能了知的,所以人的妄心便不能為力了。這就是說,法藏大士不是眾生的凡心所能猜測。以下再把兩句重點說明一下。

「而得自在」四字的深義,還可以從《心經》中「觀自在菩薩」的名號得到體會。「自在」兩字有很深密的意義,「自」就是自性、自心的自。「觀自在」就是觀照自心、自性在不在。什麼叫做「在」?宗門祖師說:「罄然獨存」。「罄然」就是百丈禪師的「迥脫根塵」,從六根六塵中桶底脫落了;「獨存」就是百丈禪師的「靈光獨耀」。可證十方諸佛、歷代祖師都是一個鼻孔通氣。這個自性、自心,正如布袋和尚所說的,是「十方世界最靈物」,故稱「靈」。光明就是智慧,故稱「光」。孤立無侶,無一物可當情者,故稱「獨」。寂然常照故稱「耀」。所以「罄然獨存」和「靈光獨耀」都是顯示了自心的「在」。

所以「觀自在」就是了了明心,了了見性。要在任何情況下,自心自性都了了現前,不為一切所礙,那才是「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現在有些修行人偶爾也能想到自心自性,但是一轉眼,就不知道哪兒去了,就被煩惱和世法牽著鼻子圍著茅廁坑轉。若真是了了見心,了了見性,這就是甚深般若,最徹底的般若,所以能照破五蘊,度一切苦厄,自在無礙了。所以應該以知有自心為因,知自心本不生滅,沒有增減。一切時處觀照自心是為因,所得的果,就是徹底恢復自心的明朗寂然常照。所以因果一如不可思議。

「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這句話很重要,這句話也很好懂,但是「佛學」越深的人往往越不懂。他不承認這句話,他大概認為別人可以不懂,他是佛學家,所以他都懂;他不但懂,而且還可以當裁判員,對於不順眼的佛經,他可以說是假的,於是出示紅牌,罰出場外。「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同《法華》的「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完全是一味的。兩句在文字上稍有出入,可是實義上完全沒有兩樣。我們常讀的開經偈最後一句:「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很好,表示眾生當前的生滅妄心理解不了,所以祈禱佛力加被,讓我能解。

《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這個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佛是要大家都能夠悟入佛的知見,但是佛的知見,經中說「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既是眾生,現在所有的只是眾生知見,所以就要用慈悲喜捨中的「捨」字,你要先捨掉自己的知見。許多人只是抱著自己的知見不放,根據自己的眾生知見來評定批判佛的知見,他就永劫也不能懂了。所以要先捨掉你的眾生情見。常云:「捨身容易,捨見難」,所以首先要在「捨」字上用功。常說:「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就是說,你要先捨盡你的凡夫知見。譬如一隻裝滿了漿糊的瓶子(佛教稱為滿器),你拿來裝甘露,那是裝不進的,必須先把瓶中洗乾淨再說。

《圓覺經》(圓覺也就是真如實相的另一個名稱)說:「未出輪迴,而辨圓覺」,沒有出輪迴,仍是在生死之中,你的心就是生滅心;在生滅心中,妄想是相續不斷的,前一念滅,後一念生,老是生滅生滅不停,妄想不斷,所以「未出輪迴」;在這種情況之下,要想辨別什麼是圓覺,其結果只能是「彼圓覺性,即同流轉。」也就是說,你想辨認的圓覺實性,它就同你的妄想一樣,也在流轉了,所以你不能真實理解圓覺。以上《圓覺》經句,證明本經的「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與《法華》的「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這與教中所說:太末蟲(微生物)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火炬之上;眾生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完全一致。所以如來真實義,不是眾生在思量分別、語言分別的妄心中所能理解的,因為如來的真實義,都隨著你的妄心一起流轉了。

我們應知,如來一切言教都是指月的標,如來指出見月的方向,切不可不要如來這一指,這叫做棄指認月,那就更難見月了;更不可執指為月,把如來的手指認成月亮,那就三世諸佛都含冤了。所以經教像是指路牌,做一個箭頭,上寫「頤和園」,大家按箭頭方向一定找到頤和園,但決不可認為指路牌就是頤和園。又像地圖,譬如幾個朋友在我家中,想從地圖找出巴黎在什麼地方,其中有個眼睛好,首先發現了,他用手一指圖上的巴黎並說:「巴黎就在這裡!」這位先生的話也對,也錯。說他對,因為他所指確是圖上的巴黎;說他不對,因為他和地圖都是在中國北京黃念祖的居室之內,這裡不是巴黎。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凈佛土。

上段是法藏大士正報的成就,這一段是所攝佛土的成就,也就是依報的成就。段中大意是:過去所發的四十八願,全部實現,所建佛剎是「如實安住」。「實」是實相,也就是真如,所以「如實安住」就是如如而住。極樂一切所有都是「如如」(如同真如)妙境。國土遍攝十方佛國的勝妙,所以說「具足莊嚴」。佛土一切莊嚴令人肅然生敬,這是「威」。國中萬物都使人增上,是為「德」。國土一切都不窮盡,所以叫做「廣大」。彌陀另一名號是無量清淨覺,所以所居佛土是清淨國土,心土如一。

「圓滿成就」。「圓」是圓妙。「滿」是具足,一點沒有欠少。「成就」是實現、成功。《往生論註》說: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今天都真實成功,已成了阿彌陀如來了。由於誓願,自然產生了神力,這是「願以成力」。由於你的願出生了力量,「力以就願」,你的願力就是來實現你的本願;「願不徒然」,願不是虛發;「力不虛設」,所產生的力量也不是虛設無用。願必產生力量,力量就是要實現本願,力和願是相符的,是一致的,願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使得本願能實踐能落實,所以法藏大士所發的四十八願圓滿成就。

「如實安住」前已說過,即是如如而住。「如實」的意思正同密宗的「如實知自心」的「如實」相同。密宗的要領是「如實知自心」,如實地知自己的心。「如實安住」「如實知自心」,兩個「如實」是一樣的。但在本經更進一層,不但是「知」,而且是「安住」,也就是安住於自心,也就是安住於真實之際,也就是安住於諸法實相,也就是安住於法身。《往生論》說:極樂國中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既然極樂身土就是法身,法身常住,三際一如。過去現在未來是三際,三際沒有分別,打破了時間,這是法身境界。法身真常,所以極樂究竟的國土,叫做常寂光。

「具足莊嚴」。法藏大士在發誓修習的時候,「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瞭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又〈國界嚴淨品〉說:「彼極樂界……具足莊嚴……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可見極樂乃廣攝無量佛國的微妙莊嚴而成就,所以是「具足莊嚴」;又是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的流現,心淨則土淨,所以「具足莊嚴」。

「威德廣大」。可敬可畏叫做「威」,可尊可愛就是「德」。「威」是威力、威儀,令人肅然起敬,不敢放肆。「德」是有德於人,令人尊愛。極樂國土香光音聲都作佛事,饒益眾生,一毛一塵都是圓明具德,所以有德。再者,教化眾生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折服,一是攝受。折服是威,攝受是德。並且在度生時,往往先須折服,才能攝受。例如與外道辯論,只有在折服他,把他說敗了之後,才有可能攝受他作為佛教徒。「廣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是「大」;窮極本體、妙用無窮叫「廣」。「廣大」的含義,可以用近代語言來說明,那就是數學上的無限大,符號是「∞」。無限大減去任何數仍是無限大,把它分為千分萬分億分,不管是多少份,每一份仍是無限大,因此它就不可窮盡。現在十方佛土中的如來,都勸說自國人民往生極樂,這麼四面八方永不停止往生極樂,極樂永遠也不會容納不下。極樂人民到十方去供養諸佛菩薩,所須供養之具,永遠沒有窮盡,就像「∞」,怎樣減,怎樣分,結果仍是無限大。

「清淨佛土」。經裡頭說,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超踰十方」,而清淨也是佛號,漢譯就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佛都無量,無量光、無量壽、無量清淨、無量莊嚴,種種的無量。由於阿彌陀是無量清淨,心淨則土淨,所以極樂世界是無量清淨。再者,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也就是密嚴世界。《金剛頂經》說:「唯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嚴。」這就是說,密嚴與華藏兩個佛剎都是金剛自性清淨,不是由凡物所成。又《密嚴法藏疏》說:「今此密嚴藏,但於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這說明密嚴國是由於彼土如來的清淨如來藏心所現。所以極樂世界是清淨國土。

回《大經白話解》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