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會之一 依蓮公之開示 談心經

(請點擊下方 Play-button 鍵,即可開始播放錄音)

底下就是夏老師在解放以後,在我的家中來給大家說的開示。當時有的時候是臨時來的。所以當時老師來了,我們臨時能通知的就是余府、齊府,離我很近。夏老師一來,我就騎了車子轉到這兩家,所以他們有時能參加,參加還不止一次。所以今天我們先以夏老師講的《心經》爲主,這是一個內容。但是夏老師講《心經》他是畫龍點睛啊,沒有把整個的《心經》講完。但是最後,又從《心經》這畫龍點睛點到了淨土。所以要把這一段的夏老師的開示,向大家今天作一個彙報。

我這個筆記記東西有個特點,很多是原話。我又不能速記,我怎麼能夠記住原話呢?就是夏老師說了好幾句話我記一句,所以所記下這一句是原話。但是只管這麼記,就這麼一句一句摘下來之後,回頭你一看,很好的一篇文章,而且是,都是夏老師的精華。所以今天大家聽到這個筆記,也等於聽到老師親自在講,因爲它很多是原話,尤其是重要的地方,那絕對是原話,所以這個因緣很特殊。

所以首先夏老師就談的是什麼,談到這個說這個經的時候,說佛說阿含說了十二年。因爲說了《華嚴》大家不懂,佛就想般涅槃哪,那就梵天請佛轉法輪,佛就答應下來,說阿含。這些夏老師的話,大家就把他這幾句念下來。

【佛說阿含十二年,繼說方等八年,然後說般若廿二年。】

「佛說阿含十二年,繼說方等八年」,那麼此後呢,就「說般若廿二年。」這前頭就是夏老師的話,底下是我作一點解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說般若的時間很長。所以這個說阿含呢,是爲了小乘,小學,說一些最基本的東西。方等就要轉換了,就是呵斥小乘,讚歎大乘,方等的精神。最後說到大乘就是般若,最後說到圓頓教。所以般若非常重要,說的時間很長。 這個前三句是夏老師的話。底下我再把夏老師的這個話我把它念上一段,分別出來,不要跟我所解釋的混在一塊兒了。

【《心經》三百字,包括《大般若經》全部。《心經》譯本在清以前可考者有七種。常讀是玄奘大師所譯。】

看這一段,就說《心經》只是將近三百字啊,可是包括了《大般若經》的全部的內容。《大般若經》是六百卷,《華嚴》只是八十卷,《八十華嚴》是最多的,還有《六十華嚴》,還有《四十華嚴》。《華嚴》不過是八十卷,後來加了《普賢行願品》,八十一卷,但是《般若經》是六百卷,也就是二十二年所說的。那麼《心經》三百字就包括全部的《般若經》啊,所以這話很重要。所以咱們研究了《心經》,不就是研究了全部《般若經》嗎?二十二年佛所說的法啊。

《心經》的翻譯本在清朝以前可考證的就有七種。這個裏頭玄奘大師所翻譯的是最簡單了。這個所有原來的譯本我都見過,有很多還都是跟普通經典一樣,從「如是我聞」開始。如是我聞,佛怎麼樣,這個法會多少多少人,誰誰誰怎麼樣,然後這個觀世音菩薩,然後舍利弗問話,這才引出觀音對舍利子講,那這一段就是中間兒。最後也還有,大家都是「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所以這經頭、經尾還是有的。這玄奘大師呢(鳩摩羅什大師也是如此),只是翻譯了當中一段。現在大家所念的呢,一般大家所念的,都喜歡念鳩摩羅什的,但是這個《心經》念的是玄奘大師的,這個是玄奘所譯的。這是剛才夏老師這一段,我們稍微把它解釋一下。底下我們再念一段文:

【玄奘大師取經時從玉門關出,有三百餘人。歸時僅一二人。玄奘出玉門後,困難重重,無法前進。有老人口授此經,乃克服困難,到達印度。】

就說明玄奘大師的譯本及玄奘得這個譯本的因緣。出國的時候幾百人,回來這個都是……,這一路上都活不成了,都過去了,這困難哪,困難極了。那麼出過了玉門關以後,在困難地方遇到一個老人,得了這個經啊。後來有的書上記載,玄奘大師又到這個地方,再找這個廟,再找這個老人,找不著這個地方,連這個廟也沒有了,所以這個經的來源殊勝。所以玄奘,這看老師他這個話,玄奘能够克服困難,能够自個兒還回來,那麼其他人死了這麼多,就是因爲得力於這個經啊。 底下就是夏老師的原文:

【玄奘大師所譯最完善,文字少而攝義多。】

所以這也就是大家都念的原因。底下夏老師說:

【今日講述是經,當前之法會,實甚希有啊。】

就讚歎當時在我家裏頭,那時候夏老師說這個,這樣一個聚會,實在是稀有啊。底下就講經題了。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經題這幾個字,可包括一大藏教。若能明得,即明得大教。】

這幾句話很重要。說《般若》這個經題,「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是幾個字啊,沒幾個字啊,這個經題這幾個字,就包括一大藏教,還不是僅僅包括六百卷《般若經》了,整個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就全包括進去了。

「若能明得」,你能明得這個經題,你就明得整個的大教啊。所以這種的話,不是透脫的人說不出來的,不是通宗的人說不出來的。你從文字上去搞,你最後登峰造極就當個佛學家呀。所以這個是極殊勝的話。所以底下夏老師就著重講了經題,經文沒怎麼講,這也是很大的特點。

所以這個特點就使我想起當年梁武帝,梁武帝當時請誌公,誌公和尚是有神通的,那大神通、神變,那不可思議。這梁武帝就是因爲他的神變,說他是妖人,把他圈到監獄裏頭去了。他從監獄裏他照樣出來,還是到處去做功德。所以梁武帝你圈他也沒用,哈哈哈……,所以後來很尊敬他。後來請誌公講《心經》,誌公說:「我不能講,你們國裏有個人能講。」說:「誰?」「傅大士可以講。」傅大士是居士,是居士。把傅大士請來了。傅大士升座。升座了拿了一個尺,拿起一個尺一揮,下座。誌公說:「大士講經竟。」大士講經講完了!所以這個就是……,所以在這個梁武帝遇見達摩之前,遇見傅大士他都吃不消。梁武帝自個兒講經講得天雨花啊,但是他對於這些大德,他還是吃不消,所以要知道。 所以夏老師也不是要那麼樣一句一字,像現在這個教師講國文似的那麼來講啊。不過我回頭畫蛇添足,我把它補上,哈哈哈……。底下就講了,說般若是體。這般若,講般若波羅密經,所以般若是這個本體啊。這個本體它就要有作用啊。咱們先念原文啊,不然就搞亂了。

【般若是體,波羅密是用。若非波羅密,則般若何用。】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是體。體它一定要起用,要有作用,波羅密就是用。「波羅密」咱們要把它翻譯出來,是「彼岸到」。這個外國的文法跟咱們中國文法常常是顛倒的,咱們說「到彼岸」,它是「彼岸到」,這叫「波羅密」。如果你這個般若,你不能夠「波羅密」,你就是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從此岸度過煩惱到達彼岸,那你這個般若有什麼用啊?這就是上頭的話的意思。那底下就有解釋,夏老師說。

【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   二、觀照般若。   三、實相般若。
波羅密有六,曰,布施、持戒、精進、忍辱、襌定及般若。】

「般若有三」,有三種啊,一是文字般若,二是觀照般若,三是實相般若。所以有三般若,這是非常重要的。波羅密就有六,這六個是萬行中歸納爲六,其實是無量的行,殊勝的修行。這六個波羅密就是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禪定、般若。 底下再讀原文:

【般若譯爲勝妙智慧,人人本有,不從外來,名爲自性、真如、菩提、圓覺、方便均可。乘般若船才能度生死海。】

這一段就說了三個般若、六個波羅密。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頭兩個字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波羅密」就有六種,到彼岸啊。從持戒、布施,你要把東西給別人哪,持戒,是要遵守戒律,要精進、忍辱、禪定,加上般若,這是六度。

般若是什麼意思呢?過去就是說,這意思太多的,咱們中國的語言不能够很好地來表達它的,就不翻譯。所以般若沒有翻譯,就有音。音當時這個音應該讀,那讀「班弱」就不對了,般若〔讀作缽惹〕。比方說這個寺廟稱爲蘭若〔讀作蘭惹〕也是這個字,古時候是讀若〔惹〕,般若〔缽惹〕。這個般若要譯可以譯爲「勝妙的智慧」。我們譯爲智慧,往往跟我們自己所體會的智慧就把它混淆起來了,等同起來了,那是大錯。還有把「世智辯聰」把它等同起來了,那就是錯得不知哪兒去了。世智辯聰對於學佛說起來,不是好事,是壞事,是非常壞的事。一個具有世智辯聰的人和一個神經病者,學佛的困難是同等的,所以稱爲八難哪。你看看,這個聾子、瞎子、啞巴、神經病,加上世智辯聰,這都是屬於八難哪。聾子,講法他聽不見,啞巴他不會提問題他不會說話,瞎子看經看不見,神經病神經錯亂,這跟這世智辯聰它是一樣的,困難一樣的,所以般若全不是這回事。現在是勉强可以翻爲勝妙般若,很殊勝、很微妙的智慧,這是般若。

這個般若是什麼,這底下就重要了,是人人本來有的。大家以爲,我博學多聞,我就有了般若,你就恰恰就完全錯了。是你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不是從外面進來的。所以禪宗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哪。什麼是門呢,眼睛、耳朵這是門,從這裏進來的不是你家裏的寶貝啊。你本來有啊!這個話就是般若,哈哈哈……,告訴你是本有的。這是任何其他宗教、任何學術界裏頭沒有這樣的內容啊。這個般若也可以名爲「自性」,名爲「真如」,名爲「菩提」,名爲「圓覺」、「方便」都可以。你要坐上了般若的船,你才能度過生死這個海洋。生死如大海啊,你怎麼樣才能度過大海,你要有這個殊勝的般若啊,坐上了般若的船,才能度過這個海到達彼岸哪。波羅密的意思就是剛才說的到彼岸。我念夏老師的話,再說一說,分別一下,這是原來的話:

【波羅密是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中流是煩惱。】

打個譬喻,這一岸是什麼?這一岸就是生死輪迴。一口氣不來,下輩子變什麼你不知道。你輪迴永遠不休。那六道中,人已經大家都覺得這個酸甜苦辣不是滋味了,人還是善道。你變到畜生,最常見的是猪啊,猪不但它自己被殺,而且它的子子孫孫注定都是要殺頭的,而且肉要吃光的,比人就苦啦。畜生底下還有餓鬼啊,鬼,就沒有鬼不餓的,一吃東西東西就變成火。爲什麼要放焰口,「焰口」兩字怎麼來的?就是口裏頭冒火啊,所以稱爲焰口。所以修這個法,這是部密法,就是解除它這個火,讓它把東西吃下去。所以人死了要放焰口,就是這個功用啊。那麼鬼底下還有地獄啊。這是生死之苦,輪轉不休,這是此岸。彼岸就是涅槃哪。涅槃就是寂滅、圓寂。「圓寂」,德無不備,所有的一切德沒有不具備的,所以叫做「圓」;「寂」,障沒有不除的,所以寂了,所有一切障礙他沒有了。那是彼岸,清淨了。這個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了,所以涅槃是彼岸。中流就是煩惱。底下又是夏老師的原文了:

【般若的反面是無明、愚癡。般若既是本有,爲什麼當前是無明?】

這問問得很好啊。它這個一成爲語言,就有個對立面了嘛。跟般若相反的就是無明,就是愚癡嘛,無明就是生死之本哪。那麼般若既然是本有的,爲什麼現在你是無明呢?

【這是由于:背覺合塵即無明,轉識成智即般若。】

「這是由于:」夏老師原話,「背覺合塵即無明,轉識成智即般若。」很精鍊。你背著了覺悟,你去跟這個塵,「塵」是什麼呢,不是塵土的意思,這是佛教名詞,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塵,所以稱爲六塵。一切所看到的這些顔色,一切所辨的音聲,嘗的滋味,一種身上的那種感觸,鼻子所聞的香臭等等的,意,思想所能分辨的種種是非,都叫做塵。你背覺去合塵,你本有般若你就違背了它,你就是追逐於這個美色、美聲、美味,向它去追求、愛戀,這就叫背覺合塵嘛。跟塵去相合,跟覺相背,這就是無明。那麼爲什麼現在你本來是般若,爲什麼你……,就是因爲現在你背覺合塵,處處在背覺合塵嘛,是不是?怎麼能恢復本來呢?已經這樣了,你怎麼能恢復呢?轉識成智。咱們是八識,眼、耳、鼻、舌、身、意這都是前六識,第七識是末那識,第八識阿賴耶識,把這八識轉成四種智慧,就是般若。所以你要有般若,你才能使得這個八識得到轉變,這個轉變就是般若。底下又是夏老師的話:

【能參加今日道塲皆多生因緣。善根、福德、因緣缺一皆不能參加此道場。此真百千萬劫難遭遇者也。】

能參加今日道場皆多生因緣哪!菩提福德因緣缺一,善根福德因緣缺一皆不能參加,此道場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者也。所以這句話,也適用於今天咱們這個聚會。要能參加這個道場,都是多生的因緣哪。就是,恐怕有的人就是來幫個忙,做一點工作,並不是佛教徒,那麼耳朵裏頭能聽進去一句半句,這都不是簡單的事,這個善根、福德、因緣缺一都參加不了。這些事它就是有障礙,你看今兒這個車,它差點就成障礙。所以要知道,就是這個事難辦,別的事都好辦。所以你要成立一個道場,弘揚一些佛法,做這種事,最難最難了,你缺一你都參加不了,它不定什麼時候出障礙,自個兒或者什麼……。所以這個真是百劫、千劫、萬劫難遭遇的。

「劫」是個時間單位,代表時間。一劫的時間有多長呢,這個「數」就不好說了,「數」你說不清啊,你也說不完哪,你要說萬說億,你得說多少億啊,你說不完哪。只能打個比方:四十里見方的一個長石頭,天人穿著那個極輕的輕紗,五百年下來一次,用紗在石頭上這麼輕輕的一抹,多時把這個石頭抹光了,這叫做一劫。所以就是說,你「三途一報五千劫」,大家聽見這話就是馬馬虎虎,你不知道你入三途之後,你一受這個報,你要出來這個報,你得多少?你得經過五千劫啊!劫是多長的時間哪,不能夠掉以輕心哪。所以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所以大家能够難遭遇的能遭,就必須要把握這個機會,在今生解决問題!所以今天能遇到,就是你過去多生多劫你都修了,過去多生多劫都修了,修了半天你還今生還就只是這個樣,你再這麼轉下去,你轉到哪天才能轉出來啊,所以就下定決心,這一生解決問題呀。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