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個講經說法的儀式,只是我個人應華府佛教會之約,向大家來報告一下自己學習《無量壽經》的一些體會,向大家請教,是一個座談會的性質,所以我們很自由。看到如果所談要是有不妥當,甚至有錯誤,請大家指教。
今天因緣十分殊勝。第一個,今天是我們淨土宗的初祖大勢至菩薩聖誕。淨土宗因為大勢至菩薩專門提倡念佛,所以公認是我們淨土宗的初祖。今天是初祖的紀念日,所以這個日子大家聚會,時節非常好,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呢,今天我們在這裡研究的是這一部《無量壽經》。這是稀有難逢法寶,這是第二個殊勝。
第三個呢,這是華府佛教會和我們新成立的蓮華精舍一個大聯合。這個大聯合呢,代表淨土宗和密宗大家的圓融,將來彼此互相的合作、促進,這是一個法門的瑞相,這是第三個殊勝的因緣。
那麼我們為什麼說,研究這部經是一個殊勝的因緣呢。因為《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部經。淨土宗是最殊勝的法門,因為它是易行道。佛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佛傳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哪一個不是最殊勝,最好的呢?但是考慮到,結合到我們現在的具體條件,在這個時間,在這個空間,眾生是這個根器,那就有什麼是最契機,什麼是不很契機的。所以八萬四千法門,別的都稱為難行道,只有淨土法門稱為易行道,這個淨土法門就很殊勝。而這一部《無量壽經》呢,是淨土宗的第一部經。
所以說「此是淨宗第一經」,淨土宗有說「三經」的,有說「四經」的,有說「五經」的。不管你說是多少經,那第一部經都要推《無量壽經》。那麼《無量壽經》既然如此殊勝,那在這一本(編按:指會集本)出現之前,《無量壽經》在我們中國,讀的人很少,註解的也很少。所以寺院裡頭、人家裡頭讀的都是《阿彌陀經》,讀《無量壽經》的很少。註解的,從古到今,註《無量壽經》的只有兩個人。所以說《無量壽經》塵封大藏,讓塵土把它封蓋在大藏裡面一千多年哪。那麼這個第一部經,為什麼它要塵封大藏呢?因為這一部經我們翻譯的本子,翻譯得雖然最早,翻譯的也最多。但是到現在為止,在這一本出現以前,沒有一個認為是妥善之本,所以沒有善本。各個都有它優越的地方,各個都有它不足的地方。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缺乏善本。
這個翻譯得最早,在漢朝就翻譯了。我們佛經正式傳入中國是漢朝,漢朝就翻譯了,這部經還存在,我們稱它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這是漢譯本。漢譯本稱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漢朝翻譯的。從漢朝以後翻譯的,列入記載的,翻譯得最多,翻譯了十二次。現在人間流傳的只有五種。後來有曹操、曹魏翻譯的,有孫權翻譯的、稱為吳譯。從漢朝到三國已經翻譯三種了。晉朝翻譯的很多,都沒有傳。到了唐朝還在翻,到了宋朝又翻了。所以現在流傳的有五種譯本。
這五種譯本,它的差別非常大。大家看過《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有兩種翻譯,有玄奘翻譯的,有鳩摩羅什翻譯的,出入不很大。《金剛經》也有好多種翻譯。最著名的也是這兩位大師翻譯的,鳩摩羅什翻譯的,玄奘大師翻譯的。那就連各種譯本都算進去吧,出入也不很大。唯獨《無量壽經》出入最大。我們舉個例子吧,就可以知道它出入的懸殊。大家都知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其中四十八這個數字,在幾種譯本之中,它並不佔多數。比較流通的是魏譯。魏譯和唐譯都是四十八;漢譯、吳譯是二十四,二十四願;還有《後出阿彌陀偈經》,只有偈子,那很短,「誓二十四章」。所以說「二十四」的就有三種,說「四十八」的只有兩種。宋譯是「三十六」。你看,這個懸殊了吧。是吧!這個彌陀的願是最根本的東西啊,而且這幾種譯本,這只是舉了一個例子,就說明它的這個出入之大。為什麼出入大呢?因為佛不只一次說,因為這個法門太重要了,多次說呀。多次說是因為對象不同啊,這個出入就不一樣,這個記錄也就不同。而且梵本都是零碎的葉子,大家看過,一片一片散裝的,也很容易丟失。寫在貝葉上,有的時候也就很容易脫落。這個出入很大,沒有善本,所以塵封啊。
到了宋朝,有王龍舒居士的,大家都知道《龍舒淨土文》,他是個大德,是個進士,站著往生的。他的《龍舒淨土文》刻版出舍利。他是第一個把四種會集,他是四會,他裡面沒有把五種都會集,他只看到四種。王本唯一的一個缺點,他是有些經文,他的會集本裡,他的經文,是根據經的意思,是用他自己的文字寫的。這樣是一個很大的一個缺陷,就開了一個例,就好像用我們的語言文字,我們寫出來的東西說是經啊,這也就是不允許的。所以他這個功勞很大,很多都流傳很廣,大家喜歡念,因為文字也比較通順。比其餘五種原本,他的大家很容易了解意思。辭句也通順。但是,就是有這個毛病,這是一個缺陷。
清朝初年,彭二林居士把《魏譯》刪節,成了一本。所以有五種原譯,王龍舒的會集是第六種,彭際清居士,清初的,單把《魏譯》刪節了,很多重複的刪節了,成了第七種。
清朝咸豐年間,有個魏承貫,魏默深,是個大文學家。他就要解決王龍舒這個缺陷,他又會集了一次,就是用五種會集的。他是有勝過王龍舒的地方。但是他沒有完全避免王龍舒的毛病。還有各別的字句是他自己的,自己編出來的。
因此,先師夏老居士,他就閉關,求佛力加被,成天念佛持咒啊,花了幾年的功夫,寫出了這部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那麼這個經一出來,大家公認是善本啊。這部經是在中日戰爭,日本投降以後才正式定稿。所以這一本出現於世,是最近的事情。那麼大家都慶賀得到了善本。而這個善本呢,在台灣和美國都得到流通發展。這也正是說明法運昌隆,也說明我們台灣和在美國的佛教徒水平很高,能夠識法,眼光很透啊,所以就是說,才有這樣一 個因緣。
這個經,它究竟何以故,稱為第一經呢?就是因為這個經,它最完備了。你看,《阿彌陀經》讀了,《觀經》讀了,阿彌陀佛到底怎麼成佛的?什麼因緣哪?阿彌陀佛,都知道四十八願哪,發了什麼願,這兩部經找不著啊。發了願之後,這個願是如何成就的?所以在這些個最基本的內容上。我們要往生淨土啊,這個淨土是我們到了以後,彼土的導師啊,佛就是導師,如何成佛的?我們要成佛,我們要學習導師呀。導師如何「行」,我們應當學習呀。而這兩部經都缺少這個內容。
《無量壽經》裡頭,那就比其餘的經論都詳細了。它就說,過去有個「世間自在王如來」,那時候有個國王叫作「世饒王」,他就聽到這個如來的法,就發心出家,捨棄王位。出家之後,得的法名叫「法藏」。所以「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過去生中的前身。「法藏」比丘「高才勇哲」、「與世超異」,「異」就是異常。他發了無上之心,就把他的心願向佛說。他說,「我願意攝集一個佛國,要比現在所有的佛國都殊勝,可以不可以呀?」就發了這個殊勝之心願。這個心,我們不要把他體會成「我要超過」過去的佛。而是說他願意讓眾生成就和解脫更方便,更容易嘛。是一個無量的悲心,所以發出了這麼樣的一個大願。
「世間自在王如來」為了他的請求,咱們就簡單的說吧,就把二百一十億國土都示現給他看。這二百一十億國土的粗呀,妙呀,善呀,惡呀,種種呀,所以阿彌陀在「世間自在王如來」這樣的一個加持之下,看到這些佛土,他就總結啊,把一切適合於眾生的,利益於眾生的殊勝之處,把它總結成四十八願或者我們稱為二十四願,這只是數目字的問題了,實際內容是一致的。這個時間是花了五劫啊。這個在經本裡頭只占幾頁書,從「發大誓願第六」,這個是二十頁到二十八頁就完了。總共就這麼幾頁書,花了五劫的時間。我們人要寫一個志願書,寫一個總結,那這幾篇你有五天就足夠了。那阿彌陀佛怎麼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哪?足見這個大願是阿彌陀佛的悲心智慧長期的、專精的去推敲才總結出來的願。他這個願,這個願文成就以後,就到本師「世間自在王如來」匯報。「世間自在王如來」就讚歎,之後他就多劫的修行,多劫的積功累德而成就這個大願。
所以要制訂自個兒的志願,在「世間自在王如來」的幫助之下,看到了二百一十億佛國,然後總結提出了自個兒的願,得到了證明之後,多劫的修行,使自個兒的心願都落實了,都成為實際了。我們要發個願不難哪,但是要這個願成為事實,這不容易!阿彌陀佛就做到了,做到了所以成就了西方的殊勝的極樂世界,極其莊嚴。所以這部經就把這個說得非常詳細。而經中所說的極樂世界的莊嚴就遠遠超過了《阿彌陀經》的內容,所以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
例如我說一件事,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這個凡聖同居土,那很多人哪,還是凡夫嘛,在池中游泳啊。我在敦煌的壁畫就看見極樂世界游泳池的情況,那種莊嚴啊,那游泳的人,各個頭上都有圓光啊。那游泳池邊坐的人也都是身上都有圓光啊。它這個經上說,這個游泳的人,在水中沐浴的人,各個想法不一樣。在一個池子裡面,有的人希望水淺一點,剛剛到足跟,就到這兒;有人希望到膝蓋就到膝蓋;有的人希望到腰,到上面一直到…,有的人希望淋浴就是淋浴。有的人希望這個水流得急一點,它就急一點;這個人希望流得緩一點,對於他就緩一點,種種隨你的意。就是一個池子的水,能滿足所有一切沐浴的人的心願,所以這個是極其不可思議呀。
不但這個不可思議,而且這個水波揚無量妙法音聲。這個水波啊,就能夠發出無量的妙法音聲,你可以聽到從四諦法,到極殊勝的法,到甘露灌頂受位。你各個聞都可以不同啊。你聞了之後,而且你可以了解。你不願聞,你也不聽。不像現在有的人,屋子裡有一個什麼什麼,你不想聽嘛,那對你就成為躁音了。它這你想聽什麼就聽什麼,聽了你就了解。你不願意聽,你一點聲音也沒有,很清淨。
所以這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願力所感。這一切都是阿彌陀心之所現。所以就說明這一切都是華嚴的境界,一切無礙。有情無情啊,你說這個水是有情是無情啊?它這個無情之物,它怎麼能知道大家的心念?它怎麼會說法呢?有的人不懂得無情說法,怎麼無情說法呢?這個水鳥樹林都說妙法嘛,這就是無情說法。就顯示出這個極殊勝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