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文每天念一遍,當然很好,但這只是熏習而已。要根據自己的願出生行動,才真成為你的願。願要起行。有行無願,是盲目的行動;有願無行,只是虛浮的狂願,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動,要「積功累德」。
阿難.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衆之中。發斯弘誓願已。住眞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本段大意是:佛喚阿難,並對他說: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如來之前,在法會裡天人大眾之中,發了以上的弘深誓願,於是安住在真實智慧之中,勇猛無所畏懼,精進修持,一心一意莊嚴自己的淨妙國土。經過多劫的積功累德,所修成的佛國,開通無礙,廣大無邊,殊勝超眾,微妙無比,安然建立,永劫常然,永無任何衰壞異變。
「阿難」,是釋迦牟尼佛叫阿難,佛說: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如來之前,及諸天人大眾之中,發了這樣弘大的誓願之後,就安住於真實之慧。《往生論》說:三種莊嚴入一法句、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所以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都是真實智慧,都是無為法身。當年法藏大士莊嚴淨土的時候,正是安住真實慧中,「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本段的總綱。
「弘誓願」。弘就是廣大;廣大、普遍、平等普度的願,叫做弘願。希求滿足叫做願,更堅決的願叫做誓願。別的東西來干擾,你有堅定的誓願就能排除 ── 我不能管那些,我自己有誓願。
「住真實慧」。這個真實慧跟前頭第二品〈德遵普賢品〉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以及〈大教緣起品〉裡的「惠以真實之利」,這三句話說的是實際理體的三個方面,一個是真實之際,一個是真實之利,一個是真實之慧。三句不同,但是三句中有共同的,那就是「真實」。《大乘義章》說:「法絕情妄為真實。」徹底超情離妄,顯現本真,才是真實。所以真實就是本體,「真」就是真如,「實」就是實相。真如實相,《觀佛三昧經》說:「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到了佛的果位,果上的德就是真如實相和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就是勝義諦空,這是「空有不二」的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這樣的空。與色對立的空,對立的空是頑空。空是一邊,色是一邊,兩邊對立叫做邊見。第一義諦與真如、實相都是佛地果覺的聖德,這三者是同一涵義的不同名字。「即空即有,即有即空。」
又《教行信證》說:「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可見真如、實相與法身只是名字不同。天台宗說「諸法實相」,華嚴宗說「一真法界」,可見真實兩個字有無上甚深的涵義,有無量無邊的妙德。
「真實之際」,就是真如實相究竟徹底的本源。譬如探黃河的原始處,必須要窮黃河的源流;真如實相的究竟根源,叫真實之際。
「真實之利」呢?本經〈大教緣起品〉說:「如來……所以出興於世……欲拯羣萌。惠以真實之利。」所以普令眾生都得到真實之利,是如來出世的真實目的。那麼如何能叫得到真實之利呢?那就須要宣說能令一切含靈都得度脫、一乘願海、六字洪名、萬類齊收、三根普被的淨土法門。
「真實之慧」。能顯示真實之際的本體,流出真實之利妙用的,正是真實之慧的全體大用。《大乘義章》說:「真心體明,自性無闇,目之為慧。」真心就是指當人的妙明真心,又叫自性清淨心,也叫佛性、真如、實相、法身、法性、如來藏、法界等。釋尊證道時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指這個真心的本體,但由一念妄動,於是「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倘若「真心體明」,那就是本有真心的本體恢復了本有的光明。這一句也就是禪宗五祖所說「明自本心」。為什麼能明?就因為「自性無闇」,這與「真心體明」是一句話。自性就是指自己本有的佛性。譬如一面明鏡,本是十分光明,可惜被污垢濁穢的東西把鏡子弄髒了,鏡子被闇所遮,就不能照東西了。自性上消除了一切闇,這就是「自性無闇」,也就是禪宗的「見自本性」,這才叫做慧。所以明心見性才是本經所說的真實慧。
前已提到,「法絕情妄為真實。」「法」,指的是一切所有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種種,都叫做法,不是專指佛法叫做法,或者法律叫做法。佛教這個「法」字的定義,是最普遍了,什麼都可以稱為法。什麼叫真實?就是對於一切法都要離開情執與妄見。眾生都是在情見之中,所有的見,都是眾生知見。佛出現世間的大事因緣,就是為了告訴大家佛的知見。我們的修行是什麼?就是要把我們的眾生知見,轉變為佛的知見,就是這麼一件事。
所以要捨除自己的一切知解和成見,日新又新。所以修行是否得力,就看你能否去掉這些東西,破除這些東西。不是把自己的這些見,做為核心,慢慢豐富,慢慢美化。這只是自欺。譬如貨物,只用名牌貨的包裝,實際的內含是自己的劣貨,你始終是假的。你得把這個自己拋掉,無我嘛!真正要無我,沒有我了,還有什麼見?沒有我相人相、我見人見;不但要無相,而且要無見。眾生所有的,都是情見,都是妄見。真實法中沒有情見,沒有虛妄,所以叫真實。所以真實之際、真實之利、真實之慧都是這個意思。所以離開妄的本心,也就是自性、自心,也叫做真如,也叫做佛性,也叫做法身等等。
真心是體,有體就有用。從真心所流現,又能表明本心,並起無邊妙用的就是慧。所以修行不是修成植物人(人跟植物一樣,沒有腦筋,只會吃喝),而是要從真心本體上,流出無邊殊勝、無比微妙的照用。這不是第六、七兩識所產生的妄用。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我,這兩個識在那產生的錯覺、妄想、執著,遮蔽了本來的智慧德相。再者,本經的三個真實,可比擬涅槃的三德。真實之際就是法身德。真實之利,使眾生不為煩惱所束縛,不為三界所拘留,是解脫德。真實之慧是般若德。所以這三真實就如同涅槃的伊(梵文為 ∴ )字三點,不縱不橫(不是 ┇ 也不是 ┅ ),即三即一(說它是三,對,有三點;說它是一,也對,只是一個字)。伊字三點,即是三也是一。涅槃三德同於本經的三真實。
發願之後,法藏大士積功累德,第一句話就是住真實慧。這就是畫龍點睛。極樂世界一切種種的殊勝莊嚴,都是真實慧所流露的,也就是說,是真實慧所成就的。
「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勇猛精進」就是沒有間斷、雜亂,沒有疑慮、畏懼,沒有懈怠、停頓。「一向專志」就是心志專一,心是專一、固定的,沒有轉變,沒有悔改,一往直前。「妙土」指精美絕倫的佛土。它的精美不但一切不能和它相比,並且它的美妙大家也想像不到,讚不能及,所以稱為妙土。如何來莊嚴妙土呢?粗淺地說,就是很尊重地、很恭敬地,以等等的美、等等的善,來做裝飾。法藏大士有種種的妙德,這個妙德是「能莊嚴」,能做莊嚴的事;所莊嚴的妙土是「所莊嚴」。法藏大士以本身的萬德來裝飾所建的妙土,所以國土具足莊嚴。再進一步說,極樂世界依正一切莊嚴,直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由於心土不二,自心清淨光明即是國土清淨光明,心具萬德就是土具萬德,所以法藏大士住真實慧,莊嚴國土,這才是真實莊嚴。這就是極樂世界的大根本。
本經第廿六品中,阿彌陀佛對十方來極樂禮供聽法的大菩薩們說法:「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願 必成如是剎」「通達諸法性 一切空無我 專求淨佛土 必成如是剎」。這兩偈是彌陀宣說成就佛剎的關鍵,也等於是開演怎樣住真實慧莊嚴淨土。第一偈說,首先要了達覺悟一切法,如夢、如幻、如響(回聲)。這與《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一味的。這就證明金剛般若是成就佛剎的根本。有了根本,再滿足大願,就決定成功。
第二偈,首要通達一切法性,是第一義空無我 ── 既沒有人我,也沒有法我 ── 這和第一偈在根本上就一樣了。你所專志求得的清淨佛土,也正是於諸法性中「一切空無我」。所以若能這樣通達,這樣志求,你才能圓滿。所以人我法我俱空,才能「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才能真正通達真如、實相,契悟法身。從這裡可以流現一切。一切空無我,還在求淨土,這是真實慧。明白了本體,又從本體起照用,這是真實慧。所以無我無人仍專志莊嚴淨土是真實慧。總之,一切無我是理,莊嚴佛土是事;雖然沒有我,也沒有土,可是仍然「一向專志莊嚴」,是理事無礙。佛國離相,不妨專志莊嚴;雖有種種妙相,可是即相離相,當體即空。永明大師說:「建立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建立道場,只是水中之月;大做佛事,如同夢裡空花。這樣就事理無礙,空有雙融,遠離二邊,契合中道。這樣圓修、圓證,所以彈指圓成。
所以說住真實慧,專志妙土,是大願之本。從真實之體,才能產生真實的照用、真實之慧;安住於真實慧,才能如實顯示真實之際。寶珠放光,首先照亮寶珠的本體。所以極樂世界的水鳥樹林,一塵一香、一草一木都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的流現,無一不是一真法界,無一不是圓明具德,不可思議。
「所修佛國.開廓廣大」。「開」就是開放,張開;「廓」是開廣空虛。「開廓」,就是空廣開闊。《往生論》說,極樂世界「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就是「開廓廣大」之意。虛空不可壞,不可燒,不被淹,所以究竟常存。
「超勝獨妙」。《法華遊意》說:「妙是精微深遠之稱。」「妙」是精彩、微妙、深入、久遠。《大日經疏》說:妙是「更無等比,更無過上」,沒有能比的,更沒有比它更好的。《會疏》說「超勝獨妙」,不僅僅是廣大,而且其中這一切莊嚴之事,佛身、國土、依報、正報,都是第一無比,超諸佛剎,最為精美,所以叫做「超勝」;唯有極樂這一國土,最不可思議,所以叫做「獨妙」。
《會疏》又列舉了七件事,說明極樂世界的超勝獨妙。現選出其中精彩的四項:㈠「佛身光壽,超過諸佛故」。佛光無量,壽命無量,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超過諸佛。㈡「名號利益,獨出難思故」。彌陀聖號名聞十方,十方諸佛都稱讚,都勸其國眾生,大家都念阿彌陀佛,可見彌陀名號「獨出」。十念必生,所以功德「難思」。㈢「往生正因,易修易獲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往生的正因,任何智愚閒忙,男女老幼,都容易修,容易得到果,甚至五逆十惡,臨終的時候,地獄惡相顯現,此時懺悔,持名念佛,仍可往生,所以是「易修」。真要修,信願持名,十念必生,所以叫「易獲」。㈣「生後得果,太頓太高故」。往生以後所得的果,太頓了,太高了。五逆十惡,臨終十念,就能往生,就是不退,「太頓」了。帶惑的、帶罪業的凡夫,只要橫生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就是阿鞞跋致,就跟一生補處菩薩相當,故曰「太高」。善導大師說:「四十八願莊嚴起(極樂世界是四十八願莊嚴而起的),超諸佛國最為精。」所以叫做「超勝獨妙」。
「建立常然」。最初興起是「建」,最後成立叫做「立」。「常」,常恆;「然」,就是這樣。「建立常然」,指從初興直到無盡的未來,永遠就是這樣了。「無衰無變」。「衰」是衰退、衰弱。「變」,改變、變壞。極樂世界建成了之後,永遠不會衰退變壞。
「常然」。「常」有三種:㈠ 本性常(凝然常),㈡ 不斷常,㈢ 相續常。㈠ 本性常是法身。法身無生無滅,本來常住。㈡ 不斷常是報身。因為報身是從法身所流現,所以也就沒有間斷了。㈢ 相續常,指應身。應身化現於這個世界,前一個應佛剛剛過去,又另顯現出一個應佛,前後相續。善導大師《事讚》說:「極樂無為涅槃界」「無衰無變湛然常」。這就是說,極樂世界是法身常。至於密部《大乘密嚴經》也說極樂世界是常住不壞的,經文說:「而依密嚴住」,密嚴是大日如來的國土,也就是極樂莊嚴國。經文接著說:「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這就是說,彌陀就是大日如來,密嚴國土就是極樂世界。底下又說:「密嚴淨土超諸佛國,……如無為性,不同微塵」。密嚴國土就是大日如來(也就是阿彌陀佛)所顯的他受用土,是為諸佛他受用的報身國土 ,是從法性上由大慈悲的願力而建立的。這個淨土跟法性土,跟常寂光土一樣,沒有無常的過失。
《密嚴經疏》說:「今此密嚴藏(國土),但於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故非微塵成。」經中說:微塵聚為世界,世界散為微塵(現代科學已經證實),但極樂國土、密嚴國土,是如來清淨藏心所顯現,不是微塵所成,本來不是物質 (所謂微塵,不是人們過去認為光線中所照出空間小小的微點,那還是太大了。近代科學家發現微中子,它空間所占的區域等於一個電子的多少億分之一,它可以透過若干億公里的鋼板,因為它太小了。它彌漫在太空之中。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後,就出現了大量的微中子,微中子慢慢匯聚為世界。看來宇宙大爆炸的壓力波,就是佛教所說三災中最大的風災)。密嚴、極樂都不是微中子這類東西所形成,而是如來清淨妙心的顯現,因此它「建立常然,無衰無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