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尊者舍利弗」。「舍利」的意思是一種鳥,鶖鷺。他的母親長得非常端正,眼睛像那個鶖鷺一樣。「弗」是「子」的意思,以鶖鷺來形容他母親,她的兒子所以稱他為「舍利弗」,就是「鶖鷺子」;有人叫做「珠子」,也拿「珠」來形容他的母親,母親的眼睛像珠子一樣;又叫做「身子」,因為他母親身子很端正,他是他母親的兒子,所以叫這個名字。
「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他這個智慧,他在母親胎裡的時候母親就能夠妙辯,母親懷這孩子的時候跟人家辯論就能超過餘人,就能勝過他舅舅俱絺羅,也是佛的弟子,後來證阿羅漢。俱絺羅已經學了很多,他的母親在懷著孩子的時候,辯論就超過她這個兄弟。舍利弗八歲就登座,雖然是外道,他登座;他十六歲就出國,各國去遊說,他辯論,他說法弘揚,他辯論無雙。他學佛之後,七日之內就遍達佛法,智慧第一。本經所要說的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阿彌陀經》裡頭說的,「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只有大智慧的人,對於這個才能夠深信不疑。所以在憍陳如之後就是舍利弗。
底下「大目犍連」,也就是「摩訶目犍連」。「摩訶」是「大」的意思;「目犍連」是他的姓,可以譯為「讚誦、采菽、萊菔根等」。他們這一族裡頭出家的人很多,所以對於他分別,加一個「大」字,稱為「大目犍連」。采菽是他們的姓,他叫做「拘律陀」,父親是宰相,他是從拘律陀樹神那求子得了兒子,就管他兒子叫這個名字,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智度論》說,舍利弗是智慧中第一,目犍連是神足第一。所以,舍利弗在佛的右面,目犍連就在佛的左面。他的神通很大,他能夠一城的釋迦牟尼佛的本家,他都把他們托到天上去。他降伏毒龍,種種的神通,神通第一。所以就是佛弟子中,這都是拔尖的人物。
「迦葉」也是姓,這個姓翻成為「龜」,或者翻為「飲光」,名字叫「畢波羅」,也是樹的名字,也是父母在樹神那兒祈禱生的,就把這個樹的名字叫他的名字。他是大富長者之子,很有錢,但是他能夠捨。他不但捨,他還修苦行,同時他是為佛菩薩所稱讚,所以稱他為「大迦葉」。
「迦葉」可以翻譯的意思是「龜」。他是先代學道有龜現這個瑞相,所以這一族就叫做「龜氏」。他又叫做「飲光」,因為在毗婆尸佛的時候,他是一個煉金的師傅,有一個貧女…他的金子就差一點,那貧女就布施了一點,貧女很貧,但她就這一點金子給他,他就正好補足了來莊嚴佛像。從這以來他們九十一劫,這兩個人都是身如黃金,光色顯耀,把別的顏色都能夠不顯,就好像月明星稀,月亮很亮,星星就不顯了。他身體很光,別的光就不顯了,所以稱他為「飲光」,就是他使別的光不顯了。他這個「頭陀行」,在佛弟子之中,他「頭陀行」第一。「頭陀行」我在這個註解裡頭引了十二種內容,我這只舉兩種:一個就是過了中午不但不吃飯,而且不喝漿,水都不喝了;而且他是不睡覺,「但坐不臥」,這都還有十件事。老了之後,釋迦牟尼佛就說你已經老了,別這麼苦修,但是他還堅持。所以佛很讚歎他,他就沒有個人的這種想要求安逸的心。
所以就是說「有頭陀行,我法久存。」「頭陀」的意思就是翻為「抖擻」,精神抖擻,「抖擻」有「去掉」的意思,抖擻這些塵勞煩惱,這一共十二種。
但是更應當注意的是什麼呢?是大迦葉是傳佛心印的人物,他是傳佛心印的初祖。所以從很久遠以來,台教就攻擊禪宗,說是拈花這個公案沒有根據,是禪宗人編出來的。有根據,這是《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裡頭的,梵王到了靈山,拿金色鉢羅華獻佛,捨身為座,用自己身體做床座,請佛坐在他身上說法。你看這是一個梵天的天子,對於法的恭敬。
咱們的二祖,雪都沒過了小腿,站在那兒不動,達摩還認為他不誠懇,他把胳膊砍斷,所以求法。這個梵天捨身為座,請佛坐在他身上,請佛為眾生說法,佛就登座。他不是獻了花嗎,佛就拈起花給大家看,讓大家看。大家不明白,今天讓我們看這個花是什麼意思?只有迦葉他噗哧笑了一聲。佛就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這樣的妙法,正法的眼藏,「正法眼」這個藏,所以就是要有法眼,而且是正法眼;涅槃的妙心,涅槃三德,就是最高的證到涅槃了,涅槃的妙心;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付囑給誰了?付給了大迦葉。
《涅槃經》也一樣,《涅槃經》說,將來對於經典你們都莫衷一是的時候,你們要問就問迦葉。所以經典的解釋權在迦葉那兒。所以你們要知道這個事,只有能得佛心印的人才有解釋權,說老實話。這個文字你可以這麼講、可以那麼講、可以體會得深、可以體會得淺。傳佛心印。這只能打個比方,你在銀行存了一百萬塊錢,你有印鑑,去取錢,你寫個條去取錢,填個單子,他給不給你啊?支票也可以,他給不給你啊?他要看你的印鑑,印鑑對了就付錢,不管什麼人拿去他都給,所以「印」的作用就是如此。「心印」就是這個譬喻,你這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法?你能不能得利益?得符合這個心印。
這就是禪宗第一條公案,「拈花微笑」的公案,傳心給迦葉成為初祖,阿難成為二祖,你看,這初祖、二祖都在這個會上,阿難是當機;之後二十八傳到達摩,到了中國,第六傳傳到六祖,禪宗在中國大盛。現在國際上承認禪宗是中國的,其實應該說都是印度的,不過在中國確實是大放光明。他們說禪宗是中國的,老子、禪宗這是中國的;梵,婆羅門,梵和佛教是印度的。所以在魏譯本裡頭有三十多位上首,現在這個地方就是精煉了,只挑出幾位,這幾位回頭我們都講,都有很深的含義。把禪宗的初祖擺在這,也就表示「禪淨不二」。
底下就「阿難」了。「阿難」可以譯作「阿難陀」,簡稱為「阿難」;也可以翻成「慶喜」、「歡喜」,又可以翻譯成「無染」,是白飯王的兒子;佛是淨飯王的兒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在佛成道日他出生。淨飯王聽見自己的兒子成了佛,又聽見宮中生子,所以非常高興,說今天大吉,是個歡喜的日子,就跟大家說這個小孩就叫歡喜,就是「阿難」。「阿難」就是「歡喜」的意思,「慶喜」、「歡喜」,這麼個因緣,是在佛的成道日他出生了。所以他很小,佛說法三十年他才當侍者。
還有他隨佛到天宮、到龍宮,婦女都極美,他心中沒有染著,所以稱為「無染」。他平常是這麼好的,他還蒙受摩登伽之難。他不是一個登徒子、好色,他平常是這樣的水平。所以這個裡頭,將來大家讀讀《首楞嚴》,這就是不明白二種根本,不明白什麼是生死根本、什麼是涅槃根本,就是修行也是墮落為聲聞、緣覺,甚至於墮為魔王、魔子魔孫,就是不明白這兩種根本。阿難就是犯這個病,雖然他這麼無染,因為他不明白這兩種根本,他還是免不了摩登伽的難。底下以前說過,就不重複了。
阿難就是佛所說的他都能夠記得住,一個字不忘。所以《涅槃》裡頭稱阿難是「多聞士」。迦葉也稱讚,「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所以阿難是多聞第一。憍陳如是第一弟子;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迦葉是頭陀行第一,又是傳佛心印;阿難是多聞第一,是二祖。
這個「等」就是表示還有多少人。因為《魏譯》中一共列名三十一位,現在會本僅在三十一位中把上首五個人的名字,所以用一個「等」字來概括其餘的人。「上首」就是首座,大眾一座的上位稱為上首。各經上首的人數不一樣,唐玄奘所翻譯的《阿彌陀經》稱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他只列了四個人為上首,就是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泥律陀〔註一〕。本經是列五個人,這是「一切大聖.神通已達」的這些大尊者之中的上首。
底下再討論一點,說「一切大聖,神通已達」本來是讚菩薩的話。在《密跡金剛力士經》裡頭有這樣的話,「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俱,菩薩八萬四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那是讚菩薩的話,在我們經中拿來讚歎聲聞,這就表示常隨的這些聖眾,他的本來就是法身大士,都是大士,證了法身的大士,他是隱了他的本,他的本地他不顯,他垂示一種迹象,痕迹啊,就顯現出一種聲聞的相。還有就是他方的聖眾,來幫助佛的弘化。所以「一切大聖」是指本地都是究竟菩提的人。
「神通已達」表示他從體起用,他是遊戲神通,到咱們這地球上來,幫助佛來弘化。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些聲聞眾是大權示現的法身大士,幫助釋迦牟尼佛來開顯淨土法門。
再有,以上這五個人,所謂「了本際」,就是他了知了他久遠的本際,所以擱為首位。所以真要是「了」了本際,那就是《楞嚴經》的那兩個問題就解決了,剛才說的。所以這個擱在最要緊,擱在第一位。
舍利弗是智慧第一,表示彌陀這個「佛」的智慧是「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樣的智是深廣沒有邊際的。所以舍利弗第一,來表達佛的智慧無邊。
目連的神通第一,就是表示遊戲神通的誓願。所以大家都在遊戲神通,顯現在各方往來各個國土,從極樂國土可以徧遊一切國土,這都是遊戲神通。
大飲光就表示彌陀的光明是殊勝,沒有不照,「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用「飲光」表示,表示跟經中都相合。
慶喜就表示聞了名就歡喜,所以聞名歡喜,至心信樂,乃至十念都可以生。所以這個「十念必生」,剛才那個問題,大家去看看經文,第十八願,你聞名之後至心信樂,心心回向,乃至十念,都生啊。它沒有說絶食,裡頭沒有啊。所以那位加上絶食能往生,這不好,不合適,就是要念到最後。這都能度脫,所以歡喜。
再有結合禪宗,迦葉是初祖;阿難是二祖;憍陳如表當人的「本際」;舍利弗表示每個人本有的智慧;目連就表示我們固有的神通;飲光就正好像百丈的話,「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你開悟之後你的靈光就獨耀。「獨」,無侶,沒有侶伴;「獨耀」,光耀;「迥脫根塵」,迥然超脫於六根六塵,這是「飲光」的含義;慶喜,這一開悟你慶快生平,痛快,我這一生參學事畢,歡喜無量,「心心相繼」。所以一部大經,也就是付法傳心。《大集經》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這個道理很多參禪的人不大懂。所以參禪的人不信淨土,古人就說「管保老兄欠悟在」,那就表明你這個老兄你悟得還不夠。所以這部大經「正是付法傳心」,就是傳心;「一句名號,直顯本來面目。」一聲佛號一聲心,佛號就是你的心。你一念心就顯了,就顯你的本來面目了。這個道理是圓教的道理,不是頓教,僅僅是限於頓教還不能理解這個。
所以說這一句佛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佛跟佛才能徹底瞭解。所以說念佛是淺,這都是只能說他自己淺。「於此薦得」,你在這個地方你能夠透,你才能稱得上是「帶角之虎」。「但當驀直念去」,你就是直念去。「便是無上深禪」,不管你是定中念、散中念,都功不唐捐。這就把列這些名,體現一下禪淨不二的意思。
再有,咱們這個經裡頭,先是聲聞,後是菩薩,把聲聞擱到菩薩前頭了。《佛地論》說過這個話,它說「先說聲聞,後說菩薩」為什麼呢?因為聲聞眾都是挨著佛旁邊的,離佛最近。而且聲聞他最莊嚴,都是現比丘相;而且是親受化,也常隨佛,形象都是三衣鉢具,這都是跟佛的形象相像。所以先列聲聞,後列菩薩。這是據《佛地論》的。
註一:阿泥律陀即阿㝹樓馱,玄奘大師在《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中譯為阿泥律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