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遵普賢第二 (之五)

〔第十二講,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二日〕

我們現在開始講。這是正講到參與這個法會的十方來的大菩薩,他們「咸遵普賢大士之德」,這是一個總的內容。這裡面具體的情況,就講到他們在十方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在許多許多世界示現成佛。

「八相」現在我們講到第七相「轉法輪」了。佛之出興於世,這大事因緣。這個因緣最主要的是什麼?就是要度眾生啊,不然佛成佛與眾生無關,所以眾生可以因此而得度。如何來度眾生?就需要靠佛來弘法,廣說種種的妙法,把眾生震醒覺悟。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轉法輪」可以說是一個核心。這些諸大菩薩為什麼到十方世界去示現「八相成道」呢,主要也是到十方世界去示現「轉妙法輪」。因此在文中這一段也是最長,比其餘各項談得長。

經文說,「天人歸仰請轉法輪」,一直到最後第八相就是「而現滅度」為止,這中間很長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內容。「天人」就指的是天道的人,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天中所生的人就稱為「天人」。天道中這些人他們都,歸是歸敬,都投到佛門,歸到佛門來,恭敬叫「歸」,「仰」是欽仰、仰慕。天人都恭敬、歸依。

這裡引了兩個經文,一個是「論」,一個是「經」。頭一個是「論」,《大智度論》說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五七日不說法。實際這裡說得簡單一點,佛一成佛之後在頭三個七天裡頭大說《華嚴經》,所以八十多卷的《華嚴》就是在佛成佛三七日裡頭說的。但是這些聲聞、緣覺的弟子,阿羅漢都如聾如盲沒有領會。所以底下就是《大智度論》所講的,一直到第五個七日還是沒有說法。佛就自己說,「我法甚深,難解難知。」這些大阿羅漢都不能知,眾生更是無法知了。

一切眾生因為「縛著世法」,為世法所縛、所著,「縛」是捆住,「著」是自己在那執著,沒有能夠理解的,還不如入涅槃了。這是釋迦牟尼佛當時也是示現。這個時候諸菩薩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請求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轉法輪,佛就默然受請,後來就說《阿含》法,說小乘法。因為《法華》是最後說,《華嚴》是最初說,所以這如太陽一樣,太陽剛出來的時候,直照到高山的頂上,等太陽要落山下去的時候,又是直照在高山頂上,所以一頭一尾說的是最高的法。這是不得已來說《阿含》,然後一共是「五時說法」,說《方等》、說《般若》,最後說到《法華》、《涅槃》,這個時候把大家已經提高了。《法華經》也是記載這個事情。當時因為佛默然不說,天王、菩薩、眷屬百千萬恭敬合掌來頂禮,「請我轉法輪」,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請釋迦牟尼佛「轉法輪」。

「法輪」,這兩個字什麼意思?就是佛的這個教法、這個大法,演說佛的這個教法就稱為「轉法輪」。「輪」的意思就是轉輪聖王他的一種寶叫「輪寶」。天上有各種寶,「輪寶」是寶中之一,有這個寶就可以迴轉四天下,就是一個很大的天體,能夠摧毀一切魔敵,這是天的一個寶、叫輪。所以拿它來做譬喻,拿這個轉輪聖王的「輪寶」來譬喻佛的教法,佛的教法怎麼樣呢,可以流轉到一切眾生界,到一切眾生界來破除煩惱。

《法華文句》解釋,它說諸佛菩薩轉心中之法,「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諸佛心中有一個化他的法,就是化眾生的法,把佛這個法傳到眾生的心裡面去,這就叫「轉法輪」。所以不一定要想到真正有一個實際的輪子在那轉,這就是「轉法輪」的含義。把佛心中的法傳輸到眾生的心中,也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讓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轉」字的含義,嘉祥大師的翻譯,「自我至彼,故稱為轉。」從我到對方就叫做「轉」,這是有個轉動,不要很機械的體會有個輪子在那轉,這是一個譬喻。《探玄記》解釋得很好,它說「法輪」,先解釋這個「法」字,「法」有四個意思,就是「教理行果」。所謂這個「法」,不是一切法的那個「法」,而是指佛法的「法」,它包括了「教化」,包括了「修行」,包括了本來的「理體」,包括修行所得的「果」,這叫做「法」。

「輪」也有四個含義,一個含義是「圓滿」。咱們這個自行車,大家騎車都知道輪子很重要,輪子你要短幾根條就不好騎了。真正的一個輪子,它什麼都具足,圓滿。它「具德」,它沒有欠缺,有它的功用,就是它的德。而且它有它的作用,最大的作用是摧毀惑障,有迷惑、有障礙,「法」可以摧毀它。它有轉動的意思,輪子是轉動的,為什麼?從此向彼,從我向著別人了,這個「法」可以從我流到諸人的心中。你們將來都是法師,你們要說法,你們講的這些玄理讓聽的人得到,這不就是從此至彼嗎?這就是轉,轉動之義。所以這個轉動包括從佛至眾生,說法的,說給眾生聽了,這是從佛至眾生;同時也使眾生轉向佛,為什麼呢?因為眾生聞了法之後他要成佛,眾生又回向到佛,所以這包括兩個含義。所以「輪轉」是「輪」的意思,很有意思。所以「天人歸仰請轉法輪。」這是第七相。這個時候佛就轉法輪就說法了,底下都是「轉法輪」的內容。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所以現在我們這個刊物叫《法音》。這一句一直到「於此中下而現滅度」,這很長的一大段落都是第七相。

「法音」兩個字,不僅僅侷限於佛的說法,佛的言語的有音聲的說法,因為「世尊說法,乃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說,說時說,默時亦說。不但有情說,無情亦說。」所以這個「法音」就不可以只體會只是當年在那現出這個身相語言,只是這個是「法音」。所以「百草頭上祖師意」,百草頭上祖師意就是百草頭上說法,這就是「法音」的廣義。

「覺諸世間」,「世間」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世尊接受了天人跟菩薩的請求,來廣演「一代時教」,這個「時教」有大乘、小乘,有權法、有實法,有偏、有圓,種種的法都是在這「轉法輪」之內的。因為眾生根基不一樣,眾生根基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樣,所以先在說《阿含》的時候說小乘,然後慢慢的就回小向大。《方等》就「彈偏斥小」,先說小乘,等到《方等》呵斥小乘,說小乘是「焦芽敗種」,就是不可救藥、不可造就;讚歎大乘,說《般若》,說大乘法,先說「權法」後說「實法」。說「權法」如何證阿羅漢、如何證緣覺、如何去行菩薩道,到了最後告訴說這都是「權法」,一時之法,到了最後全是要成佛,有偏、有圓,有許多只是偏不能達圓,到了《法華》到了《華嚴》這都是圓教了。

大家要知道淨土宗也是圓教,圓頓之教。拿這個一切法來覺醒三界一切眾生,法法都是要的,因為眾生的病不一樣。如果只是圓法就夠了的話,當時說了《華嚴》就不必再說了,但是大家不懂,佛都要般涅槃了,大家請求才轉法輪說小乘法。既然是這樣,佛出世以後,不管佛是在說或者不在說,說種種的教都是為了覺諸世間,所以佛之成佛是為了眾生。

「諸世間」就是三界,不光是我們人,人和畜生等等,這都是欲界的。欲界天之上有色界天,色界天之上有無色界天,覺醒於諸世間。「常以法音覺諸世間。」這個就是總相,受請之後就是如此。底下就是一步一步的講這個內容。

「破煩惱城壞諸欲塹。」「煩惱」就是這十樣東西:貪、瞋、痴、慢、疑(懷疑)、身見(現在許多修氣功的就是在身見之中修這個身)、邊見(總是落邊,承認「有」就不承認「無」,落到某一邊,「是」就不能是「非」,這是所謂邊見)、邪見、見取、戒取。這十種稱為「十煩惱」。

天台宗就講得更深一點,就以「見思、塵沙、無明」這三種惑,稱為三煩惱。那麼這些煩惱都要破除。《智度論》說得很好,說煩惱是什麼呢,「能令心煩,能作惱故」,能叫你心煩,能叫你惱怒、惱亂,這個叫做「煩惱」。這個解釋很直接。所以你一心煩一動氣就是煩惱來了。不但生氣是煩惱,你興奮欲狂也是煩惱。

「城」指的是城堡、堡壘。「佛演妙法」,佛演說這個妙音,演說法音幹嘛呢?就是摧破眾生心裡頭那個煩惱的堡壘,所以我們大家都不知道我們這有個堡壘在這兒哪。所以首先我們要打破這個堡壘,這就是破煩惱城的意思。

「壞諸欲塹」,《淨影疏》就說,「愛欲之心,深而難越。」愛欲的這個心,非常深,很難越啊。這是佛說的,他說「愛」這個事情是最可怕,是最不好辦,如果這個世間還有另外一件事和這愛慾同等的難辦,那一切眾生都不能成道。幸虧只有一個事情,這個事情是最難辦的,愛欲。一切眾生都因為愛欲而正性命,性命就是這麼來的,生死之本,再有一件事情這麼嚴重不可破,那眾生就沒有出頭之日了。因此我們就只有這一個,咱們就要破這一個。

「深而難越,故說為塹。」「塹」就是護城河,城外頭修一條河保護這個城池的。因為這個東西為了要保護城池,就不是你隨便一邁能過得來的,才起保護之意,這就不大容易能夠越過所以稱為欲塹。《甄解》是日本疏,它說「壞諸欲塹」者是什麼意思?「捨欲心」,食慾、色慾這都是欲,捨掉這個欲心。而且特別指「愛欲」,把這個題目點得比《淨影》點得清楚,「愛欲是諸苦之本」,所謂「愛為苦本」。外國的學問把「愛」說得很神聖、很莊嚴,其實這個是諸苦之本。這個「欲」,所謂「人欲橫流」,「欲」像洪流一樣極深極廣。「眾生漂溺之而難度」,眾生都在裡頭漂,頭出頭沒,不容易度過,就把它說成是「塹」。解釋這個「破煩惱城壞諸欲塹。」底下還有後兩句,我們一塊講。

這個意思很深。為什麼「轉法輪」一上來先說這四句呢?「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所以「轉法輪」之前首先要這四句話,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有很多人也都有弘法之心,很想寫文章、很想說法,也就是想要助佛弘化,而對於這四句沒有理解,那恐怕是你所做的事跟你的心願就相違反,所謂「事與願違」,你想做好事,但是做出來就是壞事。底下我們再解釋,這裡頭引了幾種解釋,有淺有深。

《合贊》是日本人的,它說「見」和「愛」,眾生都有許多成見、有許多所愛,還有煩惱,這些都是垢污,都是髒東西。這些垢污怎麼能夠除去,須要空慧,就「照見五藴皆空」,這樣的智慧就「度一切苦厄」,就好像洗一洗一樣。底下這個「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我不詳細解釋它了。他把這個「超諸毀謗,故曰清白。」因為你沒有這些壞東西,人家不會毀謗你,所以說它「清白」。他講也講對了,講得淺,因為你沒有這些過錯、沒有垢污你只有清白,你沒有毀謗了。

嘉祥大師他《無量壽經》的疏,他就解釋這兩句,他說是「遣除迷垢,故云洗濯。」把自己所迷,因為迷就是眾生,悟了就是佛。什麼是髒?就是你這個一念之迷,要把這個「遣」除了叫做「洗濯」。除了這個迷,沒有迷了,沒有迷了就是覺。底下解釋「顯明清白」,他說「無相之解,是無漏明,故云清白。」你得到了無相的理解,「信解行證」開了圓解。「無」,是離相,無相的這個解,這個解是無漏的「明」。這個「明」是明白,這個是無漏的、是清淨的,不是有漏的,故曰「清白」。因為它無漏,所以清白。怎麼能夠「遣除迷垢」,就是因為現在你明白了不迷了。去了「迷」這個明白它是無漏的,所以真是「清白」了。

《甄解》就說「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是澍雨德。」是像佛下雨的這個德一樣。下雨這個「德」能把這個…,你看,一下完雨樹葉都乾淨了,什麼都乾淨了,房子什麼都乾淨了,這個就是「能顯清白體之德」,把本來乾淨的「體」顯出來,下雨就有這個功效,就打譬喻。如來法輪就洗濯,就洗掉了塵勞垢污,我們這個塵俗的塵間的這一切污垢這些染污。「開顯本有淨體」,開出來,顯示出來,一切本有的本來清淨的本體。

你看看這個解釋,古德的解釋,你看是一層深一層,這個又更深一層了。所以「顯明清白」,去了這個東西就乾淨了,這是一種。再一種就說這是「無漏之明」,而這個就顯明眾生本有的淨體。所以後頭就比前頭更具體、更深入了。所以這兩句不能隨便看,我們要是自己看你很容易就帶過去,洗洗髒的嘛,把那清白就顯出來了;而這是指的顯明了本來的本體。

眾生怎麼叫「顯明清白」啊?一個東西洗一洗把它本來的東西露出來了,眾生怎麼洗呀?那只有禪宗的開悟。所以「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真正認得這本體了,這才是顯明清白。所以佛經語深,很多人他就喜歡用自己所理解的道理及文句解釋經典,而不去參考古德的註釋,這往往出很大的錯誤。所以這麼來看,「清白」是什麼呢?是「智斷之果」,把他們三個人的話咱們都可以綜合起來,是智慧所斷的果實,是「無漏之明」,這個「明」就是「明心見性」,這是個無漏的「明」,是「本有淨體」這個「清白」,「顯明」這樣。

如果融會禪宗,「洗濯垢污」是什麼?就是百丈禪師所說的「迥脫根塵」,在開悟的時候你迥然脫離了六根六塵。他這兩句,百丈大師一共是八句,這是頭兩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顯明清白」就是「靈光獨耀」,這個「光」不是世間凡俗的「光」,是靈明的「光」,神靈不可思議、不可測的光。「獨耀」,「獨」就是不二,不與萬法作對,沒有對立面。一有相對的就是矛盾,就陷入矛盾之中,就陷在二了,所以大地山河人我什麼什麼都出來了,男男女女、子子孫孫,無窮無盡了。「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用這個文字來宣說這個不可說的開悟的境界,這也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這光獨耀,「不與萬法為侶」。大概是龐居士問石頭,「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石頭摀住他的嘴不叫他說了。就去見馬祖,馬祖說等你一口吸盡西江水我跟你說。不可說了。所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就可以合這兩句話。「洗濯垢污」是「迥脫根塵」,「迥脫根塵」還有什麼垢污啊?「顯明清白」,清白就是你的本體,「靈光獨耀」啊。

會合咱們淨土宗,「都攝六根」就是「洗濯垢污」,你六根都攝住了還有什麼垢污啊?「淨念相繼」最後「自得心開」,就是「顯明清白」;心開,「一聲佛號一聲心」。這個就把這四句解釋起來。

今天我們要特別說一說為什麼把這四句擱在「轉法輪」頭上,因為這是個根本的。當然與會的這些大菩薩他們都是「位後」的普賢,都是已經成了佛而示現菩薩的,但是他們要轉法輪,就要眾生也都先要這樣,你先要破煩惱,除欲塹,洗垢污,顯清白,不如此你如聾如盲啊。而這些佛菩薩教人的話,都是他自己做到的證到的話,這些大菩薩也就是從這些地方開始的,所以他能圓滿他的願,圓滿他的果,來「以法音覺諸世間」。

現在的人呢,往往就是我自己煩惱是照舊的,欲塹也是照舊的,垢污是一點也不少的,就是想我要當當老師,給人講講、教教人,這是捨本逐末,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自己還帶著這一些煩惱垢污,自己並不能明心見性,所以說法你要是「宗通說通」。只是研究語言文字、研究學問,你登峰造極就是「說通」,你能把這個道理說清楚,可是這個說如鸚鵡學舌,鸚鵡也會說話,但這句話的含義它沒有什麼理解。我看一隻八哥說話,問它什麼時候?「三點半」。你不論什麼時候問它,都說三點半,它對三點半沒有理解。所以你問什麼時候?「三點半」,它也會說三點半,它不理解三點半。你這樣說法能夠度眾生嗎?所以這個事情就是我們要知道這個「本」。這個叫轉法輪。

這四句,就是每一位要有這個轉法輪之願,這四句是要自己常常當為座右銘。不是要想著成名成家,當佛學大師,座下多少弟子,種種受人恭敬,這些都是「垢污」。要離開這些而願意利他的心,這才真能利他。這一點是我們很應當深思的,很多人犯了這個毛病,只好就最多成了個佛學家。老老實實成個佛學家也不錯,有的時候是生出邪見就謗經謗法,這樣的話還不如那個不信佛的人,因為謗經謗法的罪最大了。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