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衆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
底下就是「興大悲」起,一直到「拯濟負荷,皆度彼岸」,有十句話,都是表示這些大士的大慈大悲。
「興大悲.愍有情。」「愍」就是哀念。菩薩悲憫眾生,他是平等的悲。《會疏》說,拔苦叫做「悲」,這是至悲,是真實平等的悲,對於一切都是平等對待的。我們佛教講究「怨親平等」,不是說有分別的,這個人跟我好,我就是可以多什麼一點;那個人跟我不好,來有選擇的、區別對待的,是平等對待的。「怨親平等」,而且把「怨」字擱在前頭,這是大悲。所以《涅槃經》說,「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密教也是說「大悲為根本」。這兩句話是一樣的。所以這些大士都發了這樣的心,大悲之心,同體大悲,「興大悲」就「愍有情」,憐憫有情。
底下怎麼做?就「演慈辯.授法眼。」「慈辯」就是從慈心來為大家說法。「慈」就是「與樂」,使大家能得到安樂。「依慈起說,名演慈辯」,這是《淨影疏》。從慈心出發,救度眾生,讓他得樂而為之說,這個叫做「演慈辯」。「授法眼」呢,「法眼」是「五眼」之一。這個大家知道,我不念了。「法眼」就是菩薩為了度眾生能夠照見一切法門的智慧,稱為「法眼」。
這個「五眼」,有的人現在就是必定要想到是個具體的眼睛怎麼怎麼樣。「法眼」它是一種智慧,能夠抉擇一切法門,知道什麼法能夠度眾生,如何如何,這個稱為「法眼」。《會疏》說,「佛道正見,名為法眼。」你對於佛道,你有一個正見,這就是你有了法眼。不像大家說天眼,看見這個、看見那個,通達這一類的這種事情,這是一種正見。
「智能照法」,這是《淨影疏》,「故名曰法眼。」你的智慧能夠照了一切法,這個叫做「法眼」。所以「法眼」就是能夠了達眾生種種的根器,知道他的根器,我們善於知道一切去救度他們的方法,應他們的機,給他們這樣來救度,這樣的智慧稱為「法眼」。所以我們教導眾生對於佛法生了正的知解,既然他有了這個智慧了,他就得到法眼,所以稱為「授法眼」。
尤其是在淨土法門,眾生他能夠知道抉擇,能夠知道淨土這個最好,眾生這個智慧是很不容易,要真正得到法眼你才能知道。那麼怎麼叫「授法眼」?是佛把這法眼給你,告訴你這個最殊勝,你就應當信、應當去念,你就跟著這個去做了,就等於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樣。這個法眼是佛所授與你的,這才是「授法眼」的意思。你自己一點一點生了智慧,而有了這個正見,那就是得到法眼。這個「授法眼」這有他力,給你的。所以我們說淨土法門,使眾人能夠依著這個,能夠信解,信願持名,選擇這樣的修持方法,就跟有了法眼是一樣,這個法眼就是佛所授的。所以「演慈辯,授法眼」,在我們淨土法門,這裡頭又是一個很深的含義。
「杜惡趣.開善門。」「杜惡趣」就是杜塞、止住畜生、鬼、地獄這三惡道。這惡趣苦不可言,「三途一報五千劫」啊。給佛修精舍的時候,阿羅漢看見螞蟻,阿羅漢就掉淚了,在前的時候某某佛出世的時候這些個就是螞蟻,現在又經過到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中間經過多少時候?你看釋迦牟尼佛到彌勒這中間,上次那個數我給大家念過,多少多少億年哪,這兩個佛之間這麼長的年、歲月,螞蟻始終是螞蟻呀。你看這也很自然,它的社會、它的接觸、它的因緣一切一切都在螞蟻裡頭。這一輩子我是這邊的兵,把那邊咬死了,下輩子就來報復,它就是冤冤相報。它有緣有怨都是這一界,它的所見所聞也都是螞蟻的社會生活,它出不出去。所以「三途一報五千劫」,而且極苦!大家要知道,這極苦啊,這三惡道。我們看見螞蟻吃那個槐樹蟲子,槐樹蟲子在那蹦,蹦下來這咬一口,那一下又蹦上去,眾生這一種惡趣之苦。
鬼趣的苦,鬼是老苦,鬼是餓,還有地獄,那就不可說了。「杜惡趣」就是杜塞著不使他墮落三惡趣。所以阿彌陀佛大願,生到極樂世界,「來生我剎…不復更墮惡趣。」後頭還要講,將來後頭願文裡比這還清楚,都證明了帶業往生。就你的業力本來要到三惡趣的,但是現在你由於念佛,故佛接引,接引你之後,你再也不入三惡趣了。就是因為你本來還是罪業未盡,帶業往生。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反對帶業往生,這都是…,不管他怎麼說吧,有意無意的是在破壞。
「開善門」,就是給你把這個走到善道的門給打開。我們這開善門就不可以看成是生三善道之門了,我們這個是菩提涅槃的門。《會疏》說,是大慈德呀!這開善門,這就是菩提涅槃的門啊。咱們這個經裡說,「必得超絶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這是「開善門」。 到了這個門,生到了這個佛國,而且非常容易進去。進去之後,你有多少的業力都不復再入三惡道,而且必定一生成佛。因為頭一個因素是「不退」,第二個因素是「壽命無量」,只有進步,沒有退步,而且壽命是沒有頭的,焉得不一生成佛!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對一切眾生都看成是自己,所以叫「同體之悲」。對一切眾生看了就是我自己一樣。《涅槃經》有偈子,「一切眾生受異苦,悉是如來一人苦。」一切眾生受了種種的苦,實際就是如來他自己一個人在那受苦。
中國古代的聖人說「己饑己溺」,國內有一個人在挨餓,是我叫他挨餓;國內有一個人(那時候是洪水為災)、還有一個人在洪水裡頭,是我推著他到水裡去的。所以就是如來更廣大了,中國的聖人只看到人類,有一個人在水中,有一個人在挨餓,都是我的罪過。如來更是,一切眾生受苦都是佛的苦。所以就要拯濟,去救度,負荷就是要把他們背起來,讓他們度彼岸。這個「拯濟負荷」的意思是知道了,這是「視若自己」。
底下可以根據解釋這個「拯濟」「負荷重擔」,這引《大法炬陀羅尼經》說,「菩薩擔者」,菩薩的擔負是什麼?就是誓願要負荷、要救度一切眾生出離世間,讓一切眾生都能夠出離這個世間。譬如有長者家裡頭很豐富,有很多珍寶,只有一個兒子,因為愛這個兒子,這一切珍寶都給他,而且他也沒有說我累了,我就不去管我的家財了。菩薩也是這樣,一切好的東西盡都給眾生。所以佛視眾生等同一子,等同一子是什麼?就是等於他獨生子,佛視一切眾生就跟他一個獨生子一樣,什麼東西都要給他,以至於讓他們進到無餘涅槃,這個叫做「負荷重擔」。就解釋了「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的意思,菩薩都是這樣的。
再底下「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這一句就把前頭我們所說的這些大士都是果上證了的人而示現菩薩,這一句話這就得到了根據。不然大家總說這是不是推崇太過?推崇太過照樣是不合適。所以對於佛法,我們把它說淺了、說少了,這叫做「減損謗」;說得過了頭,叫做「增益謗」。所以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這都是不許,不是叫你做宣傳,更不應當誹謗。所以這一句話就看出來,對於我們前頭那些說法不是過頭了。
這一切來的人「悉獲」,都得到諸佛的無量功德,都得到諸佛的智慧聖明,都是不可思議。來會的這一些大菩薩是無量無邊,這麼多人,他們都得到一切佛的功德,無量的功德,而這樣的智慧、這樣的聖明不可思議,是這樣的人。所以他們都圓滿無量的功德,福也足慧也足,所以才是具足,得到啊,所以這就齊於果位。果位就是佛是最後的果位呀,是「從果向因」,從這個果位而示現為因位的這些大菩薩。
「智慧聖明.不可思議。」就是說大士們都得如來的智慧莊嚴,這樣的解釋是《淨影疏》、《甄解》、《合讚》它們都是相同的。這個可以說是智慧聖明,他們都遵佛的智慧莊嚴。「聖」就是正。肇公解釋,智慧是體,「智慧聖明」,智慧是本體,聖明是用。凡事都是體、相、用,有體它就有相,有相、有用。智慧是本體,聖明是智慧所產生的妙用,「智慧聖明」這四個字裡頭有體有用。
怎麼來解釋「聖」?「無事不照謂之聖」,對於一切事沒有不能照了通達的叫做「聖」。「菩薩權實靈照」,菩薩的照有權照、有實照,真實的照、權巧的照,這都是靈明的,不是用一種世間可以打比方的稱為靈照。不可以用言思,用言語和思想,思想可以去琢磨叫做「擬」,用語言說話叫做「議」,不可以用言思來擬、來議,來形容「聖明」到底是什麼。你怎麼用言語、用思想去琢磨都不能達到它到底是什麼樣子,故曰不可思議。所以,對於「智慧聖明.不可思議」,按照肇公的解釋就解釋得很清楚了。
菩薩權智、實智所生的照用,以我們眾生所有的凡情,你絶對是不能夠理解,也絶對不能夠去想得到,所以叫做「不可思不可議」。再有「不可思議」有兩種。一種是這個理本體之空,所謂第一義空﹐本體不是偏空,是第一義空,理空。「非惑情所測」,不是眾生還帶著迷惑的這種情執,我們眾生都在情執之中,都是有情,所能夠猜測的。不要說理解,你猜測都猜測不到,所以這叫「不可思議」,這個「理空」猜測不到。
第二者是「神奇」,這一種太不可思議了,你很淺的識,你不可去思量。就好像剛才說的六祖,神秀都不可測,不要說普通凡夫了。神秀只能迷信,他得了衣鉢,他比我強,到底強在什麼地方神秀也不知道。所以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他往往不是一個程度上的差別。一般考試,你考八十,他考七十、六十這個差別,不是這個差別;也不是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那個差別。往往有些天才的孩子,大學的書他提早都看了,這個他就是不行。你初地菩薩對二地菩薩,跟哪兒舉足下足你都不知道在哪兒,這就把話說盡了。
「如是等諸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來集。」這樣的這些大菩薩,無量無邊,一時都來了。以上就總結德遵普賢這一些大菩薩、這些正士,為了來聽法,來讚揚淨土宗,要廣弘普賢的十大願王,為了普度十方三世,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有情,讓他們能夠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就可以究竟涅槃。所以「同德同心,一時來會。」大家都有這個「同德」,所以就有「同心」,因為有這個「同心」,所以就不約而同的都來了。
【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衆.悉共大會。】
此外還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悉共大會。」「清信士」就是優婆塞,男居士,七千。所以這淨土法門是適合於在家人。一萬二的比丘,有七千個男居士,比丘尼是五百,女居士也是五百,跟比丘尼人數一樣,所以加在一塊整整兩萬人,比丘是一萬二千,所以是兩萬人的大法會。後來看見極樂世界,我們不要忘了,是當時在咱們地球上這種人兩萬。底下這天,還有欲界天、色界天,天眾不在這兩萬人裡頭,諸佛菩薩無量無邊,諸大士和德遵普賢這些大士、正士無量無邊也不在這裡頭,這兩萬人是真正咱們地球上生的人有兩萬。
這個經文,比丘尼這些經文,這些天眾,只是《漢譯》才有,剛剛這段話見於《漢譯》。《宋譯》還有點什麼?在經末裡提出來,一切「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所以天龍八部、一切大眾也參加這個會,不然他怎麼在後頭皆大歡喜呢?所以總的擱在一塊。《魏譯》很少,《魏譯》只談了比丘和菩薩。根據《漢譯》就補充了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這樣成了四眾,還有天界,再加上《宋譯》還有天龍八部,這個構成一個什麼,構成一個「眾成就」。所以「六成就」裡頭「眾成就」,這就是「眾」。
所以我們說要會集也就是這個意思,不然它就欠缺一些,而且欠缺是很不應當的,這就把它補齊了,這些地方很多。
這個就是「通序」到這就完了。「通序」就是「六成就」,各經都有「通序」:「主成就」、「信成就」、「時成就」、「處成就」等等,一直到「眾成就」,這是各經都有的,所以稱為「通序」。不過這個經裡頭,就把這些參加的聖眾他們的功德描述得很多。總之這些「序」都是為了「證信」,「六種成就」都是為了「證信」,讓你知道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等等增加信心,這些功德,這是「通序」,這是「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