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緣起第三

(請點擊下方 Play-button 鍵,即可開始播放錄音。)

底下是「別序」。「別序」是本經獨有的「序」。這個經的「序」跟那個經的「序」就不一樣。「六成就」,各經都有它的「六成就」。《金剛經》,先說佛入城乞食,回來又洗衣鉢,敷座而坐等等的。各個經在開頭之後就…須菩提就問法,這樣說出了《金剛經》。各個經都不一樣,這個是各經稱為「別序」。

這部經「別序」裡頭是如來放光,阿難請問,世尊就回答,這是別序的內容。這一部「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稀有,難逢法寶」,這一部大經就是這麼出來的。因為這個,下面別序,佛放光,阿難請問,佛才開始答應說,就說出這部大經。

【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裏。現大光明.數千百變。尊者阿難.卽自思惟。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刹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喜得瞻仰.生希有心。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爾時世尊」就放光,就在這個法會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佛在這兒放大光明,阿難就奇怪,他說我一直跟著佛這麼久,像這樣放光我從來沒見過,所以他才提問。所以這就很補了《魏譯》的不足,《魏譯》這一段它特別簡略,所以這個「會集」很重要。

這一段文章是佛的放光,見於最古的翻譯,《漢譯》,漢朝翻譯中。我把這個《漢譯》稍微念一念:「於時佛坐」,佛在那坐著。「思念正道。面有九色光.數千百變。」光在變化。「光甚大明。」光是甚大的光明。阿難就起座、換衣服、禮足,「今佛面目光精,數百千色。」種種妙色。「上下明徹,好乃如是。」好到這種情況。「我侍佛以來」,我當佛的侍者以來,沒有曾經看見過佛的身體這麼光耀,「巍巍重明」到這種程度。「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看見佛,「光明威神,有如今日。」這是《漢譯》的話。

所以「會集」,先師這個功德很大,把各種經典的幾種譯本的精華會聚到一塊。現在我們看會集本的文章,這個根據很肯定,不但《漢譯》如此,《吳譯》也是如此,五種譯本有兩種譯本都是這麼說的。就只有《魏譯》,常念的《魏譯》最簡單,只有「光顏巍巍,威神光光」,就完了。《唐譯》就多一些,「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凝照光輝。」《宋譯》有說現出寶剎,這種種。所以五譯合參,我們成了這一段,就比任何一譯都強、都殊勝。

「光中現剎」,過去因為都念《魏譯》,《魏譯》太簡單了。大家就認為說這個法,佛沒有放光。所以古代的譯師還在那解釋這沒有放光的原因,這個就是可惜他們都不參考其他的譯本。這個不但是放光,而且《宋譯》中,光中現出佛剎,這個也是《漢譯》、《吳譯》所沒有的,《宋譯》是最後了,現把這都會在一塊,這就非常圓滿了。

「爾時世尊」,「世尊」當然是指釋迦牟尼佛。威神、威光,「威者,有威可畏謂之威」,這個地方指的是「威神」。「威神」,在《勝鬘寶窟》裡頭解釋,「外使物畏,目之為威。內難測度,稱之為神。」所以威神,佛這很多像,我們漢地造的像往往多半是胖胖的,很慈祥,跟所謂印度的這個像不很一致。古代印度的像就很有「威神」。「外使物畏」,你能夠使大家生畏敬之心就叫做「威」。「內難測度」,這個形象中表現於外的這個就…,「內」就是內心境界了,沒有法測度,難於測度,稱之為「神」。這是「威神」的意思。「威神」中而現出的光明就稱為「威光」。「光」者,自瑩謂之光。自己就亮叫做「光」,能夠照東西叫做「明」。這個東西自己很亮,那就有光了,照這兒很亮,能夠照,比方拿著一個手電燈,一照外頭很亮,這就叫做「光」。實際上,這就是「放光」、能夠「照耀」,這兩個含義。

光明有兩個用,一者「破闇」,放光幹什麼?光是破暗;再有它是表法,放光就表法。「光」正是顯示智慧,因為黑暗,千年的黑暗,光明一照,黑暗就消除了。佛的智慧也是如此。佛的智慧,這樣的法流,這個法要流到咱們心裡頭,就把咱們萬劫以來的黑暗能夠消除,所以它表法。所以「威光」就從這裡頭可以體會,讓眾生能夠開發自己本有的「光」、本有的德相。「光」也正是智慧之相,所謂體相用。它清淨光明,光很明,它沒有渣子、沒有髒、沒有染,消除這一切,就表這些法。所以「光」有兩個用:一個是破闇,一個表法,表智慧。

「威光赫奕」,「威」是威神,「光」就是光明,佛放的光,就是佛在放光。「赫奕」,「赫」者是很明,「奕」是很盛,很明盛,不昏。你這裡頭有點霧,有點什麼,它就有點昏。萬里無雲,朗然,這就是「赫」,盛的意思。「故知威光赫奕表佛所放之光,雄猛有威,明耀盛大。」

「如融金聚。」像融化了的金子這麼聚會在一塊。佛教常說什麼什麼「聚」。「聚」者,就是很多很多在那。如是很多的金子熔化在那裡,金子本來就很光明,它熔了之後就更亮。這個大家從電視看見這些煉鋼廠那個鋼、那個鐵,它本來不明的東西,你一燒熔化之後,那都是亮極了。我曾經看見那個鋼廠,首鋼,去參觀,多老遠就看見就是亮的。所以佛的光明「如融金聚」,金子,多少金子熔化了在那兒放光。

「又如明鏡.影暢表裡。」它又像一個很光明的鏡子,這個鏡子「影暢表裡」。憬興,這是個朝鮮人,朝鮮稱為「高麗」,唐朝人,他關於《無量壽經》有個著作,現在這個著作沒有單行本,《大藏經》裡頭有。憬興他的解釋這個「影暢表裡」,他說:「鏡光外照,名為影表。」鏡的光照到外面去了,這個叫做「影表」,這個光影現於鏡外叫做「影表」。

這個譬喻什麼呢?就譬喻這個鏡子譬喻是佛的身體放了光,這個光往外放,外照之光。這個光不但是照到外頭去了,它還有影子照到鏡子裡頭,鏡子裡頭也亮了。這個就同於佛放光,放的光又把佛的容顏照亮。珠子能放光,珠子放了光,珠子首先照到的是珠子這個本體,這個叫做「影裡」。實際佛身不是咱們血肉之軀,他就像鏡子一樣,不但外面是亮的,裡面也都是光明,光明之體。

所以我們修密法要觀本尊相就是這麼觀。本尊相非有非空,純粹是光明之體,外面放光,裡頭也是亮的。《淨影疏》說:「鏡光外照,名為影表;外照之光,明顯鏡內,名為影裡。」這個一致,咱們不說了。佛身也是如此,「光明外照所放之表,顯曜佛身」,這也一樣了。這就是解釋到「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

「現大光明.數千百變。」這個「光明」是大光明。這個「大」字是個非常殊勝的字,不是大小之大,是讚歎到很…。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大字,中國叫「大哉,大哉」,這個「大」字,不就是說一個是個兒很大;這是很偉大,偉大之大,起碼是用言語來說是這樣。是大光明,而且數千百變,瞬息萬變。

而且後頭咱們這個經上也說了,「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自然之相。這個光它的「光色參迴」,互相映照,而且是變化不拘,是個活的,不是個呆板,不是個死的,而且它自然就顯現出最殊勝的光和色。就例如像《法華經序品》裏說,「眉間白毫,大光普照。」佛的三十二相中有白毫相,就是在眉心之中,這個白毫。觀阿彌陀佛的白毫是八稜中空,「光」是八稜,八角形的,中間是空的,不是個實際,好像一個死疙瘩的東西,很玲瓏的,旋轉五匝,垂於地。白毫光是如此,眉間的白毫。最近有一個人往生,他就說,「哎呀!佛來接了」,說佛這個白毫光之殊勝,白毫放光,大光普照。所以我們這說的放大光明就相當於《法華序》說的「大光普照」,就是「大光」之義。

「數千百變」,我們在《無量壽經》【壽樂無極品】裡說,「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自然的,不要作意,不要去安排的,光和色互參,互相迴轉。轉變,愈變愈殊勝,轉變最勝。

這時候,「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他就想,他當機啊。阿難,「若論其本」,現在他示現是佛的堂弟,是侍者,只證了初果,小乘道最初的果位,初果;但他的本跡也是證了法身的大士。在《法華經》,佛告訴大菩薩說,「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和阿難他們都同時在空王佛那時候,都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同的是「阿難常樂多聞」,阿難就喜歡多聞,喜歡多聽、多看,喜歡聞法;「我常勤精進」,我是勤於精進修持。所以我們要「行解相資」,咱們現在上課,這都是增加我們的「解」,但是不要成為只樂多聞,那將來就是阿難,就慢了;還要常精進,「行」跟「解」要相資。

「行而不解,增長無明;解而不行,增長邪見。」這一點大家要注意,只是理解,而一點實踐都沒有,你所增長的是邪見。你為什麼解了不行?就是因為你所「解」的都是邪見。你真要「解」了必定會去「行」;「解而不行」是增長邪見。「行而不解」,有許多老修行,一輩子修行,他並不理解,增長的是什麼?他不是破無明,他長的是無明。

所以有的人說要閉關。第一班,你們班上有個學生,他就想閉關。我問他,我說你憑什麼閉關?就是這,你沒有理解,沒有一點基礎,那閉不了關,你增長的是無明。這些事情大家都是要什麼,不然你是欲升反降。你的願望是要上升,而實際的效果是反而下來了。所以這個就是說,我們常常要「行解相資」,要依止「聖言量」,這是很重要的。「是故我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現在在護持我的法,也護持諸佛的法,教化菩薩。分別就是這,阿難還沒成佛。

實際上阿難所顯現的這個任務,這一生,實際上是很重要。一個就是他是集結經藏的人。「如是我聞」這些話都是阿難說的,他重說經,所以阿難不可輕視,他重說經。「如是我聞」這個「我」就是阿難,說這一切都是當年我從釋迦牟尼佛那聽到的,這個「我」就是阿難自稱,他「集結經藏」,他就是這麼集結的。

「傳佛心印」,禪宗二祖,他從迦葉悟心。他不但傳佛心印,在密教裡頭,這《蓮花生大士應化因緣經》,蓮花生大士出生以後,是從阿難那兒領受了釋迦牟尼佛預囑傳付之法。佛早就告訴他,你將來傳給蓮花生大士。所以你看他,在教下是集結經藏;禪宗是二祖;密宗他是把釋迦牟尼佛預囑…,因為蓮花生大士在佛涅槃後八年才降生,他沒有見到釋迦牟尼佛,只見著阿難,可是阿難把釋迦牟尼佛早就教下來的法傳給蓮花生大士,所以阿難就很重要。

在《胎藏界曼陀羅鈔三》,阿難密宗的法號稱為「集法金剛」。密宗的「金剛」,什麼「大威德金剛」、「喜金剛」,這些個「金剛」就是現威猛相的佛。不能把這個相當於四大天王稱為「四大金剛」,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四大天王就是四大天王,不能稱為「四大金剛」。《金剛經》前頭有「請金剛」,有很多人都主張這個經前頭不印這部分,給大家很多誤解。你看居士林印的就沒有「請金剛」。真正的「金剛」這都是現威猛相的佛。

所以阿難,這也就顯明他的本了。阿難護持佛法是他的本願,他示現成為佛的侍者,而且他傳下了禪宗、傳下了密宗;「續佛慧命,繼往開來」,是這個人物。所以他在本經當機啊。我們把阿難問的話把它再講幾句。這裡不就是阿難「即自思惟」嗎?他思惟什麼呢?思惟今天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色身這些根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悅豫是喜樂、高興、快樂的這種形象,而且非常清淨。清淨,根據《寶積經》就說,「如來身者,自性清澈」,本來它就是清和澈,徹底的清。為什麼?因為「如來久已遠離一切煩惱諸垢穢故」,久遠以來已經遠離了一切的煩惱、種種的污垢跟髒穢,所以他清淨。

「如來身者,出過世間。」一切世間種種妙的色相,佛都超過。「何以故」?因為佛「不為世法之所染污故。」天人之身就妙;色界就比欲界更妙;無色界又妙,也就清淨,以及都離開色相了。但是如來都超過,因為他這個還都是有染污的,他這個不能徹底,有所執著的。所以他雖然入了非想非非想,入了大的禪定,他就像那個凍了水的魚一樣,魚在水裡頭凍了,一點也不能動。他這個「定」相似於在凍水中的魚,他是不能動。「定」,什麼也不起。一天水開凍,魚還是魚。所以入這種天,壽八萬劫,他以五百小劫入定,最後五百小劫又出定,他又活動了。這種都是有垢染,不是徹底清淨的定。如來都遠離這一切,不為世法之所染污。

「如來身者,如淨鏡中微妙之像。」就像鏡子裡頭那個像。鏡子裡頭那個像有實際東西嗎?大家回去照照鏡子,看到鏡子裡也有一個跟自己一樣的那個我,它有什麼實際的東西?沒有這一切,腸子、肚子、血、汗、眼淚,什麼它都沒有。「如淨水中明滿之月。」像一池淨水所現的光明和圓滿的月一樣。佛身是如此。這個幫助我們理解一下阿難當時所見的「色身諸根,悅豫清淨。」

底下又設一問,佛為什麼這麼喜歡、這麼悅豫乃爾?《淨影疏》說,喜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念著阿彌陀佛「所成行德可慶」,這個德都圓滿了,發這麼大的願可慶,所以喜歡,釋迦牟尼佛喜歡。第二,「念眾生得益時至。」眾生得益的時候到了。

所以說這個經的時候「大暢本懷」,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都是極大的歡喜,因為什麼?因為眾生可以得到真實之利的這個時機來到了,能聞到這樣的法。

「光顏巍巍。」佛的容顏所現的光如此巍巍。巍巍是「高大尊勝之貌」。而且「寶剎莊嚴。」光中現出寶剎,這是《宋譯》中的話。「剎」,《法華文句記》就說,「剎」翻成咱們的話就叫做田,就是國土,就是一個佛他所有的國土,叫做一個佛的佛剎。他說種種寶剎的莊嚴都在佛的光中顯出來了。

底下又說:「從昔以來.所未曾見。」這是我過去到現在以來所未曾見,都是我沒有看見過的。「喜得瞻仰。」今天我高興能夠瞻仰佛這樣的瑞相。「生希有心。」阿難這個時候從內心生出來一個希有之心,很少有的心,看見佛現這個瑞相,從來沒有見過,這阿難這時候的心境。所以我們要消歸自己,讀經要如身臨其境。這個時候就好像我們如果是阿難,你會覺得很歡喜,見到佛這樣的瑞相。

於是他就「即從座起」,他就起來,把袈裟披好,袒露右肩,這是儀式,就是「偏袒右肩」。「長跪」,兩條腿著地叫長跪。「合掌」,兩個手就合掌。這個時候他就起來,他就披好袈裟,「而白佛言」,向佛來稟白。底下的話我們今天就不說,留到下一次,今天我們就到這兒。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