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拜 光中極尊 (之二)

還有這個「清淨」,這天親菩薩說(三經一論,天親的《往生論》),他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就是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清淨句。

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我們應當是心中離開……,「清」就離開了濁,「淨」就離開了亂,現在這個世界是濁亂哪。所以我們就是要在這個濁亂的環境裏頭,我們保持內心的清淨,這是極大的修持,而這裏最好的辦法就是念佛了。所以搞得這個心裏頭,隨著大家很渾濁、很髒,全是渾濁,就不清哪;就忙亂、不安定、焦躁,不淨哪。要清淨啊,要乾淨啊,所以這個就是說清淨句。

清淨句是什麽呢?「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所以這個智慧的重要,真實的智慧;「無爲」,我們慢慢底下要注意這個無爲。所以學佛,這個道場裏頭常常一開始就講四句偈:「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十方來的一切都到這兒在聚會,來幹什麽?都到這兒來學無爲啊。所以《金剛經》:「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要學無爲啊。「此是選佛場」,這是一個選佛的考場,那什麽人能考取?「心空及第歸」。你心要空了,你就及第,你就考取,你就可以圓滿了,回去了,得到了結果了,所以清淨的重要。

「歡喜」,夏老師的詩裏:「願我遇事生歡喜」,所以我們也要常常保持。所以經最後都是「皆大歡喜」,因為這個事兒,你真要對於這個事兒,要分析一下皆大歡喜這個情緒,他對於這個經聽了之後踴躍歡喜,他的感受是什麽。而皆大歡喜,都個個是歡喜,而且是大歡喜,佛的偉大就在這兒。所以我們有的時候,經後頭最後一句,這就稍微帶過去了,而不知道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果實啊。

現在的衆生就是苦,就是煩惱,心裏頭好容易有點兒什麽,馬上來一件事叫你心裏揪得放不下呀。我們就是要自己對於這一切看破,不被這個環境的影響。五濁惡世嘛,它必然濁,衆生必然是惡嘛,他就是有好多不盡情理,他要都講理,那就不叫五濁惡世了。這必然碰見不可理喻的事、不可理喻的人,既然不可理喻,你還講什麽理呀?你講不通,哈哈哈……。就放下、就放下,而歡喜,或者是解脫,這就解脫了嘛,不被這些捆住了。他一來、一什麽,你跟他一心裏擱不下,這時候你就捆住了。茶不思飯不想,這就很憂愁很苦惱,你本來好好的,忽然添了好些苦惱,所以這就是要解脫。

所以這個涅槃三德,成佛之後就是證到這個三德,一個就是「法身德」,人人本有的。人人都本有,但是大家都纏縛住了,我們都是所謂「具縛衆生」。所以我有時候給人寫什麽,自稱爲「具縛」,我是捆住的,纏縛住的,被這些煩惱把我給捆住了。所以衆生都是具縛,在結縛之中。那解開呀,要解脫呀,不要被捆住了,所以是「解脫德」,有時嚴格念解〔音謝〕脫德。

誰不想解脫,爲什麽你有法身,自己有自個兒不知道?缺少智慧嘛。所以涅槃三德最關鍵就是這個智慧,所以智慧非常重要。爲什麽你被捆住?因爲你缺少智慧。因爲你這樣被捆住,你有法身就看不見,顯不出來,因此你要想法使得這個得到解脫,你要恢復你的法身,完全都是靠智慧。

所以我們這個學佛呢,主要是學習智慧,學習般若。只要你在學習般若,你就稱爲菩薩,稱為你菩薩就不過分,但再加一個形容詞,叫做「學般若菩薩」。你要發了菩提心,就稱爲你「初發心菩薩」,跟觀音菩薩還有點不同;所以這就是說他那是徹底了,我們還在初步,但是已經可以稱爲菩薩、稱爲大士。這是在學般若的階段,在初發心的階段,所以同中有別,別中有同,就是這樣。

「安隱光」,《宗鏡》裏頭說:「安隱快樂」,又安隱又快樂,就剛才說的歡喜嘛,這兒說到安隱,安隱就是很寧靜。「安隱快樂者」,這樣的人,「則寂靜妙常」。「寂」是常寂光的寂;「靜」,入靜的靜;微妙的「妙」;真常的「常」,所以這個安隱很重要,「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

再底下「超日月光」,剛才講了超日月三昧,這個佛的光,超日月光,這有兩個特殊的地方。一個這日月的光不能照過鐵圍山,這個宇宙外頭有鐵圍山包起來,當然不見得是個山,就好像那個中微子非常多,很密集,這空間中微子是多極了,不可數。那麽它們形成了之後,就比較會聚在一起,形成了鐵圍山,日光透不過,它反射了看來是,這是一個。佛光沒有所能作障礙的,全可以透過。

再有,日月光可以照一切東西,不能照人心,不能夠給你啓發,所以超日月光這個三昧,就比那日月光光明。日光已經不得了了,你看,我們這個光明靠它,我們這一切東西要生長,完全要靠太陽,不然就沒有東西可吃,什麽都不活了。但是它就是不能照人心嘛,誰有人說是曬太陽開悟了?沒有!

最要緊是「不思議光」,這些光是不可思議呀,總讚,一切是不可思議。所以《華嚴經》這個經稱爲不可思議,《阿彌陀經》也稱爲不可思議,不是你這個言語,你的頭腦所能夠達到的,所能理解的。所謂超情離見,超過大家的這種我們所謂的情理、這些情感,超過這個範圍,離開這一切見。因爲你衆生所有的這些都稱爲成見,也都是些謬見,所謂的顛倒見,要離開你所有的見,你這個頭腦中所有的見。

《四十二章經》是翻譯的最早的經,漢朝就翻譯來了,四十二段,但是裏頭有很重要的話,裏頭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要慎重,千萬不要相信你自個兒的這個意思,你的思想。這一句就够了嘛,底下還叮了一句,「汝意不可信。」你這意思不可以信哪。這也就告訴我們,你不要太主觀,這個主觀是非常麻煩的,你總至少先客觀一點,多能够聽聽旁人的意見,不要只是相信自己,主觀哪,自以爲是。

再進一步說,所有這一切腦袋裏頭的産物,這一些見解,都還是生死中的東西,六道中的東西,不是解脫的東西,不是成佛的東西,所以要這樣的話,必須要超過這些。佛之所以出興於世,就是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我們現在衆生都是衆生的知見,所以我們學佛的過程,也就是改造的過程。要把我們衆生的知見去掉,而換成佛的知見,也就是恢復了我們本心本有的佛的知見。

但是你不把你現在這些個錯誤的、當家作主的這一些東西,能把它排除開,那麽這一步就達不到了。而說到要把我們的知見,全換成佛的知見,衆生談何容易啊?所以淨土法門之微妙,就是這樣偉大的一些工作,你到了極樂世界再去做,接著去做,這就保險了,再也不退轉了,一直到成佛,恢復自己的本來的這一切。

所以這十二光是不可思議,這個念佛就是不可思議,這個念佛之殊勝者,他之不可思議,就是「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念佛的時候,你就把佛的功德全攝成你自己的功德。所以這一句佛念得很誠懇的時候,能够消除八十億劫(這個劫是多長的時間,而且這個劫是八十億個劫),不是普通的罪——小偷小摸,而是生死的重罪。

所以我們不要因為聽了很多,好像就很怕,「我們都要壞了,不行啊。」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就有這樣一個淨土法門。往生之後你還是凡夫,這些情見你還一時消不掉呀。雖然念一句就可以消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消了很多業,消不了多少,這過去無量劫來那個業,就虛空裝不下呀。所以說那個罪業,如果真有一個實質的東西在這兒,整個太空都裝不下呀,因爲這個時間太長了!所做的太多了。現在有人說,必須消了業才能往生,那就沒有往生的日子了。

所以現在有些事情纏不清。有人說,你跟人寫篇文章。我說我不參加這個,越來越什麽。各隨各的緣吧,他有他的緣,有喜歡聽他的就按他那個辦,我們不作他們這種說法,大家有緣的願意聽,那麽我們就帶業,阿彌陀佛都替你托運行李了,方便多了,不要自個兒背。所以這一段是十二光,無量壽、無量光,佛的光明。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