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之二)

〔第二十八講,一九九〇年五月廿二日或廿九日〕

上一次介紹了〈三輩往生〉。在結束的時候,也把〈往生正因〉裡面的第一段正因裡頭的第一句話,要讀誦《大乘無量壽經》,這個上次也做了介紹。這兩品所談的,都對於我們來說,非常切要。我們知道了很多很深的道理,知道了很多極樂世界的好處,知道這是度眾生的可以說是唯一的方便法門。但是具體怎麼做呢?是些什麼條件呢?所以這個經,它很完整就在這個地方。有的經只有講了一些方法,沒有談出很深的原理;有的只是談了一些理而沒有事,都怎麼做啊?前一個就說是,可以把往生的很粗很粗的分為三種類型,所謂上、中、下。一切事情往往都是如此,可以分成三個大類,這也是極粗的三個大類。

《觀經》就分為九品,就是三中再分三。實際是可以無窮盡地分下去,是無量的品哪。這個是從往生以後的這個水平方面著眼的。當然這個水平是個「果」,上品是個果,中品也是個果,你要達到這個果,跟它的「因」也有關係,也談了一些「因」。共同的「因」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但是它並沒有把往生還有很多「正因」都概括進去。

所以這一品,就是對於前頭的補助。還有其他許多許多的往生方面重要的行持,都是「正因」。也就可以說,要得到「三輩往生」,你也須要種這些個「正因」。而種種「往生正因」裡頭,你行這些「正因」,你將來得到的果位,也就是前頭那一品,〈三輩往生〉,那些果位。所以這兩個是互相補足,同等重要。

但是這裡頭分了三段,也是第一段最殊勝,中間一段稍微差一點,後頭一段又稍微差一點。也好像正是相對於那個上、中、下。但是在「正因」方面說,也可以說這是一個上、中、下。但是這個上、中、下不對應於前頭那個「往生三輩」那三輩。若說第一段當然是上輩,中間那一段就是中輩,下頭那一段就都是下輩,不能這麼機械的聯繫,那就是說這個裡頭還要看情況。這三個是有差別,這個裡頭是第一段最殊勝,中間差一點,後頭又差一點,這個是對的。

今天我們就接續來看第一類的正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這是一個方面。我們也說這個是包括了六句。古人這裡頭有幾句,這算是一句,也就是一個方面,就是這個〔讀誦〕《無量壽經》。為什麼單提《無量壽經》呢?《觀經》也說「讀誦大乘」。「讀誦大乘」都是共同必要的。

因為這個經它是淨土的第一經,也可以說是大乘的第一經。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十方的如來為什麼要出興於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唯一、唯獨就是要來說彌陀本願之海。那麼這部經就是說「彌陀本願之海」;十方諸佛的心願就是要說這部經啊。所以這個就可以說,不但是淨土宗的第一部,最近我寫了一篇論文〔註一〕,說這個就是《華嚴》、就是禪、就是密。這就是整個佛法中的第一部經,所以單用它來代表。

實際上並不是說,只是念這一部經,別的經不要念了。用這一部經代表「讀誦大乘」,而大乘之中首推這部經。尤其是學淨業的人,那更沒有話說了,以它為代表了。這是第一句要說的。

第二句就是「求生彼剎」,這個是求生淨土。所以我們修淨業的人,我常常說,我們不管大家是學什麼法門,各人有各人的許多的因緣願力,不能勉強。不可能說是這一個道場,或者咱們一個班,都是淨土宗。那除非說,開始就是以淨土宗這個目的,這麼集合的,不然,人各有志。但是求生淨土卻是共同要遵守的,這是個必要的。如不求生淨土,當然其它路還是有的,但是困難。如果還就希望在這一生之中,把這個生死的事情能夠解決,不求生淨土可以說沒有希望。所以第二句話就是「求生彼剎」。

第三句就是「發菩提心」。這我們過去講了,這是共同的。

第四句「持諸禁戒」。這個「戒」是寶塔第一層,沒有「戒」就是漏器。我這個茶杯放了很好的茶,但是它是漏的,我就喝不成了,倒的茶全漏跑了。所以漏器,你雖然也做了很多功德,它存在不了,你這個戒在那兒,你沒有守住戒。所以這個「戒」是這樣,不受則已,受了就要好好的護持。人不能夠一下子就做到沒有缺憾,趕緊要懺悔。所以要嚴守禁戒。

第五是「饒益有情」。所以這些話,也就是修行人,你也可以說是共同要守的準則吧。各有各的戒,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在家人也可以受菩薩戒。像我受的三昧耶戒,這是密教的,也就是金剛戒。各有各的戒,都要遵守。要「饒益有情」,你這個修持是為利他。所以《普賢行願品》說:「若菩薩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所以說眾生歡喜,諸佛歡喜。所以我們先要做到讓眾生歡喜,這是「饒益有情」。所以「三聚戒」中有「饒益有情戒」。

最後,第六是最關鍵的,「憶佛念佛」。所以這個就跟上頭那個是相輔相成的,不過又多補充一些。最大的一個補充,就是要念《無量壽經》。念佛是善中之王,捷徑中的捷徑。

這個是「往生正因」第一個段落中,所修的因。修了這個因,就一定得果。這跟影子隨著身體一樣,必定有個影子,一定有個果。這個結果就是「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所以他這個品位,我說是相當於上品,因為這些修行的因也是上品的因,所以得的果也是上品的果,他就是跟佛一樣,具足種種佛的功德莊嚴;「生寶刹中.速得聞法」,在寶剎中往生了,極快就聞法。那這只有上品人能做得到。所以這個是「往生正因」的第一個,又是一個這一類的正因。

【復次阿難.若有衆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顚倒。卽得往生彼佛國土。】

第二個,「復次阿難」,佛又跟阿難說了。有的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前頭是很精進,「讀誦大乘」、「持戒」、「禪定」,「盡持經戒」,所以我們知道,前頭說的這個經是以《無量壽經》為代表的。是「盡持經戒」,它這個「盡」字就是很多很多的意思。所以我們也不要意會成……,現在有人就是認為專念《無量壽經》,甚至有人念《普門品》他覺得都不專,這個稍微體會得偏了一點。好是好的,好是好的,不過就是狹隘了一點。佛不是……,這個經為代表的第一部經。他那個經有緣,他念得很熟,那麼他繼續再念還是很好嘛,但是你要求生淨土啊。

所以不能盡持經和戒,「戒」也不能受得很多、「戒」都持。所以蕅益大師退戒,他認真哪。蕅益大師那樣的大德,他最後退得只剩了個「沙彌戒」。所以有的著作寫的「沙彌智旭」,「智旭」是蕅益大師的名字,他那時「戒」就退成「沙彌」了。我要是比丘,我就要持比丘戒;我沒有退菩薩戒,我就要持菩薩戒。菩薩戒起心動念就是犯戒了。所以他這個就是認真哪。

所以,從來也沒有人說是蕅益大師退了戒,大家看不起他,而是更尊重他,說他認真、負責任,不欺騙佛,不求好看。我要說得很好看,實際沒有做到,這個是有點假啊。

那要做不到,不能「大精進禪定」、不能「盡持經戒」,那怎麼辦呢?那你修十善。一不殺生,所謂殺盜婬妄。殺盜婬這是「身三」,身業三方面;「語」有四:妄語、綺語、惡口、兩舌,「口四」;「意三」,貪瞋痴。所以「身口意」這三業造十惡。把這十惡翻過來就是十善。

例如,「不殺生」,現在我不但不殺生,我還放生,這就是十善。你不殺生了,那只是說我不行十惡了。不但不殺生,我還放生。昨天那個電視裡頭,就介紹那個人買鳥,籠子裡頭把它裝了之後,然後把它放走。這個電視介紹得很清楚。就是現在的人提倡,這都是好事,是不是。他不但不殺生,還放;他拿他的工資一點點,他還這麼花了,這就是善。

你不但「不偷盜」,而且你還「布施」,這就是十善。諸如此類,我們就不再一一的說了。「身三」、「口四」、「意三」,不但不行那個不好的,而且翻過來,這個叫十善。這光是十善不夠啊,十善它是世間的善;當然世間的善也有好處,沈善登在《報恩論》裡寫,「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你行的善行,都可以做為往生的資糧,但是必須要常常念佛和迴向。你光是修塔、修橋、補路、齋僧、布施等等的這個行善,你還須要常常念佛,還要把這個功德迴向,就能轉世間的善為淨土業的因。這一轉很重要,不然你只是人天的福報,享了福之後還要墮落。所以這個就是要行十善。

而且是晝夜念佛,這第二句,經上說:「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晝夜思惟」,這也是要求得很高很高,不僅僅是白天,而且包括夜裡頭。這種「晝夜思惟」,底下那一段正因也是「晝夜常念」,不光是白天,還包括夜裡,那就是沒有間斷的時候了,夜裡頭也在用功。這個是一個很高的要求。

我們現在,在我們下手的時候,我們就是要注意到要保持,像雞孵小雞兒,要保持,要抱這個蛋。所以過去的老方法,母雞就要用身體在這個蛋的上頭,保持雞蛋的溫度。這個雞當然有時要離開雞蛋,它要吃東西,它要找東西吃。但是它不可能因為找吃的之後,它就忘記了它的小雞,忘記那些蛋,它就不回來了,以至於這個蛋都涼了;涼了之後,再回來它再抱,那蛋也出不來了。所以就是,你可以中間找一找食物、跑一跑,但是不能使這個蛋斷了暖氣,斷了暖氣,就再孵也不中用了。所以我們要注意的也就是這個事情。

就是現在有許多廟裡頭,有的僧人打掃衛生,這一天忙得不得了,腰酸腿疼,真正要看書、禪定種種修持,這個時間就沒有,所以這個也是很困難。但是淨土法門還好辦,你心中還可以念,所以要保持這個暖氣。當然有的時候,還要當知客,招待客人,招待旅遊,還要給人導遊,這個時候就耽誤你,這些事情也很難避免。但是,你心中不要忘了你的小雞,要給它保暖,這樣,從這個地方去下手。要真正到了這個……,所以就是說,他達到了這個條件的話,就是說只要是自己不放棄,不管是白天、夜晚,自己不放棄,能夠自己都在那兒抓緊了用功,那也就符合,可以說,總是趨向於這個條件了。

這個夜裡頭念,有時也很自然。我記得四十年前有這麼一次,半夜裡頭,因為聽見很大的念誦的聲音,把自己吵醒了。醒了之後,我說是誰呀?這已經是深夜了,他這麼大聲的念?仔細再聽一聽,因為那個聲音還在念,仔細聽聽是自己在念。這個現象只是發生過一次。那要如果老發生,那比現在還要好一點,水平還要好一點。就說這些情形都是可能,只要你真實去用功,它也就很自然可以做得到,晝夜相續。

「晝夜念佛」就是資糧上的功德。這就是《往生論》裡頭的「五念法門」。他不是思惟憶念嗎?《往生論》的「五念法門」:一是「禮拜」,我們每天都有禮拜;二是「讚歎」,讚歎這裡頭就包括稱如來名;三是「作願」,要發願;四是「觀察」,觀察就是憶念這些功德莊嚴,極樂國土,佛有什麼功德莊嚴,菩薩什麼功德莊嚴,國土什麼功德莊嚴,這樣的觀察,那也就是憶念,這就是第四;第五是「迴向」。這就是「五念法門」。這個意思就是說,一方面修「十善」,一方面修《往生論》的「五念法門」。

(「是人臨終」怎麼樣呢?) 底下再一句,「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極虔誠的心來「歸依」,「歸依」就是歸命。「頂禮」就是上頭說的第一個念佛門〔禮拜門〕。「供養」,過去講過,有「法供養」,依教奉行,發菩提心。

〔「是人臨終」怎麼樣呢?〕《往生論》說,「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老是這麼修的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結果必定得生,能夠見到阿彌陀佛。這樣的話,他以修這個的因,感受這個果,所以在命終的時候,佛的願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所以,這個人他就「不驚不怖」,沒有什麼可以驚慌失措的。「怖」是害怕,也沒有什麼恐怖、畏懼。

「心不顛倒」。「顛倒」是錯亂。人有的時候到了最後,他會很錯亂。我有一個親戚,他一生念佛,到了他臨終的時候,他變成罵佛、恨佛,就是錯亂了。所以我們都要堅持到最後,這個事情不是很容易。還不光是現在,現在當然是關鍵,這個就是要堅持,不要遇見什麼原因哪……,所以我常說,往生法門是一切法門中最容易的一種了,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看容易了,以為就是自己這麼舒舒服服的、悠悠忽忽的,跟玩似的,這樣就可以得到往生,這個是不可能的。你看上頭提到要「晝夜」,這就說明要很艱苦。

如果這樣的話,那當然最後就是「不驚不怖」,也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可以往生了。這個地方沒有說見佛。這個必定是見佛,佛來接引,因為這是佛的願力。凡是符合條件的,佛都來接引。而且從他這個臨終的情況,他能夠在臨終的時候能「不驚不怖」,(一般首先是怕死,害怕得很哪!)不顛倒,這個就是有佛的加被。所以這個地方沒有明說,也就是不言可喻了,是很自然。他只要做到這一些,又能得到這樣一個「果」,這個「果」就是佛在前加被,使得他才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

註一: 《無量壽經今得善本(夏蓮居會本)之大事因緣 ── 彌顯本經即華嚴,即禪,即密;一切含靈依此度脫》 一九九O年十月宣讀於日本第三屆中日佛教學術交流會議。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