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之二)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無田憂田」,沒有田的人就發愁想有田。「無宅憂宅」,要是有人沒有房子,那正在賣房子,就想怎麼自己能找到更好的房子,在那憂愁、憂慮想得到房子。

至於其他的,「眷屬」,有人要結婚了,要怎麼怎麼樣;要有孩子,要如何如何。就是要有眷屬,要有房子,要有田地,要有家宅,要有親眷,要有財物,現在所謂幾大件啊,電冰箱、錄像機等等等等的,要有這些東西。

這些東西是想有啊,不過這個妙就在這,「有無同憂」。你本來是沒有,第一、沒有你就發愁,想有啊。但是,它這個事就是沒完沒了的,不是說你有了就解決問題就不憂了,有了同樣還是憂。這些東西,你不管是沒有、還是有,你都在那兒發愁。頭一個就是說,你先得到一個;得到一個,別人又比你強 (你晚上看電視,這個要看足球賽,那個要看跳舞,這兩個人就吵起來了),像街坊,他那有兩個彩色電視機;我就想,有一個還是要再找一個。

「思欲齊等」,就想跟這個鄰居一樣,我也願意比他……。到了外國,那每間屋子都有個電視,你要再請個保姆,保姆那屋子也得給她弄部電視,那就是五六個、七八個了,到處都有,那個汽車上也有,什麼地方也有。你這個欲望是無止境的。你「思欲齊等」,你愈比愈高,這沒有止境哪。

等到你稍稍的有一點了,湊巧你運氣還不錯,〔適小具有〕,「適」者,就是碰巧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碰巧了,你稍稍的有了一些了。有了之後就好,你不是解決問題了嘛?「又憂非常」,又在那兒發愁啊,萬一要沒有了怎麼辦?所以「有無同憂」啊。

這個「水火盜賊」,現在你看這個地震,這一下子就沒有了。火山爆發,外國這個水災、龍捲風,這個水,多少房屋都毀了,火山爆發就是燒;水呀,火呀,「盜賊」呀,這個恐怖主義、這個黑社會呀。

「怨家債主」,還不是這一生,還有多少生的事情,怨家債主。「焚漂劫奪」,「火」就是燒,「水」就是漂,強盜就是搶。有了之後,怎麼樣?我又怕這個非常之禍,很容易,這一切一切,要碰上這些事,碰上這些所謂「水火刀兵」,有的東西馬上就「消散磨滅」,馬上就沒了,化為灰燼。

可是「心慳意固」,心是很慳吝,「意固」,很頑固,很固定,捨不得。沒有一樣能夠縱捨,「無能縱捨」,給人家,都捨掉,不要了,放棄了。對於這一切,在有生命的時候就是如此,就是想要,就是想多,就常常為它害怕,怕它沒有,都是如此。那到底怎麼樣?到底你都有個命終啊!在你命終的時候,你都得捨呀,你全部都得捨呀,沒有任何一樣東西,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跟著你的。

所以是在命終的時候,一切所愛的眷屬、財寶都是要捨離;獨去獨來,無能隨往啊。「至愛之人」,感情最好的人,我可以說是你死我也死啊,殉情啊;可以同時死,但是不能同處去。你要到哪兒去,是由於你的業力因緣而決定的,不是你的主觀能決定的。同時死,這兩個人同時死,死了之後所到的地方,那千差萬別啦,所以這一點要知道。

有的人就愚蠢,以為兩個人就這麼一塊死,將來一定是在一起了。這個「報」是千差萬別,你可以自己來選定同時間死,但是所到的去處不由你做主。所以,可以同時死,不能同處去。業因不同,果報就不同,那麼去處當然各個就不同了。

所以「莫誰隨者」,你要選定我跟他一塊死,所以古時候皇帝讓多少人殉葬,沒有這些人給他殉葬嘛,給他服務嘛。當然讓他殉葬是可以,殉葬之後讓他服務這事,他要達到他的殉葬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只是更增加了他的罪業。他說不定跑到什麽地方去當牛當馬,甚至入地獄去了,覺得這些人能够替他分擔,那不可能。所以「命終棄捐,莫誰隨者」,所以「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哪。

這種情況是「貧富同然」,都帶不走。你闊人,多也帶不走;你窮人少,少也不是說你可以帶,也帶不走,同樣的。「憂苦萬端」,這種憂苦說不能盡,憂苦無盡,所以說是「萬端」。

底下這是下面這一段了,在極苦之中都是如此,不覺悟。底下,從「世間人民」起,這又一段了。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說世間的人,「父子」,當然也包括母子;「兄弟」,當然也包括姊妹;「夫婦親屬」,這一些親眷應當互相恭敬、互相愛重,應當互相照顧、體貼、關心,同時還是要恭敬啊。

「無相憎嫉」,不要討厭,「嫉」是嫉妒。還有這特殊的一點,有的人對於別人有什麼成功的事情,他還不嫉妒,對於自己的親戚要是誰勝過了自己,他特別嫉妒。兄弟之中有的時候也是如此,誰要勝過了自己,他嫉妒;你外人要是勝過了自己,那多得很,他倒……,就是這個,越是這個他越嫉妒,這就不對嘛。佛告訴我們,應當敬愛。所以夫婦之間也是應當一個「敬」字很重要;這個「敬」才能持之長久,不光是「愛」。不可以互相有所憎恨,不可以互相嫉妒,都要互相幫助。

「有無相通」,這些,有的錢財、用的東西,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怎麼辦呢?應該相通啊,有的人可以給沒有的人。「無得貪惜」,不要貪戀,捨不得。就是要助人,要幫助人哪,所以這個布施,我們要能够讓人家得到利益。

「言色常和」,言語和臉色,「色」就指著俗話說的臉色,看了很和氣。就是在親屬之間都應該如此,有無相通,互相幫助,言語、容色都是很和藹。「莫相違戾」,不要彼此牴觸,彼此鬧意見。「戾」是指兇狠,表示說狠毒。

「或時心諍」,「或時」就是指著某一個時候,這個發生了,這個心裏頭生了氣了。再有,就是彼此之間有所鬥爭。於是就「有所恚怒」,脾氣上來了,發怒了,這就表示這不和了。這「恚怒」,發了脾氣,有所發作,有所發作至少是吵架了,是不是。乃至於這個事雖然是個小事,要知道這個事冤冤相報,它是沒有停止的時候。到了後世它愈演愈烈,互相的相報就結成大怨了。「後世轉劇」,你在這一生之後,只是一個小的開始,爭吵、吵罵,傷害了對方,後來愈演愈烈,愈演愈烈就「至成大怨」。

所以這個都是要受報的,而且這個報都是超過他應有的。所以這個來要帳的,沒有一個不是要過了分的。所以它這個事情不能了就在這,因為他是很狠毒,他絶不是說你曾經打過我三棍子,我就打回你三棍子,我就要回了帳;他要打你三十棍子,他才出氣。那麼你這二十七棍子就是冤枉,不應該受的。因此,你本來是欠賬的,你就變成債權人了,你有二十七棍子的債權,你將來可以跟他要。等你要的時候,你就不是要二十七棍子了,你給他了個三刀,於是乎你又變成欠賬的了。所以這就是互相越來越厲害、越來越厲害。

所以「怨家宜解不宜結」就是這個道理,結了之後,就互相……。有的人有神通,看見武則天和那個皇后,那個皇后因為她死得太慘了,她就發了願,願我生生世世當貓,要把武則天(當老鼠)活著把她咬死。因此,她就是如了這個願,她就咬死了多少生的武則天的這個老鼠。但是咬多了之後,武則天她又變成債權人,她就咬她。咬她,她變貓,她變老鼠;那麼過一過,她又反過來。所以有人說,這兩個人還在那老鼠跟貓,變還沒完哪。所以這就是這個地方的意思,「後世轉劇,至成大怨」。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這些事情相更換的,彼此互相成為患、成為害。「患」是病患,禍患;「害」是毒害。「雖不臨時」,雖不就是馬上,就在眼前哪,就給你表現出來,可是因果是不虛的,決定,所謂不爽啊。所以就是連佛成佛之後,還要示現「麥梃穿足〔註一〕」之報。他因為什麼?因為很多阿修羅壽很長,他看到修行的人最後就不受報了,他就說這個因果沒有了,所以佛就示現哪。所以琉璃王來打釋種的時候,這也是一個報應啊。當年是,佛也頭疼了幾天哪,也受報,成了佛還要示現受報。

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一個天旱,沒有東西吃了,就有一個池子,池子的水也都乾了,魚就死了,他們就吃這個魚。最後有條最大的魚,最大的魚,那是魚的王。釋迦牟尼佛當年是個小孩,看這魚很大,他還沒吃魚,他就拿竹竿敲了這個魚腦袋三下。結果這個魚,等到他們這些人又到了印度,又聚集而居,成為釋種貴族,這些魚它們就變成琉璃國,這條大魚變成國王,就領了軍隊來殺。

來殺的時候,大目犍連看見佛不救他的這些本族的人,就很奇怪,怎麼佛不管呢?大目犍連就管。大目犍連神通第一,他把這個鉢,把佛比較親的這些人一起擱在鉢裡頭,給托上三十三天。等戰爭過去之後,大目犍連把鉢拿下來看,裡頭全化成了血水了,這過不去,它這因果不虛啊。佛也頭疼三天,就是打了它三竹竿,表示報應不虛啊,這果報不虛啊。佛其實已經無所謂,所以「了則罪性本來空」,實在是罪性本來空啊。

你看底下那一則公案,百丈的,說是「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就當五百世的野狐;問到百丈,百丈說:「不昧因果」,這個野狐身就解脫了。他不是墮落在因果,他「不昧因果」,這因果還照常有因果。

所以這個說法,哪有那麼容易,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哪!有的人都想以這個為……什麼,其實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責任非常大的問題,這不是一個好像是可以遊戲的事情。

所以「因果」這個事,而且結成大怨,雖不是馬上你就看得出來,但是你一定要想明白,這決定是如此。你對於這一切一切不要那麼愛戀去追求,「應急想破」,沒有一樣你能跟得上去的。

註一: 佛陀成佛後,示現受到過幾個前世果報:木槍刺腳、馬麥三月、頭痛三日等等,《佛說興起行經》中皆有記載。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