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請點擊下方 Play-button 鍵,即可開始播放錄音)

下面一品是〈獨留此經〉。

【吾今爲諸衆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爲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現在我讓大家看見無量壽佛,和他的國土,和國土一切所有。因為當前正是極樂現前,大家都看到極樂,佛正跟彌勒看到這個情況,說:「你看見這兒沒有?看見那兒沒有?看見邊地沒有?」這說到邊地,說到懷疑等等。佛就讓大家看見極樂無量壽佛和國土,一切大家都看見了。

「如對目前」,會中大眾人人都看見了,讓大家 (這個會眾) 都生起實際的信心;同時又有阿彌陀佛的威德加被,大家都見著彌陀了,威德加被啊,大家善根都增上。

「所當為者.皆可求之。」日本《會疏》解釋這兩句話,「所當為者,當為往生願行者也」,你為了往生發這個願,要達到這個行動圓滿,你所應當做的事;「皆可求之」,都可以順佛經而得到它。「皆可求之」就是皆可得之,這一切願,一切行。所以大家看到極樂世界,這個所願、所行都可以得到。

「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所以再三勸導大家不要生疑啊。有了疑,不是把它硬壓下去,每個人都須要注意這個。有疑應該很好的去解決,應當要找一找,我還有什麼地方有疑呀,不要叫它……,那疑是癌細胞啊,要醫治;要看經,要請教,要修法,種種方面,要去掉這個疑。所以《金剛經》的讚子,「斷疑生信」,一上來就是斷疑,「疑根未斷,即是罪根」。所以在流通分,佛再三告誡大家,要去掉這個疑,不要因為我滅度之後,再又生出疑惑來。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將來的時候,經道會完全滅掉的,會滅光的。善導大師說:「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也就是一萬年之後,這三寶在世界上就滅了,可是最後這個經還長住百年哪。大家都同意這個說,所以我們也依止這個說,別的我們就不談了。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就是末法一萬年,末法之後,經道滅盡。佛有這個《法滅盡經》,《法滅盡經》講的是先滅《楞嚴》。這《淨影疏》上說是《大涅槃經》先滅。不過總之,就這兩部經先滅,這兩部經都是談佛性。談佛性嘛,大家眾生就不容易理解了,就要先滅了。

這《涅槃經》現在還看不出來,但是這《楞嚴》現在已經苗頭很明顯了,《楞嚴百偽》什麼什麼東西,大家都說《楞嚴》是假的。現在還有人護持,比方像圓瑛法師還在講《楞嚴》,講了一百多遍哪,等等的;大家還在印,還在念哪,等等的。慢慢的幾千年後,那呂學者他這個《百偽考》就要成為聖經了,《楞嚴》就沒人念了,沒人念就滅了,很自然嘛。所以一本一本的滅,《無量壽經》就是最後滅,這在這個經上說的,「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

「經道滅盡」,最後的經是誰呀?就是《無量壽經》啊。這個也從《法滅盡經》可以參考,《法滅盡經》就把這個問題解釋得很清楚。所以他這個佛說的話,自然而然,各個經典可以證明。

佛就打個譬喻,說是這個燈在要滅的時候,忽然間,到最後它就要放光,比以前還要亮。就咱們這個太陽,黃昏夕陽無限好;人臨死迴光返照,夕陽也就是迴光返照,所以特別好看。

所以在這個法也是如此,在法最後要滅盡的時候,這個時候也等於是迴光返照,也等於蠟燭燒到最後(以前要燒油燈這個很明顯),特別亮,亮得多,所以這個時候他還能夠接受《無量壽經》。不然,人愚痴到那個程度,他還能接受《無量壽經》?但這個時候,他出現了一個超前的智慧光明,所以這一百年還可以依《無量壽經》得度,所以「特留此經」就是如此。「我以慈悲哀愍眾生」,因為別的經留下來之後,是佛的聖教,但是大家並不能因為有這部經就得度。

《金剛經》我們就讚歎極了,我就得《金剛經》的好處,還願意要報恩哪。但是《金剛經》留下來之後,最後這一百歲誰能從《金剛經》得度?「無住生心」「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都是了不起的話。你能懂不能懂?你懂了之後你又怎麼做?所以《無量壽經》,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嘛。在最後經滅盡的時候,會念「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人就是金剛阿闍梨。

所以有時候我也想,「噢!現在我也不能那麼去責備這些法師。」都末法了,大家只有這個水平,將來還要差。到最後的阿闍梨就只會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那不就是很殊勝了嘛!別人不會念,就他會念哪。所以要隨著這個時節因緣哪,所以不能都要求現在的這些出家人也和蓮池、蕅益那樣,這不可能。但就是因為這個時候這種光明,所以他能夠還是依此得度,最後能說四個字,最後就是天空中有這四個字,大家看見,有人還能度。那最後,再過,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所以,這部經就是度眾生最寶貴的經。在法滅的時候,還要靠這部經來度眾生;佛也慈悲,特別慈悲哀愍,特別留這部經來度眾生。所以這部經它的重要,它利生的這種究竟的方便,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深深地去體會。

【其有衆生.値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所以說,這部經如此,「其有眾生.值斯經者」,你眾生啊,你能夠遇見這部經的,你必定可以滿足你的本願哪。在最後的時候,這部經留下,眾生遇見這部經的,你都可以得度。因此我們就知道,在末法的時候,眾生遇到得度;我們現在,我們根器又好得多了,我們能遇到,當然也必然得度。

底下說到,「得度」呢,就是渡生死之海,超越生死登到涅槃,所以得度。把這生死看成是中流,咱們是此岸,極樂涅槃是彼岸,得度就是渡過這個煩惱的中流到達彼岸。

【如來興世.難値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爲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底下釋迦牟尼佛說:「如來興世.難值難見。」如來出興於世,是難得能夠碰見(同時啊),難值啊。見著更難了,當年佛在王舍城,也只有三分之一

〔錄音換帶,依其他記錄補入:〕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見到,同一個時代,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見到。

「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諸佛的經典,你難得難聞。這個可以說,……

可以說,手裡頭拿著叫做「得」,耳朵聽見叫做「聞」;亦可以說你讀誦叫做「得」,你聽到算是「聞」,這個都很難哪。

「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遇見了善知識,你聞到法,你能夠行,這也很難哪。所以這個裡頭就提到善知識,這個「善」就是對我有益,我們相知相識,對我有益,廣泛的都可以稱為善知識。

《圓覺經大疏》就進一步了,「善能知真識妄」,知道真,能認識妄;「知病識藥」,知道病,認識藥,稱為善知識。能夠了別真妄,能夠通達真際,知道眾生的根、病之所在,根據他的病給他藥,這叫做善知識。

《安樂集》根據《法句經》說,這是《法句經》的話:「佛言,善知識者,能說深法。」什麼叫善知識?善知識要能說很深的法;「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所講的這一切,都是理體、本體了;可是「然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

所以「善知識」這個定義就很清楚了,好啊!這定義可下得好啊!

「於畢竟空中」,無所有啊,沒有這些差別;「熾然建立一切法」,熾然如大火蓬蓬勃勃的燒著,熾然哪,熾然建立一切法,所以不落「空」邊。可是這一切法建立在何處?建立在「畢竟空」裡頭啊。所以永明大師說:「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不是說夢中佛事就不作了,是「大作夢中佛事」;雖然大作佛事,還是「如夢」啊。「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者。

「善知識者」是什麼呀?「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是生養你們,培育你們的菩提身哪;「善知識者,是汝眼目」,是你眼睛啊,讓你看見一切善惡的道路,你要分辨得清楚;「善知識者,是汝大船」,你要渡這個苦海、生死海,就只有這個才能把你運出去;「善知識者,是汝繮繩,能挽汝等出生死故」,有個繩子救你,把你從生死中拉出來。《法句經》後頭還說:「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剛才這就是說明要遇善知識,這就說明善知識的重要。

「欲證菩提,當求善友。」怎麼求這個善友呢?這點很重要啊,所以我們就討論一下。《圓覺經》裡頭開示得最好:「末世眾生」,就現在是末世。「將發大心,求善知識」,發了一個大的心,要求善知識。「欲修行者」,想修行的,你求什麼人呢?「當求一切正知見人」,要求那個正知正見的人。

這種人「心不住相」,他不住於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他不執著於二乘的境界。

他是「雖現塵勞,心恆清淨」,雖然他也示現有好多塵勞的事情在做,可是心很清淨。「示有諸過」,他也有過失,可是他「讚歎梵行」,他所主張的是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他不讓眾生去破戒。你看現在有人就是主張破戒,他不是善知識啊!善知識「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不讓眾生做不合律儀的事情。雖然他有錯,但是他的主張、見哪(所以這個「見」很重要),正知正見啊,知見很重要。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能求這樣的人,你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前我不大懂,我說,這個怎麽……?這個條件太低了。現在才知道,這個條件一點也不低啊!那就是如此,佛說的一點也不能還價呀!這是愚痴,你才會覺得在這個地方就不懂了。那現在懂了,你怎麼知道他是不是正知正見哪?你要能知,你是什麼水平啊?起碼你要知道什麼叫「正知正見」,你還能發現那個人哪;而這個人還有些毛病啊,你能把他發現出來,這特殊根器啊。

「欲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正見之人」。什麼叫「正知正見」?《圓覺經大疏》,這是圭峰大師作的,圭峰大師是禪宗的祖師,華嚴宗的祖師。

「善達覺性」,善於通達本覺的覺性,這個覺性是「不因修生」,不是從修而出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所謂「覺性」就是性覺妙明,「性覺」就是你本性的覺,是「妙明」啊!微妙啊!光明啊!你善於通達自己本有的性覺,這個性覺就是覺的本性,所以就叫做「善達覺性」。既然是你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所以不是因為修而得的,這是一個所謂「行不到處」。大家要知道,這個是「行不到處」,是由你種種行持、修行你達不到的地方;所以都是種種……,而在這個時候,在心裡入了「無心三昧」以後,你觸著碰著,不是行持所能直接達到之處,所以「不因修生」。但是也確實須要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哪;但是「不因修生」,不是行所能到的,但你不能離開行啊。

「抉擇」,要能分別各種法,什麼是大,什麼是小,什麼是正,什麼是邪。「抉擇」是「善能分別諸法相」,這個或者《華嚴》的話〔註一〕,「善能分別諸法相」,這個是什麼法呀?「抉擇」呀。

「無疑」,那就是「於第一義而不動」啊。「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雖然是很分別,但在第一義上他無有動搖;雖然第一義無有動搖,然而善能分別一切法相,這是「抉擇無疑」,所以這個叫做「正知見」。

「心不住相」。底下說了,《圓覺經》的話:末法要求一切具正知見人,心不住相。《圓覺經大疏》說:「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有一點點小法當情,就在你情見之內,情見就是你有所分別。所以說「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哪?有「一法當情」那就不是了,有一點兒「少法當情」都叫做「住相」。

「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法執啊,要取菩提,要證涅槃,都是很嚴重的法執,法我呀;這個還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如夢如幻這些境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得無住心,即契圓覺」。你應當無住而生心,等你得到「無住」的心,你就契會圓覺了。這個「無住心」,那要到地上的菩薩才能夠相契呀。

「不著」,底下就是說,《圓覺經》的話,「末世衆生,……當求一切正知見人。……不著聲聞緣覺境界」,我們這講的《圓覺》裡的這幾句啊。

註一:這兩句經文應為出自《維摩詰經》,《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