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經宗趣 (之六)

〔第六講,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廿四日〕

上次談到《無量壽經》的「宗」和「趣」。「宗」是介紹過了。上次開始談到「趣」。「趣」呢,那就是「圓生四土,逕登不退」作為歸趣。四土呢,就先介紹這四土。「凡聖同居土」,上次已經把這個《要解》所說的,它的原文做了介紹。

補充了一個例子,現代的,就是十年動亂之前,沒有幾年的事情。一個福建朝山的,這個名姓都有,他三步一頭,進了「金剛洞」,裡頭有幾百個喇嘛和和尚,看見文殊。當時他不知道,後來碰見一個西藏的人在那兒住家,就說是你這個地方是沒有的,這點醒了他。他才知道是文殊,就感動啊!當時飯也不吃,痛哭流涕,改成一步一拜。走到原來那個發現「金剛洞」的那個地方,反覆地找,找不到了。當時文殊把十年動亂的情形都已經給他預示了,說到「佛前無燈,廟中無僧」。那十年動亂可不就是這樣子嗎?是不是?所以這是一個證明,我們是凡聖同居啊,聖人就在咱們這個地球上,同居。

底下呢,我們就根據《要解》他的提示,我們把它歸納一下。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凡聖同居,極樂世界也是凡聖同居,都是有凡有聖,這個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都名為同居土,但是它非常的不同啊,所以就是說有四點。

[解]:按《要解》義,此土凡聖之同居遜於極樂者有四:⑴暫同。此土小乘初二三果,證阿羅漢便入寂滅。大權菩薩,度生機盡便不復示現。故與此土凡夫只是暫時同居,非究竟也。在彼淨同居土,則可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直至成佛。

第一個,我們這個世界上的同居是暫同,暫時的同居。有許多阿羅漢,他是三果的聖人,等他證到阿羅漢的時候,他就證涅槃,寂滅了,那就無所謂居不居的問題了,是不是啊?這個就是不屬於這個世界了。

大權示現的菩薩,有許多大權示現的菩薩,像那個「魚籃觀音」,化成一個賣魚的漁家婦女,籃子裡頭還有一條魚,現成一個凡夫的女人。等她把經典讓大家都背熟了以後,她就示現就沒有了,死了。這是觀音大權菩薩的示現,這種事情很多啊。這個示現是有人證明了,後來碰見個和尚給他們證明,說:「你們這些人愚蠢哪,那是觀音哪!」大家不信,打開棺材看哪,棺材是空的。這才相信當時馬郎的新娘子,原來是觀音的化身。

這都是大權示現,示現過了,他就沒有了。所以是暫時的同居,不是長期的相同。但是淨土的同居呢,就可以真正跟這些諸上善人、諸大菩薩俱會一處,一直到成佛,從時間上說就不同了,不是暫時的。這個同居是暫時的,過了這個時間,他就不住在這個世間了。

[解]:⑵難遇。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但不易見聞親近。而在極樂則皆如師如友,朝夕同聚也。

第二點,「難遇」。五臺山大家很多都去了,那位福建的出家人他遇見文殊了,是不是啊?但是這麼多人去五臺,很少有人再遇到。遊雁蕩,遊天目等等,這些也沒有碰見過阿羅漢哪,所以很難遇。

「雖有聖者現居此土,不易見聞親近。而在極樂世界則皆如師如友,朝夕同聚也。」又是一個不同。你雖然都在這個地球上,但是你遇不著啊。一個是暫時的相同啊,再有一個,就是「同」你也遇不著。文殊現在據說還是朝五臺的人必接必送,但是你有時遇著你也不認識,是吧?這是難遇。

[解]:⑶希少。聖者如珍如瑞,希有難逢。而極樂則「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第三是「希少」。在咱們這個世界上「聖者如珍如瑞」,極少極少,不容易碰到;而極樂世界呢,「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這些阿鞞跋致,這些一生補處的菩薩,就是補佛位的菩薩,只要再示現一次「出兜率、降王宮、捨家出道……」,示現一個這個八相就成佛了,這叫一生補處。

咱們這個世界,彌勒菩薩就是一生補處。這個一生補處的其數甚多啊,你算數都說不出來,不是多少億億億億億呀,拿一個億的億去說,還是算數所能知啊,是不是啊?它是非算數所能知,唯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來形容啊,多啊!不像這個世界,少啊!

[解]:⑷所作不同。在此土,聖者咸遊聖域,而眾生輪轉六道,升沉無定。凡聖雖同居此土,而其所作與成就,則迥然不同。在極樂則同盡無明,同登妙覺。

第四呢,所作也不一樣啊,在咱們這個世界,凡夫所作的就是六道中的事,沉淪六道,就是煩惱、貪瞋痴、纏縛啊;「聖者咸遊聖域,而凡夫就輪轉六道」,雖然是同在這個地球上這個土,但是所作和成就,就完全不同啦。極樂世界就不是這樣了,大家所作是同的,都在破無明啊,所以四十二品無明一點點破啊;「同登妙覺」,都要等證了「等覺」之後,還要證「妙覺」,破最後一分無明。

所以就是說,你看看,它不是暫時的相同,也不是……,很容易遇,而且多得不得了,而且大家所作的是一件事情 ── 都是破無明成正覺。所以就是說,雖然是同居,這就有四個不同。

[解]:又此土之凡,包括地獄、餓鬼、畜生三惡趣。而彼土同居則「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得往生者,不復更入三惡道,永離惡趣。不似此間眾生,生死海中,頭出頭沒,輾轉惡道,苦趣時長也。

再者,這個土的「凡」包括三惡道,就「凡」這一邊來說。極樂世界連名字都沒有啊,「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啊,這又是不同。所以一往生的人就不再入三惡道了,不像這邊的眾生,就是在這個六道之中沉淪,「頭出頭沒」「驢胎馬腹」「輾轉惡道,苦趣時長」,在惡趣中輾轉,而且一入惡趣,那個時間就長了。

[解]:更有進者。如《要解》云:「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蓋以同居土之凡夫,須斷盡見思二惑,方得漏盡通,始截生死流,出同居而生方便有餘土。此名豎出三界,其事甚難也。

「更有進者」,更要進一步研究的,是《彌陀要解》中所說,「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我們人的大事因緣哪,就是要截斷生死根本,要成正覺,但是就是「同居」這一關是最難的能夠透過去,能夠從這裡得到解脫啊!因為同居土的凡夫要斷盡(就是一點也不能剩)見惑、思惑,所以見惑、思惑都斷了才得漏盡通。

這個六神通,「漏盡通」才是最可貴嘛。前五通,這個是,就連妖魔鬼怪他們也可以有妖通啊,也可以達到飛行,也可以預知,也可以種種啊,也可以有天眼哪,也可以有他心,也可以知宿命啊,但是他們不能得漏盡通,他們這個見惑、思惑啊!

現在大家這個搞氣功的,頭一個就是練氣修身,這就是身見。這身見就是見惑,一開頭就是見惑,他第一條就斷了,我們見惑中第一條就是身見,他們所行的就正是這第一條,這個身見。整個在身見裡頭,那他怎麼能夠斷這個見惑呀?思惑,他要極細的貪瞋痴慢都沒有了。斷盡了見思二惑才得漏盡通,所以漏盡通才真正出生死,才真正「無我」,到了這個時候就證到「人無我」了。

所以阿羅漢,他是小乘的極果,小乘中的聖人,他是證了漏盡通,證到了人無我,有餘涅槃(因為他還沒有破法我,所以是有餘涅槃),這才能夠從同居土升到方便有餘土。四土嘛,在同居土之上是方便有餘啊,這是小果的聖人阿羅漢所居之土,這一種就叫做「豎出三界」。按通常的,這往上升嘛,升了之後斷見惑到升天哪,出欲界入色界,出色界到無色界,出無色界,那麼就透脫這個三界了。出了三界,出了生死了,所以這是「豎出三界」。

這個事很難哪!我們試想一想,這個「貪瞋痴慢」要一點都沒有,是什麼人的境界呀?咱們自己的起心動念,有多少都是在這一類裡頭啊,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痴,就是我慢,所以此事甚難哪!

[解]:今此往生法門,乃捨同居穢,而生同居淨。得生極樂,即斷生死。故名橫出三界。而往生之人,不待斷此見思二惑。

但是往生法門呢,它這個解決問題,就不是依靠你要從同居土升到方便有餘土,是從咱們這個同居的穢土變成了同居的淨土,所以它這個容易,容易在這兒了。還是同居土,但是一個是穢土,一個是淨土,所以就不須要你斷見惑、思惑。

[解]:但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便蒙佛願冥加,決得往生淨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

你只要是真正合乎本經的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蒙到佛的大願的加被。這個加被是「冥加」,是你不知道的。所以這個感應啊,這個加被啊,我們有人覺得我這個念佛,我修持,我出家,我持戒,我沒有得到什麼感應。你真的是持了戒(當然你有時候難免是持不住,破啊,你懺悔嘛),總之就是有功德的,總之你都是得到加被的,但是你不感覺,這叫「冥加」呀,冥冥中在加被你。這個隨時隨地,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如來在護持我們。而且念佛的人,大勢至菩薩在這個世界攝受念佛的人,都在加被呀!他這個是冥加,這個冥加很重要呀。有的是「顯加」,有很多感應錄上,那是顯加 ── 看見佛放光了,把你救度了。但是還有好多是冥加呀。

這樣的話,只要你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佛的願力就加在你頭上了。不必等阿彌陀佛示現,說:「你現在在念佛,我要加被你。」自然就加被了,你自個兒也不知道。

「決得往生淨土」。你只要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決定往生。阿彌陀佛發的是這個願嘛,「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我不成佛。」他成了佛了嘛,他說的這一點,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嘛,而且是決定做到的嘛!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妄語者,一切佛都如此啊。阿彌陀佛發了這些願,這些願不圓滿不成佛呀!阿彌陀佛成佛了,所以這都是事實啊,這些願都成為事實了。不是像有的人發的願是狂願哪,那只是一個空的願哪。

「其事至易」,所以我們依止彌陀的六字洪名,一乘願海,你只要是求生淨土,你就入到彌陀的願海了。你又念這個六字洪名,就這樣的願海和名號的加持力,決定往生,這個事情很容易啊!

但是我們就要說,這個容易者,是和其他的法門相比較而言,這個事是「至容易」,是最容易的了。但是不可以體會,就說這個法子非常容易,你可以一點不費勁,你可以一邊還是天天跳迪斯可,天天去吃咖啡牛奶,天天去逛公園,那麼著你輕輕鬆鬆的,我最後念幾句佛就往生了。不是那個意思啊!是和其他的法門相比較,沒有比這個再容易的了。

但是一個凡夫,要以這一生修到了往生,你不用出全部的力氣,不刻苦專心,「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啊?沒有一番寒徹骨,真的信,真的願也起不來啊。所以要能念到符合了彌陀大願來接引,那就要要求你,你這個才表示你真是「願」,是吧?關鍵在這兒。

你天天想跳迪斯可,想撿便宜,我就得往生,那你這個「願生之心」不是很切呀!我覺得我這個六道的父母,在這個地獄之中在那兒受苦,在油鍋中煎,就等我來去救度。我怎麼能夠救度?我及早的往生,及早的見佛聞法,我就有力量去救度。因此,如饑似渴,所以你這才知道,我真是願意去嘛,這才叫做「願」嘛。你這個心不是這麼懇切,那就是這麼輕輕鬆鬆的,覺得反正是不錯,是很好,反正是好事誰不願意得到?那麼就這樣子,那「願」就不切啊!所以要「深信切願」。所以這個事也是每個人要體會到,它不是寒徹骨,就沒有梅花的撲鼻香啊!

有的人就把這個「至易」這個地方,就體會到偏了。有的人看到往生非常難,不可能,一生一世做不到,這個又是偏了。這個是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了,而事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但是你要是真正體現出「深信切願」,「切願」對這個娑婆我不留戀了。

哎呀!在家人想當總理,想當部長,想當億萬富翁,是留戀哪;這個出家人也想當法師,當方丈,當佛學家,也還是留戀娑婆呀,還是在這名利堆裡頭轉不出去呀。所以就是說,這個事情,要發真正的生死心,度眾生的心,成正覺的心,徹底求覺悟的心哪,此事不容易!所以「身出家」已經很難了,這要「心出家」呀!你要厭離,娑婆世界這些東西不感興趣才行啊。所以這個事情就是說,這個「至易」兩個字呢,怕容易引起誤會,所以這個地方提一提。

所以叫做「易行道」,跟別的方法相比,沒有比這個容易的了。而且還可以說一句,到了這個時代,要不用這個方法,要求即生;一個凡夫,具縛的凡夫(當然你這個大成就的人又當別論了),一個具縛的凡夫,就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你要想這一生,要出生死之海,你要不用求生淨土的法門,(你參禪、念咒都可以,但是你都要求生淨土啊。)你要不用求生淨土的法門,想能出離生死之海,就沒有可能性了,可以這麼說啊!因為現在是末法,末法中又是一千年了,所以就是說是,只有依靠這個「易行道」啊。

上一頁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