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巳春節談願 (上)

本文乃根據黃念老己巳年春節正月初四(一九八九年二月九日)講於北京蓮舍之開示錄音整理而成。

(請點擊下方 Play-button 鍵,即可開始播放錄音。)

己巳年的新春,首先向大家恭賀新春吉祥!一年一度這麼一個聚會,還是很難得。而且現在看來呢,這個佛教所顯出來了一些興旺、前進的現象,是一種還是很可珍貴的一種形勢。那麼今天呢,我們是老中青三結合,這種場合,這個說話的人,是一個考試。這說話最難了,這個要能適合大家個人還能聽的,還能有興趣,要使得年輕人聽了也不是在這兒枯坐,老年人覺得也不是很跟自個兒無關。所以今天談個問題呢,就是談「願」,大家都在內。

你小孩要發願哪,是不是?要求願、發願哪,而且這個信願行就是咱們的資糧啊,這三個是缺一不可啊。這個老修行是不是在這個「願」字上就解決了?嗯!這幾年這個發現,老修行這個字上的問題也還是不少啊,所以今天就是一個老中青都能聽的,也還能不枯燥,大家還能夠解決些問題。所以這個我們談這個願哪,誰都要……,你生活中就不離開這個願字嘛。從小孩就是說,叫你幹什麼,如果他不願意幹的事叫他幹,他就不肯幹;他願意幹的事,他就幹得很起勁嘛,這要願意嘛。小孩念書,你也得啟發他對於讀書的一種興趣嘛。所謂這個願,就是願意不願意那個願。願意還是不願意啊?人他都有個所喜歡的事,我願意什麼,不願意什麼,所以這個生活中誰都碰到的問題。

那麼自個兒都希望所願意的事、所願意的東西都得到。但是中國常有句老話叫做「事與願違」,事情就跟你這個志願不一致,常常跟它違反。在這個文藝裏頭有這麼兩句話:「我所想願意得的,我得不到;我得到的,是我不願意要的。」人生的苦惱啊!你所願意要的、所追求的,偏偏你得不到,但是給你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你搖頭的,「事與願違」啊!一般的事情是如此,就是說,真正許多好的志願,有時候也達不到。但跟這個相反的一句話,是「有志者事竟成」。所以這裏頭是一對矛盾哪,這個兩種情況。「事與願違」,這個願跟你這事,「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你七出祁山,曹操也沒被你打破,你自個兒死在五丈原,運屍首回去,所以「長使英雄淚滿襟」哪,「事與願違」!岳飛,「願與諸君痛飲黃龍」,要直搗黃龍府,結果是勝利了。但是不行,皇帝叫他回去,最後完了,才三十二歲〔編按:疑口誤。一般史料記載岳飛遇害時三十九歲〕,連自己還兒子和女婿都送命,這「事與願違」。

所以「有志者事竟成」,也不是絕對的,事與你願意不願意的事,常常達不到。「有志者事竟成」,這個「志」,就比一般願意不願意要深刻了一步。這個「志願」,就和你那個「我就願意這個,不願意那個……」,這我都立了志了,這就帶了「一定要這麼做」的意思,堅決的意思。所以你自己只是有一個所謂欣賞所出現的局面,當然常常事與願違了,是不是?但是你就是要有立了個志,你能立志,而這個事情最後還是成功了。可是剛才舉的那兩個例子,那些例子呢,就「有志者事竟成」這個並不絕對,是不是?但是就是說,這句話還是成立的。你有了這個志向,還是得到成功。所以是許多成功的人共同的道路,大批大批的,但是它還是有例外,不能說絕對,世間的事情嘛。

不然你說像諸葛亮、岳飛,你不能說他無志,不是事情不正當啊,也沒成功嘛,所以這不絕對。但是比那個,就是那麼隨便想一想那個願哪,像那個人那句話就太慘了,「我所願意要的,都沒得到;我所得到的,都是我不願意要的。」是不是?其實人生這種事情很多很多啊,這句話還是代表了反應了人生。都是沒轍了,就這麼湊和吧!不是我真就願意只就是這,你解決不了。

底下我們說一句佛教的話,這句話就又肯定了,叫做「有願必滿」。「有志者事竟成」,這種讚歎的話,你看他有志向,他的事情究竟最後成功了,所以這裏就容許……,所以它雖然成立,就是我舉了諸葛亮,舉了岳飛,你並不能根據這個例子,你否定這句話。它是對的,但是它有例外。它也沒有說必定,反正沒有包圓,沒有絕對。這個是絕對的,這絕對的啊,有那個志願,必定圓滿!這是我們要信的地方。

所以這個佛法,首先我們就會想到一個答覆,因為什麼呢?因為咱們所謂的這個志向都是世間法啊,你靠你自己的努力。當然你這很努力,你是可以得到成功,但也不是絕對的都能成功,你這是世法,你是靠自力啊。咱們佛教所謂的「有願」,你的願你是出世間法,你是佛法。你所謂的願,真正是個願呢,當然不是發財了,是不是?你是佛教的願嘛,你是要上弘下化,自覺覺他,因此你有了他力的加被,所以他能夠、能有圓滿。這個說法是對的。但是這個說法,有很多人就發現很多事啊,有很多人想往生沒往生啊,你說他有願,這話還怎麼連繫啊?它是佛法,他想往生嘛,他不是……。所以就是把這裏頭,今天所要談的,主要就是在這兒。

怎麼叫願?怎麼叫有願?這個「有」字常常大家是體會錯。比方像永明大師的四料簡:「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這個「有淨土」,這個「有」字,很多人體會的就不夠,甚至於說是錯了。就因為我不信禪宗,我又信淨土,我知道這念著佛了,我就有淨土了,我就一定去了。那沒有去,那是永明大師沒說對,但是沒去的人很多。

永明大師的話怎麼能錯啊!那是彌陀化身哪,那是禪宗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師。這是雍正皇帝的話:這是中國六祖以外,古今第一大善知識。六祖是第一,拋開六祖呢,那就是永明大師了。那能錯嗎?這「有淨土」,所謂這個有淨土,你是真正的有啊,不是說我就是相信有極樂世界,我就念兩句佛,就叫做有啊,你真得有信有願哪!所以這個「持名」是「信願持名」。你得有信有願,你再念佛,你這才叫做修啊,這個就是「萬修萬人去」。那還有錯嗎?而你這個信心不深,願力不堅,蕅益大師說︰你就是念到銅牆鐵壁一樣,還不能去啊。所以好多人都在功夫上著眼。

所以我老在跟人家有所辯論,大家都強調這個功夫,我老說你別只看功夫,禪宗跟淨土宗都是一味的,都是一樣的。你能不能往生,看你有沒有信、有沒有願。有了信、有了願,你也一定會念一些,在你可能範圍內努力去念。你就甭管了,反正有了信、有了願,一定就往生了,也就是這個「有願必滿」了,也就是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了。你要沒有信沒有願,你就是念得銅牆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透,還是不能往生嘛!這近代的例子,就在國清寺,寒山、拾得待的地方,智者大師的道場,天台教的祖庭。一個和尚念得他聼見什麼聲音,風聲、雨聲,一切的聲音都是念佛聲,這佛念得不錯了吧?一天他找了根繩兒,上吊勒死了。密宗不是最反對自殺嘛,這是入地獄的事,當然顯教沒有這麼嚴格,總之是錯亂,所以這就是證明啊。

所以只是論修持,而不把這個精力在見地上去用功,就不足。那個「有」字,為什麼?就是你真的是願,而且是「有」願,這「必」字就出來了,「必定滿」。這就給我們一個證明、保證,是保證。所以只要問你這個是不是「願」?你是不是「有」?所以我們真正看起來,現在好些佛教徒他的這個願的情況,這個願的本身是存在一些問題啊。有些最不行的就是愚願,那不能稱為願了;加上個愚字,愚蠢的愚,愚痴的愚啊。你這念佛是為世間的事情啊,那是愚願,那這怎麼能夠必滿?是不是啊,滿足你世間的這些要求。

世間的事情是可以,念佛去祈禱,是可以得到很大的順利,但是不能加「必」字啊,是不是啊?有很多人就是,就是有這麼一位,說:「我念佛我不求別的」,她大概愛人死了,她丈夫死了,「我只要希望知道我念對他有用,我就心滿意足了。」所以她就是夫妻這一點恩愛之情,希望他得到一些好處。只是她這個願就是小一點,它這還是可以滿足她,她這愛人是可以得到好處;但是你這個修持,她所得的功德,所應當得到的好處,她就得不到了,她就得到這兒為止了。所以這種滿,是滿了她的心之所求,但是這個功德就沒有用滿哪。

還有人,就說這念佛嘛,你這念一句佛,死後你就多一個元寶,所以這一些都屬於愚痴的範圍。這當然念佛之後,你這身後你是要比不念佛的人要強的多啊,但這個都不能說是……;這不夠個願,很愚痴,這就沒有自覺覺他啊,所以這是一種。還有很多人就是為了世間的事情,這個就滿起來很容易,但是很愚痴很小,這也不夠個願,這是一個類型。

再有一個願型,它就是……,這個願很虛,一個是相對說是愚啊,這個是很虛,虛他就不實。他就以為我這個願文我念念,我不就是都有了嗎?我天天念這個四弘誓願,我念這個《普賢行願品》,我念什麼念什麼,我就念這些願文,我不就有願了嗎?這法本裏都有,回向偈、發願文,念這個長的發願文,蓮池大師的這個發願文。那麼這個就是所謂,這叫做「虛願」。你就在那兒念一念,念一念當然是得好處啊,得很大的好處啊。但是你只是就在那兒……,咱們打個比方,你就是在那兒喊口號。這種念不就等於在那兒喊口號嗎?開會了,我喊「我這個那個!」有的時候,喊得很熱鬧,其實心裏沒這事,這就不是,這就虛,虚而不實啊。你不能說你這裡頭沒有功德,但是你這個要實現,實現經文中所說的,你念《普賢行願品》所能得的功德,那得不到,不能滿。你這是虛的,不是成為你的願,你是把別人的願文,佛的願文,你在這兒只是念一遍而已,不是你的事,那是數他人寶。別人有寶貝,你給數一遍,數寶說食;「啊!全聚德的烤鴨,什麼什麼對蝦,什麼什麼的這個名菜。」說了半天,你肚子餓還是餓。「數寶」,我有好多寶、好多金剛鑽、好多好多什麼什麼東西,你就是給它數一遍,數完了之後,東西人全拿走了。這都是虛願。虛願怎麼能滿呢?

再一個是「浮願」。也發,就是浮在上面的,只是……;自個兒也發,就是浮願,很淺,並不是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嘴裏頭說說,不深入,不切實。

再有是「狂願」,「啊!佛要發大願。我願發的小,我要發大願,那一切佛的願都是我的願,我還要超過這些佛的願,佛是四十八願,我要四十九願;阿彌陀佛要你十念必生,我將來我發願,三念就生。」這都是不善於發願的話,這是很外行的話,這是一種只能是叫做狂願,就好像你狂想,狂想曲,哈哈哈……。「我要搬到月亮上頭去結婚;火星上頭去旅遊。」作一首詩、作為狂想曲都可以,你編個音樂也可以,都是不很切實。

回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