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切眾生都本來是佛,大家這個很冤枉啊,很冤枉在這兒受罪啊,在這兒愚癡啊,在這兒轉來轉去啊。這個冤枉的話,應該叫他明白,你何必啊?再有,他本來是佛,所以這個解決問題不是很難。這個無明不是實有,《心經》不是說「無無明」嗎?在佛涅槃的時候,佛就入種種禪定,入種種空間、種種境界,找這個無明是找不到,沒有啊!既然無明是沒有,那事情就好辦了,你本來是佛,這無明是障礙,而無明是你夢中這兒,自個兒覺得有這麼個老虎在吃你,實際是你睡在席夢思的床上,蓋著繡花的被窩,舒服的很哪。就是夢沒醒,在那慘叫,恐怖啊,把他叫醒了嘛,就對了。那麼這就是這個情況。
我們要叫醒別人,要自個兒總得是醒的。你那也在發囈症呢,你怎麼知道他那兒做夢呢,是不是?那不可能啊!你也等人叫啊。正因為如此,所以自個兒要從夢裏頭醒過來。那麼,現在醒夢怎麼醒呢?這就是有條件來做這件事。眾生雖然多,救起來……,本來都是佛,本來都是;無明本來是空,就是要覺悟,使大家覺醒。而且我們既然這個事情這麼重要,我們也就不會去……,所以這個《普賢十大願王》是「無有疲厭」,我來做這個《十大願王》,實行這十大願,我沒有疲勞的時候,沒有厭倦的時候,所以發的是長久心。我這工作繼續堅持下去,我這個禮拜是無有疲厭,我的供養、我的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一切一切是沒有感覺到……;是無窮無盡的事,未來的時間也無盡,眾生界也不可窮盡,我這一切一切的也無可窮盡,但是我沒有感覺到疲勞的時候、厭倦的時候,這就是生心哪。
這個「生心」,就是到了最後,諸根什麼一切都壞了,這樣的心它就成為願王,它就引帶你之前,把你引導到極樂世界。這個就是結合了《普賢行願》。《普賢行願》這個內容就說明生心的功德,而在金剛般若來說,要先從生心下手。這個跟善導大師的話,初念佛時,不要先求離相〔註一〕,不是要無相、離相,只要你是一相,有相你就一相,你說有極樂世界,有什麼,如學密有本尊相,你就好好的觀這個本尊相;有咒輪,你觀咒輪。你這個咒,聲音也是相,這個咒就是音聲,你就這麼好好念;這個字也都是相。你就是很專心,「專至」,「專」是專一;「至」呢,冬至夏至,咱們不剛過了冬至嗎,到了冬至,天就一天天長了;到了夏至,天,長就到了頭了,它就還是要短了嘛。「至」者,是登峰造極,不能再高了。所以依著這個相,而這心很專,很登峰造極地這麼去念,決定往生。所以我們對於這個般若,你不能無住,但是你先肯生心,你做很多功德,以此下手。
還有,單純的無住,很容易出偏差。有人打坐,就說我房子也沒有了,床也沒有了,自己也沒有了,自己以為是很高的境界,其實不是。這是你逼出來的,你這個不許起妄想,管著自己老想著空,這種念頭逼緊了,逼出來的境界。
還有,就是一個「什麼都沒有」,這個是很可怕的事情,禪宗管這個叫做「枯木崖」,說枯木,就咱們這個岩,「枯木岩前岐路多。」木頭枯了什麼都不長,你這心都死了,什麼都不生了。修行人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這是一條錯路啊。所以我們往往是不碰見人,就往往不是走的是正路,你走的是條錯路,這是岐路,非常多啊。
還有就是雪竇禪師的話:「澄潭不許蒼龍蟠」,龍是在那兒蟠著,在那裏頭待著;很澄淨的潭水,那個蒼龍不在裡頭待著,所以「死水無龍」,這個水是死的,裏頭沒有龍。所以修,修到這個心死了,一點也不動,一點也不生,這麼管著它;就是修到房子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這裏頭就沒有龍,死水不藏龍,「澄潭不許蒼龍蟠」「枯木崖前岐路多」。
還有「打入陰山背後」,這個唱「鍘判官」,包公審案,包公後來探陰山,山背後把那鬼擱在那兒,讓包公發現,把那判官鍘了,說的鬼和這陰山。咱們如果你這個修行,你到這種地步,稱之為你跑到陰山的背後去了,所以他要應該是一個活潑潑的。所以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應無所住而「死」其心。
我們也同樣的,你真正是生了這個心了,而去利他去了,去做這些事情了,你如果能夠專至,你在許多人世間的這些個毛病方面的東西,你也就捨了。大家想想看是不是這樣?我真的是在做救度眾生的事情,我還自個兒老琢磨著,咱們這點錢合股去做點什麼買賣,或者進點什麼什麼;到什麼地方買點什麼東西,去做這些事?他沒有這些念頭了。「專」,他就專一了,所以別人做的這些事情,這些吃喝嫖賭的事情,你現在專心要想做利他做這些事情,很專一這個上弘下化,把這些事情當作你自個兒真正的事在做的時候,你還有心去搞那些嗎?你要有心去搞那些嘛,你這個所謂真正自覺覺他、上弘下化,這個心它就是……,還是沒生啊。
所以生起心來之後,以這個來自然達到無住,那就不是澄潭死水了,所以也就是說,這是我們的下手之處。各個根據自個兒的條件,你發一點小心都是好的,我現在我的情況,我就先許個願也可以嘛。譬如我將來畢業之後,我怎麼怎麼樣,我做一些什麼什麼;要不等我將來條件好了……,現在我就是一天我念十遍,再後我一天能念兩串,或著一天念幾萬,一天念十萬,各種各種的,做點什麼事情。但是就是說,我們為了一個……,生起……,為了佛法,而生種種的……,頭一個我覺得我們現在應該有個慶幸心,佛法難聞哪。
現在有的人看見我這個〔謝客〕牌,要求……,我們現在不能夠……;有人開後,把門又開一半,這全沒有了。有的人就沖這北屋磕頭,走了。我也心中……,也沒辦法了,現在只有這一點精力……,就好像這個軍隊,我只有這一點兵力,我只能保證,要兵都分散了,就全軍覆沒,就這個情況。只有把這個軍力集中,還可能希望打勝仗,那無可奈何的事情。要可奈何,條都撕了,哈哈哈……,無窮盡的接待,哈哈哈……。不可能了,我現在只能如此。
所以我們「生心」也不是狂想,要很認真負責,不是狂想,那麼這就有個下手之處。「無住生心」這個事要做的時候,真的要做到,是別教菩薩的境界,在生心的時候就無住,無住的時候就生心,地前三賢都不行。我們有五十幾個位次,地上菩薩那這個就可以了,沒有登地的菩薩,就是地前菩薩,有三十個位次,稱為賢,不稱為聖,地前三賢做不到。他們只能這一段時間無住,下一段時間生心,再一段時間無住,這分開的。我們要用般若來得到這個般若的法益,先從生心下手,這還是人人都可以,根據你的力之所及,發起你的心。這說來說去,還是句老話,不過是換了些語言,一句老話是什麼?咱們不是老說要發菩提心嗎?哈哈哈……,對不對?這個發菩提心就是最好的生心了,所以說來說去,千言萬語,都不離開這一件事情;反反復復說,都是這一件事情,可見發菩提心的重要。
這個五點了,咱們就說到這兒,大家可以談談,時間也不早了,恭祝大家,各個不斷地去取得進步。佛法是真實的,真實不虛。佛法裏頭沒有誰能夠僥倖去撿便宜,也沒有任何人會說是屈才被埋沒,這是和別的一切不同的地方。很多人懷才不遇,你寫篇論文拿出去之後,別人把名字一改,他拿去發表了,哈哈哈……。佛法上沒有這個事情,「如來悉知悉見」,沒有誰能取巧。你不要看他是取了巧,當了方丈,他那不是佛法啊!當了方丈他照樣入地獄。所以陳某當年給貢嘎上師做翻譯,當時大家也覺得他修行很好,對他非常恭敬啊,但他現在不是說「我就要入地獄了」?他已經九十歲了。
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應該慶幸,繼續就是,所謂「生心」也就是發心,就是發菩提心。當然「發菩提心」這個名詞裏面包括更深、更大的一些內容。單提生心,現在你雖然還不懂什麼叫菩提心,但你只要生起肯利他,肯自利利他,我們不說自覺覺他,先自利利他,我要克服我的缺點,我要努力地學習,我要去求得進步,我願意去度眾生,我願意將來弘揚正法,這都屬於生心。所以生心就是下手之處,哈哈哈……。
你那個「生心」做到很專很到,那這裏頭自然而然也就會包括一些「無住」在裏頭,如果再加上念佛念咒,那就暗合道妙。暗合道妙的話,就是說你念的時候非常清淨,這一切都是在實踐中證明了的東西,不是空有這麼條理論在那兒。你只要真正好好去念,是可以清淨,這妄念是可以不起。而這一種的安樂,不是世間的這一些,來一盤對蝦、烤鴨,或是什麼跳舞呀,這些遠遠不能比。人生裏頭的這些事情,很多我說我還沒領略的話,是很少了,但是要和這個法裏頭的法樂來相比,那簡直是不能比。極樂世界之樂是什麼樂?《阿彌陀經》說的好:「唯受大乘法樂。」生了極樂世界之後,他所受的是什麼?就是大乘佛法的法的樂,所以法樂才是真實的樂,所以稱為極樂世界嘛。
這個不能著急,一著急就全完了。在美國的一個人,他用功用的很好,後來他要找實相,一找實相,壞了,這個妄念就禍不可止了,後來知道這個不對,他又改回念佛,又好了。現在就加到一天兩萬了。他是特殊環境,他家裏頭父親、母親,跟愛人都不贊成他念佛,他就自個兒偷著念,信都是別人給轉。給我寫信都是用這個地址,之前他就寄到他家裏去,家裏一拆,他麻煩了。我寫信告訴他:你這個實相,覓是不行的,「昭昭在目前」,就在你眼前;「覓即不可見」,一找就找不著了。所以這個事就是這麼很特別的,所以你別去找啊,就分明的就在眼前,那你一找就找不著了。還有就是「覓即不得」,你要找就得不著了,「得亦不真。」所以大家就老實念佛、老實持咒,就這個,安安心心地。
一方面我們有這種志願,我們這個就是生心哪,我們不光是在那念,做做功課,而我們是生起一種……,那最後就是生起菩提心來了。菩提心的功德是說不能盡。所以像迦陵頻伽,這個鳥牠在母親的蛋裏的時候,牠已經能夠出聲音了,牠的聲音,一切鳥都不如它。所以這就說這個菩提心,你有了這個菩提心就是迦陵頻伽,你還這個沒有出殼兒呢,你的聲音已經壓過一切的鳥了。那麼這個菩提心,我們也是一步一步要護持,要什麼的;也就是部分的,先從部分的到全體的,先從淺的到深的,強調這個生心。而這個生心,我們不要只是看著它,只是做一些善,做一些利益,不是僅僅是這樣,而是無住生心的下手之處。這個認識都是很重要的,你把它認識到了,那麼它就是那麼一個情況。認識的深入,認識的高,它就是不一樣,所以這就是「見」!那麼我們從認識,又牽到這問題,這就是見,所以密宗就是抉擇見,你是什麼見。密宗就是「見修行果」,見是第一位,提高自己的見。就說到這兒吧,恭祝大家新年吉祥。誰有問題還可以提出來討論。大家喝喝水,喝水喝水,大家喝水。
三毒,三毒熾盛。有的修行人,他把這個三毒逼出來了;你不修……,這是一個很特別的事情,大家要知道,要認識這個問題,要碰見別人也得認識,自個兒也得要知道。你修修之後,你忽然間很容易變得特別脾氣大,這個就是說,你的修持把它逼緊了,有的東西它要反抗,要出來,有的就是這個淫欲之念,沒治了,有各種情況,不是他這個……,何況他最初發心不純。這個人我是非、妒忌障礙,所以就是說,要很好地護持,不可以掉以輕心哪。所以幸虧有一個淨土法門,不然……。所以《大集經》說了:末法修道,罕一得道。在末法的時候,大家去修,很少有一個人能得道,只有這念佛法門了。
從前有句話:「趕緊去中個翰林。」幹嘛呀?因為中個翰林,你好修行。因為中了翰林之後,他社會地位就不同了,不愁沒吃的了,然後自個兒去搞自個兒的學問。所以有些也很有意思,像當年貢嘎上師跟我講這念佛、念咒的法門,他跟我講了一種,講了一種。這話多少年前了,這個是解放以前了,四十幾年前了。有一種方法,這也很特殊,也許很少,沒許多人聽過這個話,就你念一句之後,你就擺在那兒,心要不動,就老擺在那兒,心要動,你再念一句。貢師告訴我這個方法,說有這個方法,沒法用。我自個兒用的什麼方法?跟那相反。我這方法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可以用,叫「追頂法」,一句緊頂一句。貢師這個反而不易,他那一句就擺在那兒。緊頂,緊頂有什麼好處?你妄想擠不進來,「嗡嘛呢唄美吽」「嗡嘛呢唄美吽」「嗡嘛呢唄美吽」……,前頭還沒完,不過你就往下接下去,頂上去了,這叫頂追法。而我用的很突出,因為我老頂追嘛,你愈念愈快。
這次我觀察了一下,這個速度的變化,還不是最什麼的了,可以差五倍。我念就比別人快,但是我把它要是儘量加快的話,可以比我平常念的速度可以快五倍,甚至於可以到六倍。這個取得一定的一些作用,累確實也是很累,頂追。而且我也還試了試,頂追速度不清楚的還是清楚,不過現在我沒有用這麼高的速度,平常嘛。因為這次不是十五天,我加點油嗎,所以就把它快速度了,頂追。不過這個頂追,大家也可以試。現在就像廟裏的念佛,比方錄音帶的這個念佛,這個是大家一塊兒做佛事的這個速度,這叫做「輕率養識」,你這個輕輕慢慢、悠悠忽忽地,那個「識」養在那兒,跟在那兒活動,你想什麼都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正念的時候,不要說兩句之際,你都可以想事,呵呵呵……。
這個頂追,追到那個快度,要比平常快到五倍的時候,那你就是擠不進來了。擠不進來就是有大段的時間,妄想沒有機會活動。
所以我愛人她那得了癌症,那也是對我的一種幫助。所以文化大革命,唉呀,天翻地覆,我是……受了教育,自個兒得到了利益,說老實話,所以我亳無怨恨。
註一: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今此觀門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能無相離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