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聖眾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全經四十八品,可分成 ① 序分,② 正宗分,③ 流通分三個部分。序分像是人的頭部,俱有眉眼耳鼻口,能表現這個人的智愚善惡;正宗分像身體;流通分像手足。本經的第一第二兩品是通序,也叫證信序。這是各經通有的,其中包括:信、聞、時、主、處、眾六種,來證明經文確是佛說。這六種,教中叫做六成就。原說是誰,聞後重說是誰,時間、地點、同聞大眾是誰,都寫清楚,來證明說經確是事實。第三品是發起序,單表發起本經的因緣。

經文第一句「如是我聞」,各種經典都是一樣的(《心經》是刪去首尾的中段,其它全譯,仍是從「如是我聞」開始)。這是世尊遺教,囑咐阿難,在經典開頭之處,先標「如是我聞」,這是「信」「聞」兩種成就。隨即寫出其它時、主、處、眾四種,證實經文確是佛說,令大眾生信。

「如是我聞」最簡單明瞭的解釋就是:我從先師釋迦牟尼佛所聽到的開示,就是以下這樣的。這就證明經中的開示確是世尊金口所宣,沒有走樣,大家可以放心信仰,所以這是「信成就」。

「我聞」是「聞成就」。「我」是阿難自稱。在阿難於佛涅槃後,結集經文為大眾登座重說時,大眾當時有三種疑惑:一種是錯認為佛又復活了,另一種是誤認為阿難成佛了,再一種是認為他方世界的佛來到此土。現阿難一開口就說,這是我阿難從釋尊親自如實聽到的,以上的三種疑惑全部瓦解冰銷。

有人問,佛法主張無我,為什麼阿難開口仍是「我」?殊不知問者這種想法墮在偏空,把「無」字體會成龜毛兔角般的根本沒有,這是不合於第一義諦的。《金剛經》處處不壞假名,例如「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這才不墮凡夫的有、二乘的無,從容中道,才契合第一義諦。大乘菩薩是「常樂我淨」。可見所無者,只是妄我而已。

「一時」,時成就。沒有具體的年月,只說某一時。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註解說,或者是說法的人證得了「陀羅尼」(超過三昧的水平),能在一剎那之間,甚至在說一個字當中,遍說了一切法門,這人就是把一剎那延展成無量劫。或者是聽法的人得了「淨耳根」,在聽到一個字時,就能對其餘一切完全通達,這就等於把多劫收縮成一剎那。可見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所以「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指弟子)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也。」大師是說:佛同弟子相會一處,聖師願吐出心髓,演說淨宗妙法,普施真實之利;賢徒們也多劫善根成熟,堪受大法,自覺覺他,機緣感通,說聽完畢,就叫做一時。

現代科學證知,太陽圍繞它的中心運行一周(即太陽上的一年),相當於地球時間的二萬萬年。且愛因斯坦相對論學說指出:當某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時間就隨著這個物體的速度而變化,時間並不是定量。更重要的是,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和物質都是來自人類的錯覺。(舉一個極淺的例:一輛接近光速的火車向前飛駛,一節車廂中前後都坐了人,前進中,乘務員在下午六點點燃了車廂中間懸掛的一盞燈。坐在車廂前部的人,要等燈光的光線照射到眼前,才知道燈亮了。可是光前進,人也前進,光要緊追,但光速比車速快,終於趕上了,這時人才開始知道燈亮了。這離實際時間已晚了一段,說它是六點十五分吧。可是坐在車廂後部的人,人迎著燈光前進,燈光直向人射來,幾乎不要經過什麼時間馬上看見燈亮了。一節車上便出現兩種時間。這是經中「一時」的科學解釋。)

「佛」,主成就。這在六種成就裏面,最為主要,所以叫做主成就。佛是三覺圓滿的大覺者。「自覺」就超越於凡夫的不覺。「覺他」就超越於二乘的獨覺。「覺滿」就超越於還在因地,未滿果位的菩薩。三覺一齊圓滿,聖中最尊,稱為佛陀也稱為智者,具有無上智慧,也正是覺滿的涵義。文中的佛,即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處成就。此城有新舊兩城,說法處是王舍大城,是舊城,又叫上茅(或上第)城。五天竺有十六大城,王舍城最大。

「耆闍崛山」,意譯為靈鷲山,在王舍城外,五山中最為殊勝:①此山近城,所以入城乞食不疲勞,但又難上,所以閒雜的人少來干擾。②是福德吉處,聖人喜住。③是三世諸佛住處。④此山清潔閑靜,十方菩薩讚歎,八部鬼神恭敬守護。

最末是眾成就。本品的「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以及普賢、文殊、賢劫一切菩薩;下品的「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眾」,經末的「天龍八部.一切大眾」,這是本經的「眾」。單說地球上人類中的四眾弟子就是兩萬人。這是兩萬人的大法會,這經是兩萬人同聞。本經第三十八品,極樂聖眾剎土的殊勝顯現,也是兩萬人同時親自看見的。

「比丘」。依佛戒出家的男子,叫做比丘。比丘是梵語,含有三義:㈠ 乞士。乞是乞求之義,現指乞食乞法。出家的人依佛戒律,不經營貯積謀求生活,故以乞食(討飯吃)來維持生命。進一步還需要乞求妙法,尋師求道,修養自心。㈡ 破惡。指能破煩惱,用守戒來防止身行的過失,以習定來消除自心的亂動,用正慧來觀察,使心悟解,能破見惑與思惑,二惑盡消,就出三界。㈢ 怖魔。由於比丘能破惡,魔就恐怖,認為這個人不但超出我的管區,而且他會教化我的眷屬徒眾和我遠離,使我的宮殿形同虛設,所以心中驚怖。

「大比丘」的「大」字很重要,是指迴小向大的比丘。從原發的只求自覺的小乘心,發展為普度無量無邊一切眾生的殊勝廣大、無上的覺他大願;從原先的小乘,迴轉到趨向大乘;從行聲聞道,變為行菩薩道,這就是迴小向大。參與法會的一萬二千比丘,都已發起大乘心,正在行菩薩道,所以叫做大比丘。嘉祥大師說:生大解,破大惡,證大果,叫做「大」。《佛地論》:一、最極利根,二、已證阿羅漢,三、證果後更趨大乘菩提,叫做「大」。

「萬二千人俱」。許多經典都是千二百五十人,《法華經》與本經同是「萬二千人」。希有的盛大法會,正表所說的經法,正是本師釋尊久蘊在心中,欲說而未能說的真實心要。這兩部經典都是開權顯實,都是大白牛車,都是每人衣底久有的寶珠,都是佛的知見,所以參會法眾,盛大希有。

「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小乘初果以上,可以叫做聖人,但須迴小向大,行菩薩道,方才能稱大聖。又他方世界的佛菩薩,權巧示現,表面是聲聞,實際早證大果,也稱大聖。「神通」,是指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漏盡六通。阿難當時只證初果,沒有得漏盡通,為什麼也列在「神通已達」的大聖之內呢?《淨影疏》說:阿難是特殊的利根,雖然沒證阿羅漢,可是他已成就「無上勝妙功德」,對於神通「解了畢竟,亦名已達。」淨影著眼點有二:一是阿難成就了無上的殊勝功德,他能憶持佛所說的一切經法,又在今經裏,能問妙諦,因而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度脫之法。二是對神通雖未全證,但已徹底了達,從因知果,故也可稱為神通已達。再者,阿難正是方才提到的大權示現的人物。在密教《胎藏界曼陀羅鈔三》說:「阿難密號集法金剛」。密教中,金剛是顯現威猛相的佛,可見阿難之本早是法身大士。阿難在教中,集結經藏;在禪宗,繼承迦葉成為二祖;在密教,把世尊預囑傳咐之法,轉授密教教主蓮花生大士。可以這樣說,佛教能傳下來,首先是依靠阿難,傳承聖法,這是多麼勝妙的神通。

以下列舉大比丘中幾位年高望重、四眾欽仰的大德,作為代表。首先是:

「尊者憍陳如」。尊者,梵語是阿梨耶,翻為華文是尊者、聖者之義,是對阿羅漢的尊稱。憍陳如,全名是阿若憍陳如。憍陳如是姓,華語是火器,因他的祖先是婆羅門,祀奉火神,所以家族用祀神的火器當作姓。阿若是名,翻為了本際、解本際。本際的解釋是,每人本有的實際,即是人人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真心、佛性,於此有所開解了達,就是阿若的原意。他是世尊最初轉法輪,首批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他首先悟道,佛在《增一阿含經》中稱他為「我聲聞中第一比丘」,並稱讚他,「寬仁(寬大的仁德)博識(廣博的知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培育同修證入初果到四果聖位),不失威儀(嚴持戒律,所以在行住坐臥中保持威儀,作大眾的模範)。」憍陳如在經中名列第一,他的實德也正是釋尊門下比丘四眾的第一,恰好暗示,凡能信受本經的人,都是佛法中第一弟子。本經〈非是小乘品〉說:「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再有,最令人感動的是,憍陳如過去生中即是《金剛經》中的「歌利王」,他污蔑忍辱仙人(本師因地的一生)是引誘婦女,並且用節節支解(把身體割成一一小段)來殘酷迫害仙人。但是世尊真實平等,冤親普度,就是這個歌利王成為第一個得度的弟子,並在弟子中列為第一。世尊的大智、大慈、大恩、大德,令人從衷欽仰,刻骨銘心,永劫頂戴,無有變易。

「尊者舍利弗」。「舍利」的意思是一種鶖鷺鳥。他的母親長得非常端正,眼睛像鶖鷺,大家就用鶖鷺來形容他母親。「弗」是子的意思,她的兒子所以叫做舍利弗,就是鶖鷺子。也叫做珠子,拿珠子來形容他母親的眼睛。又叫身子,因為他母親身體很端正。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母親懷著這個孩子的時候,跟人家辯論,就能勝過餘人,並且能勝過她兄弟俱絺羅(俱絺羅很有學問,後也成為佛的弟子,證阿羅漢)。舍利弗八歲就登外道的講座,對大眾說法。他十六歲到各國去遊說。他說法宏揚,辯論無雙。他學佛之後,七日之內遍達佛法,智慧第一。本經所要說的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見《阿彌陀經》),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夠深信不疑,所以在憍陳如之後,就是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大目犍連就是摩訶目犍連。目犍連是他的姓,可以譯為讚誦、采菽、萊菔根等等。他們這一族裏頭出家的人很多,對於他加一個大字,稱為大目犍連。他的名字是拘律陀,本是樹名。他的父親是宰相,他從拘律陀樹神那兒求子,得了兒子,就把樹名作為他兒子的名字。他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智度論》說: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目犍連是神足第一。舍利弗在佛的右面,目犍連在佛的左面。他的神通很大,曾把一城的釋迦牟尼佛的本家托到天上去避戰禍。阿羅漢都有降龍伏虎、顛倒日月種種的神通,但他是其中拔尖的人物,最為第一。

「尊者迦葉」。迦葉也是姓。這個姓翻成為「龜」或「飲光」。名字叫畢波羅,也是樹的名字,也是父母向樹祈禱得子,就把樹的名字作為兒子的名字。因為他智大、德大、心大,所以稱他為大迦葉。也因佛弟子中有三個迦葉,尊者的年歲最大,所以稱大迦葉。迦葉翻為龜,因為祖先學道,曾有靈龜負仙圖的瑞相,所以這一族就叫做龜氏。又叫飲光,因為上古有仙人名為飲光,迦葉族是他的後代,所以用飲光來作姓。又因為在毗婆尸佛的時候,尊者是一個煉金的師傅,他一時要為佛像貼金,但他的金子還欠少一點,不能把像貼金。當時有一個貧女,恰好有這一點黃金,貧女就布施了這一點,正好使他補足了佛像。那麼,從這以來,九十一劫這兩個人都身如黃金,光色顯耀,好像月明星稀,他們身體很光亮,別的光就不顯了,所以稱他們為飲光。在佛弟子之中他頭陀行第一。頭陀行有十二,現在只舉兩種:㈠ 就是過了中午不但不吃飯,而且不喝漿,水都不喝了。㈡ 是不睡覺。但坐不臥。老了之後,釋迦牟尼佛說,你已經老了,別這麼苦修了。但他還堅持。佛很稱讚他,讚歎他沒有想求安逸的心,並說:有頭陀行,我法就久存。頭陀的意思就翻譯為抖擻。抖擻有去掉的意思,抖擻這些塵勞煩惱。

但是更應當注意的是,大迦葉是傳佛心印的初祖。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裏,梵王到了靈山,拿金色缽羅花獻佛,「捨身為座」,用自己的身體作床座,請佛坐在他身上說法。你看,這是一個梵天的天子,對於佛法是這樣的恭敬。佛就登座,拈起梵天所獻的花給大家看,大家莫明其妙,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只有迦葉領會佛心,十分慶幸,不覺笑了出來。佛就宣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這就是世尊傳心的拈花公案。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大法心印傳付已畢。正法眼的藏,涅槃聖德的妙心,實相無相的微妙法門,一齊囑咐給大迦葉。於是迦葉成為禪宗初祖。

迦葉獨佩法王正印,《涅槃》等經多有傍證。《涅槃經》說:佛將涅槃,諸比丘再三請佛住世。佛說:你們不要再說這樣的話,我所有的「無上正法」都已經付囑給大迦葉,他當為你們作大依止。又《舍利弗問經》說:「我(世尊)尋(就要)涅槃,大迦葉等,當共分別為比丘比丘尼作大依止,如我不異。迦葉傳付阿難。……」又《華手經》也說,世尊看見迦葉到來,就分半座,讓給迦葉,並說:「汝當就此如來半座。」

以上的引證,深表法王心印的重要,傳佛心印的禪宗的重要。顯明了禪宗,也即是讚揚了淨土。《大集經》稱淨宗為「無上深妙禪」。蕅益大師在《要解》中說:淨宗的一切能所,無一不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世尊付囑給迦葉的,也正是「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淨土與禪,從來不是兩物。

「尊者阿難等。而為上首」。阿難翻成慶喜、歡喜,又可以翻成無染,是白飯王的兒子。佛是淨飯王的兒子,所以他是佛的堂弟。在佛成道日他出生。淨飯王聽見自己的兒子成佛,又聽見宮中生子,所以非常高興,說:今天大吉,是歡喜的日子,這個小孩就叫歡喜吧。在佛的成道日他才出生,所以佛說法三十年後他才當侍者。他隨佛到了天宮、龍宮,見到其中極美的婦女,都不生喜愛的念頭,所以又稱為無染。阿難出家隨侍世尊二十五年,佛所說的他都能夠記得住,一個字不忘。所以《涅槃》稱阿難是多聞士,迦葉也稱讚說:「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所以阿難是多聞第一。以上五人,是會中萬二千人中的上首弟子。

回《白話解》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