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於一念頃.徧遊一切佛土。得佛辯才。住普賢行。善能分別眾生語言。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超過世間諸所有法。
「住深禪定」,依《會疏》意:所住的禪定是「微深幽玄」。「微」是微妙,「深」是深廣,「幽」是幽奧,「玄」是玄妙;不是二乘阿羅漢哪、辟支佛呀、初心的菩薩所能辦得到的,所以叫做深禪定。《甄解》說,在《唐譯》這一句是「一切種甚深禪定」。「一切種」就是一切種智的簡稱,一切種智就是佛的智慧(阿羅漢的智慧,稱為一切智。菩薩的智慧,稱為道種智。佛的智慧,稱為一切種智)。佛智慧的甚深禪定,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體的事情,是如來全部理體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禪定,所以很深很深。這是理定,不是事定。
「悉睹無量諸佛」。住定是寂,睹佛是照。入淺禪定,定中就不能生起照用,內心一動,就失禪定,「寂」與「照」互相妨礙。但現是甚深禪定,是如來智慧的禪定,所以理與事不相妨礙,寂與照可以同時。所以在深禪定之中,能見無量諸佛。
彌陀「定中供佛」大願:十方的菩薩,聽到彌陀名字,都可得到種種三昧同總持,「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供佛自然會見佛,所以定中供佛與此處的住定見佛互相呼應。
「於一念頃.徧遊一切佛土」。這「一念」指的是時間。這個時間的長短,有四個說法。為了簡單好記,現採取《智度論》與《探玄記》的說法:一念是一個剎那。一彈指就有六十個剎那。一剎那裡頭,《仁王經》說,有九百個生滅。「一念頃」就是一念所經歷的時間,就是一剎那,就是一彈指裡頭的六十分之一。在這樣短暫的時間裡,已經遊了一切國土,所以打破了常識的時間概念。
以上正是《華嚴經》延促同時事事無礙境界。「延」是長的時間,「促」是短的時間。一小時有三千六百秒,這是常識;要說一秒裡頭三千六百小時,大家就說你是白癡。殊不知這正是華嚴境界 ── 局部可以包括全體。現代物理學大師愛因斯坦說:「時間是由於人類的錯覺。」愛因斯坦說是由於錯覺,我們說是由於妄想。由於一念妄動嘛,所以才有無明,所以才有了世界,才有時空。「世界」,世就是時間,界就是空間。 這一切,色本來就是空,空本來就是色。這一切對立起來了,都是由於一念妄動。
「於一念頃.徧遊一切佛土」,正同阿彌陀佛的第十一願吻合。願文是:「於一念頃」「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那由他是億).周徧巡歷供養諸佛」。遍到無量佛土去禮供諸佛,要做的佛事很多,所須的時間很長,卻都在介爾一念剎那之間全部圓滿,顯示往生極樂的人,與本經會中諸大菩薩都是華嚴境界。會中大士悟入華嚴三昧,自然時時是華嚴不可思議境界,處處是事事無礙玄門。「一念萬年」,以剎那之間,完畢所須多劫的時間 ;因一念的動,就圓滿廣大無邊的勝行。前者是延促同時,後者是一多相即。一念是一,供養無量諸佛是多,無量無邊的「多」,在一念間攝無不盡,可證一中有多,一多相即,都是華嚴事事無礙的玄妙。
「得佛辯才」。嘉祥師說:「疾速應機名辯。」很快就能夠對應問者或聽者的根機,來做最適合的啟發與開導,這個叫做辯。《會疏》說:「言音開惑為辯,隨機巧妙為才。」所說的話能夠開脫解除人的疑惑,使人從迷亂困惑當中清醒悟解,叫做辯。能隨人的根機,並能靈活巧妙地針對他的根機,使聽者心悅誠服,樂於接受,種種方便善巧,都是聖智所流現,所以稱為「佛辯才」。《淨影疏》說:得了如來的四無礙智,所以興出了無礙的四辯:㈠ 義無礙。一切諸法的道理,沒有矛盾牴觸之處,通達無礙。㈡ 法無礙。了知一切諸法名字,善能分別,正確無礙。㈢ 辭無礙。一些名詞義理,能夠隨順一切眾生的種種不同的語言方式,給他們演說,令得了解。㈣ 樂說無礙。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他所樂聞的法而為說之。你所說的,正是他人喜歡聽的。《甄解》有一個獨出絕妙的說法:若果依了根本教(日僧稱淨土宗是根本教,彌陀第十八願又是根本教中的根本),只說一個字也叫做佛辯才。為什麼?你傳播了如來的如實的言教。所說的一個字,正是如來的真實之語,你正是「得佛辯才」。不但會中諸大菩薩是這樣,就是今天你我凡夫能說一個字,合乎根本教,也同於諸佛辯才。《甄解》這一說很好。
「住普賢行」。會中菩薩都是德遵普賢,所以住普賢之行。普賢之行,最重要的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一部《華嚴》的總結。歸向極樂是普賢大士願王的核心。
「善能分別眾生語言」。《密跡經》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億百千垓(垓,那由他)種類的眾生,各有不同語言種類,可是菩薩能隨眾生的種類,按其語言方式給它們說法,令它們理解。《稱讚大乘功德經》說:「傍生(畜生 )鬼等,亦聞如來以隨類音而為說法。」所以佛菩薩用隨類音度生,畜生和鬼都能夠聽到它所能懂的語言(隨類音)在對它說法。隨它們種類的語音,叫做隨類音。眾生無邊,眾生語言種類也無邊,但是法身大士都能解了,所以說「善能分別眾生語言」,而且還能隨各類眾生本有的語言,廣為演說妙法。
「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句話不但概括全經,而且是釋尊一代聖教的根源。一切教化都在這一句之內。天台宗奉為純圓獨妙的《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就是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眾生悟佛知見,入佛知見。所以「開化」就是「開」。「顯示」就是「示」。「真實之際」就是「佛知見」。但是佛知見「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眾生的知見,都是情見,起心動念都是妄想分別,所以根本不能如實了知佛的所知所見。因此「佛知見」不但是眾生還未了解,而且是不能了解。所以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也即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即釋尊出現於世間的唯一大事因緣。眾生學佛,就是徹底粉碎自己的眾生知見,如實契入諸佛知見,也即是「真實之際」。
《智度論》說:如、法性、實際,這三個詞都是諸法實相不同的名稱。也就是:真如、法性(佛性)、實際、實相,是同一本體的不同名字,本來都是一體。「際」字,《甄解》的解釋是「實相妙處盡理至極」。就是說:把實相微妙之處,窮究它的理體,窮盡了它的根源,究竟到了極處,登峰造極,無以復加,叫做「際」。今稱「真實之際」,正顯真如實相窮微絕妙的理體,也就是佛的所知、佛的所見。
一代時教有事理、空有、頓漸種種不同,而十方諸佛普讚的唯有淨土法門。淨土妙法會全法界一切有情,同歸一佛乘,三輩往生都須發菩提心。《往生論》說:「二乘種不生。」凡往生者均乘大白牛車,必定究竟佛果,全仗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仗佛願力,持名往生,超出眾生情執,全體是佛知見。水鳥樹林,悉皆說法;十方佛國,寶樹中現,處處是華嚴事事無礙,不可思議,全彰諸佛妙見。所以《會疏》《甄解》都以「唯此誓願一佛乘、一實真如海為真實之際。 」今經會中諸大士,普為眾生宣演諸佛同讚的「誓願一佛乘」,為十方眾生開示佛之知見,故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
持名有事念與理念。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顯法身,往生淨土最上為常寂光土,寂照同時,心土不二。《觀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故知淨佛國土,就是淨我自心。是以四料簡說:「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將來作佛祖。」唐末的布袋和尚,他的偈:「祇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妙用縱橫可憐生,一切無如心真實。」所以真實之際也就是自心,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也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至於念佛法門,能念的就是佛,所念的還是佛呀;能念的佛就是這個本心,所念的佛號也正是本心,能所不二,唯是一心,所以一聲佛號一聲心。《大集經》上說的:「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所以禪宗和淨土何嘗是兩物?
「真實」一詞,在這部經裡三處出現:㈠「開化顯示真實之際。」㈡ 法藏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㈢ 如來「欲拯羣萌。惠以真實之利。」這一部經裡,三個真實可以概括。㈠ 真實之際是本經的理體。㈡ 真實之慧,莊嚴成就極樂淨土。㈢ 真實之利,平等普惠一切眾生。真實之際是根本,從真實之際產生真實之慧,阿彌陀佛住於真實之慧來莊嚴淨土。有了淨土法門,就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這三個真實 ── 真實之際、真實之慧、真實之利,就是這一部經的所謂畫龍點睛的地方,這是最精要中的精要了。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世間諸所有法」,就是指著分段生死和變易生死中種種的法。六道眾生,生生死死,生是一段,死是一段,這是分段生死,阿羅漢能超過。阿羅漢、緣覺以上,到地前、地上菩薩,一直到等覺, 須破四十二品無明,經歷四十二個階位,每一個上昇都有空前的變化(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叫做變易生死。《淨影疏》與《合讚》說:「超過分段、變易二死。」不但超過了六道輪迴的分段生死,而且超過賢聖位的變易生死,叫做「超過世間諸所有法」。《會疏》就說,欲界、色界、無色界,總名「世間」。眾生與國土有種種差別,叫做「諸所有法」。超過一切差別,達到性空無相,平等一味了,叫做「超過」。《甄解》說,世間一切法都是有為,都如夢幻,是可以破壞的,所以叫做「世間」。《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可是大士們知道這些都是虛幻,但不捨世間,知道眾生本空,而仍然救度眾生,這叫做「超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