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體,心臟 ── 血液系統、肺 ── 呼吸系統、胃腸 ── 消化系統,都在這裡,所以很重要。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佛告阿難」,世尊開始回答阿難的提問。「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無央數」者,就是無盡數,上面又加上「無量不可思議」,那更是說不清那麼多的過去劫中,有個佛出世,名字叫做「世間自在王如來」。《甄解》用涅槃三德解釋佛名:「世間」,有智慧才能通達世間,這是般若德。「自在」,煩惱束縛就不自在,自在就得到解脫,這是解脫德。「王」就代表法身德,從法身流現一切。世自在王圓攝三德。「如來.應供……佛.世尊。」這是佛的十號。一切佛都有十號,實際是無量的德號,但是簡之為十號。佛的十號有不同的提法,本解根據《涅槃經》,無上士和調御丈夫分成兩號,佛跟世尊合成一號。
「如」就是真如,從真如之道來成正覺,所以叫做「如來」。又如來者,如過去諸佛一樣而來。過去諸佛說法度眾生,今佛也是這樣,所以叫做如來。《會疏》說:「如來」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①《金剛經》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這個說的法身如來,是法身境界。《天台壽量品疏》說:「遍一切處而無有異(兩樣)為如,不動而至為來。」②《轉法輪論》說:「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第一義諦空有圓融本來不二,是如。自然契合第一義諦成等正覺,這是報身如來。③《成實論》說:從過去如來所行之道來成無上正覺,這是應身如來。那釋迦牟尼佛示現成太子,在樹下睹明星成道,這是應身如來。由於如來有法身、報身、應身(即化身),所以對於如來的解釋也有三種不同。
「應供」。佛的一切結使都沒有了,萬行圓滿福足慧足,應該受一切天上人間的供養,所以稱為應供。
「等正覺」。梵音就是三藐三菩提,說全了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舊譯是無上正徧知。「道莫之大」就是無上,沒有任何其他的道再能超過於此,就是無上。對於實際理體(本體)能徹底照了,所以稱為正徧知。
「明行足」。「明」字有各種解釋,一般解釋為三明(宿命、天眼、漏盡)的明,《淨影疏》進一步解釋為智慧,獨有《涅槃》所解最深。《涅槃經》說:「明者,名得無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說:得無量善果,即是無上正等正覺叫做明。「行足」。《涅槃經》說:「行名腳足」,腳足「名為戒慧」。修戒修慧,功德圓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稱為明行足。所以明行足就是戒和空慧都圓滿具足,證入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
「善逝」。善就是好,逝就是去,所以又叫「好去」。《大智度論》說:好去就是在種種甚深的三摩地(就是三昧)、無量的大智慧中離去。佛以一切的智慧作為大車,在八正道的覺路上行履,證入涅槃,叫做好去。
「世間解」。又名知世間。綜合《淨影》《甄解》《會疏》之說,世間解就是化他的聖智,如來如實知道世間出世間種種因果的法,來教化眾生,令得解脫。
「無上士」。天上天下唯佛獨尊,所以稱為無上。「有所斷者,名有上士」,你有所修有所斷,就只是有上士;「無所斷者,名無上士。」《智度論》說,佛將導引一切眾生入涅槃。一切法中涅槃是無上。佛以持戒、禪定、智慧教化眾生,一切都不能同它相等,當然更不能超過,所以稱為無上。
「調御丈夫」。調御就是調伏。調是調伏,御是制御。善能調伏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名調御丈夫。《合讚》說:「若具四法,則名丈夫。」㈠ 是近善知識。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具有正知正見就可稱為善知識。你能遇到善知識,你應當像對如來一樣去尊重他。㈡ 是能聽法。佛說《華嚴》連大智慧大神通的人都如聾如盲,可見能聽法不是小事,須具至誠心、恭敬心,不我慢貢高,不自以為是,虛心聽受,無有厭足,才能聽得進去。㈢ 是思維義。不但能聽,而且善於思維呀。要消歸自己,不是在文字上尋行數墨。那些東西,經論上的東西,那都是書。或者你很有學問,你只是個活的佛學大辭典,那些都是死句。要消歸自己,融入自己的殊勝的智慧,也就是讓它來熏發自己的本覺。我們的本覺勝智在自己內部熏無明,現在我們又有所聞,從外面又在熏無明,於是無明的轉變就快了,這才能把那些死句變成活句。㈣ 是如說修行。能說而不能行就不是丈夫了,因為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具以上四條才是大丈夫。這裡單提丈夫,《智度論》說,丈夫就包括女人、二根、無根,種種其他都包括了。
「天人師」。《淨影疏》說:「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他能以正法來教導人和天。又所有天上人間,釋梵天龍、種種人民,乃至魔王外道,悉來充當弟子,所以叫天人師。
「佛.世尊」。佛就是三覺圓滿。世尊呢,世尊就是婆伽梵。圓備眾德,為世欽重,故稱為世尊。
以上如來等十號是通號,世間自在王是別號。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教導四十二劫,時間很長。諸佛住世時間長短並不一樣,釋迦牟尼佛是很短,世自在王佛住世時間就很長。「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為大家說法,開示正道。通到佛果的道路叫做道。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在世間自在王如來宏法利生的時期,有一個大國王,名叫「世饒王」。這個國王,就是阿彌陀佛多劫以來的前身,聽到世間自在王如來說法,內心歡喜踴躍,十分慶幸,並且頓然心開,理解了如來的真實義。對於學教的人,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叫做大開圓解。要開解,而且是大開圓解,這是在深入書本之後,突然從中跳出,開解了超越文字的實義。
「尋發無上真正道意」。「尋」是隨即。「尋發」是緊接著就立刻發起。「無上真正道意」。「無上真正道」,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佛所得的道。「意」是心意,即指能求的心。所以「發無上真正道意」,就是發無上大菩提心。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這就是世饒王發菩提心後的實際行動。「捐」也是捨棄的意思。世饒王就捨棄了國王的地位。這就是眾生的榜樣。封建社會國王是人類最崇貴的地位,同時富有四海,享受也是人間第一。聞法後,毅然決然一齊放棄,表現了真實的出離心,這是學道的基本。一個人雖在宏法利生,講經說法,可是內心深處,總和聲色貨利、功名富貴、名譽地位、眷屬恩愛,攪成一團不能出離,那要想成道,請您等待驢年吧。
「沙門」。原先各種宗教的出家人都叫「沙門」,後來成為佛教僧侶的專稱。《四十二章經》說:「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識心是識自己的本心,達本是通達萬法的本體,也即是本源。可見要做一個名實相符的沙門十分不易。以上經文簡單說來,就是世饒王不當國王,出家為僧,法名是法藏。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的因地(成佛是果地)。
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修菩薩道」。法藏比丘發起無上菩提之心,自然要行菩薩之所行,所以「修菩薩道」。「高才勇哲」,《淨影疏》說,「才」就是才巧、才能。「高才」,就是才能過於常人。心志廣大堅強叫做「勇」。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一切都不能動搖,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這才叫做「勇」。「哲」,「心明稱哲」,自心明顯叫做哲。法藏比丘的哲,是明自本心,見自本心。《嘉祥》說,什麼叫高才呀?「稱逸群之能」,你這個能力、才能逸群,超逸於群眾了。就好像你賽跑,你跑在最前頭了,你就超過其餘的人。把大伙都超過去了,那你第一嘛!你可以得金牌。所以這個「逸群之能」,稱為高才。什麼叫做勇啊?這個「勇」字,《嘉祥疏》說:「勇」是自勝勝他。自勝是超過自己,戰勝自己,這個叫做勇。確實,這真是大勇。
自己是什麼?所勝過的對象是什麼?這就是自己的見,尤其是自己的成見。我給一位朋友臨別贈言,我說,如果你把你自己的思想作了核心,你老去看經,哪怕閱了全部大藏,你選擇一些有益的話來,加在你這個核心之上,來裝飾它、美化它。你以為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實,你不知道,你這個核心就是癌細胞。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捨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別見。但「捨」字很不易,所以說「捨身容易捨見難」。所以,我們首先要「自勝」。「勝他」,① 要勝過外面的一切干擾。這是外面來的,不是我自己的。所謂貧賤、威武、富貴、美色、黃金都是他。還有許多邪說異端,都要勝過。② 幫助別人也破癌細胞,共同走上菩提的大道。這是勝他,這才叫做勇。「高才勇哲」中,勇哲兩字的解釋很深。
「與世超異」。《會疏》說:「不常人所及」,這不是常人所能趕得上的。《淨影》說:「與世超異」,因為法藏比丘「此德孤出」。孤是孤獨、孤單。「此德孤出」,要理解這個「孤出」,用禪宗臨濟禪師的話「孤明歷歷」來對比最好。臨濟說「孤明」,《淨影》說「孤出」,「出」,是顯出、顯明,所以「孤出」正是「孤明」。「孤」正是禪宗的「不與萬法為侶」,就是說,不與任何一法作侶伴;沒有任何侶伴,活畫出「孤」的涵義。
百丈禪師說:「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是證悟的境界。其中「靈光獨耀」正與「孤明」「孤出」是一個鼻孔通氣。「孤」是無所住,「明」是生其心,無所住則離妄緣,離妄緣自然真心顯現,所以百丈禪師說「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正是「孤明」的妙義。「歷歷」,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從以上宗門「孤明歷歷」等的對比,可以了解法藏比丘「此德孤出」的妙德和「與世超異」的原因。《合讚》對「與世超異」中的「世」字,別有一說,他說:在登地以前都稱世間,登地的菩薩才稱出世間。法藏比丘超過登地以前的種種世間,所以他這時的發心大約是地上菩薩的發心。《合讚》未敢肯定,但是曇鸞、嘉祥、善導與《甄解》都認為法藏此時已是登地的菩薩。
「信解明記.悉皆第一」。信是相信和接受。《大乘義章》說:對於佛法僧三寶能生清淨的信心,沒有懷疑,這個叫做信。信很重要,《晉譯華嚴》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道的根源,是功德之母。「解」是了解、開解等等。《華嚴》一部經講信、解、行、證,要有信解,才有行證。「明記」,就是記憶得很分明,很準確。「悉皆第一」,有兩個解釋:㈠ 信解的能力至高無上,誰都比不了。㈡ 法藏所解都合於第一義諦。不是常人那樣,聽見說有就著有,聽見說空就著空,聽見始教就停止在始教。法藏比丘所解不落兩邊,不能局限,都合第一義諦。所以圓人就法法皆圓,沒有一個法不是圓頓法。這兩個解釋並不矛盾,因為所解都是第一義諦,所以「信解明記.悉皆第一」,沒有人能及。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殊」是特殊,「勝」是勝過。超凡絕俗,希有難逢,就稱為殊勝。「行願」。行是身行,願是心願。《菩提心論》說:「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行。」發菩提心是願,修菩提行是行,所以求菩提的人要有願,有行。信、願、行是三資糧,缺一不可,例如照像機三條腿的架子,一條腿不能缺。法藏比丘的殊勝信心居第一位,已介紹於前,所以緊接著介紹願行。願字很重要,這是自覺覺他的關鍵。「願」是從信而來,有了信心才會願意去做,它是信心的果實,而且它必然要產生行動,所以願字是承信啟行的關鍵。彌陀因發大願的誓海,稱為大願王,為證此願海,法藏比丘於無量劫積功累德,一心莊嚴極樂淨土。由大願產生大力,出生了大行,成就了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與普度眾生的淨土法門。其中的關鍵是「願」。
「及念慧力」。「念慧力」就是五力裡頭的念力、慧力,加上信力、精進力、定力,就叫五力。由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根,因為修持,得到增長,增長了就產生力量,不被種種煩惱魔外破壞,所以叫做五力。五力裡面,念力、慧力尤為重要,所以提出來代表五力。
「念力」,靈峰大師說:「念根增長,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叫做念力。這個念根增長,就能消除邪念,而且使出世正念的功德增長。這種力量就是念力,能使正念增長,出世功德增長。「慧力」,大師說:「能遮(遮是止)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通惑是見思惑(破了見思惑,稱為漏盡,就證阿羅漢)。別惑是 ① 塵沙惑(眾生無量的病,有無量的治病方法,這都不知道叫塵沙惑);② 無明惑。 這只是別教的菩薩應破的惑,稱為別惑。所以慧力能止見思通惑與塵沙無明兩別惑,但都是止惑,不是根除。智慧的力量能止三惑,就能夠發起無漏的真實智慧,所以慧力很重要。
「增上其心」。增上的含義,就是有一種力量能幫助增長叫增上。比方我們說給植物施肥、澆水、除害、光照都很得法,它就增長了,也就是說,我們用這些方法,使這個植物增上了。正好是這個意思。此處要注意的是,增上什麼呢?是「增上其心」。《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增上其心」同「而生其心」,這兩個「其心」是同樣的。所增上的正是《金剛經》中無所住的心,也就是每位你當人的自心,自己的本妙明心,不是你的那個妄心。
每個人正在當家作主的心,那是妄心,你認賊作子。大家都是妄心用事,認賊為親,所以是可憐憫者。正因為如此,自己本有的妙明真心就像濃雲密布中的太陽,人們所見只是烏雲,一點陽光也不能透露了;又像明鏡,鏡面上厚厚的垢污,遮蓋了整個鏡面,這面鏡子就什麼也不能照了。所以修行之道,只是恢復本明。明鏡弄髒了,不能照了,所以要去擦鏡子;除了污垢,光明就顯現了。因為光明不從外來,不能照見的時候光明也沒有損失;把它擦乾淨的時候,光明也沒有從外來,也沒有所增長,所以說不增不減。但是在你沒有擦之前,就是不能照;現在你能照了,這就是增。對於本體上說,沒有增減。現從照用方面,鏡乾淨了才能照。增上指的修德來說,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對於本體之德,需要有修德才能使得它開顯,所以就出現了「增上」。他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而且是堅固不動啊。
他這個心「堅固不動」。「堅」是堅定,「固」是強固,「不動」是不動不搖。法藏比丘的信解志願與念力慧力,都十分堅固,不可移動,不被一切所動搖,如同金剛般若,能破一切,不為一切所破,其願堅固沒有動搖。《金剛經》說:「如如不動」,前一個如字是動詞,後一個如字是名詞。老是如同真如,沒有動搖,沒有打失,安住在如如之中,念念之間沒有遷移,這是「堅固不動」的解釋。
「修行精進.無能踰者」。「精」是精純,沒有惡濁雜染。「進」就是上升、前進,沒有懈怠。「踰」是超過。法藏比丘的精進修行,在世間自在王的世間大眾之中,最為第一,沒有人能相比,更沒有人能超過,所以說是「無能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