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大誓願第六 (之八)

我作佛時。十方佛刹諸菩薩衆.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四、普等三昧願。  四十五、定中供佛願。

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願文是:「我作佛時……至於成佛。」從本願起,這五願都是指他方世界菩薩聞名得益的情況。他方淨土中人都是斷見思惑、發菩提心的大心行者,都是菩薩,沒有凡小,所以願文直呼為「十方佛剎諸菩薩眾」。只要一聞彌陀的名號,「皆悉逮得」,「逮」是追的意思,跟上的意思,也就是跟著就得,得到清淨、解脫、普等這三個三昧(《宋譯》是「應時證得」正與「皆悉逮得」同義)。

清淨是什麼意思呢?沒有疑、垢、染著。阿彌陀佛又號無量清淨佛。在本經中,行人如能達到「一念淨心」「一念淨信」,求生極樂淨土,都可如願。可見清淨十分重要。正定在清淨之中,就叫清淨三昧。現在很多人,入定時稍有一點淨境,得到一點輕安就喜歡,這就是染著,就要走上錯路了。稍微用一點功的人都知道,世間的樂不算什麼,與法樂是沒有法子相比的。應知清淨三昧是無染無著的三昧。

「解脫三昧」是離開一切纏縛,自由自在的三昧。聽到一句不順耳的話就生氣,你就被動得很,你被捆住了;他一扯你,你就跟著跑,哪能自由自在?到了解脫三昧,你就拴不住我了。所以什麼叫善知識?善知識只是給人解粘去縛。哪個地方粘住了,撥一撥;哪個地方捆住了,解一解。所以禪宗說「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哪。

第三個「普等三昧」。「普等」,「普」就是普遍,「等」就是平等。不要小看「普遍平等」這四個字,一切東西你普遍都能平等了,這什麼境界!這就到了不二法門。所以《維摩詰經》就是要入不二法門。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是二,善和惡是二,佛和魔是二,種種種種的二。世間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沒有差別,才是平等。普遍沒有差別,就普等了。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

「諸深總持」。「總持」我們講過,總持就是陀羅尼。「住三摩地」,就是安住在正定正受(現在許多練功,不是正定,是由於邪定引發邪通,走入了邪道,最後墮落,所以欲升反降,越練越壞)。因聞名得普等三昧是本願正意,於是自然得到種種甚深總持,安住在正定,最後果滿功圓「至於成佛」。願文中三個三昧,《會疏》說: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都是念佛三昧。因為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寶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寶、一切三昧中之王,就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既然具足了一切三昧中的功德,當然它也具有一切三昧的名號。念佛三昧具有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以及種種其它三昧的名稱,所以最後是他方佛國的菩薩一聞佛名就得殊勝三昧至於成佛。

聞名所得之益超於以前各願,這是因為聞名的菩薩,已經斷了見思惑,正在斷除塵沙與無明,惑障已輕,易與菩提相應。就像垢鏡已經打磨,自然易顯來照者之形。一句佛號,因果同時,具有寶王三昧一切功德,亦即一切三昧功德,他方菩薩聞名相應,同契入寶王三昧、普等三昧、一切三昧,並具足一切三昧功德。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他方菩薩由於聞名住於正定,在定中常供一切諸佛。雖在廣興供養,正處於繁忙的功用之中,可是「不失定意」,所以本願叫做「定中供佛」。這是甚深的上地菩薩境界。《會疏》認為他方初發心菩薩,因為聽到佛名,頓登上地,得諸三昧,所以能定中供佛。《論註》說:「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聞名頓登上地,佛號功德不可思議,彌陀願力不可思議。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衆.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四十六、獲陀羅尼願。  四十七、聞名得忍願。  四十八、現證不退願。

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願文是:「我作佛時……獲陀羅尼。」大意是:他方世界的菩薩大眾,聽到我名,就可證入離生的法。「離生」,就是離開生死。三乘行人,斷見惑、思惑,離開三界的生死,證離生法。菩薩斷惑,斷見思惑是第一步,再有塵沙、無明惑,共三惑。聞名不但離生,更重要的是「獲陀羅尼」。陀羅尼前已講過,不再重複,現應補充的是:陀羅尼有四個意義:㈠ 法陀羅尼。對於世尊的一切教法,能聞能持永不忘失。㈡ 義陀羅尼。對於一切法的真實義能總持不忘。㈢ 咒陀羅尼(咒又名:明、密語與真言)。對於所聞的咒不忘。㈣ 忍陀羅尼。安住於諸法實相裡頭,這個叫做忍陀羅尼,也就是安住於實相的境界。安住於法身的境界,在禪宗稱為破重關。再破一關,那就見與佛齊,稱為素法身。同於諸佛的法身,只是萬德還未圓滿,欠少莊嚴,所以叫做素法身。十方菩薩聞了佛名,就安住於諸法實相,真是無上的殊勝。

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願文是:「清淨歡喜……應時不獲一二三忍……不取正覺。」「清淨」是沒有染著的本來。「歡喜」,心中喜悅,寂滅為樂。「平等」,《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安住在平等法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得平等住」。以平等普度之淨土法門自覺覺他,普惠真實之利是「修菩薩行」。這樣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功德的根本,這就叫做「具足德本」。「應時」就是當下,立刻。「一二三忍」是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魏譯》說:我成了佛之後,十方眾生,聞了我的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宋譯》說:「聞我名者,應時即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略名無生忍。就是真實智慧安住於無生無滅的實相理體而不動,叫做無生法忍。也即是如如不動地安住在本無生滅的實相理體的智慧,叫做無生法忍。《大智度論》說:「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智論》是說:對於本來沒有生滅的諸法實相,能夠「信受」,聞了就生信,如教奉行;「通達」,融通理解;「無礙」,沒有障礙矛盾;「不退」,前進不退,這就叫做無生法忍。根據本經魏宋兩譯譯本,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不容生疑。又本經第十五品,見菩提樹得三種忍: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真理),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三、無生法忍。此三忍就是願文中的「一二三忍」。龍樹大士說:初地菩薩以上也可得無生忍。但根據《仁王經》與《地經》,無生法忍是在七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菩薩的地位,所以常說是八地菩薩和八地以上真正得無生法忍。可見他方佛國的菩薩,往生極樂世界以外的佛剎,其中初發心菩薩一聽彌陀名號就頓證無生法忍成為上地菩薩,聞名功德不可思議。

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願文是:「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他方佛國的一切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證不退轉,成為阿鞞跋致。《仁王經》說:別教的信位菩薩,稱為輕毛菩薩,就像風中的一片鳥毛,隨著風上下不定,東西奔波。又《涅槃經》說:「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魚肚中魚子很多,能成魚的很少;庵羅花開花很多,結實很少;菩薩初發心的很多,能成佛的很少,所以說「三事因中多。」又《十住菩薩斷結經》說:舍利弗曾經在六十劫裡面升降於初住與六住之間,得不到不退轉。現因彌陀大誓願海的力量,他方菩薩一聽到佛名,就證不退轉,實在是一乘願海、究竟方便的難思妙用。此處的「不退」同「無生法忍」並列,可以證明是不退裡面的「念不退」,念念流入如來的薩婆若海。彌陀願王的功德願力不可思議。

由於法門極端殊勝,末世眾生實在難於生信。應當想想,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沒有欺騙我們的必要。騙咱們幹什麼?他想當國王嗎?國王他扔掉了。成佛前是苦修,成佛後仍是要飯,「風餐露宿」,風地裡吃飯,露天中住宿。到什麼地方去,不但不是飛機,也不是汽車,都是步行。常常是帶著弟子一路討飯從一處到一處。一位太子,捨棄了一切,為了什麼?只是為了度我們嘛。騙我們幹什麼?!所以對於這個法門,我們應生實信。

阿彌陀佛,大願之王,四十八條勝願,正是彌陀萬德圓明的本心的流露。條條都超情離見,不是眾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計;這是徹底的殊勝方便,沒有一條不是為一切眾生殊勝永恆的真實之利。古德說:每條願都是為饒益有情,每條願都是願共眾生究竟成佛。這兩句話點出了彌陀的聖心。

彌陀大願,分別說明就成為四十八願,若再細說,可為四百八十……四萬八千等等願;合之就是彌陀的大誓願海,也稱為一乘願海。一乘願海就是淨土法門的寶中之寶、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縱有億口億舌,也說不盡讚歎之辭。全部大願譬如一疋光華耀目精美絕倫的錦繡,每一條願就像錦繡上面的圖案花紋,例如蟠桃、佛手、蓮花、牡丹、仙鶴、孔雀,都無上美妙。雖然妙態各殊,可是參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畫。全錦織成,只是經緯兩條線。一條線是:徧十方虛空,盡未來劫數,一切國土、一切眾生,不分族類,不計善惡智愚,哪怕是惡道眾生,一律平等攝受教化加持接引,令離惡趣,但受諸樂。一條線是:願一切眾生,一塵不染,一法不立,遠離妄想執著,恢復如來本性,生滅頓消,寂滅為樂,證大涅槃,究竟成佛。

極樂世界凡夫即是阿鞞跋致,無情說法,蓮池寶樹宣演法音,香光徧滿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種種超情離見,無上希有之事,整體是不可思議,囫圇是華嚴境界。極樂國中一塵一毛,各各都是圓明具德,圓滿具足,圓融無礙,清淨光明,徹照十方,一切妙德無不具足。正如《往生論》說:極樂國佛、菩薩、國土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就說明國中一切無非彌陀的智慧與法身,所以無不圓明具德,無不絕妙奇特,能惠予一切眾生真實之利。

本經三真實,正與天親菩薩的開示互為表裡,彼此呼應。法藏大士「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正與天親大士三種莊嚴入於真實智慧的說法相合。本經所開化顯示的是「真實之際」,正同於天親大士的「無為法身」。所以極樂窮微極妙,超踰十方,普給一切眾生「真實之利」,普令住正定聚,證不退轉,契悟無生,決定成佛。

彌陀大願深顯大乘佛法的理事無礙境界。極樂的本體是無為法身,可是國中萬物微妙奇麗,無盡的莊嚴,並且普令見者聞者悉皆增上。無為的法身理體,顯現無量莊嚴、無邊妙用,這正是理不礙事。再者,國中人民普至十方廣供諸佛,可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這是事不礙理。理體與事相不相妨礙的妙境,徧於全願全經。

極樂的一花一香、一塵一毛,都是圓明具德,也就都是《華嚴》的一真法界的特徵,也即是彌陀和行者當人的自心。所以極樂的境界不可思議,具足《華嚴》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延促同時,在願文中都很明顯。例如,以眾寶合成一物,是多入一;此物所放的香,只是一個香塵,可是徧滿十方世界,這是一入多。一可入多,多可入一,這就是一多相即。極樂一國如鏡,能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是小中容大。「諸佛淨國莊嚴」是廣,「悉於寶樹間見」,寶樹是狹,這是廣狹自在。「於一念頃」(在動一念的剎那之間),可是完成了「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徧巡歷供養諸佛」,這須多劫長時才能圓滿的佛事,所以延(長時)促(短時)相同了,這就打破了時間。極樂境界深玄,但也可從世例來作粗淺的比方。譬如北海池水中的一個波,波的前後左右當然都有波,但是你怎麼能劃清這中間的波與它相鄰四波的界限?這是不可能的。每波的本體只是水,水就是囫圇的一整池的水。於是一切波都在這一波的本體之中,所以說一波含有一切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因「一即一切」,所以一句佛號就具足顯密禪淨無邊法門的一切功德、一切妙用。所以具縛凡夫只要信願持名,臨終自然蒙佛接引,帶業往生。生彼土後,雖然仍是凡夫,卻已位證不退;雖有重罪未消,決定不墮三途。花開見佛,頓悟無生,常寂光中,決定成佛。這都是由於六字洪名圓明具德,一乘願海圓明具德。

蕅益大師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入淨業門中,便是身在實相大海,無論你是仰是俯,是自由式是蝶式,或深潛,不論向東向西,或沉或浮,總之都不離這個實相大海,也即是彌陀大誓願功德之海,也即是大智慧的薩婆若海。只要深信切願,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彌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離見,人類語言無法宣說,眾生妄心,永不能測。可是大恩大德彌陀世尊,特垂方便,普興救度,開此妙門,一切眾生聞佛名號,深心信受,老實念佛,願共眾生同生極樂。只要此心真實,這個人雖身在娑婆,已蒙彌陀攝受,不再退轉。正如《阿彌陀經》所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上一頁                回《大經白話解》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