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大誓願第六 (之七)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爲衆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五、一生補處願。  三十六、教化隨意願。

第三十五「一生補處願」。願文是:「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時候,所有的眾生能生到我國,都畢竟成為一生補處菩薩,如同兜率內院的彌勒大士,一轉生必補佛位。一生補處,密宗說,從一實的理體,得淨菩提心登初地。一一地中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門,次第增上,登十地,更登第十一地,再一轉生就補佛位,所以叫做一生補處。再生到世間就成佛了。如現在兜率天內院的彌勒大士,將來他下降人間,三會龍華就成佛。這就是一生補處。到了極樂世界的人,必定成為一生補處,也就是決定成佛。

第三十六「教化隨意願」。願文是從「除其本願」以下到終了。大意是:「除其本願為眾生故」,除了一些人不是這樣,不在極樂世界成為一生補處,他的本願是要度眾生,急於度眾生,所以「被宏誓鎧」,拿宏大的誓願,作為鎧甲(古時候,戰將身上披掛鋼鐵的鎧甲,現在的避彈衣,也是同類),用來保護自己。極樂大士要到娑婆之類國土去救度眾生,所以用宏深誓願當作鎧甲,降臨種種穢土教化一切有情,度眾生的心非常切。為了教化有情都生信心,自己先要修菩提行,行普賢道,不能自覺,焉能覺他?於是才能教化其他眾生,修菩提行,行普賢道。因有了這樣宏大希有的誓願,雖然生到他方娑婆世界等等,但永遠不會因他的罪過墮入惡趣。自願到畜生道去度畜生,到地獄、餓鬼道裡頭去度鬼,這是大菩薩的偉大行動,不屬於墮入地獄之類。

至於生到凡聖同居土仍是凡夫的人,你這時的能力,還不能像地藏王菩薩等等,入地獄中去度眾生,那在上升到實報莊嚴土以後是可以的。在生到他方國土時,「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者你示現樂於說法,或是樂於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或者有人願意示現神通,以及其他種種,都可隨自己的心意去修習,都可圓滿達到,「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所以這願叫做教化隨意。若沒有自覺,就想度人,往往是害人,所以必須自己修習圓滿,再說法度生,才能惠以真實之利。

本條大願是:極樂世界的人,願意回娑婆等世界苦的地方來度生,都可滿願。雖在穢土,不會再因種種因緣墮入三惡道。不會了。再有,一切修習都圓滿,永遠不退墮。這就是仰賴彌陀大弘誓願的加持。所以先師夏老把「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偈中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識。」在花開見佛之後,就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度眾生。弘一大師同樣改了這一句,同表度生的心很切。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卽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七、衣食自至願。  三十八、應念受供願。

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願文是:「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時候,生到我國的人,所須要的一切衣食,以及供佛所須的種種供物,隨著他心中的想念,自然出現在前,沒有不能滿願的。彌陀這一條願,是針對極樂國中還沒有全超凡情、斷除習氣的人和仍是凡夫的人而發的。凡聖同居土中許多人並沒有斷惑證真,雖是蓮花化身,本不須人間的衣食等,可是多生的習氣仍然會出生宮殿、臥具、穿衣、吃飯等等的凡念。在人世間,為了衣食生活,勞苦萬般,永不安寧;並且種莊稼,要消滅病蟲害,殺傷無數生靈,穿絲綢皮革要斷送多少動物的生命。到了西方,再不會勞苦與造罪,想什麼就有什麼,應念就到,自然在前,吃食飲水還會增長善根,吃完了,一切餐具自然化去(見漢吳兩譯)。「種種供具」,包括幢幡、寶蓋、珍珠、瓔珞、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花、音樂等等,用來供佛的勝妙物品,也都是心中一想,就出現在前,用來供養十方諸佛。

第三十八「應念受供願」。願文是:「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這又是不可思議境界。在極樂世界中的人,起一念要用某一供品或多種供品供養他方任一國土的佛,隨著他的起心動念,他方世界的佛立即接受了供養。沒有時間的間隔,也就是完全打破了時間,同樣也打破了空間。極樂世界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世間最快是光,光速約為每秒三十萬公里,光跑一年的距離叫光年,是十萬億公里,恰巧也是十萬億,但一個是公里,一個是佛土。近代天文學所發現,最遠的星是一百四十億光年。它雖最遠,恐怕也沒有超出一個佛土。所以宇宙極大,大到無邊。

《宋譯》說,極遠之處有無量的佛,極樂的人雖有殊勝神通也不能到,這就全靠彌陀之力,令他方的佛伸出手臂到極樂國土來接取供物。《宋譯》深顯彌陀加被之功,是顯他力。《魏譯》說:「一發念頃,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就是在極樂國人一發念的剎那之間,就能供養無量諸佛,哪怕是極遠的佛,也都能普遍供養。在這廣興供養的殊勝功德中,他仍安住於定中,而不失定意。這正顯自力。可以看出,極樂人民的水平,雖然差別懸殊,或感自力不足,但仗佛力加被都能圓滿本願。才生供佛之念,諸佛已全攝受,因果同時,超情離見。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衆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三十九、莊嚴無盡願。

第三十九「莊嚴無盡願」。大意是:國中一切萬物都是莊嚴、清淨、光明、美麗,形與色都殊勝奇特。「形」是形狀,指大小、方圓、長短等。「色」是顏色,指青黃赤白紫黑等等。這一切都是十分美妙、奇特,無以復加,所以說「形色殊特」。「微」是精妙,「微妙」是精妙到極點。「窮」是窮盡,「窮微」是有美皆備,無妙不收,沒有欠少,沒有遺漏。「極妙」就是絕妙,神妙。對於極樂國土的微妙,就沒有人能夠來稱揚讚歎、測度推算,所以說「無能稱量」。

《會疏》的解釋很好,現引申其意,解說於下:在一個極小的微粒(例如中微子),也是包攬全部理體而成;一切事相當體全是妙理所顯的相,所以「相而無相」,是無漏的相,是實相的相,一切形相都是彌陀的清淨心;極微之中,全是妙體,所現的相,都是實相,所以「窮微極妙」。由於極樂世界全顯事事無礙法界,一中含多,多可入一,小可包大,互融互攝,重重無盡(你們拿兩面鏡子對著一照,你就可以看到無窮無盡,重重的鏡子在裡頭),所以不可稱不可量,世間的辦法沒有了。極樂淨土只有佛跟佛「乃能究竟」,所以除了佛之外,九界一切眾生都不能夠分辨極樂萬物的形色(形狀顏色)、光相(光的相好)、名數(名字數目),更何能談到總為宣說一共是多少?總體是如何?都是不可能!所以說「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彌陀就不成佛了。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無量色樹願。  四十一、樹現佛刹願。

第四十「無量色樹願」。本願願文到「亦能了知」為止。大意是:國中有無量的色樹,色樹就是國中的一切寶樹,都是七寶所成,光彩明亮,顏色美麗。高度或者是幾百由旬、幾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說四十里,有的說六十里,有的說八十里,這個是距離的單位,但是它不是很嚴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軍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很有出入。我們若取最大的八十里,那麼九千由旬的樹高是七十二萬里。

更殊勝的是道場樹,道場樹就是菩提樹。在印度正覺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里地,有一個畢鉢羅樹,佛就坐在樹下成佛,所以這個樹就叫做菩提樹。《維摩詰經肇注》說:此道場樹放光,沒有照不到的地方,香氣也是遍薰一切處,形色微妙到了極點,隨著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歡什麼它就現什麼。樹不但有光有香,而且說法,極樂世界的人喜歡聽到什麼,就聽到什麼。眾生若能遇到菩提樹,就自然悟入菩提之道。極樂國中有眾多的菩提樹,都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菩提樹比色樹又高數倍,高度是四百萬里,在極樂世界人民中,雖有善根低劣的,也能了知,也能從樹得到真實利益。

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願文是:「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大意是:極樂世界的人想要看到十方諸佛種種國土的清淨莊嚴,不用離開本國,就在寶樹之間分明得見,就像從明潔的鏡子,看到自己的面像。十方的佛國廣大眾多,但可以在一個狹小的樹間全顯出來。「小能容大」,從狹小的樹間可以顯現十方眾多廣大的國土,這是《華嚴》境界。《華嚴》十玄的道理,處處在《無量壽經》中反映出來。

我作佛時。所居佛刹.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衆生覩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二、徹照十方願。

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大意是:「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廣」是寬廣,「博」是廣大,「嚴」是莊嚴,「淨」是清淨。並且國土是「光瑩如鏡」。「光」是光明,「瑩」是晶瑩,光潔明亮和鏡子一樣。「徹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一切微細之物與極遠之地的「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華嚴經》說:「於彼鏡中,見無量剎。一切山川,一切眾生,地獄餓鬼,若好若醜,形類若干,悉於中現。」《華嚴經》說的鏡子,正同本願的明鏡相同。一切到極樂世界的眾生,與十方一切世界的眾生,如果看到極樂世界這種徹照十方國土不可思議的功德之相,都會生起最難得的希有心哪。《涅槃經》說:譬如水中生長蓮花就不算希有,火中生蓮才算希有。《涅槃》指出,「希有心」是說火中生蓮那麼難得的心。因生此心,不久可以成就正覺(見《宋譯》)。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寳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衆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四十三、寶香普熏願。

第四十三「寶香普熏願」。本願內容:「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徹上徹下,其中所有的宮殿、樓觀(觀是樓台,台榭)這些建築,寶池流泉,種種寶樹以及其它所有的一切萬物,都是用無量的寶香所合成。所以極樂一花一葉、一滴水珠都是億億萬萬說不清多少種類的寶香所成,這是《華嚴》的一切入一。因此一滴流泉、一瓣落花,其中包括無量無邊的寶香,這就是《華嚴》的一中一切。一一的香都是寶香,決非世俗的凡香所能相比,並且是無量寶香所合成,所以這個香就殊勝了,它「普熏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嗅到。

一切眾生只要聞到極樂的妙香,自然身心清淨,修習佛所教導的種種勝行。於是又顯出《華嚴》玄妙境界,無量寶香入到一個香味裡頭;香是香塵,一個香塵就能遍熏十方世界,這個「一」就遍滿十方。一遍一切,一就是多,就是一切,都是不可思議。香本是塵,極樂的香能作功德,這正同於《維摩詰經》眾香國香積如來派眾香菩薩來見維摩詰,維摩詰就問:你們香積如來怎麼說法呀?眾香菩薩回答:我國如來不用文字說法(香積如來不是拿文字來說法),只是用種種的香,令諸天人能夠合乎戒律,菩薩各各就坐在香樹底下,聞這個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所以極樂的香也是如此,「眾生聞者.皆修佛行。」可見極樂是廣攝二十一俱胝佛土一切殊勝之處。香積如來以香作佛事的功德,這極樂世界也都攝入了。

上一頁            回《大經白話解》目錄            下一頁